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云南省凤庆县以北的鲁史古镇,早已是一个商人云集的茶马闹市。据《鲁史镇志》记载,古镇有七百多年历史,明朝开通的集商道与官道为一身的“顺下线”(顺宁至下关),必须经过鲁史,方圆百十里地方,唯有鲁史能吃能喝,过了这个镇,往北是黑慧江,往西是澜沧江,真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都选择鲁史作为歇息之地,马帮一歇下来,马要吃料,人要吃饭,于是就形成自然的集市。
鲁史古镇是一个农业镇,全镇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有地可种,麦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垛起的麦杆比房子还高,孩子们在上面筑巢做窝,象一只只小鸟。老人们不论家里活计再多,每天都得蹲在火塘边守那只红土捏制的茶罐,把生活烹调得有滋有味。就在古镇楼梯街一所四合院老屋子里,我有幸拜访了经营茶叶有名的“俊德昌”号后人骆维富。老人年过七旬,仍然喜欢喝浓茶,那一杯浓茶喝下去,便打开他与茶有关的身世。
骆维富祖上是四川人,他还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骆英才来到鲁史,本来还想走远一些,到所谓的夷方寻生活出路,当他们从下关渡过黑汇江来到鲁史古镇的时候,只住了一夜,便决定留下来。留住他们一家的不是鲁史古镇味美可口的特色小吃,不是这里的山清水秀,而是客商来来往往的生意环境。于是他们一家就在鲁史定居下来,为了生存,骆英才做过很多行当,当他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马帮运送的都是茶叶,也想做茶叶生意,可是做茶叶生意没大把的资金不行,于是他又萌生出种茶的念头。如果在鲁史把茶叶种出来,那些茶商不是可以省了许多路吗?于是便在离街子约三公里的桤木岭开办了“夹江”地区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德昌”号茶叶庄园。聘请顺宁凤山种茶,制茶的技工为指导,制成的成品茶直销下关、大理、昆明等地。
俊德昌树自己的品牌。在茶园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上,骆英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生产的茶叶春夏秋各个季节,各有品味特色,也因此可以制出不同类别的茶来。通过实际操作,俊德昌号较有名的当数“西露谷花”。所谓的“西露谷花”是在夏末秋初,也就是水稻扬花的季节采摘的鲜叶制成的茶,当地人把它称作谷花茶。在这一季节,骆家茶园早晨露水多、土地,空气润湿,午后阳光充足,湿润的水气开始挥发,温度上升,在这一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茶芽鲜嫩肥胖,制出的茶叶,条掌白毫峰好,吃味、汤色都为上等,而且比明前春尖茶味持久。
他家生产的茶叶,各个季节制作的都严格分装,不混杂。消费者喜欢那个节令的茶叶,就是那个节令的茶叶,这样就满足了懂茶艺,喜欢茶道的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而且价格合理,于是,只要是俊德昌号的茶叶,商家都争相购买。骆家因此获到丰厚,骆老板出了名,成了鲁史殷实富厚之家。
其实,开设茶庄“俊得昌”号之前,骆英才老人并不是从事茶叶生意的,他看到地处茶马古道的鲁史街,人马客商流量大,先是开起了经营马帮粮料,钉掌等杂货小店。骆老板性格温和礼让,深受顾客的信任,渐渐地一些大商帮都喜欢到他家购物、投宿。当时一些商帮都带有现钞(银元)及货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顾客来了骆老板都要亲自接待,然后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事情做完之后,还要陪客聊天,让客人们有家的感觉,他也就此了解一些商场行情信息。这样一来二往,顾客到他家就觉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气氛,也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信息介绍给他,有的客商还给他出主意拓展经营,开拓新项目。就像开辟茶叶庄园,也是一位内地老板给他出的主意。当时骆老板也想搞这一项目,但苦于资金不足,当他把困难告诉经常来往的朋友后,那些客商都愿拆借资金相助。有了资金的骆老板,马不停蹄地立即开始置买荒山,当时鲁史镇上的很多人还搞不清楚骆老板想干什么,他把大片的土地廉价买够以后开始种茶。别人知道后,也跟着动手,荒山地价开始飞涨起来,先机已被他占了。
他先后还办起了家庭副食品作坊,如生产酱油,用本地土烟加工烟丝等。酱油每年生产一二十吨销往邻县,烟丝则随那些客商朋友的马帮销到了大理剑川等地。民国20年,骆英才在楼梯街脚盖了一院四合大院,建筑十分气派、雕花门窗,壁画大墙,楼房客厅全部高规格装修,三层的正房在当时算是古镇标志性楼馆。临街都是清一色的铺面,经营大米、杂粮、盐巴、酱油、烟丝。每天铺子开门,骆老板必须到拒台坐一会,和来往顾客打招呼。他要求店员凡买他家的货称足后,还要额外加一点做为人情。每当年节骆老板都要在柜台前的街面上摆上一箩米和锯成小块的盐巴,让自家人站在哪里,看到十分困难的赶街人,每人给一至二瓢米,半斤左右的一块盐巴。骆老板个人生活很简朴,日常粗布旧衣、粗茶淡饭,除了那顶瓜皮小帽不补,衣服上或多或少都缀有补丁,但对街邻遇上难事则慷慨相助。有一年街上一户人家房子失火,他主动让出家里的一间屋子给那户人暂住下来,给吃给喝不算,还借钱让其开了一间小铺子,维持生计。
俊德昌号茶叶庄园从1920年以后开始开发,到30年代的以后已初具规模。东起桤木岭村边,西北至水磨河,南起现在的凤鲁公路山下,都是俊德昌号的茶园。茶园中间是制茶场,建有两幢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房前是用青石板镶成的,约100平方米的晒茶场。房屋楼层是竹蔑巴楼板,用来萎凋下树鲜叶,楼下安装有12口大铁锅,以及杀青灶。通过杀青的茶叶运到石板晒场上揉捻,摊晾晒干。骆老板规定,茶叶不能直接晒在石板上,为防异味蹿到茶叶里面,晒茶全部采用竹编的毯夿,并且离地面近一米。
在制茶房四周,种植有桃、李、梨、枇杷、核桃等果木,晒场四周则栽培花草。按现代的庄园建设标准,骆老板的俊德昌号鲁史茶园,应该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庄园经济。每当春季桃红、李白、梨花飘舞、满山的采茶始娘散布于葱绿的茶丛间,欢声笑语平添了生活的意趣。入夏累金叠翠的一树树黄枇杷,一株株紫李红桃,房前屋后摆着的一桶桶蜜蜂,蜂群在花间穿梭,杀青灶飘出一阵阵茶叶的清香,制茶人忙碌于揉捻翻晒茶叶,来自街上的闲散人慢步于花间和果林,悠闲地欣赏骆家茶叶园的花草和果木,称赞骆老板家茶庄赛过别墅山庄。
其实种茶之外,有经营头脑有骆老板还经营其实项目,搞综合经营。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茶前为使开垦荒地充分熟化,广种苦荞、旱谷一类的粮食作物,苦荞旱谷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口粮,间种在茶园里的黄豆则是酱油优质原料。在茶地边种上种靛叶,设置了四口大靛缸,生产靛青卖给染坊,当时鲁史染坊很多,靛青供不应求。俊德昌茶叶庄园,长年雇工10多人,季节请工上百人。骆老板对雇工热情守信,长年雇工多来自蒙化(今巍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在国民党统制时期,少数民族受歧视,但是骆老板对他们很关心。他们离家较远,有时年节回不了家,骆老板要让家人安排多准备点年节货给他们送去。有时回家想预支点工钱,骆老板就叫掌拒预支,已做的工钱就更不会少,这些人很感激骆老板,干活十分卖力,对待茶庄上一草一木都象自己的一样尽心。骆老板茶庄的人气很旺,别家雇工难,他家要多少有多少,有时来多了一时没有活儿,骆老板知道后,总是叫管工的多找点活计给人家做。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飞机炸茶山。当时整个桤木岭有10多家茶地都在使工,骆家用工也有几百人,飞机投弹后炸死骆家雇工2人,伤了数人。骆老板闻讯后马上来到茶山处理善后事宜,在茶山办伙食安埋死者,给受惊吓的雇工设祭叫魂。这一天,是他家的雇工,不是他家的雇工都到他家茶庄吃饭,都给当日工钱。俊德昌号茶叶庄园,开创了鲁史地区规模化种茶的先河,富了骆老板一家,在三四十年代也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就业生活。
1952年土地改革,骆家茶叶庄园被分配到一家一户经营,多者一二亩,少者几分。经营者不合算管理,不善管理,只采不管,一两年之后渐渐成草林,甚至被野火烧,茶树多被烧死。骆家用来作制茶和住人的房屋被拆去盖粮食仓库,晒茶场的青石板被人撬去镶自家院场,花木、果树无人照料自然死亡。当年俊德昌茶叶庄园,茶地荒芜,制茶场志为一片废墟。进入七年代集体才进行垦复,重新种植茶树,才有今天滇红集团的鲁史茶叶初制所。制茶场废墟附近残留的几株核桃树历尽沧桑还顽强地活者,而今又成为新主人的财源。
俊德昌茶叶庄园已成为历史不能再现,每当茶余饭后,闲坐在街边檐下的三五老人还在侃当年俊德昌商号的“早春雀舌”,“西露谷花”,“深秋金蝶”,都在谈几个品种在下关、昆明销售抢手的佳话。骆老板开鲁史大面积种茶先河,他艰若创业,诚信为人,成为一代儒商的典范。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云南凤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