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第三届“草木东方”国际茶会上海站开幕

$
0
0

 

今年5月18日,值此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一场以“草木东方”为主题国际盛宴——2019上海第三届国际茶会拉开帷幕。“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片茶叶,汲天地自然之灵气凝水土草木之精华当今世界,茶饮盛行,从神农发现和利用茶,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作出的特殊贡献。

为了延续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和谐理念5月18-19日在上海市大型文化艺术地标AAAA级景区泰会生活文化园·金刚博物馆举办近千人参与的国际茶会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现象和形式,其文化精髓“和”字,渗透于中华民族的各个层面。本次盛会打破职业职务、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界限,由数十位来自东方文化各领域行业领袖作为联合发起人百名国内外知名茶人一起草木东方之名,在茶香四溢的文化园演绎全新东方文化理念分享一杯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国茶,并通过行茶敬茶和互相交流各自展现茶文化的无限魅力。                   


本届国际茶会一共分设了百人茶席行茶”联动专场、“醒悟·七碗茶”茗约专场、“曲水流觞·草木东方秀”演出、“鹇庭花开·锦秀草木珠宝服饰联合秀等四大板块,作为本次国际茶会的举办地,文化园内拥有数栋中国古建筑金刚博物馆。在这里,曾举办520联合国世界瑜伽节、27国ceo 陶醉东方文化交流、保时捷香车佳茗展、国际奢侈品集团文化体验、第二届文化与艺术论坛等众多大型国际活动。

                    


“百家茶席行茶”是一台让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茶席主题立意的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工夫茶和茶艺(技)包括非遗茶百戏,与金缮焗瓷、太极禅茶、人文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以及茶席、香席一起百花齐放百位著名茶人在这场大型茶席“派对”中秀出了对中国茶的“话语权”。一台台不同风格的茶席,是百位爱茶人对茶席美学和艺术空间的理解以及对茶意解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众多参会者在茶香萦绕中相遇,在百家茶席前品味百位茶人的茶汤心语。

                    


茗约茶博馆内,醒悟·七碗茶茗约专场活动由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世博茶仙子鲍丽丽领衔登场。60分钟止语茶会,通过悠悠煮一壶云水禅心,敬畏天地自然,数百位茶人慢慢啜饮七碗茶,感受那般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灵之境。

                                         

 空中花园花开半夏,鹇鸟相依由著名中式珠宝设计师、高定品牌服饰设计师共同策划一场珠宝服饰联合秀靓丽夺人告诉你在一个合适的场合、一款精致的珠宝、一套得体的服饰,能够使你的生活熠熠生辉。时长60分钟的演示,古物新作东方珠宝首饰,结合草木渲染东方服饰,呈现东方元素另一种健康心绪的璀璨之美。

                       


演艺中心大厅内,草木葱茏的曲水流觞·草木东方秀演出从视五觉体验,似身临其草木幽之中。人与草木、人与茶之间有着意犹未尽的相联以茶为媒,90分钟的演绎,串联起禅舞、唱颂、事茶、司花、行香、抚琴、执萧小提琴、京剧、昆曲、华服、翡翠、玉石等具有草木精神及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表达,立体而又全面地呈现这次国际茶会的精神。

                     

中国茶文化思想,折射了一个开放的国度,体现了一个包容的民族。在多功能会议大厅,作为本次茶会的主要声道传递一台融茶文化、美学、多元艺术互动为一体论坛,把“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与中国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一杯中国茶”这一主题思想架构下,由所有参会代表共同唱响了“2019草木东方”主题旋律。

                      


5月18日是42个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在以不同形式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了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茶文化跨界交流与不同行业文化的艺术互动的交流平台,让优秀文相融共通的精神在跨界领域契合互促由上海泰会生活·金刚博物馆特邀数十位来自各领域佼佼者作为联合发起人百名海内外知名茶人以及诸多知名文化品牌合力一起举办了此次盛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忙碌抑或是闲暇的生活中选择了品茶,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更加秀出人生优雅的生活态度。在“草木东方”这一主题下,必将使中国茶文化元素显得更为“帅气”。

本次活动由刚泰控股集团主办,茗约文化承办作为全球顶级奢侈品牌布契拉提为本次活动总冠名。

                    


    2019年5月18日,作为“草木东方”国际茶会发起人舒曼,在上海泰会生活文化园参加本次活动。  


 

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开启雅安“吉祥”茶文化之旅

$
0
0


为了进一步加强河北省与四川省茶文化交流,推动宣传雅安名优茶的进程,让更多的河北省茶馆业主、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四川尤其是雅安市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产业发展状况,526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率河北省11地市茶文化和茶事机构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50将正式启程前往四川省雅安市开展为期3天的茶文化之旅活动。这是继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福鼎白茶文化之旅、武夷山茶文化之旅、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之旅、浙江湖州“三色茶”文化之旅、广西六堡茶文化之旅、广东英德红茶文化之旅安徽九华山茶文化之旅后,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将再度探源四川雅安茶区的茶文化游学之旅,感受历史悠久并在中国中享有至尊地位的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文化特有魅力。                   

近年来,雅安藏茶产业迅猛发展,在中国六大茶类已经形成黑茶类别中藏茶”的鲜明特色。雅安藏茶是中国黑茶类的珍品,素有南路边销茶”之称,与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传统名茶一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蒙顶山茶历代一直作为皇室贡茶而存在,历史悠久,地位独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遗存。藏茶作为雅安特有茶之一,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

据悉,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在雅安进行茶文化活动期间,将与雅安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雅安市业协会等在当地共同举办诸多活动——

千秋蒙·吉祥雅安”为主题的“冀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旨在河北茶界了解雅安及蒙顶山茶的历史、文化,熟悉蒙顶山历史渊源、人文和历史传说以及雅安茶产业的发展与未来布局,感受“雅茶”深情妙义,以及明代诗人王越笔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那份别样的情怀;             

走近茶、走近禅走近蒙顶山“蒙顶香茗甘露润心为主题的山水茶席互动和茶祭“皇茶园”活动,让河北茶界一行了解蒙顶山茶作为历代贡茶的历史以及与皇茶园的渊源。体验一席洒脱,如此净雅、清新之茶的山水茶席互动,聆听蒙顶山茶的倾心呼唤。两地茶人在天盖寺普茶摆席,感受蒙顶山清凉禅趣,体味在皇茶园前与自然相应,并用茶席铺设出那番当下的惬意归结到吉祥”的意蕴中。   


雅安·吉祥藏茶品鉴交流会活动,代表团成员将通过边看、边听、边品、边互动,了解雅安吉祥藏茶的文化脉络和藏茶冲泡特点,熟知藏茶核心生产工艺渥堆发酵的特点与内含功能性物质成分,以及藏茶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藏茶的感官特色。                     


此外,在游学过程中到碧峰峡亲近大熊猫活动之外,代表团一行还将体验采茶、制茶和品茶体验。初步了解四川中小叶群体种的特点和属性、产地环境、产品性状、种植技术、外形特征、鉴别方法                    


亲近古镇,亲近自然,在参观上里古镇和溪流畔品茗活动中,初步知晓上里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之外,代表团一行还将通过一杯藏茶,在低眉含笑间感受上里古镇幽弦清怀水流旖旎岭秀幽梦想象着,在上里古镇石板路上,你与古镇把盏;想象着,在这个夏季你与上里古镇情调让你我深情地握住这份品茶的惬意                     

何人能饮九霄露,试汲蒙泉煮蒙茶在参观曾为皇家制茶的寺院时,重温佛茶一味”妙意,体味一碗茶汤中的人生。参观永兴禅寺过程中,感受永兴茶香,让荡漾的禅风拂来心间的欢喜,让所有的心事,所有的话语,归结到一碗“蒙山禅茶”的意蕴中。                   

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雅安“吉祥”茶文化之旅是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雅安茶业协会主办,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石家庄茶文化研究中心、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保定市茶文化学会、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张家口市茶文化学会、邯郸市茶馆业协会、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衡水市茶文化协会、承德市茶文化研究会、沧州市茶文化研究中心、廊坊市茶行业协会等协办,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河北·雅安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雅安举行

$
0
0


千秋蒙·吉祥雅安”为主题的“冀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27日在四川雅安“吉祥”茶叶园区拉开帷幕,来自河北省和雅安市茶文化界、茶业界近百位人士出席,以茶会友以茶结缘共同交流和感受河北、雅安两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雅安茶产业发展状况。                     


   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与四川省茶文化交流,增进两地茶文化界、茶业界的友好往来,加强茶叶产区与销区的紧密联系,推动宣传雅安名优茶的进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与雅安市农业农村局、雅安市业协会共同主办了此次交流活动,旨在让更多的河北省茶馆业主、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四川尤其是雅安市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产业发展状况                      


(图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雅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孙前)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毅,雅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刘毅刚雅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会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朱和超在交流中分别向两地茶界阐述了雅安在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五大战略的发展状况,以及雅安拥有“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这五张金字招牌优势的利用。同时还介绍了雅安茶叶在对民族走廊和革命老区以及向藏区过渡带的作用,以及蒙顶山作为历代贡茶之地的人文历史和“茶马互市”的故事。并且讲述了茗扬天下的藏茶与健康的关系和在藏区饮用藏茶重要意义。                  

(图注: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雅安市茶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毅)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胡克夫则从两地茶文化历史渊源,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叙述了雅安的“茶马古道”与河北的“张库大道”因缘于一片茶叶相会,均是一种茶缘——河北有“吃茶去”典故享誉天下,雅安有蒙顶山“皇茶园”名震天下,胡克夫最后强调了河北与雅安茶界交流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双方今后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互相走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图注: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克夫)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在讲话中回顾了年前,河北茶人参加了以“千秋蒙顶,浪漫雅安”为主题的“一一节活动,十年后,河北茶人将再度重返蒙顶山,并以精湛的茶艺茶席交流,推进冀雅两地茶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舒曼最后代表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赋诗一首:青衣江水碧连天,蒙山顶上似禅关。今来更邀五峰月,雅安吃茶总是缘。                      

(图注: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

                     

交流会最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雅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孙前作总结发言。孙前简要回顾了雅安“一会一节”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影响度,肯定了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这次访问对加强两地茶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蒙顶山茶的历史与人文的深厚渊源。他希望,两地茶人进一步加强联络,以茶文化为载体加强交流沟通共同思考、擘画未来两地茶文化交流发展。孙前最后向河北省十一个地市的茶文化和茶事机构代表赠送了雅安茶马古道百年老照片相册。                     

(图注:雅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刘毅刚)


在交流会召开的同时,两地茶人共同品鉴了“吉祥”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以及藏茶,表达了东道主的待客之道。四川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树华出席了会议。

据悉,在交流会前,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一行50余人来到了蒙顶山北坡吉祥茶园基地进行了采茶和制茶体验。526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率河北省11地市茶文化和茶事机构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50对雅安开展为期3天的茶文化之旅活动。                      

(图注:雅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会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朱和超)

本次活动由石家庄茶文化研究中心、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保定市茶文化学会、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张家口市茶文化学会、邯郸市茶馆业协会、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衡水市茶文化协会、承德市茶文化研究会、沧州市茶文化研究中心、廊坊市茶行业协会协办,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树华。

 

 


 

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蒙顶山茶祭“皇茶园”(图)

$
0
0

                                                                         


“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这就是蒙顶山的真实写照。

2019年5月29日一个清逸早晨,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雅安“吉祥”茶文化之旅一行50余人沿索道缆车上行至蒙顶山上清峰时,正赶上细雨朦胧,整个蒙顶山被云雾缭绕着,时隐时现。半山腰的茶园在山岚衬映下显得朦胧清幽,好一幅烟霞山色如画的美景。

下得缆车,代表团一行沿着蒙顶山的山门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写在山门两侧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名联。随团有团员说:“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句名联中学会了喝茶”。这也难怪,当代表团成员来到蒙顶山,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记忆,在瞻仰中潜伏者一种似曾相识的缘分。有人说,这幅对联源自元人李德载《赠茶肆》中“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位高”演绎而来,以至于后来成为了好茶好水的标志。                    

进入山门,到达天盖寺。主办方原计划是在天盖寺门前的幽静之地铺设八个户外茶席,并由河北、雅安两地派出八位茶人代表冲泡60杯寓意“六时吉祥”“吉祥茶”用来祭奠“皇茶园”,无奈细雨绵绵下个不停,只好把茶席移到了天盖寺一侧的“皇茶楼”内。可谓“漏天之盖”是女娲补天时遗漏的地方,因雨水多,天盖寺只得以“盖”而命名了。                     

当八位主泡者在皇茶楼内把60多杯茶冲泡完毕后,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成员与雅安当地的茶友一起,人手一杯,在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树华引领下,依次排列成单行队伍缓步从“皇茶楼”内走出,潇洒自在沿石阶而上,穿过石牌坊,绕过麒麟石屏风,漫步走“皇茶园”

有人说,这是一次心灵放牧的活动,所有人放下所有的牵绊,只把心交给月的蒙顶山

一路上,清风轻拂脸庞,心底有泉水在浅唱,代表团成员深深感受着“寺在峰峦里,泉鸣云树间”的那般悠然。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的奇山珍丘里行走的感觉,心里油然产生一种旷世脱俗的奇想,荡漾的禅风来心间的欢喜,让所有的心事,所有的话语,归结到每个人手中一杯茶的意蕴中。                    

蒙顶山上最具文物价值的就是“皇茶园”遗址,十多平方米的皇茶园里有七棵仙茶树,风姿绰约。蒙顶山茶作为皇室贡茶是在唐玄宗时代,当时有“民间不可瀹饮,樵牧不可擅入,违者斩首”之说,皇帝钦定各寺院僧人为“种茶僧,护茶僧,管茶僧,制茶僧。”皇茶园内七株仙茶为正贡茶”,日夜派武士镇守白虎巡逻皇茶园外和蒙顶山五座峰内的茶叫副贡茶”,而所谓的“陪贡茶”则只好屈居在五座峰外了。                    

皇茶园坐落在蒙顶山五座峰的中心位置,内设有一个石框小门,门前有简陋的祭台。两地茶人则以恭敬之心在祭台前依次向古茶园奉茶,然后行合十礼,用心去聆听蒙顶山茶的呼唤停顿片刻再取回品茗杯轻轻地把茶水飘洒在地上,大家所感悟的也许正是在皇茶园前与天地与自然山水相应相契,以及享受着那番属于自己的当下惬意                    

据说,正贡茶每年清明前夕,由十二僧人代表十二个月份,组成采茶队,经过沐浴净身,更换朝服后。在仙乐演奏下浩浩荡荡来到“皇茶园”进行开园仪式,园内采摘365片茶叶,代表一年365天,达不远处的智矩寺精心培制后,在朝廷命官监督下装进银瓶,用黄绫丹印封存,择黄道吉日,快马送长安供皇帝登泰山祭天专用作为皇帝也只能享用蒙顶山的副贡茶陪贡茶供朝廷七品以上命官专用,七品以下命官和老百姓根本无缘喝到蒙顶山的茶了

在返回天盖寺途中,代表团成员在湿漉山崖边的“甘露井”、“古蒙泉”等古迹边稍作停留。身边的讲解员介绍说:“古蒙泉”,相传为吴理真种茶汲水处,此井有盖,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它引伸出青衣江河神之女妹嬉下凡助吴理真植茶的民间神话传说。                    

蒙顶山是茶文化圣山一片茶叶染绿了座圣山,也恰是这座圣山延伸了一条茶马古道。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通过以茶祭的形式来亲近蒙顶山和走进蒙顶山,使大家在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意蕴中了解蒙顶山茶作为历代贡茶皇茶园的渊源许多成员真真切切感受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在一壶蒙顶山淡看花落云起,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胸怀,同时也人能真正走近了蒙顶山走近了蒙顶山的皇茶园                    


临别蒙顶山,有的成员饱含深情地说: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了蒙顶山一缕茶色中;千年皇茶园的芬芳已经留在了我们的舌尖上。再见了,蒙顶山!         


其实,在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每个成员心里都竖立着一块碑铭,这块心碑就是在前参加雅安“一会一节”的今天,河北茶人重返蒙顶山的见证。铭曰:

巍哉蒙顶,西蜀漏天,雨雾蒙沫,名扬古今。

金石苑记,祖师润心,法名理真,以茶济众。

上清峰顶,谁当与酬,七株皇茶,天下知秋。

华阳国志,芳翦香茗,巴蜀风韵,九州独崇。

玄宗天宝,蒙茶输贡,宪宗元和,蜀中之最。

唐国史补,石花清甘,茶中旧,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漂洋过海,膳夫经手,斤两难求。

神宗元丰,茶马互易,东斋记事,茗香蒙顶。

世宗嘉靖,甘露问世,质超石花,液胜醍醐。

本草有记,蒙茶祛疾,茶马古道,贯通东西。

今来蒙顶,瞻礼圣山,文化味尊,渊源精深。

抚今追昔,一片茶心,立碑志盛,友谊长青。

      (舒曼于2019年6月3日石家庄)    


 听讲解员讲述皇茶园的历史。
 

舒曼:揭开雁荡山禅茶的神秘面纱

$
0
0

                                                                          


今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发表了舒曼先生《论雁荡山禅茶与古代诗人的情愫》论文(15000字),论文通过历代文人禅茶诗作,揭开了雁荡山禅茶神秘面纱,也揭示了文人雁荡山诗歌创作与禅茶之间的内在联系。

舒曼认为,在禅与茶的世界里,文人们在现实与诗中虚拟里来去自如,保任自然,充分实践了禅味与茶味具有同一种兴味”的妙旨,渐渐形成文人得茶崇禅的体味。端起茶杯,随缘度日,禅师不著一尘的禅者风范已然呈现在文人墨客眼前。从另一层面说,诗人陶醉于寺院茶香和林泉志趣同时,也沉醉于拥有美丽风景雁荡山。因此有时雁荡山,才懂得这一方水土和高僧的禅茶情结

关于雁荡山禅茶,历代文人颂歌颇多,涌现出一批绝妙佳作,始终伴随着雁荡山茶的发展,为雁荡山禅茶文化增添诗化禅韵。雁荡山僧人为“雁茶”的兴起和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古雁荡山有许多僧人长期驻锡十八座寺院,广开法门,弘扬释迦如来传续下来的妙境涅槃,弘法利生,以茶禅修,求得平常,体现了禅师那般悠然于禅心茶韵的惬意以及寄情山水生活的禅趣。

舒曼说,雁荡山禅茶,何曾离开过雁荡山十八座寺院,又何曾离开过文人墨客因缘颂歌。雁荡山茶与僧人有着不解之缘,除了与两位开山祖师有着密切关系外,自古雁荡山僧人也过着采茶、制茶、品茶的农禅生活。雁荡山佛教兴盛时期,僧人崇尚与茶相伴之雅趣,追寻禅茶诗韵之妙境,过着唯茶是求的山野生活,一切惟自然而是,从不可以雕刻禅门生活。

茶为文人增添了悟道的色彩。茶与禅之相互渗透,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文人悟道所在。文人与茶相合与禅僧交往的目的,也是为了解脱心灵之郁闷。

                     












舒曼已发表禅茶文化学术论文如下:

《中国禅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其功能》

《中国禅茶文化价值及其反思》

《试论“吃茶去”的禅境美学意象》

《茶味与禅意,语默此皆清——浅论唐代文人禅茶诗化的高远意境》

“禅茶一味”综述》

《解析百丈道恒禅师“三诀”真如本性》

《五祖法演禅师及其门下“三-佛”与“吃茶去”觅踪》

《禅茶文化:开引一股源头活水——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功能诞生始末》

《河北茶史四件事催开中国禅茶文化之门》

《论茶禅一体与六祖-惠能“定、慧、等学”的关系》

《北宋长兴高僧净端禅师的禅诗茶韵》

《试论南北两宋禅宗高僧“吃茶去”情结》

《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

《让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滋润人心》

《明庵荣西禅师与河北两位禅宗大德之渊源》

《由禅茶起源到茶文化历史之“乱弹”》

《戒定慧“三学茶礼”浅析》

《试论佛茶文化与禅茶文化之关系》

《论雁荡山禅茶与古代诗人的情愫》 


 

追忆茶艺大师常伯熊

$
0
0


                       
    

    在中国被誉为“国饮”,数千年来一直有其传承的历史脉络;然在历史的狂流冲击下,有许许多多曾经煊赫璀璨的知名茶人或是他们的名声,如昨日之梦,只留下了模糊苍寥的痕迹;岁月的流转,将那些声名远播、神采奕奕的身影,都荡涤如浮沤,乍现乍灭……可谓是人生之短,注释之长历史如是叹息!

    然而,一位哲人说过,再匆忙的过客,也或多或少会留下一抹身影。如是,回味抑或回忆也就由此产生……。

——本文题记

    常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安徽临淮人(今安徽泗县)。常鲁是中唐时期茶人,他与“茶圣”陆羽在唐时都享有盛名尤其是他对陆羽的茶说颇有研究,并在发展陆羽茶学的同时,也写了有关茶叶功效方面的书,但遗憾的是未见传世。所以,常鲁在中国茶史的长卷中依然是名不经传人们所知道的也只是在不多的古藉中记载有他与茶的故事如唐代的封演,宋时的陈师道、欧阳修以及清时的程作舟等人,他们在相关的著述中记述有常鲁烹茶的趣闻轶事。

    茶有很多的别称,如“甘侯”、“森伯”、“清友”、“馀甘氏”等等。而“涤烦子”这个茶的别称就出自常伯熊。据《唐中史补》记载:监察御史常鲁公(即常伯熊)于唐建中二年( 781 年),作为入蕃使判官奉诏入蕃商议结盟时,一日在帐蓬里煮茶。有一个叫赞普的人问他在烹什么,常伯熊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对此,清人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即指此也。”而茶的另一个别称——“馀甘氏”的故事,则是出自宋人李郛的《纬文琐语》一文,李郛说:“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时有竹林逸士,木下樵夫,莲花歌者,清蓉之姝,皆海内名士也。四人者,士,是指陆羽;樵,是指常伯熊;莲,是指谢杼山;姝,是指李季兰。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陆羽和常伯熊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气了,尤其是常伯熊和陆羽一同推广茶文化,“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值得关注的是代的封演却是给予了陆羽常伯熊一贬一褒。据封演《封氏闻见记》6记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封演讲述的是:御史大夫李季卿来到江南临淮,见到了常伯熊,惊为天人,看着常伯熊手口不停,说着茶名茶性,煎冲泡饮李季卿非常满意。不久他又见到了陆羽,陆羽表演了几乎和常伯熊相同的一幕李季卿却没有再一次感动,只是让奴子给了陆羽三十文赏钱。陆羽日常交游名流,一直是清高自诩而如此待遇,让他感到难堪,甚至认为是耻辱,回去后就写了一篇《毁茶论》。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进士,撰定《封氏闻见记》应该是在德宗贞元以后而陆羽是逝于贞元二十年(804)冬,享年72岁。封演和陆羽是同时代人,所以,封演所记录的人和事应该是可信的。封演常伯熊茶道艺术表演,是阅读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所谓“茶道艺术”和今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即饮茶时的精神追求后者偏重于“术”即品茗技艺。

    《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刘晌《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李季卿,丞相适之子也。弱冠举明经,颇工文词。代宗时,拜御史大夫,奉使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这样,们就有理由相信,陆羽在为御史大夫李季卿煎茶后,非但没能得到御史大夫的称赞,反而是遭到了不屑一顾的嘲讽,真是造化弄人尽管当时陆羽还没有“茶圣”的荣耀,可那《茶经》也是字字珠玑,总不至于被贬为“煎茶博士”吧?那么,当时的“茶博士”是指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茶馆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唐人王敷撰写的《茶酒论》中,就已经已经说过“酒店发富,茶坊不穷”其时,茶坊这个产业已经形成了而茶坊、茶馆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就是称“茶博士”。“博士”的名称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一种官职名到了汉武帝时,“博士”渐渐由官职演变为教职,逐渐专业方向发展。魏晋之后,博士已经成为专精一艺的职官;如任用精通天文、星历的人为历博士、卜博士等延续到唐宋时期,就将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为“博士”而民间也借用这个称呼来借指一切专业人士当时,煎茶、点茶都需要很高的专门技艺,因此对茶馆的主人或伙计就称呼为“茶博士”。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如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中有“自家茶博士,开了道茶坊着有甚么人来”的记载;而《水浒传》和《三言两拍》等也都有“茶博士”的描述和记载。真是足有所长,目有所短,目之不及,纵是御史大夫也难免臆断啊。所以,陆羽只能是愤愤地写下了《毁茶论》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了。

    对于陆羽的《毁茶论》,后人是有褒有贬,看法不一陆游《剑南诗稿》中有《试茶》诗曰:“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特别是在《幽居》诗中还有“爱眠新著毁茶文”之诗句,着实有些调侃陆羽的味道。当然,陆游还是很崇拜陆羽的由于嗜茶,陆游曾仔细地研读陆羽的《茶经》,他以自己是陆羽的宗族为荣,将陆羽“桑苎翁”的雅号移来借用。他在《安国院煎茶》一诗中写道:“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甚至怀疑是陆羽托生了自己,以致在《戏书燕几》诗里写道:“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诗中的“竟陵翁”就是陆羽,因为陆羽是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之“竟陵翁”。

    陆羽因茶艺表演受到羞辱事,明代《花裹活》中也有类似记载:作者陈诗教说李御史自认为高雅,见陆羽是布衣,出身微贱且又矮又黑,且在煎茶时竟然是衣冠不整,故出言不谦且百般嘲讽以至陆羽气得拂袖而去。陆羽潜心研究茶史,对于茶道也是十分精通,在江湖上是颇有影响可他却没想到在自己声名大振时遭此侮辱,所以他异常气愤地写下了《毁茶论》。这些描述和推测应该是有根据的。如有人说“季疵”是陆羽34岁时,受李季卿之辱后,取“季卿所疵”之意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这些记载都清清楚楚地表明:常伯熊是唐临淮人,对茶艺茶道有颇深的研究同时,常伯熊应与陆羽相识并有交往。当然,还有文章称常伯熊对陆羽的茶学不仅仅是研究,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陆羽的茶学理论,而唐时的茶艺茶道也因常伯熊的推动而更加盛行。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所以,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就有了特定的服饰、程式和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当时的茶艺成为了一项表演艺术形式。其时,茶艺的基本程式是陆羽制定的,但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经过常伯熊进行加工“润色”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既然陆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所以“李公心鄙之”而陆羽的表演又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也是接受了常伯熊已经“广润色之”后的茶艺程式。所以,李季卿自然就将陆羽视为“茶博士”且“令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中国茶叶博物馆学者陈晖在《法门寺唐茶具文化内涵及渊源综考》一文中,对陆羽和常伯熊的茶道表演及特点作了比较,他说:“……很显然,常伯熊为‘富贵茶道’而陆羽‘俭朴茶道’;前者浮华而赏心悦目,后者却朴实平淡,蕴含哲理。李公不识,足见浅薄之人也!《毁茶论》之说,显系后人编造,若陆羽如此不堪一击,焉得有茶道之道?!而且,也正是在陆羽不遗余力的推广下,才有常伯熊们的‘广润色之’以至‘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在《中国茶艺的几个问题》中,对唐陆羽、常伯熊为李季卿表演茶艺一事予以了关注。陈文华先生认为,早在唐代,中国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为客人或贵宾进行表演尤其是常伯熊将陆羽制定的茶艺形式予以“广润色之”,即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并有所提高,从而才导致了其时的“茶道大行”。另外,常伯熊在进行茶艺表演时,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程式,包括服饰、讲解和茶具等等所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陈文华对陆羽写《毁茶论》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陆羽的茶艺表演不如常伯熊,所以才有了“李公心鄙之”的事件发生。而现今们看到的《茶经》中有关煮茶的程式,完全有可能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茶艺程式后而“润色”修订的。更有茶学专家认为:常伯熊既非官员(注:常伯熊是唐建中年间监察御史),亦非平民百姓,从其“黄被衫、乌纱帽”,亦即黄帔、玄冠,是为高道冠服来看,当是道士。而中国茶道是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而形成的,在中国茶道的形成过程中,以道家对其影响最大,儒家次之,佛教又次之。所以说,常伯熊精于茶艺,且对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进行了“广润色之”,以致促成了唐代“茶道大行”而陆羽所著《茶论》则是奠定了茶道的基础。这种分析也是可信的有道理的。

    历史上,第一个用诗来嘲讽陆羽的人是宋代的唐庚:北宋进士唐庚能诗文、通世务、性嗜茶曾撰《斗茶记》,记述了自己与同好斗茶于寄傲斋之情景。唐庚的《嘲陆羽》一诗载于《全宋诗》中,诗曰:

    陆子作茶经,竟被茶所困。其中无所主,复著毁茶论。

    简览傲长者,彼自愚不逊。茶好固自若,于我有所恨。

    便当脱野服,洗盏为一献。饮罢挈茶去,譬彼浇畦畹。

    君看祢正平,意气真能健。达与不达人,何啻相千万。

诗中的祢正平是汉末文学家,恃才傲物,善言性刚所以,唐庚用他与陆羽进行对照和比较。

唐庚嘲讽陆羽,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尚属先例尤其是以诗所述且嘲之有三一是认为著有《茶经》的陆羽不应该轻率地写什么《毁茶论》,这似乎有失他的身份;二是说陆羽太“简傲”,与茶人的“精、行、俭、德”的精神不符三是说陆羽着野服实属不当。唐庚还说陆羽不如祢正平之处就在于缺少一点“意气”,为人为学不应以“达与不达”为准绳可以说,唐庚的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陆羽在《茶经》中有明显的体现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也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俭朴、高尚的人。唐庚批评陆羽太“简傲”也是基于这个道理。然而,也有人为陆羽鸣不平,更有人提出怀疑和质疑说历史上的这件事不实,认为它是一个孤证,不足为信。总之,是为“茶圣”陆羽鸣不平。如清代钱林在《冯明府宬赠须溪茶》中“季卿宣慰尔何物,敢以博士轻嘲讪?”

中国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塑造丰满可信的陆羽》(致影视片《大茶今》编导)一文中说陆羽“为人才辨笃性”,“为性偏躁多自用意”,既便他写过《毁茶论》,来个正话反说,不更是他性格的一种表现吗?寇丹先生还指出:“性格往往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任何天才都离不开外界的不同刺激。我们不能仅凭一个‘毁’字就猜度他究竟写了什么,当然,这并不损害他作为茶圣的形象”。从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另外,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了特定的服饰、程式和讲解,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项艺术形式。如果说茶艺的基本程式是陆羽制定的,但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并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那么,时今人们看到的《茶经•五之煮》中有关煮茶的记载,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的。

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表演型茶道的代表,因此,应该承认他的茶道表演艺术家、茶艺大师或是现代茶艺祖师爷的地位和身份。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江淮地区茶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至唐代时,安徽茶叶产量名列全国第二,而按照当时的排列,安徽所产茶叶的品质(名茶)也位居全国第三……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常伯熊对茶的研究以及他在茶艺茶道方面的出色表现无疑是合情合理、亦是理所当然的。李斌城撰著的《唐人与茶》是近年来研究唐代茶事、特别是唐代饮茶总体概况的杰作他在文章中指出:“唐代嗜茶,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局限一般饮用,而升华为一种富有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其结晶就是茶道!”唐代的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的严谨又是相当的隆重,流传于后世的“唐•宫乐图”所反映的就是古人煎茶、奉茶的一个场景。唐代又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禅门与茶世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达摩祖师面壁调心,以茶涤昏寐;如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而佛门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则亲自订《百丈清规》并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等等。这些都是茶艺的最初形成,可以称之为“煎茶技艺”。

然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禅门,都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形成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散落于各种典籍中的片纸只字,这样的境况,或许是和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以后的历史上也都是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时期“点茶技艺”还是明时代“撮泡茶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更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尽管茶道这一词语出现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权威的汉语《辞海》、《辞源》以及《国语辞典》等辞书中,没有收入“茶道”这一茶学中十分重要且不应忽略的词条以至于在一些茶书刊上甚至出现了“茶道”这个词是外国人发明或曰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贻笑大方之说。想来,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遗憾而茶艺大师常伯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也应该一个遗憾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安徽黄山),系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初喝金骏眉(散文)

$
0
0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喜欢上了喝茶。那种与茶相依,与茶相融的生活,是真切的、坦然的、幸福的,可以享受到一份恬静、一份悠闲、一份自然的野趣。

但我喝茶绝不囫囵吞枣,随便什么茶都喝。我最喜欢喝的是家乡的翠茗茶,娇嫩碧翠,清郁隽永,对她的喜欢是渗透到骨髓里了的。翠茗一杯,盈握在手,看香气袅娜,弥漫书房。慢慢细品,清芬、鲜美,淡香悠远,回味绵长。

清明前夕,新茶已欣然登场,按习惯我又开始整理贮藏茶叶的柜子,挪出地方,准备迎接新茶登堂入室。忽然一盒装潢考究的茶叶映入我的眼帘,细瞧,是金骏眉,才记起是去年一位朋友从武夷山归来,特地送给我的。因我终日沉迷于翠茗茶,无意间将其冷落了。

金骏眉,我了解甚少,好在如今网络发达,一查就知道得一清二楚。金骏眉的发源地位于武夷山的最北端桐木关,那里翠峰插天,古树葱郁,溪流蜿蜒,清澈如玉,也是武夷山九曲溪的源头。九曲溪我曾游历过,那可是一方人间仙境,一曲一幅慑人心魄的山水美景,一曲一处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由此可以想象,作为九曲溪源头的桐木关,想必定是秀山媚水的了。

好山好水出好茶。金骏眉是我国红茶的顶级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外形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既有甜润的果香,又有沁人的茶香;茶汤色泽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甘清圆润,特别耐泡,用功夫茶泡法,3克干茶,十泡犹有韵味。于是乎,我满怀新奇,赶紧泡了一杯喝。

那些在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经历杀青、揉捻、发酵、烘焙等诸多磨难之后的茶叶,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然而,当她来到一个精致的玻璃杯中,与自然之水相遇,一个新的她又诞生了。一根根蜷缩的茶丝慢慢地舒展开来,像是一群身着红裙子的少女,娇俏婉约,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起那绰约的舞姿。我静静地欣赏着茶叶的舞蹈,仿佛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是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出来的生命之美,是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

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人肺腑,甘醇回味无穷。刹那间,我被金骏眉从容的舞姿和醇厚的滋味所陶醉,想象自己在看一场唯美的水幕歌舞,那些秀美的红衣少女,袅袅婷婷,顾盼生辉,长袖飘飘,气若幽兰。接下来的一段日子,翠茗茶与金骏眉,像是披红着绿的绝代双娇,整日陪伴在我左右。真是一杯香茗,一卷诗书,悠悠然沉醉在茶香和书香氤氲的意境中,美不胜收。

古人云: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可见茶经受了风吹雨打,吸吮了天地之精华,真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好东西,难怪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叹。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真正能够坐下来,给自己泡一杯茶,用闲适的心情喝茶、品茶,体味茶之心,茶之韵,享受一种淡然,一种恬适,一种宁静,欣赏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走,实在是太难了。记得有这么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毋庸置疑,人的一生中,有忙也有苦,苦乐相随,但再忙再累也不要忘了喝杯茶,这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在艰辛的生活中寻找出一丝快乐来。

汤色金黄,通透明亮,味觉绵甜,馥郁爽滑,几度金骏眉缓缓滑过咽喉,反复回味,且涤滤思绪,仿佛拨开了云雾与喧嚣,蓦然有山泉欢合着春雨的天籁之音在耳畔缭绕,似乎还能感悟出生命里的另一种颜色和滋味。的确,喝茶的过程,正如感悟人生的过程。人生的旅程里有多少初尝的苦涩,就有多少随之而来久存的香甜。那么,我们不妨慢下匆匆奔波的步履,留点功夫来喝茶。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吴仲尧(浙江上虞),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

 



 

人生是一杯茶(散文)

$
0
0



不知何时开始,与茶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茶于我,犹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液;我于茶,却似一位忠实虔诚的信徒,爱之深,情之切。

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喝茶是一种生活,品茶才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既是品,固然要有所讲究,若不,那就与喝白开水毫无区别了。品茶需要一种心境,能滤除浮躁,沉淀深思,净化灵魂。工作时,泡上一杯茉莉花,花香四溢,润喉生津,让精神芬芳和专注;读书时,泡上一杯碧螺春,袅袅茶姿,舞态娉婷,闲雅而故生乐趣;来客时,泡上一杯铁观音,让清香溢满住处,拉近心灵,膨胀而热情;得意时,泡上一杯西湖龙井,品着芳香,分享快乐的心情,呷着茶汤,回味无穷喜悦;失落时,泡上一杯云南普洱,品味浓香而又厚重的苦涩,学会在苦涩中坚忍,在坚忍中奋发,保持苦尽甘来的乐观精神。

当然,品着醇香的茶汤,脑海里不时也会冲击历史的激流,想起陆羽来。这个相貌长得极其丑陋,又有口吃的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有研究,立著作书《茶经》,最终成为一代“茶圣”。茫茫海,多少豪杰,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茶选择了陆羽,还是陆羽选择了茶?

古人云:读书有三大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有境界,品茶也是有境界的。我觉得,品茶亦有三大境界:一是看茶是茶,二是看茶不是茶,三是看茶还是茶。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品茶和彻悟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禅意。

其实茶与禅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苏轼有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简洁的语言,不仅道出了“茶禅一味”的真理,也道出了茶禅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在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没有太多纷繁杂乱的意念,如同禅的四大皆空。茶与禅都有着素朴、安详、灵动的共性,二者紧密结合,交融发展。茶叶与茶叶之间,彼此共生,散发香气,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落梅说:“人生的缘分,就像是一盏茶,瞬间就由暖转凉,由浓到淡,亦可以一饮而尽。再来回味,只有萦绕在嘴里的淡淡余香,倾诉那段缘起的从前。”是的,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数片茶叶,干绿蜷缩,沸水冲拂,婉约而起伏舒展,仿佛舞姿婀娜的少女,亭亭玉立,风雅迷人,瞬间色泽鲜艳,浓香扑鼻。啜一口,淡淡的苦涩滑过舌头,深入喉咙后,一股苦尽甘来的舒适温暖心田,自有回味无穷之感。人生何尝不是需要苦难的磨练,才能修成正果。太顺畅的人生,太容易屈服,自然也就显得风平浪静,索然无味了。

我想,与其把人生比作一场戏,不如把人生比作一杯茶。茶有沸水生浓香,人生因茶方高雅。人生也必然历经磨难才能坦然自若、稳重潇洒。世情冷暖,浮浮沉沉,聚聚散散,由浓到淡,待到生命终结,即是人走茶凉。

人生是一杯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有人喝出了幸福,有人喝出了苦涩,有人喝出了清正,有人喝出了贪婪,有人喝出了欲望,有人喝出了绝望……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泽维广东陆丰



 

千年古茶香(散文)

$
0
0




   去云南旅游,看到一棵千年古茶树,很好奇,围着茶树转了几圈,树冠硕大,树干粗壮,千年不死,成为古茶园里的文化遗产。

   于是围着那棵古茶树做冥想状……

  滚滚红尘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那样的时刻,一个人在内心的旷野上奔跑,情绪像一片散乱沙子,像一堆无头的棉絮,像一湾波动的湖水,扰不住,理还乱。

   炎炎夏日,窗外流火,车水马龙,一片喧嚣,内心烦乱焦躁,拥挤得没有一丝缝隙可觅得片刻安宁。

   寒冷冬日,狂风怒号,黄沙飞扬,天空低垂,内心冰冷彻骨,荒芜得没有一丝温暖可寻得一夜恬适。

   寂寂长夜,一弯冷月,遥遥天际,清冷无边,内心里抑郁忧伤,风干得没有一丝念想可告得一日慰籍。

   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波动,这样的际遇,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滚滚红尘,苍茫岁月,毕竟谁都不是方外神仙,毕竟谁都是行走人间食五谷生五味的凡人。

   沧桑浮世,生活着,忙碌着,奔波着,总会有各种不同的际遇呈现在眼底,浮华功利的社会,被欲望左右着,被声色追赶着,被各种诱惑驱逐着,身不由己,汪洋其中,几度沉浮,直至精疲力竭,却抓不住一棵救命的稻草。

   悲伤,抑郁,孤单,寂寞,疲惫,不堪,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攫住,这样的时刻,心浮气躁,六神无主。当然,也不是无药可解,其实,只需一盏茶,一盏淡淡的清茶,便可烟消云散,云在青天水在瓶,各归其位。

   也许有人会问,一盏茶会有这么大的疗效?真的有,不信你试试。

   静日生香的午后,夕阳残照的黄昏,月色清冷的午夜,不拘什么时候,不拘什么辰光,一个人,或三两个知己在一起,烹茶煮茗,弄水闻音,看杯中茶叶,缓缓舒展,慢慢生香,在沸水中跳舞,恣意聚拢离散,观其上下沉浮,感悟人生荣辱。

   都说是水给了茶叶第二次生命,从茶树梢上的一抹嫩绿,缱绻成茶叶罐里的一生苍老,然后在滚水中重生,片片新绿,在滚水中舞蹈,尽情绽放,恣意舒展,氤氲之中流动着袅袅清香,闻之清爽欲醉。闻香观色,是喝茶前必做的功课,不闻其香之清淡雅致,不观其色亮泽圆润,倒不如不喝。

   茶之入口,苦中有涩,涩中有回甘,慢慢回味,有一缕清甜,在喉中渐渐绽放,在舌尖上缓缓盛开,意韵绵长,醉意朦胧,芬芳馥郁之气息在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里潮涨,涤尽烦恼,褪尽浮躁,倾尽忧伤,散尽抑郁。

   茶不是药,可是一盏清茶的确会让我们在迷失中找到来时的路,会让我们在烦乱中渐渐安静下来,会让我们全身上下散发出清淡雅致之韵味。

   茶中滋味唯有饮者知,不喝茶的人很难体会茶的好,因为茶的好,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而有了茶道之说,有了茶文化的传承,有了茶与禅的参悟。

   小小的一片茶叶,千年不逝,每一片上都凝聚着日月雨露之精华,都汇集着山川河流之毓秀,千年古茶,香魂一缕,浮华淡尽,苍阅流年……

  一盏清茶伴人生,清馨淡雅才是人生至臻至纯之厚味,千年古茶浮世香,沉淀千年,不过是为了一瞬间的绽放。

   在古茶园里徘徊半晌,千年不死的古茶树带我们穿越,回首,几千年的茶文化一路伴随着我们,心情浮躁时,幸好有一杯清茶。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一叶安徽蚌埠



 

莲心清如许(散文)

$
0
0



无论是对于一款茶的钟爱,还是对于一个人的钟情,我都随缘随喜。万物与俗尘,诸事与凡心,自然切入才最好。对于茶事,我不想刻意研习茶艺,也不汲汲于佳茗,只是如此,坐在喧嚣之外,赏轻歌曼舞,修云水禅心。

有朋友诗心荡漾,尤喜流连清雅茶室,据说经营茶室的女子,曼妙温婉,素心可人,于是,灯火阑珊,相约一路奔来。屋子里已有几个陌生的女子,于是,寒暄,落座,倒茶,我不懂茶道,只是看着,看手腕起落,茶汤清流,从未谋面,却毫不拘束,我喜欢置身这样的环境里,看镂空的屏风上光影陆离,喜盈盈可握的茶杯里云影徘徊,只觉得,连屋子里的空气都是透明的,如梦如幻,定是经了茶席上那朵莲香的过滤。

只是一朵莲花啊,在茶席的一角斜斜伸过来,每一片花瓣都有各自的韵致,如拈花的手指。跟随一朵花开,给自己一盏茶的时间,在低眉垂首之间,放下我执,回归本心,是多么优雅自在的事。莲花入心,时来已久,与那张茶桌上的草席,却是此生初见。草席用那种细细密密的草梗儿精心编织而成,和茶盏下的杯垫呼应着。我看看杯垫,又看看茶席,眼前幻化的是细细的麦浪,麦浪上闪耀着金子般的阳光,陶杯里晚霞潋滟,是一杯普洱茶,茶汤暖暖的,香醇绵久。几个女子说到兴头上,不由得花枝乱颤,带着眼镜的冷美人,却原来有一副温热的软心肠,那个快言快语的女子,手指起落之间,竟尽显女儿情态,茶室主人正轻启红唇,娓娓而谈,说美食,说手工,说太极,说摄影,说她正热衷的习茶,说下一步的经营计划,如是美人,娴静如临花照水,让人倾心的不是温柔妩媚,而是一颗学子心。低头呡茶,茶汤入口,有点软,有点甜,不急不躁,刚刚好,仿佛入心的话语。其实,人与人最初的相知,许是一句熨帖的话,一声切切的唤,一抹甜美的笑,在一瞬间打开了我们情感的密码,于是一念倾心,从此痴痴缠缠不离不弃。

突然,啪的一声,扭头寻时,一粒莲子正从干枯的莲蓬里滚落在地,心里陡然一惊,想起那句“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诗句,可这是莲子,不是松子,这是斗室,不是空山,想起盛夏的莲池里,莲蓬青青,饱满的莲子一粒一粒,嵌在圆圆的莲蓬之中,如密密麻麻的心事,莲子清如水,说的是“怜子情如水”啊,一份蓬勃葱郁的情怀,自弄莲的女子心底徐徐飘散,直到染绿了山水,惊艳了一世。

                               

要经历多少风霜,才可修炼一份澄澈宁静的秋水之心?那水,盛在小小的茶杯里,不起微澜,都是四十岁开外的女人了,谁没有起伏跌宕哭过笑过,只是不说罢了。茶汤绿意盈盈,定是想起了一段少年心事,水中泛起金黄,定是倒映着那年的甜言蜜语,眼见着水中升起暮色,所有的过往,无论欢欣还是悲苦,百般滋味,都会沉淀成一股令人回味的清气,品人生百味,润着肺,洗着心,直到两胁之下,习习生风,我欲乘风归去。身未动,心已远,茶入衷肠,其实是借着一片叶子,漂洋过海,超度自己。

茶韵悠悠,不禁想起邻城的姐姐,性情如水,韵致如茶,我们之间,虽然相隔不远却很少遇见,只是每天都能在微信里知道她正读什么诗,她会在黄昏的街市,买下跛脚老人的无花果,那些粘着泥土的蔬菜,也许品相不太好,但她想让老人早点回家。暮色四起的路上,她忽然停了车,默默看着那个清洁工挥舞着扫帚,载歌载舞,突然泪流满面……这份慈悲,我懂得,这样的文字,忽然就触动了内心柔软的弦,那些情景历历在目,仿佛亲为。我深信,抵达心灵的最快捷方式,是文字里的相知,姐姐的文字读多了,就觉出一种心心相印的欢喜来。忽然想起很久没去看望那个80多岁的老人了,她孤身一人临水而居,每天忙着做缝纫,忙着把做好的手工送给需要的陌生人,她不懂佛法,却在做着佛的善事。我喜欢这样的人,她们是带着光辉的人,心如明镜,能照见世间所有的美好,我总是被她们吸引着,也努力简单而快乐地活着。

与茶友说笑之余,左顾右盼,褐色的莲蓬或悬于廊柱,或插在瓶中,高低俯仰,自在天真,木架上的瓷罐上也有一支莲花正摇曳生姿,一屋子的美人,言笑晏晏,仿若朵朵莲开,在这样的境界里,我轻轻端起莲花杯,想起那首“愿做佛前那朵莲”:

愿做菩萨那朵莲

修炼心法永无杂念

花开花落在你身边

做前世今生的水莲

……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霞山东威海



 

帮骂(茶散文)

$
0
0


 

喝茶经年,茶人算不上,但始终自信那句从小耳熟的老话:没吃过个猪噱噱,还没听过个猪哼哼。话虽糙,理却通。我奶奶这样说,我爹这样说,我也这样说。原本有这样的自信,但自从结识茶人高翔,受邀吃过几回茶,又赠我几泡后,这基本信念真有些动摇了。一些茶,我品不出产地,倒在其次,说明功夫还真不到家,最惊奇遗憾的是,这款茶我竟闻所未闻,着实有些汗颜,自称别茶人,看来也有些拔高了。

后来,我才明白,好喝的茶并非全有名,像深山中的高人隐士,虽无名,道行却深不可测,隐隐仙气,非凡夫俗子可比。但难得一遇。我想起唐诗中《寻隐者不遇》的意境,云山雾海,茅屋小径,高人却不知身在何处。的确许多好茶不是山上寻来的,也不是市面淘来的,是一个偶然的机缘遇见的。

譬如,有款喝过再也难忘的生普洱,叫帮骂。这茶名,在喝前,闻所未闻。

多少天过去了,记忆犹新,那天品茗的场境,包括惊喜和迥迫,乃至于惊艳的茶香,仍历历在目。那原本就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午后,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本来和往常的日子也没有两样,但心仪已久亦茶亦文的道友庆梅老师远道来访,顿使蓬壁生辉,连流淌的阳光和风缕,似乎也比往日明丽温柔。从未谋面,却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从目光相触的那一刻,仿佛已交流过千年,心灵已然融汇,不再陌生。游罢云冈石窟,吃毕雁塞土饭,直奔高翔的博云古号茶店,了却大家共同的心愿,坐下来,心无尘缘,静静地吃茶。

茶庄很静,寂然无声,开门,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将我们团团包围,或者用包裹更贴切些,感觉上,在一瞬间连我们都成高高的千两茶柱了。有些日子没有开门迎客了,主人高翔也是接上庆梅从几百里外匆匆趋车赶回的。大概是茶气的陪伴和感染,甚至是滋养,门口的盆花依旧翠绿氛芳,并不因缺少人气而枯萎凋榭。深深地呼吸,已有几分陶醉,嗅一嗅四溢的茶香,本身已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不要说有好茶喝,那更是一种难得的福报。无须多言,心灵自通,坐下来煮水品茶,一切都在不言中。

远道而来的庆梅,神神秘秘,专程带来一款不常见的名茶,让我们品尝,还没泡,她自己先陶醉了,说这茶统共算上这回她也是第三次品尝,自己舍不得,太名贵了,就想与好友共享,大有车马轻裘与朋友共的道义。她从小坤包拿出两小袋茶叶,说一袋是现品的,另一袋若好,是送给我的,等回家再慢慢品饮。我明白,这会儿人多,只能品趣或品味了。入口,果香四溢,高翔点着头,我说有小户赛的味道,但似乎更像景迈的温柔,这茶我喝过,但很少,最多一两回,庆梅凝视着我,你确信?喝第二泡时,多种花香隐去,只剩下一种若兰的香气,还有天然冰糖的回甘,悠悠回转在喉间,我们几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冰岛,千年冰岛。”几乎同时,或者稍提前一些,我的脑海出现了那天午后一位茶人向高翔索要烈茶的情景,喝得就是一款千年冰岛,似乎年份不如庆梅这款老。庆梅望着默然的高翔以及她面前备下的那位茶人所说的烈茶,脸颊眼角的笑意明摆着是说,比下去了吧?高翔忽儿想起了什么,从布茶的金丝楠木圈椅跳起,风似地在后墙锁着的矮柜取出一块包裹着的茶。

                                

瞧这块,包管你们谁也没喝过。纸包打开,露出一块缺了边角的砣茶,白灰中隐现着条条银毫,那毫有些泛黄,一股浓烈的玫瑰香扑鼻而来,比真正的玫瑰鲜花还要香,像猛地开启玫瑰露坛子的浓香,小片放在茶荷闻,又多了其它花果混合的香味。惊喜的庆梅,一遍遍嗅着,说,我先净下杯,别串了冰岛的味,一面取出单反相机,拉长镜头,说要留下珍贵的茶影。庆梅是自带的手工雕绘紫砂杯,很雅致,装在一个编织着花朵枝叶的毛线的小口袋里。高翔得意洋洋,笑靥如花:“没见识吧,这茶还有个你们意想不到的名字,叫帮骂,帮助的帮,骂人的骂。”我疑惑地追问,不会是马帮倒过来的帮马吧,高翔说绝对不会,是帮骂,但更详尽的,她也说不上来。只知道这款茶香气袭人,喝后,不,应该是闻过就难忘。两年前她第一次见识,就想尝一尝,未能入愿。前不久,终于有机会,从茶库悄悄偷出那么一小砣,才试过一泡,轻易是舍不得拿出来的。

光那股闻到的从茶叶四溢的花香,那股众香难掩的玫瑰味,已是我所见识过的生普洱茶,包括庆梅很有自信的11年冰岛,所无法比拟的,也难以媲美的。那香味,的确有股霸气,与老班章阳刚的霸气截然不同,冰岛为茶中之妃,大有升皇后的趋势,那么,这款突如其来的帮骂,大概就是独一无二的香妃了,满身散发的体香,会引来翩翩逐香的蝴蝶。轻酌时,香味与闻香自然不同,良久,齿口留香仍不散。

之后,有幸又品尝过一次,虽不像第一次那么激烈,但浓香的魅力,依旧无法可挡。承蒙茶人高翔厚爱,又赠我们夫妻两小泡的帮骂,拿回家静静品味,其感觉却又不同。

在家中客厅冲泡,空间大,杂音小,更随意自然些,就茶道而言,似乎更接近一些,是纯粹的茶修行。几乎每天午后夜晚,都要泡一壶茶,随慢慢流逝的时光,在温馨静寂的茶艺中,品饮一番,直至兴尽。一般茶,用家中净化过的自来水冲泡,像难得的千年冰岛、月光白,以及偶遇的帮骂,就从楼下超市购买知名品牌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冲泡,有时很羡慕庆梅到遥远的山中寻取山泉水泡茶,我也发现过几处清洌的山泉,惜乎太远。泡柔和清香的冰岛,我就选用没有任何味道的纯净水,而泡帮骂,我先选择了更醇厚的长白山冰泉试新茗,想来对浓香的茶味也影响甚微。

在一个最闲适的午后,自然醒后,我挑了张最具大自然风情的班得瑞光碟,放进DVD里,鸟鸣花香,流水潺潺,自然的音乐响起,清新,纯厚。一般喝茶时,我喜欢播放国乐响宴,或某一种丝竹轻音。然后煮水点香,我从香筒抽出一枝极细的原木线沉香,插在梅花圆木香插上,烟缕极轻极柔,若有若无,隐现袅娜着。我和爱人相对而坐在罗汉床上,中间是擦漆已磨得暗亮的矮桌,帮骂已从密封小袋倒在茶荷,一片一片,白里泛黄,阵阵香气袭来,除了早已熟悉的梅瑰味,似乎又多了一些其它果香,一股一股涌出,有时还能分辩出是柠檬,还是枣香,或者是一种说不上的混合香,一会儿香气似乎淡了许多,依旧是熟悉的枚瑰香。随手取了把无名的紫砂壶,大概出自徒弟之手,虽幼稚些,但更朴拙。又取了风格相近的柴烧鼓形茶漏,玻璃分茶杯,紫砂仿真花生茶宠,摆在用了多年的鸡翅木茶船上。水开了第二遍,是标准的鱼眼,略待片刻,就开始冲泡,水入壶,冲起一股看得见如烟的花果香,在壶上盈溢着,比之干闻似乎更具质感,那香气是温润的,如雨霁后阳光映照下散发出的花气。按理是洗茶的第一泡,但看着已有粘稠度琥珀光亮的茶汤,实在舍不得倒掉,就分喝了。第二杯的汤色更纯正,茶香更馥郁,观赏着,心中由衷地感叹,太美了,美到不忍喝下去。我想到高翔的话,再好再美,也不就是一杯茶嘛,那种淡泊淡然,似乎更接近茶道。于是,放到唇边,一小口一小口地呷。渐渐地分出了香味,一杯一层一味,甘甜从舌间滑过,溢满唇齿,喉底生津泉涌,仿佛含了块冰糖,甘润绵绵不绝,香气清新悠长,一种有感的愉悦,从心底攸然升起,渗透每一个毛孔。                   


这时,我想到了《易经》中的“咸”卦,上兑下艮,像少男追求少女,又像练气功,阴阳二气游走交感,从足指到腿,到面颊口舌,乃至全身,热烈而缠绵,舒爽极了。喝帮骂,真有这种“咸”的韵味。妻说,这茶配这官窑斗笠杯,最是相得益彰,像吻红唇一样感觉美妙。

直至水尽壶干,意犹未尽,我和妻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将鼻子奏近茶壶,嗅着茶壶里舒展的茶叶散出的余香,多年的陈茶,泡了不知多少泡,香气虽淡,却依旧存藏未尽,一阵一阵弥散着,叶子还是那么绿,像采摘下稍稍嗮青后一般,似乎还残留着阳光的味道。从叶片看,很明显是明前春尖茶。

一下午,乃至晚上睡下后,帮骂的甘甜,还留在齿间,喉笼里还像含着一块未呡尽的冰糖,纯手工的老冰糖。

爱人说,剩下的一泡留着吧,等那天孩子闲下来,再共同分享吧。

我上网百度后知道,帮骂是双江自治县勐库镇的一个自然村,地处高寒山区,偏僻宁静,山民世代以茶为生,唱茶歌,念茶经,采古树茶,极其纯朴。联想到那独特的茶香,我忽儿感慨,我是个颇具平常心的人,却也挡不住帮骂的诱惑。我想,有一天若去云南寻茶,就到帮骂这样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去寻,说不上还真能寻到一块虽无名却极稀罕的好茶呢。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喝如此好的帮骂,再寻,也寻不到,所谓可遇而不可求。多少年过去,也许品饮的过程早以忘记,但那味道,我想我不会忘,永远难忘。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静子山西大同),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



 

谁言茶苦涩?(散文)

$
0
0


            

   夏夜,坐在阳台上,目视远方,手握一杯茶。这是一杯泡久了的浓茶,入口充斥着苦涩,脑子里突然跳出了一个问号:谁言茶苦涩?

  是苏东坡吗?居士文章名闻天下,理应是那个时代无上的骄傲,但实际上不但没能成为当时的宠儿,却二度受迫害,流放岭南吃荔枝,靠阳光止饿。即使身处地远天偏,那群政敌小人也不让他安静消停,按说居士的人生是充满了苦涩了。但翻开苏东坡近百篇关于茶的诗文,却是爱之极深。“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居士不言茶苦涩。

  是曹雪芹吗?曹公因为家道衰落,饱尝人世间的辛酸,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据一些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最终因贫病无医而“泪尽而逝”,一书只写出了半部。他的人生也应当是极苦难的,可在《红楼梦》中,六安茶、老君眉茶、“女儿茶”、龙井茶、枫露茶,款款名品亮相,好喝极了,还借刘姥姥之口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曹雪芹也不言茶苦涩。

  是白居易吗?此公天资聪颖,五、六岁的时候便能学着作诗,岁已“谙识音韵”。十六岁时,他的诗才已被当时的大诗人顾况所欣赏。因家境贫困,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到长安应试。四十四岁被贬,到七十岁时,又任刑部尚书,可谓仕途迭宕,命运多舛。此公爱茶,一生不离左右,“穷通行止常相伴”,早上要喝一碗、中午要喝一碗,午睡完要喝一杯、晚上要喝一碗、吃完饭要喝上两碗,酒后更要喝一碗。被贬后更是自己种起茶来。如此看来,此公喝茶,定是苦涩相伴左右,“老来齿衰嫌桔酸,病来肺渴觉茶香”,到了晚年,他的感受却只是一杯茶香了……

  横亘的是岁月的轮回,丰富的是我们的梦寐,伤痛的是我们的旅途。旅途,我们并不苦涩,因为我们还有清茶相伴。

  不错,是清茶。清茶,天生就是苦涩缠身,却尽情释放。我们呱呱落地之后,美好总是前辈描绘的秀色,诱惑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清茶,总是用丰厚的滋味浸润我们的脚步,苦涩的、清香的,都是人生的一个伴,一口清心剂。

  爱茶之人,无论茶自何来?茶味多浓?味多丰富?渴求的就是那份清心。那份清明必是在滚滚红尘中蕴涵着的悠远,沉沉浮浮中自有一番精彩的述说。

  南方的夏,夜风依然含着淡淡暑气,身体的汗微微渗出,杯中的茶味已经完全调适了味觉,似味又不是味,远方一串串车灯移动,电视上忽然飘出很美的女中音“……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那一瞬,鼻竟然酸了,眼也有点涩了。

  难道是我在说茶之苦涩?回首往事,回忆过去的脚印,自怜是大抵的,因为外扬的冲劲,遭遇了风催雨残,因为专注于美好,失去过很多的理解,怨过天也恨过地,一度让青春无语。努力的积绽,每一节的顿挫,每一浪的起伏都在讲述精彩的故事,只要骨子里的坚韧依然,苦涩也是精彩的美化师。既然有所求,必须有所苦涩,要不何来那丝丝扣扣的纪念呢?

  我也不言茶苦涩,因为我爱浓茶,唯有浓才让我感受到好,浓茶浓情,苦点算什么?涩点又如何?活着,就是一个历程,甜可以历,苦照样也得历,不然何来精彩?

  孔子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谢忠荣广东阳春)】

 



 

月下喝茶(散文)

$
0
0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静躺在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唱起了悦耳的《纺织姑娘》,打开一看,是十多年前毕业的一位学生来电,问我在那里。我说在校值周,现在刚回办公室。他说给我捎来了几袋翠茗茶,马上送过来。我猛然醒悟,是到了新茶飘香的时节。我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喝翠茗茶,这是学生知道的。春节碰面时就告诉我,他在老家承包了十几亩茶园,老师喝的翠茗茶保证供应到位。看来真没食言。

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今晚有“佳人”登门造访,心里是怎样的欢喜与欢愉,似乎在等待心仪已久的红颜知己,倚窗顾盼,望眼欲穿。刚进门入室,便按捺不住渴望先一睹其芳容,娇嫩碧翠,又闻其体香,清郁隽永,然迫不及待冲水沏茶,一饮为快。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人心扉,回味无穷间令人心旷神怡,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这样,师生俩临窗而坐,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茶香氤氲,谈兴渐浓,但我还是被茶的清香和从容的舞姿所陶醉。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在袅袅升腾的雾气中,那一片片葱翠婀娜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飘浮,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与清水的融合,与清水的共舞,我可以想象她如同一位秀美的女子长袖飘飘,气若幽兰,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茶经历了风吹雨打,霜煎雪熬,吸日月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在生命最为蓬勃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又接受火的灼烤,蜷缩成一颗饱满的茶粒。然后,一旦与清水相遇,一个崭新的她如凤凰涅槃般地又诞生了。我想,茶经受了种种磨难,不就是为了这一次精彩而绽放生命之美的演绎吗?或许,这是一个生命的舞蹈,是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的舞蹈,让人在慢慢欣赏她的窈窕,品味她的馥郁,滋生出一颗怜香惜玉之心。

喝茶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常说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饮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虽说我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茶的确已经融入了我每天的生活。清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沏茶,夜深人静时挑灯阅读、写作,也是茶不离不弃地陪伴左右。我喜欢茶水入口时淡淡的苦涩,喜欢那苦漫过喉头直至胸口的感觉,茶在我清醒时给了我睿智,在我迷茫时给了我清新,在我烦恼时给了我坦然,因为茶是可以涤荡红尘中的纷扰,可以安抚人的灵魂的。

喝茶是一种悠闲的情趣,需要好的心境,恰如今晚,捧茶入定,师生共叙,不亦乐乎?翠茗茶滋味鲜醇,不像龙井茶那么淡雅,乌龙茶那么浓烈,又汤色清澈,幽香四溢,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不经意间可清除烦躁忧虑,让心灵复归宁静。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从学语的幼童到蓬勃的青年,再到年富的壮年直至迟暮的老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乐于低调做事,有的人达官显贵不可一世,有的人默默无闻事不张扬,但不管怎样,最终都将走向人生的尽头。如同眼前的杯中之茶,尽管初泡茶时不少茶叶争相上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无不“折戟沉沙”,沉到了杯底。所以,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远离喧嚣,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因此,古人常常把饮茶当作陶冶性情、品格、情操的途径和方法。饮茶不同于喝酒,觥筹交错,嘈杂纷乱,充斥着烟熏火燎的酒肉气息。喝茶更需要有个清静的环境,难怪茶室比酒店来得雅致,可邀三五情投意合的挚友细斟慢酌,也可像今晚师生叙旧的推心置腹,有时甚至可以独自品茗,最好是一杯香茶,一卷诗书,神情专注而沉思,悠悠然沉醉于书的意境,享受一份恬静,一份悠闲,一份自然的野趣。在茶的苦涩中回味人生的辛酸,在书的馨香里体味人生的精彩,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可惜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真正能够坐下来,以闲情逸致的心态喝茶、品茶,或者在不远的将来,给自己泡一杯茶,体味茶之心、茶之韵,享受一种悠闲、淡然、宁静的机会实在太少、太珍贵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那些生活必备的柴米之类并列在一起,就少了一些“几上茗香心自净,案头笔奋气犹如”的情趣,“雪藻冷梅开花暖,茶涤忙人偷清闲”的乐趣,多了一些市井民生的烟尘气,家长里短的人情味,茶里一旦渗入了本不该有的世情百态,其香其味其韵便会烟消云散,有时,喝茶都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赘,甚至于波澜不惊的茶汤里却是暗流汹涌。

扯远了,打住,还是陶醉在翠茗茶里悠然自得吧,真所谓“茶亦醉人何必酒”。几度新茶饮过,似有几分醉意荡漾心头,不知不觉月已西斜,不远处的旷野上说着丰年的蛙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如水的月光将远山笼罩得更加苍遒,将近水映照得更加幽深,而我们俩意犹未尽,索性重新再泡一杯,清茶涤滤,举杯望月,读月华的清辉,读银晖的真诚。真该感谢我的学生,不但送来了秀色可餐、香郁诱人的翠茗茶,还静心地陪着我一起喝茶,叙叙家常,论论时事,给我带来了这么一个轻松、惬意、美好的夜晚。

哦,人生如茶啊!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吴仲尧(浙江上虞),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读王琼新书《茶修》

$
0
0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

读王琼新书《茶修》

 

阅读好友王琼的新著《茶修》,拂面而来的一股禅韵清风和茶香的气息。“茶修”不仅是当代茶文化的一种表述,亦承载着作者在行茶年代所感知与经受的以茶作为修行的生活风景,并且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事茶者与习茶者的人生精神面貌。在这精神面貌的背后,应运而生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茶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大大小小有关茶与茶生活的体验机构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圆练之作——且已公开出版的培训“体系”,不过是凤毛麟角,而能真正领悟到茶道精髓真谛的茶文化教学模式,更是寥寥无几。我以为,有了这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茶修培训与体验展现了广阔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有一股追求精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茶修精神到茶修宗旨,从茶修理念到茶修美学,再到茶修哲学,《茶修》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它所体现的教学体系架构,明确地引导学人在“茶德”温润下踏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茶修之路。《茶修》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和、静、通、圆”的精神下,尊循“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之宗旨,谨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之理念,倡导“生活艺术·生命质感”之美学,运用“能量在心·技艺在手”之哲学的修行之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修身、养德、觉悟的载体”。

1996年王琼创立“和静园”成为了茶人的那一刻,就把茶文化的能量——尤其是茶文化精神层面中圣贤思想,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提出茶修到践行茶修,直至传播茶修,均是在泡好和享受一壶茶的基础上,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来观照当下、安顿当下、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与一杯茶相约,到与一杯茶相和”,王琼始终在思考着《茶修》可容空间与视角导向,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和反复咀嚼中自然会有悟入。

让自己的生命与茶的美好相契合,让你动容,让你感同身受,让你以“修”的方式把茶与自己的成长连接起来,并通过一杯茶安顿己心,放下执念,享受久违的那份心安而得当下之欢喜。这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细读《茶修》,我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明晰的感受,那就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素来就有庆幸自己遇到茶文化的复兴时代。这杯茶融入在作者的生命中,让作者不仅找到了通往外界,更是通往自己的内心——“每天留给自己一段泡茶的时间,把自己放进壶里,把茶放进心上,一切都会悄悄地改变”,作者如是说。

茶修之“修”,表达了“让热爱生活的我们,愿意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去找到一杯茶最佳的表达方……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修,那么一杯物质的茶就在修的过程中变得‘可载道,可传道’了                               


茶修之“修”,凸显了“既是个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时代当下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供养;既是连接美好的纽带,又是传递智慧与能量的桥梁。”

“你”也好,“我”也罢,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都是在时光洪流中跋涉,唯独关爱当下一杯茶、把握当下一杯茶的人,在“时时修持”的当下世界里,才能体现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质感。耐人寻味的是,茶,并非宗教,但却成了作者一生的信仰。我以为,这或许是作者把书名定格为《茶修》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当前这个世界里,若能让人真正把心安顿下来给自己冲泡一杯茶,并用闲适的心情去体味茶之韵,享受一份淡然和宁静,让自己的心境如同一片鲜活的茶叶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走,这实在是太难了。《茶修》一书,让生活与一片叶子最大能量化的发挥,更是刷新了学人的内心感知。读罢令人余味悠长,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如同见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杯茶里实现生命的意愿,依托茶修来滋润精神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只是因为这杯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角。

茶修,从物质方面论,作者认为“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将诸多实修的方法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美好结果”;而从精神方面论,作者以为“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体系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温馨地强调了“茶修”的重要性,让人在“茶修”的世界里懂得世俗,却不庸俗,保持着做一个真实的洒脱而自在自己。

陆羽把“精、行、俭、德”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一部分,告诫事茶者和饮茶人的品性、德行为之首要,这些源于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品性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再度激活。不是吗?只要有茶在,不担心外面的喧嚣,也不烦心窗外的寒冷,用心泡好一壶茶,何尝不是在温润和洗涤着心灵。

关于茶修,作者给予了许多赋予智慧语言的见解,其终极走向就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也就是旨在通过一杯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颇有藉茶悟禅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体现人生难得有“放下”心态的精妙所在茶修,能让人的生命获得内外自在的因素恰恰是在诸多规矩里成就的方圆——如: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德”、从“精行俭德”到“茶师十律”、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以及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等等

由于茶与禅具有同一兴味,故有“禅茶一味”之说。茶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构成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与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彼此趋同,这到让我想起了禅茶文化的“品格”“五个统一”,即“是生活与信仰的统一,是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是存在与超越的统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觉悟与奉献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探究,契合了《茶修》一书的五个章节,亦可视作“茶修”之根本。诚如明海法师对之解读:这样的统一,是“从物欲中转身,从偏执中转念,回归自心本具的宁静与安乐”。

一份闲情一缕茶香一处雅致一分静修。生活中的一杯茶需要靠智慧启迪抑或是启悟人生总而言之,《茶修》是作者用生活的妙笔蘸着一杯浓香的茶汁,经过五年多的践行,成全读者精神思索和茶修实践。

         (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6月22日石家庄清茗斋)

 



 

温馨烛光·无我茶会(散文)

$
0
0

温馨烛光·无我茶会(散文)

    10月4日傍晚,博山正觉寺。秋风习习,弯月西挂。法堂前的小广场上,灯影幢幢,人影晃动,弥漫着一派静谧而又庄重神秘的色彩,这里将举行一场别样的茶会——温馨烛光,无我茶会。


一、一人•一茶席

  一人,一茶,一茶席。

  各出机杼,别有洞天。复古情调,恍如隔世,如历经岁月浸润的普洱,沧桑有味;现代时尚,极具时代色彩,如刚出炉的绿茶,清新秀丽;江南婉约,一只小竹帘,四只小茶盅,安坐于上,有小桥流水之妩媚;塞北豪放,器拙粗糙,却拙中见趣,有铁马秋风之凌厉……

  茶席,是无声的音乐;是无彩的图画;是无形的舞蹈;是个性的张扬,是性情的流露。读茶席,就是在读一本本不同情调的书!

  一人安坐于前,与水交流,与火共鸣,与茶对话;在优美的禅茶音乐中,那一刻,衬着灯影摇曳,晚风轻拂,是何等静美的画卷!


二、止语•只有茶在歌唱

  我无茶会,妙在“无”字。

  无你,无我,无他;无古,无今,无未来。

  只有当下,静静地与茶对晤。你看它,它也在看你;此时此景,除了美妙的背景音乐,所有的言语都是多余的,所有的声响都是对茶的不敬。

  因为,那一刻,世界凝固了,天地人融为一体了;只有茶在歌唱,你听到了吗?


三、独酌•茶知道答案

  水开了,茶在欢笑。

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波激流。

一个人静静地泡茶,那是世间最美的独唱。

茶香弥漫,袅袅娜娜;飘逸的茶香,映着烛光的红晕,和着禅茶音乐的韵律,在心间激荡!

这是一幅朴素淡雅的山水画,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更是一首从心底流淌出的诗歌……

 一人品茶。茶苦茶香,冷暖自知。人生甘苦,岁月沧桑;得失荣辱,忧愁喜悦,都化作清茶一杯……

 喝吧,苦在舌尖;品吧,甜在心底。茶如人生。

 不可说,不可说,也不必说;因为茶,知道答案。


四、分享•无我方为至我

  这是一个讲究合作的时代,这是一个崇尚分享的年代。

  品茶,也是如此。无我茶会的精神实质,也在于服务他人,不求回报。

  独酌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快乐,和合则是一种境界。

  你尝我的茶,我喝你的茶,奉上慈心一杯,收获感恩一声!

  你的茶,我的茶;我的茶,你的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是二,我佛无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我方为至我,恰是佛教的精神所在!

   喝过很多茶,也参加过一些茶会,但在正觉寺的我无茶会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温馨烛光,茶香永存!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祥海(山东淄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



 

静养茶宠(散文)

$
0
0



   
每每品茗,总会被茶台上的小小物件所吸引,小象、小猪、小狗、金蟾、貔貅、长寿龟……不一而足,或蹲着、或趴着、或憨态、或俏皮,其状万千,其情万趣,这就是业内人士称之为的“茶宠”。

所谓“茶宠”,就是茶人在品茗、闲聊过程中,用茶水精心滋养、把玩的紫砂陶质小工艺品,故又被昵称为“小养活”。时下,我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茶庄茶馆里,或是嗜茶者基本上都养着一些“茶宠”。这些茶宠,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气息,或是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的喜好。

茶宠,主要用紫砂泥、清水泥、澄泥、段泥、天青泥或黑泥烧制而成,以紫砂泥烧制的茶宠最为常见和好养,因紫砂铁质成份较高,成明显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也有一种用树脂制成的变色茶宠,淋上热茶水后会立即变得五颜六色,冷却后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宜兴丁蜀镇中袁村有一家专门制作紫砂“茶宠”的企业,名叫“吟龙艺陶”。“茶宠” 品种有200多个,小巧精致,神态可掬,真是掌中雅玩、品茗宠物。

一只精美茶宠,是茶人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慢慢“静养”成的。知己好友相聚,常会泡上一壶普洱或铁观音。此时,将头开的茶水冲浇在“茶宠”上,或用茶帚蘸着茶汤涂抹、用茶布擦拭,年长日久,岁月中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便层层积淀于茶宠表面,使茶宠越发温润可人,茶香四溢。

紫砂茶宠同紫砂壶一样,起源于宋代。宋时饮茶风极盛,对泡茶器皿有很多讲究,并开发出大量与茶相关的紫砂用具,紫砂茶宠就是其中一种。古往今来,多少茶人用尽一生的时光,揉进茶水的温顺,精心“饲养茶宠”,也就成为岁月流转下的精神寄托。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騫著《阳羡名陶录》中曾经记载了一位制作紫砂雕塑诸玩的高手,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陈仲美。这些雕塑诸玩也许就包含着“茶宠”。陈仲美是江西婺源人,原来在景德镇制瓷,后来到了宜兴,从事紫砂陶制作。他“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镂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 戏海涛,伸爪出目。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紫砂前辈们从明代开始就制作陶塑工艺品,作为几案清供,有的成了“茶宠”先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不少供帝王赏玩的紫砂文玩,有清乾隆时的“三连核桃”、“梅花鹿”和“小异兽”等。色泽、形态、质感和造型无不惟妙惟肖。

茶宠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审美习惯都在茶宠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茶宠的分类来看,常见的有寓意茶宠、禅意茶宠、趣味茶宠、生肖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

寓意茶宠。譬如貔貅、金蟾、祥狮、螈蜥、寿星、麒麟、朱雀、奔马、天禄、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或化解五黄三煞,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尤其貔貅,传说是龙的第九子,俗称“只进不出”,有招财镇宅的作用,视为家中的守护神,于是,成为茶人的最爱;此外,壁虎寓意“辟邪”;蜘蛛爬在一只脚上的造型,寓意知足常乐。

禅意茶宠。茶禅,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茶禅一味”的理念,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习俗。在禅意茶宠的造型中,以大肚佛、达摩、济公、散财童子、小僧侣形象居多,有卧姿的、坐姿的,也有立姿的,在茶禅交融中,品味物我合一的意境。

趣味茶宠。此类茶宠多造型逼真,表现出自然的趣味,品茗时,欣赏把玩这些玲珑剔透的茶宠,平添了几分情趣。如荷叶青蛙、水牛、小猪、小狗、童男童女、莲蓬、公鸡、大象、花生、核桃、茨菇、菱角等。其中大象茶宠颇受茶人喜爱,水为财,大象善吸水,大财小财全吸纳,此外大象秉性温顺,象征吉祥如意,将一头精致的象放在茶台上,让它沐浴茶水,吸收茶香,趣无穷;小小的水牛茶宠也有不一样的效果,它卧于茶盘一角,只露出背部,仿佛牛身下半截嵌入台面,随着茶水的流动,像是在田间游动劳作,霎时把你我带入了南方水田的耕作忙碌之中。

                                    

生肖茶宠。十二生肖茶宠也颇受茶人欢迎,人们买上几件自己生肖的茶宠,或是精选一件生肖茶宠作为生日礼物送人,都是别有乐趣,也很雅致。

谐音吉祥茶宠。此类茶宠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 “金蟾”茶宠,“金蟾”是“金钱”的谐音,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只有三只脚。传说它本是妖精,后被刘海仙人收服,改邪归正,吐钱帮穷人,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敬奉。做工精美的金蟾,嘴巴里衔的铜钱是可以转动的,用手去转钱,谐音就是“赚钱”。 金蟾,可谓茶宠中的上品,大凡在商场上打拼的饮茶人,都爱“请”一只金蟾与自己的饮茶岁月相依相伴。通常情况下,家里只能放一个金蟾,而且放置金蟾时需注意,空口不含钱的金蟾为吸财,嘴巴应向室外,含着钱币的嘴巴不能对着家门,否则就是把家中的钱财往外送了。

总之,无论哪种造型的茶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有嘴,没有五谷轮回之所。这决定了它吃东西只能进不能出,人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中华传统“财源广进,滴水不漏”的生财发家理念。

林林总总的茶宠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茶宠的出现,主要还是人们为了在喝茶时陶冶性情,增添乐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人品位和生活情趣,茶宠也迅速发展起来。茶宠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直接,其内涵直白,价格也大众化,不用计较是否出自名家之手,更不用为鉴别真伪而苦恼,即便远行也便于携带和滋养,所以很容易被众多茶庄、茶人、收藏人士青睐和收藏。

养茶宠是颇有讲究的,俗称“三分选七分养”, 心急不得,需静养。刚买来的茶宠会是很新的紫砂色,或红或紫或偏白,表面微微起砂,感觉到的是一种未开化的稚嫩气息。将茶宠养在茶台上,每天喝茶时也给它“喝”一口,用茶帚醮着茶水轻轻抚刷,或用茶水浇濯,在把玩中摩挲涂抹,长久的滋润呵护,它的色泽就会慢慢释放出来,表面便呈现出一种含蓄柔和的亚光色,像紫砂壶一样葆光可鉴、珠玉润泽,这就是“包浆”,被视作紫砂茶宠养成的标志。砂点不平渐渐被磨去,手感也越发温润顺滑,越发心宜。茶宠最好用大红袍或普洱茶来养,因为大红袍、普洱茶的茶质容易出效果。

挑选茶宠,一是要看他的神态;二是要看是否真正符合茶宠本身的原型特点;三是选择形状适中的茶宠,不要太大,因为要考虑让它身体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滋养茶宠,其趣无穷。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淋上茶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景象,给品茗休闲增添了情趣。其实,养茶宠的乐趣在于自身的参与,就像养花一样,浇水、施肥、修枝事无巨细,等到开花的那一刻,将会得到所有的满足。在每天对茶宠的滋养中,充满着内心的期盼和心愿,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小养活”宛如有了生命一般的灵气时,心中是何等的兴奋和欣喜!

一方茶海,一杯清茶,在人与茶的世界里,有“小养活”们静静的陪伴,不离不弃,分享你的喜,你的忧,你的孤单,你的寥落。压下心中的那份焦灼、那份躁动,慢品茶香,静养茶宠。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潘春华江苏镇江)】





 

说茶(散文)

$
0
0

                  

乡人喜喝茶行走于乡间村落,但凡遇着乡亲,多会招呼一声“来,喝杯茶!”也就坐下谈天说地。于是从稻黍收成、猫狗生崽,到张三儿子考上大学、李四媳妇会做好菜……常常毫无主题或主题间跳跃,也无主讲人,谁都可以随意发言、直抒胸臆。原本素昧平生之人,凭着一杯茶,其实大多数茶也就是一些茶叶末或茶叶梗泡的,竟和和气气团团坐,其乐也融融。

城里更是茶庄遍布,随便走进一家,不管是否认识,也不管是否买茶,主人都会笑脸相迎:“来,请坐下喝杯茶!”于是坐下论道品茶。从绿茶清新、红茶馥郁,到香港直选、乌克兰局势高谈阔论,倒也热闹得紧。

茶本是树叶,味苦却香。炒制后既是饮品又有药用,能化渴,能清热,能解百毒。为中国人所发现,算是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更奇妙的是茶一旦与水相约便有了禅意:水不是茶,茶就是水;一杯清茶,一颗静心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商人精明,从茶的功用中发掘出了巨大价值,利用现代媒体强势推广茶饮,也常有所谓专家、科学达人、社会名流电视上开讲坛说茶事,引经据典,神乎其神。坊间不免受影响,众人饮茶时也常常议论茶的形状、香气、颜色、口感,讲究泡茶的器物、泡茶的水质、泡茶的水温,甚至泡茶的程序,个个做内行状,得到大家肯定时洋洋自得,受到大家批评时一脸尴尬。于是世间就有了天价普洱、至尊滇红、极品龙井、御用单枞等等。斗茶古风似乎又复盛行,好像懂不懂茶成了喝茶的重要资格条件,颇让人有些莫名。这不禁使我想起佛教里“吃茶去”的公案来:据《五灯会元》记载,唐代高僧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此间否?”僧人回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僧人回答:“不曾到。”赵州也说:“吃茶去!”后来院主问赵州:“为何曾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召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仍说:“吃茶去!”

其实,赵州禅师只一句“吃茶去”就把茶和禅的深意全包容进去了——茶,即吃喝,为世人日用,应本正源清;禅,也不玄奥,就蕴于日常吃喝之中。如此,不要把茶做成阳春白雪,更不要做成奢侈品,让百姓望而却步;也不要把喝茶搞得太复杂,更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茶就是一饮品、一媒介,懂不懂茶且喝去,心中快活自知便可,不为了懂,更不为了炫耀懂。解渴也好,品味也行,凑热闹也有趣。倘若对茶略知一二,能说出一星半点所以来,那就更妙了。

我向往得闲暇时光喝茶聊书,不需茶点、不用名茶,只有好书几本、友人几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正所谓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茶必是越喝味越淡,人却是越聊情越浓。当茶至无味却心有余香,能从无味处品出妙味时,才真的懂茶了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魏笑江西赣州



 

茶百戏,生成盏里水丹青(散文)

$
0
0


                

假期常州之行,去了历史文化街区吕宫府,观赏评弹、吟诵、书画、香道、茶道等传统文人的闲居雅兴。

以前有朋友告诉我,苏东坡晚年从海南贬谪放归,回到常州定居,逝世之处就在此地的“藤花旧馆”,似乎难逃现代化的厄运,拆了之后又新建了现代古迹,也不知道保留了多少东坡的遗韵。不过,东坡一生波折甚多,经常遭贬,曾被朝廷“恩准常州居住”,在常州(宋代包括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度过一阵子闲置的岁月。他有一首《菩萨蛮》词,写于元丰七年(1084),说的就是归老常州的宜兴(阳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懒着,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两年之后,他重返政坛,早春再游常州,就兴致勃勃写了脍炙人口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没看到新修的东坡故居,想到我的足迹能够覆盖东坡曾经亲炙过的这片土地,晚宴又吃到了令他口馋的河豚,也就心满意足了。

到达吕宫府的时候,闻香品茶已经到了尾声,大多数人都已意态阑珊。几个老友听说我到了,倒是兴奋得很,忙说研究茶的来了,给他玩玩宋朝的点茶。南京非遗文化研究所的朋友,有钻研宋代点茶的,把茶粉研磨得极细,用茶筅在黑漆茶碗里,模仿宋代点茶风尚,打出了厚厚的淡青色沫饽。还有位是常州的著名书画家,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签当画笔,蘸上浓绿的茶浆,居然有模有样地点画出一丛竹篁。他一边画一边抱怨,说茶沫会黏滞笔画,所以不能连笔,要用点画法方式来画。我们都说,画得不错,再画幅梅花吧。他又点画了山石梅花,居然还有枯枝寒梅的韵味,引来了一片赞誉。

五代北宋的《清异录》,托名陶榖所撰,书中有“生成盏”一则,说到有个福全和尚,能够在茶汤的沫饽上写诗。并排四只茶碗,他可以在每碗写一句诗,成一首绝句。福全在茶汤中写诗的本领远近知名,引来了大批观众,都要看他显示茶汤写诗的绝技。福全后来自嘲说:“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清异录》还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我看老友在茶汤沫饽上画画,艺术效果虽然远逊宣纸上的挥洒,却有新奇可观之处,本领也不输于福全和尚。不知道古人在茶汤上写诗作画,是否也用竹签蘸点之法,还是用传统的毛笔,饱蘸墨汁,在茶汤沫饽上展现书画技巧。不管古人是用什么书写工具,我们过去总以为在茶汤上写诗画画,是匪夷所思的技艺,当作神迹来谈论的,居然让老友给掌握了,再现宋代点茶中“茶百戏”的奥秘,倒是让我大受启发。

老友画完了山石梅花,问我要不要试试,写几个字,在茶汤上留个墨宝?大家都起哄,说总得留个字,算是给茶神陆羽上支香吧。于是,我也拿起竹签,蘸了浓浓的茶浆,在新打出来的沫饽上写了“奼紫嫣红”四个字。真如老友说的,沫饽的黏滞性极强,笔画不能连贯,只好断断续续,连点带写,勉强成书。南京的朋友又调制了赭红的茶浆,说可以用来画印章,于是,依从他们的主意,画了一方印章。画完看看,还真是有模有样的“茶百戏”,虽然入不了苏东坡的法眼,大概可以跟福全和尚别别苗头。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春晓浙江余姚



 

盛满乡情的沙罐茶(散文)

$
0
0



出门在外,遇上老乡,人家问我哪块的,我说:“沙罐茶。”人家马上说:“哈,鄂南人。”是的,鄂南人好客,有亲朋来,主人必张罗说:“我来煨茶。”

“毛把烟,沙罐茶,进门就喊哦嗬啦。”正是鄂南人好客的写照。

家乡人不说泡茶,说煨茶,指的就是沙罐茶。鄂南人爱喝粗茶、浓茶,曾经家家有火坑,有草窝,有沙罐(吊罐或坐罐)。来客人了,让进草窝里坐舒服,把火坑的火烧旺,沙罐茶就吊上或坐上旺火里了。主人的浓情,跟茶一样,一边说着热乎话,一边倒煮沸了的浓茶喝。有多少家常拉,那壶茶就喝多久,喝饿了就过中(跟过早是一个意思)或弄宵夜。

记得小时候总爱赶路,大人出去串门,必拉着大人的衣角嚷嚷,要跟去。总觉得别人家的火旺、草窝舒服、茶香,大人不让跟,就贴着大人的屁股跑。长大一些才明白,实质是爱凑热闹,感受一份浓浓的乡情。只有串门儿,才能在火坑边听到一些稀奇事,才能受到成人般的礼遇。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大婆,是位极和善的老人。每次跟母亲串门儿,母亲就让我在门外唤一声,瞧大婆在不在家。我唤一声,大婆应一声,就迎到门外来了。大婆家的火坑很大,火从没熄过,没客人时,就用灰把火埋起来,来客人了,火一挑就旺。火坑边的草窝也多,有大草窝,还有小草窝。进门,大婆就扑打着小草窝,让我偎进去。无论天有多寒,偎进小草窝就热乎了,久了还流汗。大婆的沙罐茶,是坐罐,偎在旺火边,冒气儿有浓香,就倒茶了。盛茶的是那种大瓷杯,比碗小不了多少。大婆给母亲一杯,总会给我一杯。母亲说:“孩子家喝啥茶哟。”大婆总是把眼一瞪,严肃地说:“啥话?小客人噻。”大人拉家常,我就拿火钳在火坑里玩火,听着玩着就困了。睡眼迷蒙中,大婆逗我说:“瞧瞧,那沙罐里有稀奇东西。”沙罐里除了茶,能有啥稀奇东西呢?大婆就自己动手,用一只筷子从沙罐里扒拉出一个香喷喷的鸡蛋来。母亲说:“大婆,瞧您把孩子惯的!”大婆咧着没牙的嘴,哈哈直乐。大婆沙罐里煮的蛋,是我少年时吃的最美的茶叶蛋了。那不是刻意煮的茶叶蛋,那是火坑、草窝、沙罐……还有家常和寒夜熬出的美食,是浓浓的温情和乡情熬出的美食。后来我在任何地方吃的茶叶蛋也找不到当年的滋味,沙罐茶里的蛋,已经营养我一辈子!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失和时代的变迁,鄂南乡下已基本没火坑了,草窝更是成了遥远的记忆,沙罐茶也不流行了。如今到乡下做客,坐的是沙发,烤的是新式台炉,喝的是细茶。令人欣慰的是,“哦嗬啦”还在,好客的传统还在。永远不变的乡音,沉淀着不老的情怀。重返大婆家,跟老人的后人说起往事,后人说:“这个容易,我把后屋收拾一下,再建个火坑,编几个草窝,沙罐还在呢。”

我说:“你有时间坐下来陪我熬沙罐茶么?”

后人笑了,实话实说:“忙。就是有那功夫,不如陪您在桌上搓两盘!”

我也笑了,笑出几滴清泪……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阮红松(湖北松滋)



 

茶尖上的眷念(组诗)

$
0
0


 

苦丁茶

 

苦丁这杯茶

不是一丁半点的苦

而是苦尽甘来的苦

 

即使无法获得盛名

也从不委屈自己

小苦微甘即好茶

从苦丁这杯茶里

你只要肯弯腰

就能淘到金子

当然她只是绿色的

如同闻到青草呼吸的清香

别有一番滋味

 

苦入心扉

爱存心中

我的老母亲

一丁不识却知道这个理

一辈子爱喝苦丁茶

她们那个时代的爱情

就有点像苦丁茶

苦里有股甘甜的回味

朴素,却动人

 

古丈毛尖

 

一想到你呀

霸气又不失个性的的名字

我的心里就热乎乎的

 

尖,往往与细相衬

与圆相克

一个看重绿色的城市

一个把经济命脉

以尖字自称的古丈人

让我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梦里犹是采茶人

上山去挣零花钱

妈妈的叮咛

那声音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

看着大片大片的茶园

满眼含翠碧连天

我不知拿怎样的故事与传说

含蓄地向你再一次表白

——但愿我未来的视角

尖得像镰刀削过一样

敏锐而深刻


 

碧螺春

 

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

奇香扑鼻百里醉

吓煞了许多采茶人

留下一个谜中谜

 

江南人家吴侬细语

软绵绵,酥悠悠

香浓味醇如普洱

形美色艳如龙井

水光芽影,浑然一体

堆绿叠翠,鲜嫩如生

乳名粗俗不中听

皇帝赐名碧螺春

 

茶之美色香味

思其美闻其香

梅盛每称香雪海

茶尖争说碧螺春

沁人心脾的碧螺春

美妙绝伦吓煞人


 

铁观音

 

若问我,为什么总是生长

嫩嫩的红芽

即便风吹雨打

也是美如观音脸重如铁

一幅美得不能再美的水彩画

 

其实,那只是

我的心灵啊

有一束素洁的花

在安溪生根发芽

驷马山淡泊的篱笆

挡住了乾隆下江南的步伐

挡住了多少诗意的文字

和名利场上荣耀的车马

于是,我有了清香雅韵

有了馥郁芳华

安乐的日子有滋有味

总如潺潺的溪水

悠悠的烟霞


 

西湖龙井

 

我写你,原汁原味的口碑

色彩缤纷温婉迷人

写你不可更改的江南血统

最美的诗篇献给烟波浩渺的芳心

写你的美丽和聪慧

玲珑剔透的体态

清香袭人

 

我写你,江南丝竹悠扬宛转的歌声

怀中行云流水优美清脆

写你铺张的情感片片都是恩情

写你的喜与悲

亭亭玉立的身姿

卓尔不群


 

大红袍

 

兴许就是前世里有故事

一沾上油墨的清香

今世就作了戏里的青衣

颇有仙风道骨

 

同样是在武夷山中

信手拈来

既有绿茶的清香

又有红茶的甘醇

又乖又美的大红袍

不像安溪铁观音

极尽人事的喧哗

 

茶市斯为最

万般皆下品

山崖石缝

不种自生

倾尽曼妙沧桑

带给我们温暖

 

武夷大红袍

富有诗意的名字

散发出神秘光环

为清高的读书人

锦上添花

几乎是与生俱来

大红袍的盛名

从此开始了精彩的一页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俞林湖南吉首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