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杂志)开国领袖毛泽东不但有安邦治国的雄才大略,而与茶也有着不解之缘。一生中除吸烟之外,另一大嗜好就是饮茶。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出国访问,每天都离不开茶。他不仅自己喜欢饮茶,有着独特的饮茶习惯,还大力倡导种茶,并宣讲饮茶的益处,成为我国茶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一、种茶
茶,作为我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50年代,毛泽东在主持制订《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不仅规定了农作物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也都作了全面的规划。随后,毛泽东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生产,要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从而把茶叶生产正式列入党和各级政府领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
1955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杭州刘庄时,对浙江省警卫处处长伍一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把刘庄一进大门的80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几年后的春暖花开季节,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一进刘庄大门,看到原先杂草丛生,砂砾遍地的荒地已茶果满园,非常满意。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到安徽舒城县舒城人民公社视察。他在察看公社的展览室和茶叶初制厂时,详细询问了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视察快结束时,他手指周围的山恋,指示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段指示虽只有12个字,但对时间、地点、数量、质量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毛主席的这一号召,为我国当时的茶叶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我国南方山区广大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出现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到1976年,我国茶园面积已接近1500万亩,至2004年我国茶叶产量已一举突破80万吨大关(达84万吨),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产茶大国的地位。
据统计,从1953—1975年的22年间,毛泽东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1997年,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在龙井茶区修建了“嘉木清芬”的纪念碑亭,亭畔迁植了当年毛主席亲手采摘的茶树,供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观赏。
二、饮茶
毛泽东喜欢饮茶,甚至吃茶。1957年初春的一天,毛泽东伏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却见毛泽东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手指插入茶杯,捏起杯里的残茶送进嘴巴里,又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便咀嚼起来。封耀松小声报告卫士长:“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茶水不浓?”。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吃茶叶成了毛泽东的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放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象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
毛泽东喝茶还有这样两个习惯,一是在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现在人们都说不喝隔夜茶,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二是常常睡醒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就连开国大典那天也没能例外。
在毛泽东批阅文件的办公桌上、接待客人的茶几上、外出视察的专列上,时常放置着一个印有兰花图案的茶缸子。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喜欢饮茶,为了保证他每日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工作人员开始在茶水中掺兑葡萄糖、柠檬汁。毛泽东起初对此并不习惯,后来多喝几次便习以为常了,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毛泽东终年83岁。他的健康长寿和晚年仍然思维敏捷,不能说与其饮茶无关。
三、敬(赠)茶
毛泽东在接待国内外客人时,总是吩咐周围的工作人员沏茶相待,他认为敬茶、赠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1960年1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切•格瓦拉在交谈中赞赏中国的清茶:“啊!多香的马黛茶呀!这真像是马黛茶,阿根廷的马黛茶!”毛泽东立刻回应说:“你喝到家乡的茶叶味了,这说明你是真的到家了。”
1974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而回到加州的圣克利门蒂,处境颇为尴尬,但毛泽东继续保持与尼克松的联系,他认为,水门事件是美国人的内政,中国无意干涉。1976年2月23日中午,毛泽东在书房里会见尼克松,会谈从上午11时50分开始,到下午1时35分结束,历时105分钟。这是毛泽东辞世前最后一次长时间与外国客人谈话。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泽东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天鹅,毛泽东则以茶代酒为他干杯。
在出访时,毛泽东把茶作为重要的赠品,认为“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在物质准备上,除了采购、调运了一批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外,仅上好的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就达1吨。1950年1月28日午饭后,毛泽东对随同人员说:“这次来苏联访问,苏方派来保卫我的上校和两位中校、三位少校昼夜值班,还有他们派来的司机、厨师、服务人员对我们态度十分友好,工作周到。你带上两瓶茅台酒、两盒龙井茶、两条湘绣被面等礼品代表我去克里姆林宫拜访一下苏联卫戍司令,谢谢他们。”
四、购茶
毛泽东爱喝茶,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总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也都会付钱。从《毛泽东遗物展》中显示,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泽东(包括江青)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1954年,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把收获到的一些茶叶精选了2斤,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泽东寄去了1公斤茶叶,可是毛泽东却不再接受了。随即嘱咐秘书室打价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最近,中央已作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释宽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7年,毛泽东下榻刘庄时,担任警卫的分队长潘增录把精心筛选的2.5公斤上等茶叶敬献给他,当他得知茶叶是警卫战士自己采摘、加工的时候,连声说:“真香!真香!”战士们非常高兴。几天后,毛泽东要离开刘庄了,专门叫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了他对警卫战士的谢意,同时还捎来了150元钱。战士们执意不收,但工作人员说:“这是主席定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没办法,战士们只得收下了这笔钱。
毛泽东坚持自费购茶,对他人赠送的茶,如不收款,便如数退还。60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黄炎培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毛泽东,茶场的同志精选了上等的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炎培只好带回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由。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
毛泽东一生俭朴如风,清廉如水,从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吴连登作为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从1964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一直工作在毛泽东身边。吴连登如此介绍说,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
五、茶事
毛泽东不但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在许多工作及活动中也与茶为伴。1946年8月6日傍晚,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平地上的一棵茂盛的苹果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毛泽东与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斯特朗坐在石桌旁,边喝茶,边交谈。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947年8月,毛泽东部署了对西北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战役打响后,毛泽东废寝忘食地指挥战争,在持续三天二夜激战中,他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为了提神,他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茶一杯接一杯地喝。据说,他先后抽掉五包香烟,喝掉几十杯茶。这一仗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铁军”第36师,俘敌6000余人。茶为赢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在外事活动中,也总是用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1954年,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参加共和国5周年庆典。10月3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这也是5年来中苏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后来对这次会晤这样回忆说:“每当我们要改变话题时,中国人就送来茶——请喝茶,请,请……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如果你不立刻喝光,他们就会把杯子拿走,再泡上一杯,放在你面前——如此不断重复。”
六、茶情
茶是有灵魂的,能够传情达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期间,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纵论国事。这初次会晤,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便有了后来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
1950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前去看望绘画大师齐白石,并以老乡的身份,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品茶赏花。之后,齐白石为毛泽东刻了两方石印,一方是阴文“毛泽东”,一方为阳文“润芝”。毛泽东收到后,立刻派田家英到齐白石家,回赠给了他最爱吃的湖南风味菌油,这菌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野生茶籽油。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整整32年的故乡韶山,老屋依旧,青山无言,斜阳熔金,他在屋里伫立良久,当他看着两位老人的照片,看着他与弟弟、母亲的合影时,眼睛潮湿了。这次返乡,毛泽东共住了3天。临走时,他起得很早,拒绝了侍卫的呼喊,独自一人坐在石坪的凳子上,缓慢地喝着韶山云雾茶,脚下是韶山的土地,呼吸的是韶山的空气,此时一别再见何时?毛泽东只想最后与故土旧居,作一次儿子与母亲的贴心交流,果然这一次依别后毛泽东再未回来。
七、戒茶
毛泽东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也有戒茶的时候。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并安葬在异国土地上。毛泽东拖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儿媳刘思齐,并积极为刘思齐寻找伴侣。有人把空军军官杨茂之被介绍给毛泽东,他们首次会面时,毛泽东为杨茂之递上一杯白开水,并歉意地说:“现在,全国人民正经历着困难的时候,我已经不喝茶了,也不能以茶敬客了。”杨茂之捧着这杯白开水,望着身着旧衣衫的毛泽东,感动万分。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来到了杭州,住在刘庄。毛泽东一到刘庄,全国各地的文件、电报接踵而来,他神情凝重地阅批着各地报来的材料。山东的电报说,全省灾情严重,有的地区粮食颗粒不收;安徽的材料反映,去年的产量报多了,现在存粮很少,老百姓粮食掺着杂草吃;河南说,有的地区树皮、树叶都吃光了,许多人全身浮肿,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毛泽东的眼泪顺着脸庞流下来。工作人员都扭过脸去,偷偷地擦眼泪。毛泽东看看大家,声音硬咽地说:“全国不少地方遭了灾,许多老百姓在挨饿,我们是不是不吃肉,不喝茶了?我们带个头好吗?”毛泽东这次在杭州,一直没有饮茶。
八、论茶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学问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不但是我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国茶文化的创新者,有着不少关于茶文化的精辟论述。他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9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对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毛泽东还以茶为药,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1950年早春二月,毛泽东在访苏回国途中,于2月24日在伊尔库茨克市下车去该市茶叶加工厂访问。他看到该厂不论红茶、绿茶都被混合粉碎,然后袋装销售苏联各地。毛泽东回到列车上后说:“真可惜呀!把那么好的龙井茶、毛尖茶与一般茶叶一起粉碎,不分良莠嘛!苏联人和中国喝茶的习惯大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茶叶不分春茶夏茶,不分花茶绿茶红茶,全都混在一起压成粉末,这样就喝不出来茶叶的不同味道了,可惜了!”从毛泽东这段评论中,不难看出毛泽东非常珍惜名优茶,并且深谙茶叶生产、加工、品饮之道。
1963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刘庄起草《农村工作若干问题决定(草案)》,4月28日下午工作之余,他曾亲自采茶。在品尝亲手采摘下来的茶叶时说:“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还指出:“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以治病,帮助消化、清凉,可以提精神。”
毛泽东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其有关茶的轶事和风范, 留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我们今天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不竭动力。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郭颖(吉林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