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渠江黑茶的前世今生(散文)

$
0
0

 

                    

作为资氺的一条主要支流,两千三百年前的渠江流水,一定是直接见证过安化黑茶从农家土屋到皇室宫廷的全过程的。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众多的帛书、帛画、竹简、服装、漆器、乐器等汉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固然令人惊喜和惊叹,那个已然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如新的惊世奇迹固然更加震撼全球。而紧随这种奇观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的,却还有两个最不起眼也最让人费解的竹篓和装在竹篓里的黑色颗粒。

没有人想到,这黑色颗粒居然是来自渠江河畔的一种古茶。

更没有人想到,这种来自安化民间的农家茶叶,居然还是一种皇室贡品。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的《茶谱》就有如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宋代《茶赋》也有如是记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明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也说到:“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这些文献中说到的渠江,就是现在的安化县的渠江茶镇,如果不是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又有谁知道,看起来黑不溜秋的安化黑茶,竟然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了汉代朝廷的贡茶并被誉为唐代“渠江皇家薄片”呢?

从已知的史书文献记载来考证,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 “渠江薄片”。可现在,马王堆汉墓里惊现的安化黑茶,却让现在已经成为市场抢手货的安化黑茶又向前推了900多年,也就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

当然,对于安化黑茶的历史认定,无论是在中国茶界还是史界,都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和分歧。最终认定马王堆出土的那两竹篓米状的黑色颗粒是安化黑茶,当然是缘于安化黑茶那诸多无懈可击的人文依据。

从地域位置来考证,汉唐时期,安化立县时就隶属长沙郡。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傍,不种自生”的野性,放荡不羁的安化茶,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原汁原味的野味,就像安化山野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子,甘冽而又醇厚,朴拙而又甜润。所以,这种茶固然会成为当时上层人士的首选佳茗。

从茶叶存放时间来考证,绿茶或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长久的存放期,更何况两千多年居然还没碳化,还保持那么完整的颗粒,还散发着那么清雅的沉香。长时间存放都不变形不变质不变味的茶叶,只有黑茶,可黑茶又唯安化独有。

从历史背景来考证,汉末三国时期,吴、蜀两国都曾屯兵益阳。尤为重要的史实是,关羽曾经还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他的将士们治过病。而竹篾竹篓又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原料和包装工具,马王堆出土的黑茶正好也是装在竹篓里。而且,早期的安化黑茶几乎都是用松枝、松木火烘烤制作的,松枝或松木火烘干制作的安化黑茶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这种具有杀菌防腐作用的茶叶,无疑会成为当时那些死去的皇室贵族为保持棺椁干燥不可或缺的陪葬品。再说,马王堆出土的茶叶都是黑色小颗粒,这一外形特征也与历来的安化散装黑茶的外形特征如出一辙。

如果这些考证还不可以充分验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两竹篓黑茶源于安化,中央电视台记者先后数次在安化渠江考证得到的诸种实证,应该足可以得出一个有迹可循的结论了。央视记者在安化渠江镇神吉山张家冲,发现一个大型古屋基地,其周边不仅有水车房、古学堂、茶祖庙、制茶坊、茶祖塔、古茶亭等遗址,还有古代石制制茶工具。

而且,仅在安化渠江境内,记者们就发现了十处与黑茶起源有关的名胜古迹。其中有桃坪村神吉黑茶宗祖古庙,桃坪神吉茶马古廊,桃坪神吉古茶园,大仓村古杉茶马亭,连里茶马古亭,连塘茶马古亭,大安茶祖牌坊……

种种实物和遗址佐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竹篓黑米状的小颗粒,就是古代安化渠江镇的黑茶无疑。                      

                      三

顺着这个结论,有关专家又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推断,安化黑茶早在汉代就已开始生产,至少有2300年的制作加工历史,而汉代渠江皇家薄片,就是安化黑茶的宗祖。

安化黑茶在得到准确定论之后,还有一个历史人物也更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黑茶的有功之臣。

这个人叫张良。

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而且还排在韩信和萧何的前面,可想而知他有多高的智囊,可想而知他对刘邦建立大汉江山所立下的功勋有多大。

可这个张良还只有五十岁就主动辞官隐退了。退出大汉政坛后,张良就四处云游天下去了。当他看完了自己想看的每一处山山水水,他就带着几个徒子徒孙跑到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在神仙屋场,开始潜心修道,并在这里兴修了一座庙宇和一座道家学堂。直到现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还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和修道庙宇遗址。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张良修道期间,渠江一带突然瘟疫肆虐,当地百姓纷纷被瘟疫夺去性命。张良本来就是一个智慧过人的大汉名臣,曾经经常为刘邦出谋划策,现在这里的老百姓正在被瘟疫无情的吞噬,他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足智多谋的张良,于是就想到了渠江神吉山漫山遍野的茶叶。

一向喜欢品茶的张良,以他平时对茶叶功效的了解,他决定一试。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们爬上了神吉山,采回来一篓篓的茶叶,将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散发给疫区的乡民。这里的老百姓向来对张良就敬重有加,对张良的足智多谋更是深信不疑。他们本来祖祖辈辈就对喝茶情有独钟,现在听说这茶还能治疗瘟疫,虽然将信将疑,但凭着他们对张良的尊重和信赖,他们都愿意配合张良,哪怕不会发生奇迹,这也是张良的一份苦心和爱意。于是,渠江一带到处漂荡着一缕缕浓烈的茶香。奇迹还真的发生了,那些茶香就像渠江里的水,将一场恐慌冲走了,瘟疫逐渐得到控制。又过了一段时间,令人毛骨悚然的瘟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渠江一带的瘟疫被张良赶跑之后,当地百姓从此开始上山采茶,并由张良亲手传授制茶技艺。制作出来的茶片,老百姓就自发地将其取名为“张良薄片”,把自己满腹的感恩之情全部溶于那一个个茶叶薄片里。

也因为这种“张良薄片”的问世,安化一带乡民从此形成了采茶制茶喝茶的习惯。既能保健祛病,又能解渴,而且这种茶叶薄片又方便携带和长时间存放收藏。

于是,“张良薄片”很快就名声大振,且越传越远,以致传到了大汉皇宫。

于是,涛涛渠江载着安化独有的黑茶薄片,过资江,入洞庭,进长江,从湖南楚地流

进中原城池,成了西汉皇室的珍稀贡品。

张良虽然早已远游仙境,早已在张家界的青岩山安然沉睡,可安化黑茶却从此被历代皇帝视为茶叶上品,尤其是到了唐代的皇室玉案上,还得了一个“皇室薄片”的至尊美誉。                      


                      四

安化黑茶,在沉寂了很长一段岁月之后,因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两竹篓黑茶的惊世复活,又重新带着它特有的皇室至尊,顺着时光的浊浪,踏着渠江的清波,再次散发出跨越时空的千年幽香。

我虽然不懂茶道,但我早已喝茶成瘾。长沙一个收藏书画的朋友,既收藏书画,又经营黑茶。每次来永州,她都给我带上一件喝茶。我有个好兄弟知道我有这种附庸风雅的爱好,居然还将他父亲藏了二十多年的一饼黑砖送给了我。这么珍贵的陈年黑茶我哪舍得喝呀,我知道安化黑茶是有灵魂的,就一直将这饼黑茶藏进了我书柜的抽屉里,珍藏着这份友情,也更想珍藏那一缕永久的茶魂。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凌鹰湖南永州),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湖南永州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放牧流水》《巨轮的远影》《蔚蓝天空上十八朵云彩》《美丽潇湘.山水卷》《美丽潇湘.文物卷》等】

 


 

宋代香词《天香·龙涎香》解析

$
0
0

                        

 宋末词人王沂孙写过一首咏龙涎香的“香词”——《天香·龙涎香》。据资料载,唐珏、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白莲”“蝉”“莼”“蟹”等为题,抒发亡国之痛,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王沂孙的词多为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这首词在王沂孙词集《花外集》中录为第一首。《乐府补题》共收录三十七首词,王沂孙的这首词也被编录为第一首,足见这首词之受人推重。

 《天香·龙涎香》,全词意蕴潜隐,寄慨甚深,低回婉转,怅惘无穷,堪作香文化词作经典。此词虽咏龙涎香一物,但其思致情怀并不滞于一物,而是在赋物之时将人景情思一并融入,传达出特殊时代中独特而真切的心理感受。且看《天香·龙涎香》词作: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这首词的大意是:孤耸的海中礁石缭绕着云烟,月光透过层层云海,宛如新沐,将银辉洒在虚空中,采香人趁着夜晚,到骊龙所居住的宫殿去采集铅水般的龙涎香。他们乘着木筏随着海潮之风远航而去。还在人们睡梦未醒的夜深时分,已经开始把龙涎香料和着蔷薇花的露水进行研合,制成了令人断魂的心字形篆香。龙涎香放入红瓷罐里慢慢焙炙,焙成的香品晶莹剔透,如同美人手指上的指环。熏燃时的烟雾如一缕翠云萦绕在帘前,仿佛是海天的云气。

 不知多少次她微醉的时候莺懒燕慵,在夜寒里轻轻地剪碎灯花。更留恋那故乡溪流飘着雪花的日子里,我们把门窗紧闭,轻轻嗅着龙涎香气。而如今,我已经像那爱香的荀令渐渐老去,哪里还能像旧时与美人熏香对饮于月下灯前的缠绵呢?我只有徒自怜惜着昔日里留下的余香,把被褥放在空空的薰笼上,以此追寻过去那龙涎香韵来抚慰思念之情。

 词的上阕从采香、制香到焚香开始,层层推进,把龙涎香的焙制过程细细缕述,直至香已制成,如美人之指环,香已燃起,其雾如海天云气,其状物形象逼真,令人神往。在宋代,香与美人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下阕则回忆自己年轻时与美人薰香对饮的情景,写美人则“殢娇半醉”,写外景则“故溪飞雪”,在这样空灵而美妙的环境中闻着异香,自然是其乐陶陶。随后的几句陡然回到凄凉的现实之中:此刻却不再有如此雅兴,没有了美人相伴,没有了龙涎香气,剩下的只有对旧日繁华的留恋和回忆。在词的尾声部分,作者细细描写自己把搁置已久的薰笼放在被子下面,希望薰笼能够重新熏出香气。这近乎痴人的举止,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做着孩子般的动作,这情景着实让人觉得酸楚。              

注释与解析


天香·龙涎香(1)

 孤峤蟠烟(2),层涛蜕月(3),骊宫夜采铅水(4)。汛远槎风(5),梦深薇露(6),化作断魂心字(7)。红甆候火(8),还乍识、冰环玉指(9)。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10)

 几回殢娇半醉(11)。剪春灯、夜寒花碎(12)。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13)荀令如今顿老(14),总忘却、樽前旧风味(15)。谩惜余熏,空篝素被(16)。 

 (1)天香:词牌名,双片九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六仄韵。龙涎香:古代香料。龙涎香是海中抹香鲸之肠内分泌物,抹香鲸长达五六丈,鼻孔位于头上,常露出水面喷水,想象为龙,据传有云气罩护。《岭南杂记》记载“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许昂霄《词综偶评》:“诸香龙涎为最,出大食国,近海傍,常有云气罩山间, 即知有龙睡其下。 半载或一二载, 土人更相守视, 俟云散龙,往必得龙涎。”

 (2)孤峤蟠烟:孤峤:指尖锐高耸的孤山,此处指海洋中大块的礁石;蟠烟:蟠绕的云烟,就是龙上罩护的云气。一个“蟠”字,想到龙蛇之类的“蟠”伏。短短的四个字,已写出了作者对于龙涎之产地和海峤的奇妙想象。

 (3)层涛蜕月:层涛:指一层一层袅袅而上的烟云如波涛般涌动。蜕月:指经过云涛洗浴的明月。层涛蜕月:写采香人到海上采取龙涎时之夜景。“蜕月”,使人引起对龙蛇的联想,意谓月光在层涛中的闪动,如同自层层波浪的蜕退中吐涌而出,又正似龙蛇之类鳞甲的蜕退。“一个“蜕”字,正好与上一句的“蟠”字遥遥相对,同样强烈地暗示着对于神话中所传说的“龙”的想象。

 (4)骊宫:指骊龙所居的宫殿。“骊”字指骊龙而言。成语有“探骊得珠”。铅水:骊龙的涎水,指龙涎。用“铅水”以代龙涎,为读者提供了极为多义的暗示。龙涎乃是铅水,是一种灰白色的,有香气的铅水。

 (5)汛远槎风:汛远:指盛大的水域在遥远之处。“槎”(chá):水中的浮木。采香的人需要远涉千里乘木筏(槎)随风趁着潮汛入海。此被采之龙涎遂永离故居不复得返矣。这一典故出自张华《博物志》“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

 (6)梦深薇露:写龙涎被采去以后的遭遇。当龙涎在“薇露”的香气中共同研碾之时,怀念过去,梦想未来。薇露:蔷薇花露,是调和龙涎香时所需要的重要香料。蔡绦《铁围山丛谈》:“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

 (7)断魂心字:“心字”:原来正是一种篆香的形状,明·杨慎《词品》载云:“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心字”前加了“断魂”二字,更着重描写龙涎化为“心字”以后凄断的心魂。自“汛远槎风”之遥远追忆,经过“梦深薇露”之磨碾相思,到化作“断魂心字”的凄断心魂,想象之丰富,感受之深锐,则非常人所能揣度的。

 (8)红甆(cí)候火:甆:“瓷”的异体字。红甆:指存放龙涎香之红色的甆盒候火:指焙制时所需等候的慢火。《香谱》说龙涎香制时要“慢火焙,稍干带润,入甆盒窨。”

 (9)冰环玉指:香制成后的形状(如同水晶环、白玉指),如同女子之纤手玉环,遂使读者顿生无数想象。前面还有着“乍识”二字,用得奇巧。一个“乍”字,有初睹佳人的惊喜之状,写出龙涎香之珍贵与味之精美。

 (10)依稀海云天气:依稀:仿佛。《岭南杂记》中说龙涎香“能聚香烟,缕缕不散”,焚香时,仿佛把“海云天气”都带回来了。“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真切地写出了龙涎香被熏燃时“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实景,而且更在帘前一缕翠影的萦回中,暗示了无数磨难而不毁两情缱绻的相思,更在海天云气的依稀想象中,这是对当年海上的“孤峤蟠烟”的无限怀念。

 (11)几回殢(tì)娇:几回:是怀想当年之事;殢娇:指女子娇懒、娇柔、娇慵的情态。这里开始回想“红袖添香”的女子。“殢”原为慵倦之意,此处意为半醉时的娇慵之态,自当为男子眼中所见女子之情态。

 (12)剪春灯、夜寒花碎:写女子之动作——剪灯花而已,春是“春”灯,花为碎花,显出了无限娇柔旖旎之情调,花碎:指灯花。“夜寒”则以窗外之寒冷反衬窗内之温馨。

 (13)小窗深闭:在故乡,外面雪花纷飞,屋内却红袖添香,纤手挑灯,读书养性两相宜,确实是太好了。《香谱》说:焚龙涎香应在“密室无风处”,“小窗深闭”隐含了这个意思。窗外的严寒飞雪“深闭”的“小窗”中“殢娇半醉”之人的“剪春灯”,此处写情写事,出语甚妙。龙涎香之所以可贵,原来是有着一种“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特质,特别是在“密室无风处”。此处写人事是虚笔,实乃写龙涎香。

 (14)荀令:指的是三国时代做过尚书令的荀彧(yù),素爱焚香。据习凿齿《襄阳记》所载云:“荀令君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歇。”此处指作者自己,描写光阴之消逝、年华之老去。如今的我(荀令)已经老去,无复当年爱熏香之雅兴。

 (15)旧风味:指当日豪华富贵的生活。

 (16)谩惜余熏,空篝素被:篝,是指熏香所用的熏笼,香在笼中而熏的衣物。古人焚香时,常把被子放在笼上熏。作者感叹:无限往事虽空而旧情难已,如今既已不复有熏香之事,是“篝”内已“空”矣。作者明知无用,香已燃尽,但还是把被子放在笼上,独留一丝怅然而已。这是一种难以挽回的悲哀,让人低回宛转、怅惘无穷。

(舒曼于2019年3月28日编写)    


 


 

作家与茶

$
0
0



  茶是清淡之物,作家是幻虚之人,二者必成朋友。在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作家与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有诗人李白、王维,亦仙亦僧,以茶催化自己;词人陆游,更是对茶咏叹不绝。近代以降,作家更是不分中外,对茶的描述与品位越来越多。盖因近三四百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英国,由英国波及其他国家,狄更斯等国外作家对茶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早年以“三泡”之说来比喻喝茶,多少还有些流俗;后来到西方国家引介中国茶文化,他是典型的安逸派文人,和周作人当有一比。在骨气方面,周作人无法和他的哥哥鲁迅先生相比。虽然周氏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至今仍为文坛难以解除的公案,但二人对喝茶的态度,也可看出两人生活态度之断然不同。周作人把喝茶当生活,讲究自我享乐;鲁迅把喝茶当作人生要事,乐于分享他人,他的好友日本作家内山完造先生在他的书店向顾客施舍茶水,鲁迅也甘愿奉献茶叶以相助。这是鲁迅呐喊品质的外露,与周作人虽为同胞兄弟,两人终因气质不同而分道扬镳,是在所难免。

  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汪曾祺,汪先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就是在西南联大时的喝茶清闲之时。昆明茶室,有大茶楼小店铺之分,汪先生那时是一介穷书生,喝不起好茶,也不能像他后来写的《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垒起三星灶、铜壶煮三江”那么潇洒,只能邀二三学子或同道,在昆明小茶店里卖弄文人骚情。汪先生精于茶道,与其小时在高邮养成的习惯有关。高邮是苏北的一座水城,往来人多,歇脚、等船,需茶解乏消磨时光。城内茶馆与牌局相伴而生,演绎着小镇人的凡俗生活,也正因为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让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直接打通读者任督二脉的功夫。

  陆文夫先生喝茶,堪与汪先生有一比,写作时,一本书,一支烟,一杯茶,构成文人独有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茶分多种,即便是喝茶,最低种的茶是茶末,茶末也有高末、低末、灰末之分,陆先生是断然不喝灰末的。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喝高末,体现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读到他的文字,哑然失笑之余,还是感到些酸涩。

  老舍先生能耐,一部《茶馆》描述了三代人的精神生活,五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茶馆里表演,这要作家具有怎样洞穿世事的能力?老舍先生是把人间事,做成了茶饼,然后泡出来给观众喝,只有身手不凡的作家,才有这样的大手笔!只是他后来把自己变成了一枚茶叶,泡进深水,让后人猜测那湖的温度。

  我在北京,很少约作家朋友喝茶,倒是有一位女作家,喜欢喝各类花茶。有一次她请我品茶,菊花的黄和玫瑰的红,在玻璃杯里荡漾开去,犹如女作家的作品。受人敬重的冰心老人,生前最喜欢喝茉莉花茶,晚年特别喜欢喝菊花茶,看着菊花在杯子里铺散开。她的文字,透着朵朵花香。

  鲁迅先生最喜欢用盖碗茶喝茶,是因为他有过用长袍捂茶没有喝出好茶滋味来的经验教训。鲁迅体会到好茶要有好茶具,这盖碗茶是有很多讲究的,上盖为天,下托为地,中间的茶碗代表人,掬一尊盖碗茶,天地人则合二为一也。

  对茶的态度,也是文人文风的体现。被人尊为“茶博士”的胡适,他的少年好友,算作他本家长辈的茶叶商,原打算以他的名义做茶叶广告,被他断然拒绝。

  古今作家对茶叶的态度,里面真是藏着很多学问。读读作家们的茶学问,必有收获。

(摘自2019年3月17日《新民晚报》第14版“夜光杯”栏目;作者:戴荣里)


 

乡村茶馆

$
0
0

                                                       

(《吃茶去杂志没有洋气的名字,没有新潮的招牌,乡村茶馆,和乡村人一样,质朴而乡土。斑驳的印迹,烟熏火燎的墙壁,连同那些蹉跎的岁月,在桌面的坑洼里留存跋涉的艰辛。

清一色木头穿斗的房子收藏了昨日遗失的风景,木格子窗户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旧木桌、旧木凳、旧竹椅经历太多的轮回,尝尽人世诸般滋味,唯有茶杯、茶壶与众多茶客一往情深地赶来赴会,以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以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乡村人爱喝茶,图的是热闹,收获的是见闻茶馆人多嘴天南地北的人在这里相聚,人聚集得多了,呆的时间长了,互相交谈成了认知的时光,谈得口干舌燥了,正好就这茶水润润嗓子,润润这方滋生茶文化的空间。他们可以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添油加醋地摆得五彩缤纷,谈国家大事,谈孩子出息,谈老伴厨艺,谈养老问题……更多的茶客则耳朵听着别人的故事,心里想着自己的心事,思考悠悠的茶香,如何让话题更精彩,情绪更激昂龙门阵更有生命力。

乡村茶馆,接近的是民间地气,联络的是亲友关系,消遣的是悠闲时光,享受的是美好人生。未经装修的农家院落,上不了台面叶,没有专业的茶艺师,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喝茶人。卷着裤脚,挎着竹篮,直奔茶馆的农人;有品茶、聊天、散心、玩耍的邻居;有看电视、看报纸、打牌或闭目养神打着小盹的常客。他们两人一桌,五人一撮,在轻咂慢品中收获着宁静、快乐、悠闲和情谊。传统文化在这里拥趸西式思想在这里插缝,不同观念在这里碰撞出火花甚至争执得面红耳赤,当然也少补了一盏清茶泯恩仇的绝版佳话

乡村人爱茶,更爱喝茶到茶馆坐坐,是享受,是生活的品质。把三五好友到茶馆坐坐,是荣耀,是面子。在乡村茶馆人们以茶消闲,以茶待客,以茶交友碗茶端在手里,或者随便放在可以放置的地方,坐着,蹲着,甚至是斜斜地靠着,随时喝一口,润润嗓子,提提神,天南海北闲聊侃,谈家中的柴米油盐,说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漫无头绪,缓缓道来,只求一个适心随意。或一边磕着瓜子花生,一边举着空碗直喊添茶,丝毫没有拘谨、丝毫没有做作

人喝茶图的是茶壶茶桶不空,茶水冷热适宜,喝饮方便。若是以茶消闲,以茶待客交友,注重的是话语投机,气场相合。煮茶的人,喝茶的人,兴起而来,兴尽而散客人喝茶的热情由茶水一遍又一遍的冷热而引发,渐入佳境,不知不觉生发出一个高潮。煮茶也,喝茶也罢,全然是自然而起,茶叶的品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档次,泡茶的技艺,茶的身份,喝茶的禁忌礼仪礼节,城里人的热闹,今天流行时尚,明天过什么洋节,与乡村茶馆无关全然是多余。

乡村茶馆,让茶香穿越千年的时光,悠悠岁月是否可以挽留人们匆匆流逝的旧梦?浮华被关在门外,只有几缕阳光和细微的尘埃和茶客们来来往往。

日子都是农人的,品过一盏清茶,又将匆匆地赶往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无论前方是宽阔的大道,还是狭窄的小巷,都风雨无阻,都风雨兼程。

当然,亦有茶客并不急着赶路,就在这乡村茶馆静守简单安稳的流年,然后,从容不惊地老去。

茶亦醉人何必酒”。浓茶淡水,细斟慢酌,舌品茶味,鼻嗅茶香。风雨无情,岁月疯长,半生闲品,苦乐甘甜。一份心境,一段往事,在乡村茶馆里浅吟低唱。几多离合,几许感伤,积淀了太多的刻骨铭心。把一杯喝出一种文化没有深厚的修为,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久远的积淀,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永远抵达不了这种境界。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庄文勤(云南凤庆)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栽种心灵的庄稼》《一路风尘 一路成长》


 

黄芽,你有灵魂哦

$
0
0



 安徽真是个好地方。

 说安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不可多得的天府宝地,名至如归啊。

 不说黄山美景“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冠天下;不说九华山忝列四大佛教名山闻名遐迩;不说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的“长江三矶”之首采石矶,风光旖旎,不说“谪仙楼”、“醉翁亭”的逸闻轶事,单说安徽的“歙砚、宣纸、宣笔、徽墨”文房四宝,不知养育了多少文人墨客啊!从道家宗师老子到庄子,从文采飞扬的“曹氏三雄”曹操、曹植、曹丕到开创书法一代流派的米芾,还有千古风流人物周瑜,明朝开过大帝朱元璋,真乃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假如有人要问我,安徽的什么地方最让你魂牵梦绕?那我就告诉他,安徽的霍山让曾经让我流连忘返,霍山的名茶黄芽让我情有独钟。因为,霍山黄芽,是有灵魂的。

 此前,我对茶叶知之甚少。像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湖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中国名茶,我也品尝过。但均未溺爱,亦未饮之成瘾,对茶并无偏爱。

 2012年初春,我跟友人去霍山采风,见到了真正的霍山黄芽。让我对茶的认识更深厚一层。友人给我沏了一杯霍山黄芽新茶,少顷,但见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呷一口,顿觉香气轻微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

 原来,茶还有如此之魅力啊!

 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们去过霍山黄芽的著名产地“三金一乌”的金鸡山、金竹坪、金家湾、乌米尖。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嶂,山高林密,泉多溪长,环境清幽,远离喧嚣的闹市,空气洁净,雾霾不存,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我们目睹了霍山黄芽从采摘到成茶的整个工序,让我感慨颇多,我想,这霍山黄芽,可是有灵魂的呀。

 霍山黄茶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三五天。茶农采茶时,一定要净手,采摘的幼芽要匀净整齐,不带杂质,达到外形美观,大小相似,色泽相同。

 一句话,那是要用心去采的。嫩芽采回后,要精心晾晒,去掉水分,然后开始制作。

 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5道工序,一般是在上午采茶,下午到晚上制茶,采回的嫩芽是不能过夜的。采茶时选取幼芽的精准,杀青时温度的高低把握,摊放时的轻挪慢放,足火时动作舒缓弛张,拣剔复火时的一丝不苟,那一项不要倾注茶农们的心血?

 霍山黄芽,是茶农们用心制作出来的,里面浸润着他们的心血呀!茶农们把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幸福,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可都融入在茶叶里。

 你说,这样的茶叶,能没有灵魂吗?

 我在茶农家买了一斤刚刚炒制出来的新茶,拿在手中,还有点暖暖的。我感觉到了茶农的那份心意也是暖暖的。我想,这不是每个品茶人都能感受到的。

 从霍山回来,我对安徽有了感情,这感情,就蕴含在霍山黄芽茶叶中。后来,我才知道,安徽这地方,天生就是上等茶叶的家乡啊。要不,咋有那么多享誉中国甚至世界的好茶都出自安徽呀?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真可谓名茶之都!

 为啥安徽会有这么多好茶?为何文房四宝的极品都在安徽?

 我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气候,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成就了安徽。

 原来,好茶与我,可有可无。喝了霍山黄芽,一日无茶不欢。这使我彻底改变了对茶的有失偏颇的观点。本来,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老百姓对生活的追求是“粗茶淡饭”,不管是什么样的“粗茶”但“茶”字在前,可见茶的重要;才子佳人对茶的喜爱胜于对饭的喜爱,要不,怎会有“茶不思,饭不想”的古话?可见,我们的生活其实离不开茶。

 那天,我带了一点霍山黄芽,请最好的文友去茶楼喝茶。我想,这霍山黄芽是有灵魂的,我们不能慢待了它。它就应该在茶楼里品,只有茶楼里的茶具、气氛、情调,才配跟霍山黄芽为伍。而且,也只有高雅,不俗,才配与霍山黄芽为伍。假如,喝霍山黄芽人是一粗鄙之人,浊气冲天,酒味袭人,牛饮,那简直是对霍山黄芽的虐待和凌辱,霍山黄芽的灵魂会荡然无存,没有灵魂的黄芽,充其量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哪还有一丝一毫的味道?

 我跟文友把我在霍山一行跟他说了,说起了茶农的艰辛,说起了制茶的不易,说起了霍山黄芽的高贵,说起了我的感受。朋友说:“好茶,要用好的心境来品,要虔诚地品,恭恭敬敬地品,要心无旁骛地品。这样,才能品出它的滋味,它的品质,它的内涵。”我极赞成文友的见地,看来,他比我懂茶,识茶。

 后来,文友送了我一套宜兴紫砂壶,还有四只紫砂杯。他说,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茶具,才不枉了霍山黄芽的灵魂所在。自此,我有了两个挚爱:霍山黄芽,宜兴紫砂壶。

 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书斋,一壶霍山黄芽茶,一沓稿纸,一支秃笔,在氤氲袅袅的黄芽香气中,写一些或激愤或激昂或激动的文字来,笔下有春风习习,眼里有霍山采茶人的淳朴的笑靥,心中犹如春雷阵阵,就觉得黄芽的灵魂与我的心灵息息相通。

 霍山黄芽,原来你是有灵魂的哦!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宪歧(河北承德),系河北省作协会员、承德市作协常务理事、承德县作协主席著有《那山·那人·那狗》微型小说集


 

茶在高原(散文)

$
0
0

                      

               

在高原,不喝甜茶的藏族恐怕难以找到。甜茶和酥油茶一样,每个藏族家庭必备无疑。不管是大小城市,还是农村牧区,甜茶馆比比皆是,星罗棋布,生意兴隆。甜茶是一种浑红透白的液体,做甜茶只用三种原料,将红茶用水熬酽,兑上牛奶、白糖,搅拌即成。现在,奶粉遍及城乡,所以,奶粉代替鲜奶做甜茶已习以为常,方便而且卫生,又不失其原汁原味。

洛桑,现在刚到而立之年,我们一起上过党校,一起下过乡,交往多年,感情甚笃。我去他家,他用甜茶招待我,甜茶是新做的,不算很甜,也不是很淡,甜淡相宜,清香可口,味纯汁美。

我问洛桑:“你知道甜茶的来历么?”

洛桑说:“对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期一个欧洲逃亡者将配方带入西藏,推而广之。还有人说是从尼泊尔和印度传到西藏来的。但更多的说法是藏族人民自己发明的。”说到这里,洛桑显得很自豪。

我品了一口甜茶,说:“我过去在晚报工作时,报社门口有一家甜茶馆,生意格外红火,去喝茶的人特别多,是那里的甜茶做得好,还是别有原因?”

洛桑说:“我也去那里喝过甜茶,那里做甜茶的师傅手艺比一般人高强,做的甜茶分外香,分量也足,所以,拉萨人都爱去那里品茗甜茶。”

按照藏族的习惯,女人不准进甜茶馆,进甜茶馆的女人被视为“坏女人”。我曾见一对正在热恋的汉族男女,他们不知道这一习俗,双双相约去甜茶馆,老板极不高兴。喝茶的男人们见来了女人,一窝蜂溜之大吉,甜茶馆里仅剩下他们两人。老板说明原因,他们才不好意思地离去,以后再不敢光顾甜茶馆。当然,这是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了。到了八十年代,甜茶馆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常常招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服务员,为茶客端茶递水,女性自然走进了甜茶馆这块“禁地”,男茶客们笑脸相迎,感到气氛格外温馨甜蜜。一些女性也开始进甜茶馆饮茶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洛桑说,如今的甜茶馆设备大都比较齐全,并且逐步走向高档化,配上了啤酒,卡拉OK、台球、录像等,现代消费和古老的传统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红红火火,皆大欢喜,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

甜茶馆往往高朋满座,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西藏一些青年藏汉族作家朋友,一有闲暇便去茶馆品茗甜茶,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收集素材,写出不少好作品。

洛桑说,拉萨居民有喝甜茶等奶制品的传统习惯,鲜奶、奶渣、奶茶等。说话间,25岁的班觉亲自给我打酥油茶,把茶杯擦得干干净净,满满地斟上,双手捧递给我,“格啦(藏话,‘老师’或‘先生’的意思),请喝酥油茶。”

我一边接过酥油茶,一边说:“谢谢!”

热乎乎浓酽酽的酥油茶馨香四溢,我品了一口,不咸不淡,纯净可口,“班觉啦,您打的酥油茶分外香呢,好!真好!”

想来神奇,要株茶树下来的茶,南方,北方,高山,平原,河谷,荒漠,却各有各的喝法,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具有丰富营养的茶及其多彩的茶文化,尤其是南方,多名茶,多好茶,然而喝上这一口酥油茶后,我最难忘的就是这味道。在偌大的藏区,不管是在城镇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农牧民遥远僻静的帐篷里,都可以见到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酥油茶。谚语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而不产茶的西藏,雪山之上,却能够让普通的百姓都能喝上一杯杯香浓的酥油茶,不得不感叹少数民族地区所受到的青睐与呵护,走过西藏,藏族同胞与全国各地各省的友谊见证处处可见——各地援建的桥、路、学校……

而一杯酥油茶中所蕴含的幸福、安康,还有承诺……才是茶里最美的滋味。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杨从彪重庆),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


 

吃茶是件雅事(散文)

$
0
0


   很多人身心疲惫,却总是忙碌不停。有些人恬淡处世,却活得达观自在。春茶上市,正是品茶好时节。饮茶,仿佛是“神游天地外”的一次精神升华。

  古代人善饮茶懂饮茶,因为懂得时间是应该如流水般缓慢流过的。平和、安静,方能出好茶好水。散文《喝茶》曾写道,“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文人墨客明了品茶在于品心境,这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在和逍遥,只要掌握好尺度,其实是无比惬意的美好。喝茶正是寻觅闲适极好的方式,让人更容易懂得平淡和从容的好处。

  我总觉得,现代人生活五味俱陈,唯独少了闲适的心境。有时会莫名伤感,因为忙碌,无暇体验清冽的泉水,焦躁的生活搅乱了心绪。

  仰慕中国的茶道,因为要在闲静状态饮茶,方能品出真味,感受到那一丝一缕淡淡的茶韵。茶道,就是让人静下心来,不怨天尤人,更清醒地审视本体和现状的一种文化。饮茶让人清醒,让人明白饮茶更重要是品味感知它的气韵,它的性味,它的精神。

  深谙茶道的陆羽觉得茶因宁静而让人忘却烦恼。茶的性味平和、淡泊,符合文人的审美,才会在古代人心目中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爱喝茶的人,日久天长,往往性格平和,有一种从容的气度。我想,许多古人可能把品茶上升到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这是件多么自在欢欣的雅事啊!

  国人好茶道,并且曾经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寻其根源,绕不开一个“悟”字。茶道最重要的不是拘泥于细节,这门美好又含蓄的手艺之所以能够被传承下来,也许正是因为品茶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茶文化的潜移默化,让普通民众更加和顺友好。

  茶的滋味淡泊而丰富,正若人生的滋味平凡而滋润。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悟到了人生如茶,才能懂得自在的真谛。用自如的眼光看待人生,才是真正会品人生这杯茶吧!人生,如同泉水的纯粹加上茶叶的奉献,生出一壶清冽的好茶。细品,让光阴慢下来。

摘自2019年4月8日《新民晚报》18版“夜光杯”栏;作者:隽秀


 

人生如茶(散文)

$
0
0

                     

我喜欢喝茶,静静的时光中,一杯清茶在手,袅袅茶香升腾弥漫,空气中芬芳四溢,心在刹那间变得淡然恬静,悠闲祥和。看碧绿的茶叶在杯中缓缓飞舞、滚动、舒展、下沉,一份随意,几多安适。下午喝茶,提凝气,提高工作效率;夜晚饮茶,一杯在握,站立窗前,看夜色下远远近近点点万家灯火,遐思无限,浮想联翩,思绪飘得很远……

小时候,父亲爱喝茶,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极少饮酒,也不会吸烟,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喝得是大众的廉价茶,一大包茶叶,会喝很长一段时间的。父亲有一个大大的搪瓷缸,用来泡茶,里面已是茶渍斑斑,呈现出重重的深褐色,父亲捧着大缸子喝得津津有味,啧啧有声,一副陶醉的表情。无论在地里干农活多么劳累,只要能喝到茶,父亲顿时悠然自得,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顿时化为乌有,真的是解乏又提神。有的时候,我蹦蹦跳跳来到父亲身边,吸吸鼻子,嗅一嗅茶香,父亲疼爱地让我喝一口,父亲说话也带着香气,是淡淡的茉莉花香,我轻轻喝一小口,入口有点苦涩,随即便是清香满唇了。这茶真香,我脆声脆气说一句,父亲不由呵呵大笑。童年的光阴,因为有茶香的陪伴变得快乐而美好。

母亲也偶尔喝茶,喝得却极其清淡,不似父亲饮茶浓俨频繁。母亲放上寥寥的茶叶,倒入滚烫的热水,和父亲静静饮茶,不时交谈上几句,屋中便飘散温馨的香气。高兴时,父母饮茶欢声笑语,烦恼时,一筹莫展的母亲难免唉声叹气,不知如何应对难题,空气凝重压抑。父亲饮罢几杯,安慰母亲说,没有什么度不过的的难关,咱们过日子也像喝茶,第一杯第一口觉得苦,慢慢饮,品咂品咂,就会有香气了,好日子就在后头。听着父亲的话,母亲喝口茶,眉头便舒展觉得安心了。正如父亲的话,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喝得茶也越来越多,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了。

毕业后分配到不理想的工作,从事不喜欢的行业,脸上阴云笼罩,清高自傲的我抱怨命运的不公,看不到前方的光明和希望。父亲心平气和地给我讲了一番道理,农民出身的他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只是让母亲烧了水,沏上一壶茶,说,闺女,人这一辈子就像我们喝的茶水,先苦后甜,你是刚走上社会刚开始,只要好好干,不愁以后的路。要是光甜没有苦,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为什么喝得最多的是茶不是糖水,糖水喝一杯两杯还行,多了就苦了腻了。我之所以爱喝茶,就是喜欢这先苦后甜的味道,苦,总是短时间的。听了父亲浅显的比喻,我瞬间豁然开朗,振奋精神,努力工作,终于被领导重视,从事了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

自小受父母的影响,我也爱喝茶。工作撰写材料劳神费心,觉得脑子累时,沏一杯香茶,小小啜一口,神清气爽,满口芬芳,醒脑明目,一下子有了思路,灵感迸发。而且,女士饮茶还有美容的功效,真是一举两得。有一次,我轻度发烧嗓子疼,索性就多喝茶,一下午喝了无数杯,病症竟不治而愈,我更加感谢茶水的功效

每次回家都为父母买回精致的茶叶,一家人喝茶聊天,亲情浓浓。品着清茗,拥着茶香萦怀,我不由回味着父亲说过的话,是呀,人生如茶,只是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蒋波山东武城


 

茶事(组诗)

$
0
0



(一)茶具

盛装  摆放

给茶搭一个台

让茶

唱戏

 

 

洗泡  荡漾

让沉睡的叶

在一壶水的热情里

苏醒红绿

 

 

一开  二开

浓淡之间

天空海阔

品茶人自在戏中


(二)茶叙

茶是媒

所叙与茶无关

人生之味  江湖之险

都被一杯茶水

慢慢冲淡

 

 

搁下情感

生意

爱情与金钱以外

一任光阴散漫

 

(三) 茶嗜

是一种瘾

念那青翠之事

故土之香

 

 

那一弯清丽  层叠之绿

在杯中

温暖展开

 

透过杯面袅袅之烟

乡情  乡味  老母的针线

纷至眼帘

 

茶嗜

是一种思念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罗明清(重庆潼南)重庆市作家协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把心安放(散文)

$
0
0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满阳台,而此时,你却步履匆匆地挤在人潮人海中,奔走在上班的路上,囫囵地吃着冰冷的早点,即使没有胃口,也要安抚咕噜作响的肚子。

  气喘吁吁地坐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平静一下心情,整理一下思绪,紧张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当夜色降临,大街上已经霓虹闪烁,城市的夜晚五彩斑斓,你却没有驻足的心情,披着浓浓夜色,匆匆赶往自己的住所,让疲惫的身心得以喘息。

  走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万千个面孔都如你一样的表情,冷默,呆板,脚步匆匆。为了生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抑或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在都市的森林中穿梭,把所有痛苦与辛酸都要埋藏心底,无论是烟尘飞扬,还是艳阳高照,都如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永不停歇地运转。

  孤独,困惑。坚强而又软弱,坚定而又迷茫。我们想逃离,却还有那么多的眷恋,想舍弃,却缺乏果敢的勇气。

  心灵如一片飘零的羽毛,似乎找不到方向。

  把心灵安放,学会洒脱淡然。适当放慢追寻的脚步,对自己奢侈一些,到野外散步旅游,或者去探访心驰已久的好山好水,让身心融入自然,体味人生的意义。

  把心灵安放,学会轻松超然。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每个人都心怀梦想,要坦然面对追梦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学会调整,懂得取舍,更要勇于坚持。暂时的停歇,不是放弃,不是懒惰,是为了重整旗鼓、积蓄力量、轻装上阵。

  把心灵安放,学会宁静泰然。让烦躁的内心安静下来,静静地回味思索美好的往事。听着美妙的音乐看一本书,或是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把生活工作中的烦心琐事放到脑后。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云卷云舒。

  安放心灵,让心,沉静如水。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吕清明吉林榆树


 

吃茶去(外两篇-散文)

$
0
0

                       


唐代赵州禅师留下了一则著名的公案——“吃茶去”。此后的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三个字中开悟得道。

吃茶去,让饥渴的心灵得到慰藉。不管是风餐露宿,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生活在近处,都需一杯清茶解渴润喉,更需要用一杯清茶来慰藉疲惫的心灵。一杯解渴,人生得失淡泊看;二杯润喉,无名急火得浇息;三杯出门去,人间万事且随它!

吃茶去,让匆忙的脚步得到歇息。人一生就是在世间行走的一生,腿歇心不歇,累死尘世人。清代文学家李渔,曾把一凉亭命名为“且停亭”,并撰楹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走累了,吃杯茶去,且停亭里且停停;也许此后的人生路就会变得更加从容淡定;累了,困了,倦了,可别难为自己,且停亭里吃茶去!

吃茶去,让躁动的心灵得到清凉。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遇事思之忧之,辗转难眠;事过百般萦绕,患得患失;心为形役,难得清闲;如此不堪,不如吃杯茶去。一杯入口,风来疏竹;二杯下肚,风过不留声;三杯心得润,雁去不留影。人生得失,无非名利;千古成败,不外荣辱。事去心空心自凉,俗世庸庸且吃茶;到清凉地,养清净心;恰是人生好时光。

千古一茶令,从古传到今;谁识茶中趣,便是开悟人。

俗世的风吹过,有些薄凉,“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一)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的确,茶是有灵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曾在一个茶道培训班上,喝过不同人泡地同一款茶,同样的水,同样的空间,可泡出的茶,味道却截然不同,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心情不同。

喝茶需要恭敬心。把每一次泡茶喝茶都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以虔诚之心,恭敬之心待之,茶的芳香自然会慢慢释放出。要知道,傲慢的心,是泡不出沉静的茶;高傲的人,是品不出芳香的茶!

喝茶需要淡定心。“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一个人心在患得患失之中,他手下的水会变得躁动不安,茶也会毫无灵气。心的浮躁决定了茶的漂浮,即使再好的茶,也不会释放出应有的芳香,反而白白辜负了这一抔天地精灵。

喝茶需要包容心。茶因秉性不同,产地各异,也就决定了其滋味的差异。对我们而言,不管遇到怎样的茶,都应以包容心、平等心面对,“甘甜不贪,苦涩不厌”,惟其如此,方得茶中百味。

喝茶需要感恩心。茶吸收天地之气,日月精华,历经晒捻炒泡等各个环节,才变成我们杯中的那一缕清香。因此,每逢端起这杯茶,我们应心怀感恩,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历代茶师的智慧,感恩采茶人的不辞辛劳……

其实,仔细品味,何止喝茶。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的东西太多,而真正缺少的是心情。昂贵的茶与茶具只是外物,懂茶的人,从来不会奢求从器皿上得到补偿,而更注重把心情调到极致。此中妙处,惟识茶者知之。



(二)听茶

茶是可以听的。有人说,“真正的茶客不用鼻,不用嘴,单靠一双耳朵,就能听出茶里的门道来。”的确如此,听茶,是一种品茶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一壶陈年普洱,让人听出岁月沧桑里的豪气。那里面有骀荡的古风飒飒,有秋风萧瑟里的马鸣萧萧,更有酾酒临江的荡气回肠……袅袅茶香,挟岁月的长风,在眉间缥缈;多少前尘往事,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成败得失,都在这一壶浸透光阴故事的老茶里。端杯如晤老者,品茶如听故事,那里有无数英雄仗剑走天涯的雄壮!

一壶黑茶,听出的义薄云天,忠义千秋的侠气。宛如关云长骑枣红马,握偃月刀,孤旅天涯;那层淡淡的菌花,如同落在刀刃上的薄霜,透出岁月的苍凉;枣褐色的茶汤,荡漾着男儿的血性;绵长醇厚的味道,让人品咂出的不光是岁月的滋味,还有凝结于心的豪气。一壶黑茶,演绎着多少江湖事;三杯上马去,侠义走天涯!

 一壶绿茶,娇滴滴,绿莹莹,袅袅娜娜,让人听出的是江南女子依侬艳语的婉约之气。江南小调,柔美婉转,有小桥流水的叮咚细语,有才子佳人的绵绵情话,有富贵温柔的缱绻缠绵……听绿茶,就是在听江南女子的吴语情歌,可人,诱人,还带着点挑逗,但终究抵不过岁月这壶沸水的涤荡……

红茶,温馨,浪漫,最易撩人心弦,让人听出的是摄人心魄的浪漫之气。滇红、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哪一个名字不透着撩人的姿色?那茶汤,红艳明亮,剔透的琥珀色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啜之如丝绸慢慢滑过喉咙;品之,松香、桂圆香非常饱满;顿觉茶香在唇齿间萦绕,浮华被拒在唇外,人都有些飘然了……“沉醉不知归路”,再相逢已是下一个轮回!

品茶,必须心静;听茶,尤需用心。一个人,在岁月的悠长里,慢慢品,静静听;品茶外之香,听茶外之音,似乎也就悟到人生的真滋味。咳,这人生也终究不过是一壶茶而已!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祥海(山东淄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安溪铁观音:啜饮的乡愁(组诗)

$
0
0



 

一、销魂的雅香

 

一株株安溪铁观音,如一帧帧

故乡里的记忆。开在戴云山脉东南麓

晋江上游的辽阔山野,遍地清香

 

沧桑而柔韧的虬枝,沐浴着

日月山岚精气,吸纳天地清雅

年年春天,喷发生命的生机

与芬芳。岁月轮回,安溪铁观音

本身就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沿着半寸嫩芽上溯,两片青叶

从唐朝起程,经过茶马古道

伴着清脆的驼铃和嘹亮的乡音

走进锦绣的宫殿,到达遥远的

欧洲异邦。东方佳丽,迷人的风韵

惊艳了整个世界。她的幽香

征服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舌尖

 

逾越百年,我寻找月亮在叶背

写下的文字。那清晰的纹路

向着时光延伸,抵达心灵的深处

那片一匹平川的嫩绿,透明的天籁

氤氲着水墨般闽山漳水,那一口

绵绵的,醇醇的,而又蚀骨销魂的

沁入肺腑的雅香,成为我今生

梦里最唯美最纯净的记忆



  

二、啜饮一杯乡愁

 

安坐在月色里,一切都在夜里

悄悄静下来。铺开我的思绪

宛如一杯沸水,撒进数粒铁观音

馥郁的清香,顿时洋溢室内

 

这数颗铁观音,在透明的思念里

如故乡的花蕾,慢慢盛放

最纯最熟悉的香。也似云朵

缓缓打开一层一层的面纱

娉婷舞蹈,不仅仅是美人

还有一段芬芳的情愫

 

今夜,月下静坐,啜饮

我的故乡、江山和美人

它们沉入水里,舒展水袖

体态丰盈,释放出来的

浅黄色乡愁,穿过我的唇齿

我的舌尖,我的肠胃

一步步深入我的五脏六腑

 

然后,我久久地回味

这一截静默的时光

安放在我的生命案头

饮露而歌,淡泊致远

这种东方式的忧伤与疼

曾有过苦涩和微澜

终归于美丽与宁静



三、安溪铁观音

 

从唐朝出发

两片青叶  半寸嫩芽

踏上丝绸之路

逾越千年时空

愈发芬芳  香气馥郁

 

从安溪启程

一缕香  一段情

数不清的传说与故事

在岁月里沉淀与发酵

散发出无穷魅力

 

千百年来屹立高山之巅

沐浴日月山岚之精气

汲取乾坤天地之清雅

一马平川  碧绿油亮

清风轻轻地吹荡

一曲采茶歌飘向四方

柔情恩爱了阿哥与阿妹

 

与水相融  沸点燃烧

青蒂绿色蜻蜓娉婷舞蹈

汤色金黄  浓艳清澈

浸泡苏杭名贵绸帛

芬芳沁鼻  满室生香

水雾中浅斟细啜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一壶清茗  一卷诗文

点燃一段静默的时光

穿越江湖之远庙堂之高

抵达温馨纯洁的心灵

透明地静静地

绽放生命的本色


 

四、茶场诗韵

 

苍穹之下,茫茫的那一片绿

那么辽阔,那么柔软,那么深邃

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静静卧在

山野之上,素面朝天,安详宁穆

 

茶色青青,永远那么新鲜

汲满了馥郁的阳光和雨露

蜜饯的茶叶,弥漫诱人的清香

飘荡在百灵鸟婉转的山坡上

 

浩瀚的茶场啊,在我的眼中

是一片绿色的海,体态丰盈

风缓缓吹过,泛起涟漪

那是采茶姑娘露出的笑靥

 

白衣飘飘的茶花女,像一片白帆

游弋在绿色的海里。伴随着

嘹亮的歌声,质朴的爱情

缓缓地从此岸泅到彼岸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池新可广东信宜),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龙井问茶(散文)

$
0
0


  西湖龙井年年喝,今年直接上龙井。

  龙井坐落于杭州秀山峻岭间,高大的牌坊后一条街路斜拉而下,几百农家参差排列,有茂林修竹,石阶花栏。

  不出所料,龙井无家不炒茶,户户门前摆茶锅,充溢整条街的自然是龙井茶特有的炒豆茶香;鼻息间,谁能无动于衷?

  下坡右拐,路尽头名闻天下御茶园,园内除十八棵御茶树,还驻留了杭州太守东坡居士与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的至交茶友故事。时空转换,天地悠悠,茶客我信步拾级上山,山上满屏翠海。茶树挺立,行行列列,若阅兵仪式,层层叠叠,绿浪涌动。瞬间,令我动容,魂魄顿收。

  稍息,举起相机,快门声里,狮峰山舒展开嫩绿的身姿。茶树逶迤,自远山而来,顺山脉,跨山谷,跌山涧,构成狮峰的肌理,龙井的图案。

  稍息,镜头中迎来见头不见尾、川流不息的采茶女,戴草帽,背茶篓,也无声喧也无顾盼,从条条山径走下来。哦,已是午饭时分。

  我跟随她们中的一拨到了西街一家茶庄。一张方桌已摆上几大碗菜和一盆热汤。洗手,上桌,吃饭,仍无声响仍无话语,唯有鸟鸣啾啾屋檐下。采茶女大都四五十岁,偶有几位二十来岁的。但见她们指骨粗壮,指尖皴裂,嵌进茶汁的指甲发黑,有的缠了胶布。因为清晨出工,踏茅草,踩露水,个个穿毛衣,套围兜,与正午燠热的阳光很不搭调,也与茶篓里的鲜叶形成反差。

  此刻,东家忙着把鲜叶摊放在一只只竹匾上,均均匀匀。他告诉我,这叫“摊青”,待鲜叶水分挥发再“炒青”。我俯身嗅嗅,清香扑鼻,捻起一枚茶芽,“雨前二春茶”鲜嫩带露。


  采茶女放下碗筷又出门上山。好奇的我与东家开始一问一答。采茶女工一天能采多少鲜叶?十天前一人只能采一斤多,这两天可采四五斤。有定额吗?没有,若有定额,品质就不能保证。她们是本地人吗?哪有本地人哦,都是从浙江衢州和江西来的。一天多少工钱?还不知道。我奇怪:事先不商定工钱,那收入咋算?不难的,待茶季结束,村里会统一协调工价的。想想也是,三四百家茶农,三四千名采茶女,在“早一天是宝,晚一天是草”的争分夺秒当口,一旦延误,岂不乱套?除了工钱,三顿饭和住宿东家全包。还好我家三层楼,十个人打地铺可以挤挤。你家几亩茶园?十六亩,是联产承包时,村里按农业人口分配茶园,远近高低的茶山互相搭配,封在纸条里,开社员大会抓的阄。那时穷,农民不吃香。我家农业人口多,所以茶园多了点。现在轮到茶农吃香,你们日子好过了。东家笑笑:好是好了,不过还好。话说得拗口,意思我懂的。东家换了话题:老师,你说茶叶好不好,主要看什么?他看我戴副眼镜,便称我“老师”。当然是滋味。滋味主要靠什么?两个“主要”一摆,东家说道说道的兴致上来了:跟你说,我们茶叶值钱就值在“狮峰”上。狮峰山这面坡全是石英风化砂土,你去山上走走,决不会脚跟沾烂泥。他取来一块石英石,沉甸甸,颗粒闪亮。山那边粘土多,下雨溜屁股。你看胡公庙前那乾隆皇帝封的御茶树,也在山这一面。他说话手不停。我们村北有山岭阻挡寒流,南边暖流凝聚云雾。不仅土壤微量元素高,而且只收一季春茶,也是“计划生育”。他对迸出来的比喻小有得意。这些日子是一年最忙的?可不,我老爸82岁,炒了一辈子茶,光炒制手法就有十种,才做得扁平光滑、挺秀尖削、香郁回甘的好“龙井”。说起龙井茶,东家话特溜:这两天鲜叶多,摊青后要一批批过“青锅”,既收干水分,又除青草气,接着手工炒;明前茶芽嫩,“辉锅”两遍,明后茶,要过三遍。昨夜,老爸炒到下半夜两点,现在眯一歇,等会儿又要忙了。

  不敢多打扰,匆匆吃碗面,继续上山拍摄。“老师,喝杯茶再走。这是自家喝的,虽茶形不讲究,但你闻闻茶香,品品茶味,狮峰龙井就是头挑的!”捧杯,凝视茶芽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刚吟咏的辩才法师诗句又上心头: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冈头。湖山一日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龙井问茶,共东家“煮茗款道论”,不亦乐乎?

  【摘自2019年5月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第14版;作者:潘修范

 


 

飘满茶香de小镇(散文)

$
0
0

                    


采花,鄂西五峰西部的土家小镇。贺龙将军在此战斗了几载,建立了红色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就连仙女云游到此处,见满山洁白的茶花,也动了凡心与此终身厮守。那曾辉煌一度的标语口号和挂过梭镖、大刀的吊脚楼,以及仙女采花的采花台,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那久远的名字——采花和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愈见葱郁,与小镇厮守始终,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来到小镇,就像走进停泊在浩渺碧水中的客轮。那由绿色般诗行组成的万亩茶园,就是浮载这船儿的波涛大海。山风起时,绿波拍峰涌岭,涛声滚滚,几十里连绵,其景象比大海的波涛还要壮观,更是迷人。

千百年来,茶叶奏成了小镇人生命的主旋律。因为茶,小镇人的生活,才有了鲜艳的色彩,才有了诗意盎然的内容。然而,在三十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却守着茶树饿肚皮,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里就变了,妇女创业基地、计生扶持项目、生态建设基地的崛起,一年一个变化,变得让人难以置信。街市上,茶站、茶厂里转动着的复干机、揉捻机、烘干机、平台灶等制茶设备,点缀着小镇的繁华。在油布撑起的布苫下,坐着摆小摊的小贩,捧着“老板杯”不时抿上一品茶汁,在悠悠回味中招揽过往行人购他摆着的茶叶样品和花茶绿绿、大小不一的包装盒。小巷里背着茶背篓、提着茶板凳的采茶姑娘,欢笑如木笛般悠扬,走向镇前映着茶影的泗洋河。

运送茶叶的男人,快步如飞,展示出茶叶般坚韧的身躯。坐在茶馆的老人家,含着马棒烟锅,几个一堆侃侃而谈着远古和将来。戏耍的伢子们,欢叫着冲向镇外的茶园,唱着自己偷偷地听大人唱而学会的山歌——

“高山顶同一树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茶摘了斤四两,二茶摘了八两八,送给幺姑娘做打发……”

来到茶农家,吊脚楼外的扬杈、晾衣杆和晒茶用的竹卷帘形成一个别致的立体构图。推开堂屋门,茶香的涟漪,又荡漾满屋内的每一个角落。堂屋正中贴有“少生优生多种茶,小康生活富万家”的大红对联透着喜气;过梁上,吉祥的茶花形“满堂红”油灯高悬在上面。八仙桌玉立厅中,陶制的古色古香的茶壶、茶杯摆在桌中,杯中茶香溢满四处。厢房里放着的采花的茶背篓、板背篓、粗背篓……还有挂在墙上的茶剪,放在墙角的茶板凳,厨房里的角落,堆着又干又燥又结实的枯茶枝。

茶叶是小镇的依傍,茶叶更是小镇人的经济命脉。从八十年代“走科技兴粮稳路、走科技兴茶富路”到九十年代的“打造茶叶专业茶乡”,再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打造绿色生态茶乡”,这一步步起来,正是小镇人把茶叶看成衣食父母的通俗表述。

很早很早,这深山小镇就开始了“雨季繁荣”。每年春夏,是小镇人最忙碌的日子。他们制茶、采茶、接待从山外千里迢迢赶来的商贩。小镇人要赶在“清明节”前后,把茶叶送出山外,换回油盐、火柴、百货、布匹。当一条“之”字形的公路伸进了小镇,小镇人便闯进了都市,不仅推销茶叶,还把当地悠久的茶文化介绍给了城里人。小镇人,揭开了茶叶历史性的新篇章。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采花毛尖集团化的公司运营融入茶叶企业经营,茶叶开发越见红火,响应计生国策后少生优生的土家妇女从繁重的家务里解放出来,从绿色革命开始,镇上运出的一车车茶叶,国际博览会和“湖北省第一茶叶品牌”等等金奖好评,人们可以看出,茶叶变了,变成了受市场欢迎的千姿百态的新产品,开发的毛尖芽茶、虎狮系列茶、毛尖王、珍眉等系列名优茶变成了小镇人通往小康富裕之路的金桥。当百名茶叶推销员在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窗口”时,小镇也悄悄地从产值64万元上升至一亿元以上。

小镇有数不尽的茶,就犹如一部读不尽的现代《茶经》……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葛冬梅(湖北五峰县)】

 

 


 

人生是一杯茶(散文)

$
0
0



不知何时开始,与茶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茶于我,犹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液;我于茶,却似一位忠实虔诚的信徒,爱之深,情之切。

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喝茶是一种生活,品茶才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既是品,固然要有所讲究,若不,那就与喝白开水毫无区别了。品茶需要一种心境,能滤除浮躁,沉淀深思,净化灵魂。工作时,泡上一杯茉莉花,花香四溢,润喉生津,让精神芬芳和专注;读书时,泡上一杯碧螺春,袅袅茶姿,舞态娉婷,闲雅而故生乐趣;来客时,泡上一杯铁观音,让清香溢满住处,拉近心灵,膨胀而热情;得意时,泡上一杯西湖龙井,品着芳香,分享快乐的心情,呷着茶汤,回味无穷喜悦;失落时,泡上一杯云南普洱,品味浓香而又厚重的苦涩,学会在苦涩中坚忍,在坚忍中奋发,保持苦尽甘来的乐观精神。

当然,品着醇香的茶汤,脑海里不时也会冲击历史的激流,想起陆羽来。这个相貌长得极其丑陋,又有口吃的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有研究,立著作书《茶经》,最终成为一代“茶神”、“茶圣”。茫茫命海,多少豪杰,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茶选择了陆羽,还是陆羽选择了茶?

古人云:读书有三大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有境界,品茶也是有境界的。我觉得,品茶亦有三大境界:一是看茶是茶,二是看茶不是茶,三是看茶还是茶。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品茶和彻悟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禅意。

其实茶与禅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苏轼有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简洁的语言,不仅道出了“茶禅一味”的真理,也道出了茶禅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在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没有太多纷繁杂乱的意念,如同禅的四大皆空。茶与禅都有着素朴、安详、灵动的共性,二者紧密结合,交融发展。茶叶与茶叶之间,彼此共生,散发香气,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落梅说:“人生的缘分,就像是一盏茶,瞬间就由暖转凉,由浓到淡,亦可以一饮而尽。再来回味,只有萦绕在嘴里的淡淡余香,倾诉那段缘起的从前。”是的,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数片茶叶,干绿蜷缩,沸水冲拂,婉约而起伏舒展,仿佛舞姿婀娜的少女,亭亭玉立,风雅迷人,瞬间色泽鲜艳,浓香扑鼻。啜一口,淡淡的苦涩滑过舌头,深入喉咙后,一股苦尽甘来的舒适温暖心田,自有回味无穷之感。人生何尝不是需要苦难的磨练,才能修成正果。太顺畅的人生,太容易屈服,自然也就显得风平浪静,索然无味了。

我想,与其把人生比作一场戏,不如把人生比作一杯茶。茶有沸水生浓香,人生因茶方高雅。人生也必然历经磨难才能坦然自若、稳重潇洒。世情冷暖,浮浮沉沉,聚聚散散,由浓到淡,待到生命终结,即是人走茶凉。

人生是一杯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有人喝出了幸福,有人喝出了苦涩,有人喝出了清正,有人喝出了贪婪,有人喝出了欲望,有人喝出了绝望……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泽维广东陆丰)】

 


 

宋徽宗点茶拉花(散文)

$
0
0
    

宋徽宗赵佶是有史以来古今中外最大的玩家,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他是艺术品味上的旷世奇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吃喝玩乐样样皆精,诗酒风流本色当行。

关汉卿在套曲《不伏老》中说自己是个玩家:“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虽然关汉卿浪迹元大都,自诩风流盖世,比起前朝的宋徽宗,档次就低得多了。人家是皇帝,倾全国之力玩高雅、玩精致、玩闲情、玩清灵、玩风韵、玩云淡风轻、玩天清气朗、玩九天阊阖开宫殿、玩阁道回看上苑花、玩落霞与孤鹜齐飞、玩秋水共长天一色,谁能比得上?想在京城开封修筑艮岳园林,老百姓就胼手胝足,辛辛苦苦,到太湖水底去挖掘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再千里迢迢跋涉过半个中国,好让他可以御苑赏花,让他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徽宗懂茶,会点茶,会拉花,写过一本《茶论》,后世称作《大观茶论》,总结宋代点茶实践的真知灼见,可以誉为茶道圣手。他在序中提到,自己这个皇帝奉天承运,当得称心满意,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是个太平盛世,喝茶也就喝得讲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普天下都过上好日子,无论阶级贫富贵贱,都有闲情逸致,讲求精致高雅的生活,“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人人都喝茶,都蓄茶,都点茶,都斗茶,“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宋徽宗在这里提到的“啜英咀华”,不只是文学修辞,随便说说喝茶要喝茶的精华,而是具体而明确的描绘,点出了唐宋时期品茶的关键。他说到不懂点茶的人,掌握不好使用茶筅的方法,“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这里讲的“英华沦散”,就是点茶拉花失败,本来应该泛起的泡沫不能凝聚成乳花,无法形成沫饽,达不到点茶拉花的效果。

唐宋时期喝茶讲究拉花,本领卓绝的可以在四只茶盏中拉出四句诗来,技艺之精湛,远远超过今天新新人类自以为了不起的卡布奇诺拉花。古人不用“拉花”一词,用的是“沫饽”、“英华”、“乳花”、“粟花”、“琼乳”、“雪花”、“白花”、“凝酥”等等充满华丽意象的词语。苏东坡有《西江月》词,下半阕说“汤发云腴酽白,琖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使用了一连串美妙的词语,形容拂击茶汤所呈现的乳白色泡沫,可以媲美倚着红窗的美女,让人浮想联翩,从诗中得到无限的视觉美感。

关于“沫饽”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解释得很清楚:“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可见唐朝烹茶重视茶的泡沫,把饮茶的视觉与味觉感受连在一起,同时又在审美想象中,移用了提炼酥油醍醐的概念,认为沫饽是茶之精华。到了宋朝,发展出调膏击拂的点茶法,更是精益求精,把拉花的技艺发展到了极致。

宋徽宗这位点茶圣手还亲自示范,教我们如何点茶拉花。你看——

“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遶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

“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击拂渐贵轻匀,……粟文蟹眼,泛结杂起。”

“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

“筅欲轻盈而透达……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乳点勃然,缓绕拂动。”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宋徽宗点茶会拉花,厉害吧!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浮云浙江慈溪)】


 

天下益知饮茶矣(散文)

$
0
0

                           


  中国是茶的故乡,行于世久矣最初,茶与饮品无涉,茶的第一张名片主要是药用。

说茶之药用,最先想到的必是炎帝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此可谓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我国茶学界普遍以为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正有信史可查的天下第一笔茶事,发生在西周。

  据《华阳国志·巴志》(晋·常琚撰)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国。巴国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焚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及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这个疆域不小的邦国,正是中国茶叶的发祥地。《巴志》中有巴王给周天子的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经、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鸽、黄润鲜粉。“贡单”后有一附注:“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请注意,“园有芳萌香茗”,这最后一句,绝非等闲之笔。贡茶既是园中香茗,当非荒山野。据此推断,我国栽培、利用茶的时间大致可定矣,至迟不会晚于西周,距今不下于三千余年。

  如此,有了这一份厮守,华夏文明从一开始便浸润了沁人心脾的茶香,少了几分打打杀杀的戾气,添了几分诗意的优雅和人世间的祥和,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感受了家园的温馨。

巴王纳贡之茶,当之无愧乃史上第一笔“贡茶”。周武王姬发是以茶药用,还是食用,抑或它用?查无史料,不能妄加猜测。但此后渐渐有了以茶为药的文字记载。

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他在《凡将篇》收录了当地21味中药材,茶列为其中之一,曰“蜚廉雚菌荈诧”。荈诧者,古时茶之别称也。《神农本草》云:“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即茶可清心明目、清热降火、消暑解毒、提神醒脑。东汉名医华佗以茶入药,亦曾曰:“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食不厌精论》)。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乃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工于诗赋,颇有文名。刘琨常感到胸中烦乱憋闷,每每靠好茶解之,屡试不爽。他在给侄儿刘演的一封家书中说:“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真茶即好茶,有的版本作“恒假真茶”,意思相同。刘琨要巴蜀的侄儿再买一些好茶来,千里索之,足见其疗效。这封家书因为实名记载了茶的药用功能,常被中国茶史所引证。

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茶由药用转向饮用,初行于三国魏晋时期

  最具标志性的一件茶事是“密赐荈以当酒”,即以茶代酒。时在三国东吴,地在吴都建业,即今之南京。

  几年前我到南京,特意去了雨花台茶文化园。园内有翠绿的茶田,微风吹过,暗香浮动。竹林绿树间掩映着一幢茶文化博物馆,有专门介绍茶史的展厅,魏晋茶事多有记载。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云:“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说的是吴国国君孙皓癖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他对酒量不大的韦曜特别关照。每当韦曜不胜酒力,就让韦曜(即茶)代酒。

顺便补充一句:韦曜,东吴四朝重臣,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后因直谏、直书孙皓之弊政,惹恼了孙皓而被害;孙皓,东吴第四代国君,史家称其淫暴无道,寓乱亡之兆。没有想到,这样一位酒色之徒、亡国之君,竟然有此等举动,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含蓄而温情的典故。

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西南一带茶饮之较东吴尤盛。西晋诗人张载“爆料”:“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楼》) “六清”乃古代水、浆、醴、醇等六种饮品。西晋时,茶已居饮品之首,美味四溢的茶香,流播于四方。

  魏蜀吴三国归晋(公元3世纪中期)之后,南北往来交流日趋频繁,南人好饮茶之风遂传至中原。我粗略检点了一下,颇有几桩趣事,可与诸位分享。

先说一则“任育长过江”。任育长,中原名士,时之俊彦,容止端雅。西晋灭吴后,任过江而南下,江南名流时贤在石头城设茶为其接风。“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问饮为热为冷耳’”。(《世说新语·纰漏》)。这位任中原,久居北方,尚不习饮茶。但他爱面子,不懂装懂。茶献上来,他就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觉得大家神色有异时,又赶快申明说:“我刚刚只是问茶是热还是冷罢了。”他的表现太让人扫兴了,强不知以为知,又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天下讥之,名士颜面殆尽矣。    

再说一则“水厄”。《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云:“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晋人,官拜司徒长史,位列三公六卿。他特爱饮茶,只要有客人来到,不论对方是否爱喝茶,“一刀切”,必令其饮之。士大夫中一些人不习惯喝茶,不喝又怕得罪了上司。久之,士大夫每到王司徒府上,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水厄即水难,把喝茶当成了一场灾难。这位王大人,如此热情好客,喝茶能够喝得让人暗暗叫苦,落荒而逃,实在“萌”过头了。至于“水厄”,我以为那只是一个戏称,并无什么贬义、恶意。倒是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不习饮者,在渐习饮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戏谑与调侃。

  再往后,到南北朝时(公元五至六世纪),茶饮之风,行之弥远。“高山代都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的北鄙之地,亦成风俗。《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北魏大将军王肃先前在南朝为官,投奔北魏后,依然保留着喝茶的嗜好。渴饮茗汁,一饮一斗。他的茶饮之风影响了周围,众人纷纷效仿,“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

从任中原不识茶到有人戏称茶为“水厄”,再到刘镐专习茗饮,见证了茶之为饮由南及北,由微而著,如风起于青萍之末,渐行、渐兴,流于北鄙,渐入民俗。 

  感谢杜育为我们留下了《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口内,文字缺失。)

杜育,晋代硕儒,为士林推重。曾主管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当过国子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他的《荈赋》因为是第一篇咏茶的赋文,故享誉茶史而格外醒目。

读一读这篇茶赋,茶的生长、采摘、煮饮的情景和茶饮的功效,铺陈其中,魏晋茶饮之风尽可见矣。

只是,那时候茶并不叫茶而是曰荼,曰茗,曰槚,曰荈,曰蔎。除了沿用至今的茗,其余的,今人怕断不会想到是茶。

  其中打过些交道的是荼。小时候随母亲上地,春天的田野,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在翠绿的禾苗中,可以看到开着簇簇白花、黄花的野菜,花朵和野菊相似,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色的乳汁。母亲说这叫苦菜,嫩叶可以凉拌吃,能“去火”。中医称清热解毒。后来知道这苦菜就是古书中的荼。《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句中之荼就是苦菜。

  在茶字问世之前,古人常用荼代指茶。如果要我从前面那些字中挑选出一个,我也要投“荼”一票。这不啻是为了童年的那份情感记忆,而是荼的字形字义,与茶较为相近。荼的本义是苦菜,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其甘如荠”。茶亦是入口苦涩,继之回甘,回味悠长。两者皆可药用。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句中之荼就是指茶。你想,如果是苦菜,田间地头便有,何必大老远跑到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去买?

  千百年间,茶寄“荼”篱下,“荼冠茶戴”,不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终于迎来了大唐盛世,终于有人站出来为茶正名,结束了以荼代指茶的历史。此人即陆羽,字鸿渐,中唐湖北天门人,著有《茶经》,为茶学开山鼻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几年前,我到西安,在大雁塔广场看到有陆羽雕像,神态飘逸,睿智坚毅,看上去像而立之年。这个年龄段选得好,正是他著述《茶经》的时候。如我想象的一样,陆羽手捧茶瓯,不是独自品茶,而是双手敬茶,奉于世人。妙哉,陆子奉茶!这个经典瞬间“抓拍”的准,如此方见其奉献精神,彰显其平生志向。

  茶与荼,只一笔之差,为了这一笔,走了上千年的路程。上天把这件事托付给陆羽,这是陆羽之幸;陆羽写下《茶经》,茶名至实归,这是苍生之幸。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依我看,非但有功,且功莫大焉。这一点与他同代的诗人梅尧臣说的更透彻些:“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茶走进了百姓生活,竹篱茅舍间氤氲出缕缕茶香,苦中作乐的人们,消受得片刻清福。

千年等一回,茶终于“摘帽”(摘下戴了上千年“荼冠”)挥手与苦菜道别,回归自我,回归本真《茶经》始,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隐逸传·陆羽》)

益知者何? 一曰益知茶事。第一次详尽地了解了茶的起源、产地、栽培、采茶、制茶、煮茶、品茶以及茶史等。《茶经》三卷十篇,皆可详察。     

二曰益知茶魂。第一次洞悉与领悟了人与茶是生命与生命的融合。你看,一次快乐的发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经》下同),记录着人们寻茶觅茶的足迹;、一片树叶落入水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人与茶的一段美丽的邂逅;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壤,下者生黄土”,传承着种茶人的栽培经验;一山碧绿的茶田,一垅新茶兰芽玉蕊,“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还温存着采茶手掌的气息;一组节奏明快的制茶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人与茶共同舞动出茶乡风情;一路水的追逐,凡煮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一片苦涩的树叶借助水的浸润,借助人的调理,复苏了第二次生命;一盏茶,一瓯雅淡,千年韵味,“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人与茶惺惺相惜,一物一心不相离。

三曰益知茶饮。唐朝欣然结束了此前粗粝的茶杂煮(也有人称之为茶粥),开创了细煎慢啜的品饮方式,成为饮茶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人们第一次把喝茶升华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创造出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使人们在碧沉香泛,细饮浅酌之中,陶醉于恬静、淡泊,物我两忘,得其所哉矣。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阳泉


 

最贴近天空的茶园(散文)

$
0
0



春暖花开,驱车直奔云南永平县西北部、博南山脉北端的大坪坦村。

远眺,一片片绿得泛光的茶园星罗棋布的镶嵌于森林之中,一株株古树稀疏地分布于茶台间;森林、茶园包围着村庄,形成了“村在园中、园在林中” 似园又似林的独特景观。这里的万亩茶园被称为“博南山大坪坦生态茶园”。

停车步行,游人熙熙攘攘。有的在近处的茶园小道上走着,有的在远处细如丝线的道路上走着,无论走在哪儿,沿途山路蜿蜒,花儿飘香,景色多变;行走在茶区小道间,微风徐徐,山花烂漫,尘世纷扰,烟消云散;茶园旁,值得一提的原始山茶,红如火,赤如朱,树连树,花连花,千姿百态,骄艳迷人,置身其间,如梦如幻。

走进茶园,苍劲的古树,头顶苍天,置身大地,以长者护幼的姿势,呵护着成长的茶树。由于生长年代古老,老态龙钟,奇形怪状,每一株古树无不显示出一种饱经风霜的姿态。这些以水冬瓜树为主的百年古树,体骨精壮,皮肤粗糙。古树苍苍,林海茫茫,这里的古树一山连着一山,满山遍野的古林望不到尽头。水冬瓜树是重要的水源树种,水冬瓜树多的地方,也是水量充沛的地方;这里的水冬瓜树枝繁叶茂,挡住阳光的直射,将太阳光以霰射的方式洒向茶树。据说,这种通过枝叶筛下的阳光,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的积存。

                     

围绕在古树周围生长的一片片茶树,就像是爷爷奶奶带着的一群孩子。在古树的呵护和陪伴下,茶树恣意生长。茶树借着山势地形,从山顶到山腰,又从山腰到山麓有规律地生长着、排列着,形成了无数层绿色的阶梯。茶树虽然不是很高,却整齐划一的,一列列、一排排有层次的铺展,一阵风吹过,就像大海中翻起的层层波浪。淳朴的村民心灵中容不下污垢,对于茶叶,也是如此。这些茶叶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全靠自然肥力生长。赤裸裸的天空下,阳光透过古树的树隙,肉眼看不到半点尘埃,弥眼的绿色扑面而来。置身茶园,狗吠在村中起落、回荡;鸡群在茶丛觅食、打鸣;蜜蜂在茶园飞舞、吟咏;婉转歌唱的鸟儿被游人惊动,展翅远飞到目力不达的地方。此情此景,游人已化成茶园的一棵古树,远离都市的喧嚣,忘却尘世的烦扰,与整片茶园融为一体。

登到山巅,水气郁结,天空似乎伸手可及。居高放眼,满山遍野的茶树,穿着深暗的青,披着苍翠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显得熠熠生辉。那一丘接一丘、一山接一山、一岭接一岭的茶园,层次分明的一直延伸到天边,渐渐模糊起来,最后消失在苍穹的尽头。不时飘来的层层薄雾,将茶园笼罩其间,好像笼罩着一层轻纱的梦,如真似幻。高山上的云变化莫测,有时像一匹骏马,有时像一条长龙,在天空中变化着娇姿。云海中,古树与山尖时隐时现,仿佛是一幅泼墨的山水画卷。

据茶叶专家介绍,影响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延绵起伏的博南山呈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形状,向永平县境内的南北两边延展,博南古道就从博南山中穿越而过。原本群山连绵,山环水绕的永平境内,在险要的博南山最北端,在惊涛骇浪的澜沧江中游,高居着大坪坦村。大坪坦森林覆盖率约80%,澜沧江水系将其揽入怀中。受博南山系和澜沧江流域的影响,大坪坦年平均气温13.4,年降雨量1288.4毫米,气候冷凉、雨量充沛;水源林茂盛,水冬瓜树成林;土质肥沃,厚度高达2米左右的腐殖土带来含量83的丰富有机质,通气性、蓄水性、保肥性较好;茶树是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它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长,要求土壤pH值在4-6.5之间,以4.5-5.5最适合茶树生长,而经有关专家检测,大坪坦的土壤pH值正好在4.5-5.5之间。十分有利于优质茶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使大坪坦成为种植生态茶的良好基地。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大坪坦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一年四季气温偏低,冬季长期积雪,就算赤日炎炎的夏天,也得常备外衣。这里18300亩茶叶,品种以“佛香”品种为主,成为云南最大的“佛香园”,也成为了澜沧江沿岸最北部的茶叶园区。据载,我国海拔最高的茶园海拔为2240米,在大坪坦开辟的生态茶园,平均海拔2400多米,比海拔最高茶园整整高出160米,超过了传统茶叶种植的海拔极限。超过传统茶叶种植的海拔极限还能种出优质茶,这与昼夜奔腾的澜沧江不无关系,峡谷幽深,江水涛涛,澜沧江峡谷、河流的暖湿气流上升,弥补了高海拔所带来的温度与降雨量的不足。

当地人很自豪地与笔者畅谈,如今的大坪坦生态茶园已成为了高山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夏季,茶园是凉亭。热浪袭来的夏季,茶园里依然古树婆娑,树枝摇曳,凉风习习,寒意阵阵。到达茶园者,恨不能找出千万种借口,扯住岁月的脚步,长留此处。 

秋季,茶园是画卷。春、秋两季都是采茶的季节,而秋季更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秋季,茶园里到处是一片繁忙的采茶景象。万亩茶园中,一群群穿着讲究的采茶少女,她们灵巧的手在绿叶间上下移动,一捏一提,茶叶就到了手里,手往回一缩,茶叶就送进了后背的篮中。大批美丽少女与大片绿茶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冬季,茶园是乐园。寒冬时节,古树、茶园、大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层次分明的洁白世界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编织出让人兴奋、令人惊叹、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景观。赏雪的、摄影的、路过的,不约而同,相聚茶园,尽情欣赏,忘情高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大坪坦生态茶园,以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收,冬季赏雪的特有魅力,一年四季吸引着许多游客观光旅游,让游客亲近生态、走进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文/图:张会军云南永平)】

 


 

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开启雅安“吉祥”茶文化之旅

$
0
0


为了进一步加强河北省与四川省茶文化交流,推动宣传雅安名优茶的进程,让更多的河北省茶馆业主、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四川尤其是雅安市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产业发展状况,526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率河北省11地市茶文化和茶事机构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50将正式启程前往四川省雅安市开展为期3天的茶文化之旅活动。这是继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福鼎白茶文化之旅、武夷山茶文化之旅、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之旅、浙江湖州“三色茶”文化之旅、广西六堡茶文化之旅、广东英德红茶文化之旅安徽九华山茶文化之旅后,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将再度探源四川雅安茶区的茶文化游学之旅,感受历史悠久并在中国中享有至尊地位的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文化特有魅力。                   

近年来,雅安藏茶产业迅猛发展,在中国六大茶类已经形成黑茶类别中藏茶”的鲜明特色。雅安藏茶是中国黑茶类的珍品,素有南路边销茶”之称,与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传统名茶一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蒙顶山茶历代一直作为皇室贡茶而存在,历史悠久,地位独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遗存。藏茶作为雅安特有茶之一,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

据悉,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在雅安进行茶文化活动期间,将与雅安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雅安市业协会等在当地共同举办诸多活动——

千秋蒙·吉祥雅安”为主题的“冀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旨在河北茶界了解雅安及蒙顶山茶的历史、文化,熟悉蒙顶山历史渊源、人文和历史传说以及雅安茶产业的发展与未来布局,感受“雅茶”深情妙义,以及明代诗人王越笔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那份别样的情怀;             

走近茶、走近禅走近蒙顶山“蒙顶香茗甘露润心为主题的山水茶席互动和茶祭“皇茶园”活动,让河北茶界一行了解蒙顶山茶作为历代贡茶的历史以及与皇茶园的渊源。体验一席洒脱,如此净雅、清新之茶的山水茶席互动,聆听蒙顶山茶的倾心呼唤。两地茶人在天盖寺普茶摆席,感受蒙顶山清凉禅趣,体味在皇茶园前与自然相应,并用茶席铺设出那番当下的惬意归结到吉祥”的意蕴中。   


雅安·吉祥藏茶品鉴交流会活动,代表团成员将通过边看、边听、边品、边互动,了解雅安吉祥藏茶的文化脉络和藏茶冲泡特点,熟知藏茶核心生产工艺渥堆发酵的特点与内含功能性物质成分,以及藏茶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藏茶的感官特色。                     


此外,在游学过程中到碧峰峡亲近大熊猫活动之外,代表团一行还将体验采茶、制茶和品茶体验。初步了解四川中小叶群体种的特点和属性、产地环境、产品性状、种植技术、外形特征、鉴别方法                    


亲近古镇,亲近自然,在参观上里古镇和溪流畔品茗活动中,初步知晓上里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之外,代表团一行还将通过一杯藏茶,在低眉含笑间感受上里古镇幽弦清怀水流旖旎岭秀幽梦想象着,在上里古镇石板路上,你与古镇把盏;想象着,在这个夏季你与上里古镇情调让你我深情地握住这份品茶的惬意                     

何人能饮九霄露,试汲蒙泉煮蒙茶在参观曾为皇家制茶的寺院时,重温佛茶一味”妙意,体味一碗茶汤中的人生。参观永兴禅寺过程中,感受永兴茶香,让荡漾的禅风拂来心间的欢喜,让所有的心事,所有的话语,归结到一碗“蒙山禅茶”的意蕴中。                   

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雅安“吉祥”茶文化之旅是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雅安茶业协会主办,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石家庄茶文化研究中心、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保定市茶文化学会、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张家口市茶文化学会、邯郸市茶馆业协会、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衡水市茶文化协会、承德市茶文化研究会、沧州市茶文化研究中心、廊坊市茶行业协会等协办,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河北·雅安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雅安举行

$
0
0


千秋蒙·吉祥雅安”为主题的“冀两地茶文化交流大会27日在四川雅安“吉祥”茶叶园区拉开帷幕,来自河北省和雅安市茶文化界、茶业界近百位人士出席,以茶会友以茶结缘共同交流和感受河北、雅安两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雅安茶产业发展状况。                     


   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与四川省茶文化交流,增进两地茶文化界、茶业界的友好往来,加强茶叶产区与销区的紧密联系,推动宣传雅安名优茶的进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与雅安市农业农村局、雅安市业协会共同主办了此次交流活动,旨在让更多的河北省茶馆业主、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四川尤其是雅安市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雅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孙前。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毅,雅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刘毅刚雅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会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朱和超在交流中分别向两地茶界阐述了雅安在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五大战略的发展状况,以及雅安拥有“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这五张金字招牌优势的利用。同时还介绍了雅安茶叶在对民族走廊和革命老区以及向藏区过渡带的作用,以及蒙顶山作为历代贡茶之地的人文历史和“茶马互市”的故事。并且讲述了茗扬天下的藏茶与健康的关系和在藏区饮用藏茶重要意义。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雅安市茶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毅。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胡克夫则从两地茶文化历史渊源,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叙述了雅安的“茶马古道”与河北的“张库大道”因缘于一片茶叶相会,均是一种茶缘——河北有“吃茶去”典故享誉天下,雅安有蒙顶山“皇茶园”名震天下,胡克夫最后强调了河北与雅安茶界交流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双方今后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互相走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克夫。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在讲话中回顾了年前,河北茶人参加了以“千秋蒙顶,浪漫雅安”为主题的“一一节活动,十年后,河北茶人将再度重返蒙顶山,并以精湛的茶艺茶席交流,推进冀雅两地茶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舒曼最后代表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赋诗一首:青衣江水碧连天,蒙山顶上似禅关。今来更邀五峰月,雅安吃茶总是缘。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

                     

交流会最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雅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孙前作总结发言。孙前简要回顾了雅安“一会一节”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影响度,肯定了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这次访问对加强两地茶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蒙顶山茶的历史与人文的深厚渊源。他希望,两地茶人进一步加强联络,以茶文化为载体加强交流沟通共同思考、擘画未来两地茶文化交流发展。孙前最后向河北省十一个地市的茶文化和茶事机构代表赠送了雅安茶马古道百年老照片相册。                     

雅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刘毅刚。


在交流会召开的同时,两地茶人共同品鉴了“吉祥”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以及藏茶,表达了东道主的待客之道。四川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树华出席了会议。

据悉,在交流会前,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一行50余人来到了蒙顶山北坡吉祥茶园基地进行了采茶和制茶体验。526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中心率河北省11地市茶文化和茶事机构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50对雅安开展为期3天的茶文化之旅活动。                      

雅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会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朱和超。


本次活动由石家庄茶文化研究中心、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保定市茶文化学会、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张家口市茶文化学会、邯郸市茶馆业协会、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衡水市茶文化协会、承德市茶文化研究会、沧州市茶文化研究中心、廊坊市茶行业协会协办,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树华。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