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18年度《吃茶去》杂志套装册面世

$
0
0

                       

 为了便于资料保存,国内第一本禅茶文化刊物《吃茶去》(2018)套装册面世。

《吃茶去》杂志以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为办刊宗旨,以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为办刊准则,广泛传播和普及中国茶道思想,关注禅茶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洞悉禅茶文化发展脉络和动态。

2018年度《吃茶去》杂志为季刊,分为“春”、“夏”、“秋”、“冬”四期,每期固定96页码。《吃茶去》栏目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多彩,让读者享有意犹未尽之感。














订阅套装册二维码



 

浮生茶(散文)

$
0
0



  单位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甸甸的。当时就想,这样的礼物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回茶的。所以,一套精美的茶具在书柜上生了尘。

  那天,停了电,想起那么多没有写完的文章,不禁心生浮躁,索性开了书柜收拾旧书,于是发现了这套茶具。它宛如落魄的公主,身上薄薄地落了灰尘。

  爱惜地拿出来,洗了杯,给自己泡了茶来喝。窗外,人流奔忙,浮生碌碌。窗内,茶香袅袅,清香弥散,满室氤氲着淡淡的水雾与茶香。静看茶尖细的叶片在水的冲击下渐次舒展,如婷婷少女拎着裙,在水中欢快地舞,漾起一层层涟漪。心上喜悦,捻起一只杯,一缕清香自唇边滚落,心腹熨帖,温软的茶水,经五脏六腑,犹如经历一遭人情冷暖,慢慢沉淀。浮躁亦如茶,渐渐沉下去,静气浮上来,笼罩全身。有人说,茶是有来生的,能轮回转世。曾经青翠欲滴,然后含笑曲卷,将阳光含在身心,遇见水,再绽清新,慢慢将一怀阳光释放。经时光洗礼,极淡却馥郁……那么,这茶竟是有灵性的了,就像禅语,看似浅显清淡,却能将心灵归复到容纳宁静。

  细想,这喝茶之氛围何尝不是另一个人生呢!一水、一杯、一茶,看那叶,在清澈的水中翻滚飘逸。水与茶,水的清澈和茶的伶俐,就像一个人心思纯净、个性分明的过往,叶梗在清水中渐次舒展开来,如同被卷入一种最安逸的生活。水,沾染了茶的芳香;茶,被水缓缓滋润,开始变得柔和、绵软。一杯茶的清香开始弥散,一个人的人生开始丰满、圆润。

  年少,是青涩的龙井,入眼的是华美,养眼;年长,是泡好的碧螺春,入喉的是甜美,润心。骄傲、迷茫、挣扎、不甘、妥协、安然,一杯茶的浮生不过如此。

  遂喜欢上了茶。闲来无事,或心生烦累,便坐下,将脑子里的乱麻加以梳理,静静泡一杯茶,任红尘纷扰过耳,柴米琐碎随风。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茶因此而雅,心亦因此而清。怪不得两晋奢靡之风渐盛时,侈汰之害,甚于天灾!曾有人呼吁以茶为“素业”,以茶倡廉抗奢靡之风,以茶来拯救一颗颗因过度奢靡而沉沦的心。可见,茶理亦做人之道。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朱华(浙江杭州)】


 

一茶一世界(散文)

$
0
0



   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凸显茶道的真正意蕴。这样的一壶茶,能将品茶人滋润得兰质蕙心,英气勃发。  

   《红楼梦》中,妙玉讥笑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在这里饮茶之道在于品。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态度,一种愉悦,一种情调。茶中有道,不是随意烧壶开水,扔进茶叶那么简单。茶要慢慢地泡,细细地饮,泡出一缕清香,品出一份宁静与安详。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漫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茶之饮者在品赏,以茶品人、品性、品文、品人生、品世道、品家国、品历史,以茶参禅,以茶感悟社会人生,以茶品评历史沧桑,茶水映日月,杯中有乾坤。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泡茶品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茶叶之美,有佳茗似佳人之喻;茶水之美,有琥珀玛瑙之色;茶艺之美,有赏心悦目之心;茶道之美,有天地人和之融;茶缘之美,有人际和谐之意;茶寿之美,有生命哲学之归。通过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煮水、投茶、酌茶等技巧,泡出一壶上品的茶汤。小小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如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洁净中见天然,简朴中见自在,宁静中见真善,叶展叶舒,鲜花一般地争相吐艳,灿烂的笑容次第绽放,幽雅的芳香沁人心脾。待茶叶沉浮慢慢舒缓,闲行若定,又如天外云卷云舒,似是庭前花开花落……  

   轻啜慢饮,香气清婉,甘甜顿生,产生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感觉;再轻轻酌上一口便觉神清气爽;再慢慢细品,腹中一股祥和气冉冉升起,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无忧世界,平和、宁静、淡然、从容。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描写出了对茶的参透与洞见。  

   爱茶、品茶,不止为追求一种情调,还为了一种美德。一位禅师说过:“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香的氤氲,茶水的甘洌,茶叶的温润,都散发着脉脉神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郁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人生其实亦如此,一辈子如很平顺不历经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钟芳湖南怀化


 

茶中日月长(散文)

$
0
0


  酒是热闹的,喝得喧嚣恣意才痛快;咖啡是小资浪漫的,缺不得的是情调;而茶,是安静的,品的是从容与境界。

  一个人喝茶,与沉默无关,与心情有染。独坐在有淡淡阳光斜入的房间里,面前是一盏清雅绿茶,淡绿色的汤汁像春天的颜色,诱惑我轻呷品茗。

  性格使然,我永远无法拒绝对安静的向往。我想,一个人喜欢安静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有着后天的栽培和锤炼,当我从识字起就爱上读书的时候,当我从文字里读到人生与乐趣的时候,当我将心思浸泡成一杯茶茗的时候,安安静静地感受着时光从身边悄悄经过的气息,所有的欢乐、痛苦、甜蜜、忧伤,所有惊心动魄的过往,都成了深深浅浅的回忆。

  关于茶的记忆,最初是父亲那个大搪瓷缸。那时候爱茶的人对茶的追求很简单,捏一点茉莉花茶进去,满满地泡一缸,一点点变得淡而无味,能陪父亲度过一整天。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拿着报纸,一边喝茶一边吐茶叶梗,居然也是津津有味的样子,偶尔我渴极了喝一口,品出的是苦涩。家里待客的最佳之物,必是茶叶无疑,一包袋泡茶绝对是上等的好茶了,茶水一杯杯地倒入客人的白瓷杯里,即是热情的待客之礼了。

  如今生活已是大不同,品茶的同时,开始讲究茶叶、茶具和茶道了,追求的是至善至美。偶尔脑海中闪现那样的片刻,怀念过去简单明净的喝茶姿态,喜欢那种随意和不羁,不用顾忌什么,就像老友相聚,真诚、热烈,心里是满满的知足。日子美满了,茶也不仅是茶了,还是健康,是文化,也是一份承载。与父亲同席而坐,摆弄茶道,几杯清茶下肚,气氛已然不同,不知不觉中就打开了话匣子。对父亲而言,茶是最好的沟通工具,比酒理性,比咖啡安静,是恰恰好的媒介。有无数个静怡的夜晚,一杯淡雅的茶香,陪着我和父亲,在由浓到淡的茶水里,听父亲细品人生。透明的茶盏,茶叶起起伏伏,慢慢地变尘嚣为悠然,氤氲的气息中五味杂陈的人生化为不着痕迹的云淡风轻。

  越来越繁华的都市,却见身边充满浮躁之气,精神世界无比空虚。倘若能与一杯茶心手相牵,我会剪辑一个个场景,叫做简单,快乐,澄怀,禅悟。

  因为我知道我对茶的痴爱,与闲适的心情有关,像父亲那样与轻松满足的生活有关,而不是去刻意标榜自己是多么的小资和优雅。生活在凡俗的世界里,来来去去走走停停,难以远离喧嚣,但不可以没有一颗远离喧嚣的心,让日子简单一点,要求少一点,感情单纯些,闭上眼,心田一片温润,一切自然也就恬淡至极。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青衫辽宁本溪


 

文徵明及其《品茶图》

$
0
0

明代的文徵明,既是著名书画家,又是文学家和道家。文徵明生于1470年11月,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从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科考不中。直到54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参加考核,授翰林待诏一职。此时文徵明的书画已负盛名,求购者甚多,因而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羡慕嫉妒恨。故文徵明心中闷闷不乐,在三年中三次上书请辞才获批准。57岁辞归乘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以翰墨自娱,无意仕进。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笔”“细笔”两种风貌,人称“粗文”和“细文”。                      

 

文徵明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受白居易、苏轼影响较大,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普田集》三十五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岁次辛卯年,文徵明以写实手法创作了著名《品茶图》,图中记述了当日的山中茶舍有宾主三人,其中的两人端坐茶舍内谈兴正浓,正享受对啜之趣,而有一茶僮正在侧屋准备间正忙着对炉煮水,这时,茶舍外不远处,有应邀参加茶会的另一文友、茶友正趋步过桥前来的情景。                         

 

《品茶图》题诗云:“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跋文写道:“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徵明制。”(钤“文徵明印”白文印及“衡山”朱文印)。

《品茶图》跋文中提到的陆子传即陆师道,字子传,号元洲,改号五湖,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人。嘉靖十七年(1538 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礼部主事、尚宝司少卿。陆子传平日嗜茶作画,后来以母亲年迈请辞归乡,家居十四年师事文徵明,工小楷、古篆,著有《左史子汉镌》《五湖集》。其书画代表作为《乔柯翠林图》。陆子传一家可谓书画之家,其女陆卿子亦工诗画,但其子陆士仁喜欢仿制其父书画。

《品茶图》画面茶舍中人物正是文徵明与陆子传师徒对饮图,大有借品茶来互相欣赏对方才气之意,这种场景,正如明代文人杨慎所言:“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于山水间是文人雅趣,“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大抵文人品茶对饮,通山水之魂魄。一山一水,一室一茶,人心之隔阂,彼此之是非,俱远矣。茅屋几间,画中几人,一壶茶即通心灵世界。

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与品茗意境之美,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及与茶事相关古画为题材,台湾中华邮政在2016年5月5日发行《三茶图古画》邮票一套三枚。此邮票全张枚数十八枚,票幅30×50(毫米),共发行九十万套。三茶图邮票除了上述文徵明《品茶图》(面值25元)之外,另有宋代刘松年创作的《撵茶图》(面值5元)和宋代钱选创作的《卢仝烹茶图》(面值15元)。

《撵茶图》所呈现宋代点茶法。一人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左手持茶盏,右手执茶瓶正在点茶。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卢仝烹茶图》画中以宜兴朱泥茶壶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叶茶泡法。一人煽火烹茶,炉上置单柄壶,旁置双层朱泥提梁壶;正面白衣文士为唐代诗人卢仝,身旁摆放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品茗论书的隐逸生活。(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1月18日浦东清茗斋)










 

远去的罐罐茶(散文)

$
0
0


一边望着窗外纷飞的鹅毛雪花,一边品读着白居易与朋友围坐小泥炉共叙衷肠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感受着诗人在寒冷冬日里温暖如春的诗情画意的同时,此时我想起年幼时耳濡目染家里老人们熬制罐罐茶的场景。

故乡在陕甘交界处,每到冬日农闲时节,凡是有老人的家里,屋内都会多出一个小泥炉,人们把泥炉烧的旺旺的,或圪蹴或蹲坐在泥炉旁,一边烤着火,一边喝着在泥炉上熬制出的罐罐茶,谈天说地、悠闲自在。

我的爷爷也不例外,在他和奶奶居住的房子内,炉火通红的泥炉上放着一个被烟火熏染得黑黢黢的搪瓷茶缸,茶缸内壁同样是很厚很黑的茶垢,茶缸的腰间用比火柴棍粗的铁丝拧成了一根一尺有余的手柄,爷爷一边认真地盯着茶叶在茶缸里伴随着煮沸的水翻滚着,一边闻着从茶缸里冒出的茶叶浓香味。并随着茶水的沸腾程度随时调节泥炉的火的大小。茶叶翻滚数遍,此时满屋飘着茶香味道。

茶叶煮好了,为防止烫手,爷爷用一个湿抹布裹着铁丝把,端下茶缸,将茶汁慢慢倒入茶杯里,嘴唇连同那白胡子一起伸向杯沿,吹走漂浮在茶水上的茶叶末,不嫌烫嘴就迫不及待“吱吱”的呷嘬起来,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在当时物质极具匮乏的情况下,仍阻挡不了人们营造温馨氛围与情趣、追求美好生活与幸福的信念,爷爷当时喝的不仅是酽酽的茶水,同时也是在品味他一生艰辛与劳作、苦涩中略带甘甜的生活滋味。

一晃三十年的时光过去了,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即便是上了岁数的人也无暇耗费更多的时间熬制罐罐茶了,在许多乡镇的街道上,茶楼、茶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小泥炉被小电炉、小燃气炉取而代之,搪瓷茶缸,也被导热性能良好,精致美观的金属小罐所代替,熬茶的水里添加一些枸杞、红枣、冰糖之类的滋补品,虽然室内环境很优雅且时尚,但怎么也找不到当年围炉而坐熬罐罐茶的感觉了,茶的味道已不是原汁原味的罐罐茶的味道了。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宇辉河北迁安)


 

平心静气待普洱(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茶饮久了,成了习惯,如果哪天没泡上一杯,就会觉得忘了件事情未做似的,郁郁不安。

我就是这样,无论每天多忙,总忘不了要泡上一杯,即使外出,也要自备些茶叶,够喝到回来。在家中饮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一杯茶,一本书,悠悠然,边读书边啜饮。书是一个诚实而又有思想的朋友,常常给我禁不住的惊喜,我们同样相处多年,它同样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茶也一样,而且给我更多的是安静,让我略显浮躁的心慢慢平和下来。每天,我只要在书桌前坐了,有书,有茶,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扰,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平静,书和茶都是可以和我说些心里话的朋友。

我饮茶很杂,素来不太挑剔,从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杭州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到安吉白茶再到岳西翠兰,凡家中有的茶,我总是因循着饮用,一种茶饮完了再换作其他的茶接着饮用。虽然我对茶不挑剔,却也不是所有的茶都会喝下去,除却那种质量较为低劣的,还有些茶我同样是不喝的,或者说是浅尝辄止。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想起普洱来。

说实话,我不喜欢普洱,总觉得它的商业气息太过浓厚,就像一个穿梭于市间的交际花。

我向来把茶视为一杯灵性的水,飘逸、清新,灵谧且雅致,如同纤尘不染的仙子。茶本为草木,而那最珍贵的细蕊嫩芽又岂是饱受烟尘熏染的世俗之物所能相比。所以,我一直认为茶应该矜持、高洁,既要有出世的禅意,又要有入世的情怀。所以,说到普洱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浓妆艳抹的都市女子。而前几天和一个国外的作家朋友谈起对普洱的感受,没想到她的意见竟和我意外地统一。她说普洱的茶香气太重,太俗,从而失去了茶应有的清淡与从容。她的话让我不禁一惊,这是我第一次听一个女子说她不喜欢普洱,在此之前我曾和一些女性朋友交流过普洱,在她们眼里,普洱茶是属于云南的,是云南的味道。普洱茶的香,是岁月沉淀的气息,醇厚。甚至在她们眼里,普洱茶就是有关专家说的世界上能喝的古董只有两样: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以及中国云南的普洱茶。

可是,国外的朋友依旧和我一样不喜欢普洱,她说让她不喜欢普洱的原因除了香,就是茶太碎,冲泡后一壶的茶渣,而最让她反感的原因是价格。我同意她的说法,我喝过的迷你沱茶大都是碎的,一不小心饮进嘴里,弄得一口茶渣却不好吐出来。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饮品,动辄成千上万元一饼,究竟是在卖茶还是在做什么,而这样的价格应该也不是我等平民百姓所能承受的吧。当然,平常百姓也不一定会有喝茶的闲暇时间,记得曾经有段时间坊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能有时间且喝得起茶的人大都不用买茶。”这话不仅听着很有意思,细品起来同样很有意思。

朋友是我在国外唯一的好友,对茶浸淫也久,有数十年,只是她喝茶不像我随性,她非常挑剔,凡是她不喜欢的茶,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坚持,而这也是她能和相处多年的原因之一。

我知道,我本不该把价格成倍增长的事怪罪在普洱茶的身上,茶就是茶,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只是一些幕后的推手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把茶的名声坏了。     

我最早接触普洱是在十余年前,那时的普洱价格还很适中,不像时下这么惊人。第一次接触到普洱茶其实也是一个意外,那段时间妹妹正在减肥,听人说起普洱具有减肥效果后就托人买了几饼,初饮,她曾喋喋不休地和我说了普洱茶的效果,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在自我欺骗,是一种假相,因为利于食物消化,刮肠去油,促进排便的功效并非只有普洱茶具备,几乎每一种茶都有这样的功效,所以,我对她的话并没有一点的热情。为了减肥,妹妹在那段时间先后试了十多种方法,结果都是起初感觉有效,后来又都慢慢失去了信心。果不其然,没过几个月她就把剩下的茶饼给了我,她知道我爱喝茶,且并非为了减肥。当我问及她为何有效果却不再饮用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都一样。可是,我段时间我正频于奔波在生活的小道上,对她送的茶饼并没什么印象,那么大的茶饼,弄不好就掰碎了,冲泡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我不仅没能记住它的品名,甚至连它的味道也忽略了。我喝过的茶虽多,但是让我记不起味道的只有那次。

再次接触普洱的时候,普洱的价格正值高峰,一次应朋友之约去她的茶馆喝茶。茶端上来的时候,红红的汤色,在透明的玻璃壶里显得异常端庄,如果用一个女子来形容的话,就是温润丰满、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有点像茶馆的朋友。我当即被那茶色所吸引,以为是红茶,可是闻着那醇厚浓郁有如花香的气息我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朋友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不知道了吧,这可是当下炒得最红火的普洱,一饼一万多呢,平常的人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呢。朋友是异性,不仅知道我喜欢喝茶,还知道我喜欢写东西,所以对我的态度远不像对来茶馆里喝茶的客人。每次约我去喝茶,总是把她认为最好的茶取出来与我分享。她对我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却也有负重之感,作为一个仅靠文字为生的平常人,我惭愧不能为她的生意起到点滴的作用。可她并不计较这些,对我依旧那样地尊重,甚至有点儿暧昧,像对兄长似的。

记得我曾在书上读过,普洱茶的茶味一般不会很快被冲泡出来,所以,我有些不解她泡的茶香为何那么厚重。她乐了,说在你来之前,我让茶童专门煮了的,只有这样的水温茶的香才容易逼出来呢。看着她那张笑得很舒展的脸,我突然有种异样的感动,真是费心了,都说当下社会异性朋友不太好处,因为利益已经蒙蔽了现代人的心灵,商人更是大都成了无利不起早之徒。我很庆幸,能拥有一位如此舒心的朋友。

可是,当我真正饮起茶来,才发现此茶过于平和,微甜且香,入口柔滑怡人,恰如一个饱经历练的成熟少妇,温婉有余,却率性不足。当然,这种茶对于一个初饮者来说,却不耆为一件好事。因为初饮,如果一上来喝得就是那种苦到肠子的茶,没准就把他吓住了,以致觉得所有的茶都是那个样子,从此和茶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对于喝惯了绿茶的我而言,味道明显淡了许多,尽管香是那样的醇厚,余韵在嘴里是那样的温馨,但其过于圆滑和成熟的气息却让我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探究的神秘感。

说到香,记得有人这样形容它:普洱的香是隐忍的,它没有铁观音饱满,没有茉莉活跃,没有龙井清新,没有花茶浓艳,它的香甚至是暗淡的,它藏在茶里面,需要静心感受和体味。只有在别的茶不可能做到的几十泡中它的香才会一点点流出来,喝普洱茶的香其实是在感受一种变化,是岁月的味道!

在朋友的茶馆里,我没有喝到这样的味道,可能是我被它先期散发出来的香气迷惑了,以致过早地失去了对它再加品赏的念头。随后,我不时地从杂志、报纸上读到各种关于普洱茶炒作的文章。茶本就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之物,它们多出自深山幽谷,生长茶树的地方一般都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之上,茶树所依赖的风、雨和阳光都要求不同。普洱更是扎根于云南高原的红土之上,山野的自然造化,成就了它高洁的禀性,就如高人雅士一样不入俗流。可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偏偏让它和最世俗的金钱扯到一起,所以,我对它的排斥之心更加坚定了,也就是在那段日子我觉得各种打扮得愈发娇艳的普洱渐渐成了一朵交际花。

随后的几年,我和普洱几乎不再有交集,普洱的价格也由它不可攀的高峰一路跌了下来,我不知道那些炒作普洱的人是否明白“大起之后必然大落”的道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事物皆有因果循环,而作为最为智慧的人类是不是该大彻大悟,懂得人生要像茶一样,只有宁静平和,才能品尝到苦后回甘的滋味!             

普洱的原料为云南大叶种茶,却依类分为两种,一种为生茶,一种为熟茶,并且两种茶的性格各不相同。生茶性寒,口感清香,为茶叶杀青晒干后蒸压而成,熟茶性温,口感醇厚,为生茶发酵后压制而成;生茶汤色橙黄,晶莹透亮,熟茶汤色红浓,明丽鲜艳;因为适应人群不同,一般饮生茶作减肥用,熟茶用以养胃。我再次和普洱相遇恰是因为胃,两年前有段时间肠胃不适,一个曾在我面前自称喜欢茶的朋友随即送了两盒包装非常精致的普洱沱茶给我。其实他并不知道我对普洱的拒绝。待把茶送到手中,我才发现他拿来的是生茶,后来无意中问了他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时,他竟然不知道茶还有生熟之分。我禁不住在心里乐了,想到朋友也是一番好意,就没再说什么,当然,也没有再和他提到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茶一直放着,直到前几日和国外的朋友聊起它,才发现有如此认识的并非只我一人。当然,对于谈及普洱茶的好处,或者赞美之文章比比皆是,如:若以人喻茶,则绿茶如同清纯自然的小姑娘,功夫茶如风姿妖娆的少妇,普洱茶却是饱经风霜的老学究。若以字喻,则绿茶如行书的行云流水,功夫茶如草书的狂放恣肆,普洱如魏碑的老成持重”“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的作用,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茶多酚因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份含量。茶多酚还可以使皮肤增白,消除皮肤色斑。普洱很美,似妙曼的梦一样,她以一个茶乡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人们心间。一个普洱,几片绿色的叶子,就使天下的茶叶逊色三分。普洱茶金毫显露,条形壮实,盈盈于一水间,虽然长时间脉脉不得语,与柴米油盐酱醋相处一室,但其玫瑰的色泽风情万种,寒冬时为人暖心,酷暑时又为人解渴。普洱茶可以交友可以传情,还可以陶冶情操品尝人生,其能和琴棋书画与诗酒平起平坐,共愉人生。”其实对于茶,每个饮者都应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因为冲泡的方式不同,因为对茶的态度不同,因为饮者的心境不同,就连同一只壶里泡出的茶,也是每个人饮每个人的味道。当然,我说我不喜欢普洱,并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梁实秋就曾说过“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我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虽不喜欢,但是茶终是要饮用的,我不像国外的朋友那般挑剔,不喜欢就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不喜欢的茶我偶尔也会饮上一回,改一改口味。在最后一盒碧螺春饮用完后,我取出了那个由雅致袋子包装着的普洱小沱生茶,茶为08年产,在我手中已经放了年,虽然同一品名,同一袋的茶却非同一家生产,这让我有些好奇,而更让我好奇的是,同一袋的茶有的叶子细碎,有的叶子完整。茶的味道依旧清香,叶子碎的茶,冲泡的茶汤色泽橙黄略深重,味道也显得厚,只是满杯浑浑噩噩茶渣依旧让我倍感失望。叶子完整的茶,茶汤浅黄带有些许绿意,冲泡出来的片片大叶中,偶见旗枪掩映,也具特色。或许是我对此茶一直抱有成见的缘故,虽入口顺滑,总感觉有股淡淡的青涩,若苦若酸般。几番冲泡之后,我对它的反感之心竟不觉间淡了许多。而后一饮再饮,愈饮心思愈淡,继而想起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话:“普洱茶也是一种最具有文化气息的茶饮,品饮普洱茶,须要专著于茶,平心静气,悉心品味。”慢慢地我明白了,自己对普洱的拒绝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致,这对茶本身是不公正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不该因为某些人的一己之利,而把责难置于茶叶。饮茶本是一种心境的体现,而我一直提倡饮茶需要禅性,却偏偏忽略了自己。

尽管如此,我依旧不喜欢普洱,只是不再抱有偏见,更多的时候,我会平心静气地待它,像对待每一种茶。人只有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种事物,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偏不倚!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新沂市读书协会秘书长。著有散文集《有一种距离叫遗忘》《绝句那么美》《读木识草》,诗集《诗意故里·绝色新沂》等

 


 

“绿色珍珠”熙春茶

$
0
0
 

  在中国近代的茶叶历史上,似乎没有一种茶能像“熙春”茶那样,产量之大,质量之好,价格之高,出口之多,畅销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她的踪迹并留下了美好的声誉;也似乎没有一种茶能像“熙春”茶那样,在中国茶叶的出口外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茶叶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过程中,还是在引起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里,抑或是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茶叶发展、竞争与变革中;似乎都有“熙春”茶的身影……所以说,“熙春”茶不仅仅是“绿色珍珠”,更可以说她是璀璨明珠;因为“熙春”茶走南闯北,飘洋出海,不仅成为欧洲贵族争相拥有的珍品并行销各地;同时,“熙春”茶更是以其优异的品质风靡世界、桂冠叠戴并谱写了中国近代茶叶外销史的辉煌篇章!

 

一、熙春溯源

    “熙”,古同“禧”,福,吉祥。《说文》曰:仰熙丹崖,俯澡绿水。熙春,明媚的春天;同“熙春茶”。熙春茶(Hyson),源自“熙春”(hei1 cên1);也称贡熙茶(Hyson)。“熙春”这个名字,源于晋代文学家潘岳(247~300)的作品,在其《闲居赋》中有“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之句;意思是冬去春来、茶芽初发于早春采制而成。人们用形容春天的词语来描写熙春茶,是因为春天既是“熙春”茶的采摘季节,更因为春天的新绿也是“熙春”茶的颜色。至于后来“熙春”茶被称为“贡熙”茶,是为了夸耀“熙春”茶的名贵,也是因为“熙春”茶是进贡给皇室的“贡品”。还有一种附会的说法是,“熙春”茶曾进贡给康熙皇帝,所以就有了“贡熙”之名。

“熙春”茶是“屯绿”茶的一种,而“屯绿”茶则是来源于松萝茶;也就是说,“屯绿”茶的前身是松萝茶,当“屯绿”茶从松萝茶中分离出来的的时侯,“熙春”茶就自然而然地拔得了头筹。道理很简单,当用毛茶原料进行精制或精加工处理并提取出整齐匀净的成品茶(精制茶)时;无论是提取出长形或圆形的成品茶,在“屯绿”茶的产品结构中,都有“熙春”、“贡熙”等花色品类;这就是“熙春”、“贡熙”茶出类拔萃的先决条件。当然,“熙春”、“贡熙”茶和松萝茶不同的是,松萝茶问世后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而“熙春”、“贡熙”从松萝茶中分离出来后,却被人们誉为“绿色珍珠”。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记载:松萝茶的采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于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屯绿”茶的炒制技术,就是在这种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

“屯绿”茶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熙春、贡熙等品名,主产地是安徽休宁、歙县、祁门、屯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而得名;也是中国外贸出口之极品名茶。

茶叶专家陈宗懋先生在其主编的《茶叶大辞典》中对“屯绿”茶亦有介绍:屯绿,原产安徽省黄山市休宁、歙县、黟县、祁门东乡和屯溪区的长条形炒青绿茶,因历史上与本区相邻的婺源等地生产的炒青多集中于屯溪加工销售,故统称“屯绿”。据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名茶志》记载:南宋以后,安徽江南茶区名茶生产全面崛起,明清时代达到鼎盛……休宁松萝山松萝茶作为炒青型名茶的鼻祖,创制于明初,到明代中后期已远近闻名;明末清初松萝制法已传播到安徽南北和赣、鄂、闽诸省,成为一大宗茶品。松萝茶出口始于清康熙年间,至嘉道年间,出口兴盛,发明了松萝茶特别技术并逐渐演化为屯绿,分珠茶、雨茶、熙春三类,共10多个花色、品级。

珠茶:以其结构浑圆,形似珍珠而得名;分别按茶的大小和身骨轻重分为5个品级。

雨茶:以其形长似雨点而名,分别按茶型大小和身骨轻重分为5个品级。

熙春:结构为不规则的块状,多由芽头和肥厚叶子叠合而成,结成不规则块状;分别按茶块大小和身骨轻重分4个品级。

清道光年间的“屯绿”茶盛行二十四花色,即“十雨”、“八珠”和“六熙”。“十雨”是珍眉、凤眉、蛾眉、正雨、副雨、茅雨、眉针等;“八珠”为麻珠、宝珠、珍珠、园珠、虾目等;“六熙”指贡熙、眉熙、正熙、副熙等。

清同治年间的“大帮官堆”屯绿茶有“七珠”、“八蕊”和“三熙”。“七珠”是麻珠、宝珠、圆珠、虾目等;“八蕊”是蕊眉、珍眉、凤眉、针眉、香眉、雨前等;“三熙”是指贡熙、眉熙和熙春。

清光绪年间徽州歙县知府何润生在《徽属茶各条陈》中对屯绿茶也有介绍:“绿茶内分三总名,曰珠茶、曰雨前、曰熙春。熙春内分四等:眉正、眉熙、副熙、熙春;雨前内分五等:珍眉、凤眉、蛾眉、副蛾、茅雨;珠茶内分五等:暇目、麻珠、珍珠、实珠、芝珠。皆为洋庄(外销)。均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

“屯绿”茶从松萝茶中分离出来很多的花色品种,但基本制法与拼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在精制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进行花色品种的变化。而“屯绿”茶各花色品种,都是在反复的炒、筛分、风选、拣剔中产生,尤其是通过严格的筛选(园筛、转筛、扣筛、抖筛)、扇、撼等工艺后,才提取出各种花色品种茶,其长短、精细、轻重、形态、整齐匀称,甚至可以称为纯净。

 

二、熙春演变

“屯绿”茶为什么要从松萝茶中进行分离呢?茶叶专家说“成品茶中各种形态的花色组成,在过去称‘大帮’,就是产品结构”。而外销绿茶产品的结构,主要是指精制厂收购的毛茶原料,需要按其不同形态,通过复制作业(或称精制、精加工处理),分别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汰除杂劣,并分门别类,提取出来的整齐匀净的成品茶(或称精茶)。而收购的毛茶,顾名思义,是很复杂的,有香气滋味内质优次悬殊的,有形态大小不齐的,有烟焦劣变夹杂的等等。精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视各类毛茶原料,在分别内质品次、汰除劣异的基础上,整饬形态,提取相应产品,使之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这就是茶叶业内人士所说的,要“看茶做茶”;而内质特优的茶叶,为使外形整饬并能更好地衬托出产品的优美,就要特别细致的处理,这就是所谓的“好茶精做”。而有些形状粗壮的茶,内质不一定差,就要所谓“粗茶细做”。总之,都是为了发挥毛茶的自然品质优势,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屯绿”茶从松萝茶中进行分离、创制或改革,是徽州茶商经营理念的体现;从茶叶销售角度来看,也是徽州茶商坚持诚心为质、以义为利的销售理念的体现。如徽州茶商吴荣寿,在茶业经营的过程中就不断地进行革新,他以重金聘请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源)、歙(县)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贡熙”茶,从而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并誉满沪港等地。徽州茶商在经营茶叶时还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口味,不断地提高品位,这不仅体现了徽商的人本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徽州茶商经营思路之清晰和经营手腕之灵活。

据中国茶叶专家傅宏镇先生考证:“屯绿”全面创制或者改革是在1820年左右,当时徽州婺源东乡有俞德和、俞德昌、胡源馨、金龙泰等多家茶号,他们精心创制1000多箱高级绿眉茶,直运香港销给东印度公司;因为质量优、销路好、利润高,所以屯溪各家茶号立即仿效并全面经营、精制绿茶外销。

清光绪二十二年,黟县茶商余伯陶在屯溪长干坊设立“福和昌茶号”,以眉茶的制法为基础,精益求精地提取“抽蕊珍眉”运往上海出售,也受到了欧洲消费者交口称赞。而屯溪的一些茶号也在这一启发之下,在茶叶精加工时提取特等“贡熙”茶;而这些“贡熙”茶特别适合俄国消费者的嗜好;此后“珍眉”茶行销西欧,“贡熙”茶行销俄国,都成为了世界茶叶市场的畅销品。于是,在全国茶叶生产开始中落的清朝末年,由于徽州茶商的审时度势,并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地改进茶叶制作方法,从而给徽州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带来了新的生机,而那些大茶商们也从中获得了巨利。如徽州婺源茶商孙友樵,他继承祖业后在屯溪观音山扩大“怡新祥”茶号的规模,他尊重制茶师傅技艺的发挥和创新,他收购优质毛茶精制特珍、抽蕊、珍眉和特贡、贡熙等外销茶出口,所以,他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了茶界巨商。

据道光二十六年(1815)的相关资料记载,茶商江有科和其子江文缵,在歙县芳坑江氏祠堂以及漳漂等地租赁厅屋数间收购初加工后的毛茶,经过抖筛、减簸、拣茶、焙茶、风煸等多道工序,加工制作“松萝”、“雨前”、“圆珠”以及“熙春”、“贡熙”茶等品种,将成品茶装入锡罐并密封,外面还用彩画板进行包装,每箱装茶30斤至40斤不等;每年有200多担茶叶通过广州销往世界各地并获利颇丰。也正是由于徽州茶商知书识理,有较高文化素质,因此使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在拥有品质优良的徽州茶品的同时还具有十分灵活的经商手段,以至有了松萝茶和“熙春”茶的创新;从而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徽州茶畅销世界各地的历史,并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开创了称雄世界茶叶市场的黄金时代。

清代是徽州茶叶辉煌的年代,茶叶种类迅速增加,红茶绿茶并驾齐驱;尤其是在松萝茶制作工艺和贸易兴盛的影响下,徽州遂成名茶荟萃之地;而祁门红茶、黄山毛峰、金山时雨茶等后起茶品之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致出现了祁红屯绿、毛峰称雄的局面。而“熙春”茶则是独树一帜,它以其美好的传说,优异的品质以及适合外国人的口味而畅销世界各地并风靡世界茶坛。有专家指出:徽州茶商能在海外贸易中一度执掌牛耳,除了具有徽商种种的优势,如有着悠久丰富的从商经验,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并讲究商业道德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血缘纽带与地域纽带在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发挥了特殊的效用。

正是由于徽州茶商的商业活动促使了地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促进了徽州茶叶的兴盛和茶叶品种的增多以及茶叶品质的不断提高;所以,“松萝”、“熙春”茶在徽州茶商的贸易活动中频频崭露头角,最终得以行销世界各地。

 

三、熙春出口

“熙春”茶自诞生后很快就声名远播,她不仅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同时也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之一。

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我国绿茶中的珍眉、珠茶等还没有问世前,“熙春”茶就已经与松萝茶、武夷茶先后出现在欧洲并风靡世界。当时,出口的茶叶还没有经过后来称之为“精制”的工艺过程,但全都是国内已有盛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所以,如同在国外文献上的松萝茶名被称作(singlo)一样,熙春被称为(Hyson);尤其是在中国茶叶风靡英国直至世界各地以后,有关中国各种名茶的名称,如武夷茶 (bohea)、熙春茶 (hyson)和松萝茶 (singlo)等;也就不断被英语借用;而tea 被英语借用后,就构成复合词如:green tea(绿茶)、black tea(红茶)等多达190 余个。

1610年,荷兰人首先从中国运茶到欧洲,而当地人对中国茶叶惊叹不已,认为茶叶是“灵草”也是“能治百病的药”,甚至把茶叶看成是“贡熙”(进贡给皇帝的佳品);很快,松萝茶和“熙春”、“贡熙”茶等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1660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出版的《茶叶和种植质量和品德》一书说:“茶是很珍贵的一种饮料,价格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把它用作赠送客人的礼品”。尽管出口到欧洲的茶叶价钱昂贵,但是当地人只要能买到中国茶叶,也是“其价几何,在所不惜”;尤其是“熙春”、“贡熙”茶在大批出口后,欧美的商人将这种浑圆如珠的茶叶意译为GunPOwd(意为火药枪的子弹);也就是这种形似“枪弹”的茶叶,屡屡成为东印度公司采购单上的紧俏商品,成为西方商人掠取暴利的时髦饮品;所以说“熙春茶”不仅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传播到国外的名茶。

18世纪初期,“熙春”茶已大量输往国外并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当时,广州销到欧洲的茶叶,有红茶和绿茶两大类,其下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松萝茶、珠茶以及熙春茶等。当时,“熙春”和“贡熙”茶在伦敦市场上售价甚高,“熙春茶”每磅卖价高达10先令6便士,因其茶价之高不亚于珠宝,所以曾被人们美誉为“绿色珍珠”。到了19世纪中后期,“熙春”茶出口达到鼎盛时期,年输出量约1万吨;输出初期以销欧、美为主,20世纪20年代起,以销西、北非为主。茶叶专家程启坤、姚国坤在《绿茶金三角及其优势》中指出;清代以松萝茶为代表的徽州茶出口量很大,清光绪年间其出口量约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90%;而早期输入欧洲的中国茶,是以绿茶为主。

依据英国东印度公司1702年的订单来看,其中松萝绿茶占了三分之二。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数字也可以看出,在1721—1730年间,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武夷茶为336万磅,松萝茶为458万磅;因此可以认为,欧洲人早期饮用的茶叶是以松萝茶为主的炒青茶;如“熙春”、“贡熙”茶等

1740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账目中,就将进口的茶叶分为武夷、小种、松萝和“熙春”、“贡熙”茶等10种;而与松萝茶一同出口的“熙春”茶也是声名鹊起并风靡世界。在英国伦敦茶叶经纪人协会印发的报告中,有一种表格叫“伦敦茶叶进口、存货及提货之非正式估计中所用之平均重量”,就是对各种茶叶进行非正式估计时,所用之每箱平均重量。

如下表所示:

贡熙   半箱    每件58磅

             每件17磅

副熙   半箱    每件65磅

             每件25磅

珠茶   半箱    每件60磅

             每件34磅

麻珠   半箱    每件66磅

             每件37磅

根据东印度公司的收购订单中关于红茶绿茶的分类统计,在1741年至1750年间,绿茶中的眉茶进口量是8029616磅,“熙春”茶进口量是1320166磅,珠茶和其它绿茶的进口量分别是161646磅和9338磅。通过这个分类进口统计,我们清楚地知道“屯绿”茶以及眉茶、珠茶和“熙春”茶其时的贸易情况,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1750年瑞典“卡尔亲王号” 商船来华,随船牧师为瑞典博物学家彼得•奥斯贝克,他在《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一书中,对于茶叶有着详细生动的记述;他在书中提到了十余种茶叶,并详细地记述了“卡尔亲王号”返航时运载茶叶的清单:如武夷茶(红茶)共 2885箱,1030642磅;工夫茶 1071大箱和288小箱,共96589磅;“熙春”皮茶共140箱,7930磅;“熙春”茶共31桶,2206磅;其他各种茶1720罐,3557磅。由以上资料可见,当时瑞典商船的运输货品中,茶叶所占份量之重。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签订的1778年各船舱货合约中,购茶情况如下:从广州“十三行”潘启官那里订购的屯溪茶和松萝茶2000担,贡熙茶200箱;从瑛秀那里订购的屯溪茶和松萝茶2000担,贡熙茶200箱;从浩官那里订购的茶为贡熙茶100箱;从石琼官那里订购的茶为贡熙茶100箱。另外,英国东印度公司对1773年3月至1782年9月的10年中,公司英国市场上所售出的茶叶进行了统计;屯溪茶、松萝茶1832474磅,贡熙茶218839磅。当时,英国市场的茶叶销售价格是:属于红茶的白毫每磅15先令,工夫茶每磅14先令,普通武夷茶每磅12先令属于绿茶的熙春茶售价为每磅36先令,珠茶售价为每磅18先令,普通绿茶每磅15先令

 1784年,由于英国对茶叶的需求较大,英国东印度公司卖给本国茶商的茶叶价格也开始走高:如武夷茶每磅44便士,松萝、“熙春”茶每磅121便士;此时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的走私茶价是:武夷茶每磅19便士,松萝、“熙春”茶每磅69便士。而在当时英国伦敦的市场上,松萝、“熙春”茶每磅售价十先令六便士。1820年以后,“熙春”茶开始销往英国、俄国和美洲;到了18621874年间,“屯绿”和“熙春”茶外销竟多达十万引。

茶学专家陈椽在《茶叶通史》中说:“屯绿”茶自明末开始产生后,就成为主要的外销茶,至1821年至1850年时,“屯绿”茶每岁外销至五、六百万引(每引旧秤120斤),这还不包括走私茶和贡茶。到了1845至1846年期间,茶叶价格不断攀升,以绿茶“熙春”和小珠最高,每担可售银46两左右(含出口关税);其次是雨前绿茶,每一担约售40两,最低是屯溪茶和工夫红茶,每担约售2427两。当年,茶叶平均售价为37两,其中“熙春”茶的售价比屯溪茶高出约一倍。

1751年,广州出口茶叶的价格为松萝每担20.66担,贡熙每担41.13两。177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两艘商船所购贡熙茶竟然高达每担58两白银。

而到了1790年,英国伦敦皮卡迪利大街212号售茶价格表明,红茶价格已经明显低于绿茶,所售价格最低的“绿茶每磅5先令6便士至6先令”,最低的红茶为“武夷茶每磅4先令4便士”,质量最优的绿茶为极品熙春茶,标价为14先令到16先令。

   “熙春”茶在美国也有销售。美国华茶输入早期多为低级的茶,后来发展到输入较高级的茶;尤其是19世纪后,品类高的绿茶,如“熙春”、雨前、副熙茶的输入量开始增加。到了1837年,“熙春”等绿茶占进口茶总数的4/5以上中美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所以中美茶叶贸易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鼓励,并制定了有利于茶叶输美的税收政策。1789年,美国开征茶税,红茶每磅15分,圆茶及珠茶22分,贡熙、雨茶(珍眉)55分。至1900年,广州尚有一部分“贡熙”及副熙茶输运出口。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清光绪年间徽州歙县知县何润生,在1896年撰写的《徽属茶各条陈》报告中说:“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三万数千引(一引为一百斤);歙、休、黟次之,绩溪又次之。四县每年共计约销洋庄四五万引,均系绿茶。绿茶内分三总名,珠茶、雨前、熙春皆为洋庄,均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箱分三名:二五双箱、连罐计重不过一十一斛有奇;三七箱,连罐计重不过十二斛有奇;大方箱,连罐计重不过十五斛有奇。三七箱高一尺四寸,阔一尺二寸;二五箱比三七箱小一码,大方箱比三七箱加一码。胥有准式,每箱可装细茶四十余斛,粗茶三十余斛。徽州内销茶不及十之一二,专用篓袋盛储”。

 

四、熙春美誉

  “熙春”茶叶底嫩匀,卷曲嫩绿,茶叶入水慢慢舒展,口感淡雅青涩;而上品“熙春”茶在谷雨前采摘,汤色金亮,色泽绿润,香味醇浓;其内质与相应品级的绿茶相比,具备味厚汤清,汁浓耐泡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风味和良好的品质,使得“熙春”茶出口到国外以后,不仅是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其身影和名声也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以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记录。

  “精艳彩瓷播清馥,青翠熙春注享客;诗人浸润玉液里,华堂满飘习习香”。这是爱尔兰每年举行的盛大“诗节”中无名氏的一首“品茶”诗,辑在1752年刊行的诗集中。这首诗出自于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第488页(中译本漏译,是中国茶叶专家钱樑先生翻译的)。从那以后,英国名诗人如霍谷森、拜伦及荷美思等诗人,都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关于“熙春茶”的吟诵和赞美。

  1773年,苏格兰浪漫主义诗人费格森在赞誉熙春与武夷名茶时,写道“爱神永其微笑兮,举天国之芳茶而命之,沸煎若风雨而不厉兮,乃表神美之懿微……,女盖为神致尔虔崇兮,彼因胜之甘液,唯熙春与武夷”。而在艾默生的作品《色诺芬尼》第一节中,也有关于“熙春茶”的记载。

  178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记载:英国保守党政客Rolle为英国自由党员数人所作的(《THE ROLLIAD》鲁里之流)诗中有一首云:“茶叶本多色,何舌犹能穷?熙春与武夷,此绿彼又红;松萝与工夫,白毫和小种,薰花真芳馥,麻珠更稠浓。”由此可知“熙春”茶在国外的影响。当然,“熙春”茶能作为外国诗人吟咏的对象,可以想见在它们成诗之前,已经是在当地社会流行得相当普遍和久远了。

  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中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当时,英国文化艺术界以茶为题材写了许多的作品,如1663年,瓦利向查理二世饮茶皇后卡特琳祝寿时写的一首茶诗,其中有“月桂与秋色,美雅与茶比……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1771年,英国爱丁堡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茶”条下有这样的记载:“经营茶的商人根据茶的颜色、香味、叶子大小的不同把茶分成若干种类。一般分为普通绿茶、优质绿茶和武夷茶3种。其它品种的茶似乎也都可以分成这3种。……“熙春”茶和珠茶等高价优质绿茶都属于此类。武夷茶比以上两种叶子都小,颜色比其它品种更深,有时发黑,口感、香味均宜,口感似乎是涩中带甜,绿茶好象都是紫花地丁的香味,而武夷茶则带有蔷薇花香。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及的是“熙春”茶、珠茶都是“屯绿”,而文中所指的普通绿茶和优质绿茶,应该是指“屯绿”茶和松萝茶。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经由纽约开往广州,开始中美茶叶的直接贸易,此后华茶源源入美;当松萝和“熙春”茶进入美国市场后,同样也是留下了值得我们回味、重视并研究的茶叶文献史料。

  1803年,美国纽约晚报上刊载了一则茶的广告:“新到二百零五箱上等贡熙茶,华脱街182号Elljsuane公司启。”

  1816年,在美国纽约报纸上又出现了茶叶拍卖广告,名松萝茶区所产者,由John Hone主持拍卖,地点在自由街Astor码头”。

  1817年,清朝廷命官蒋攸锬在奏折中说;“闽、皖南人贩运武夷、松萝茶叶,赴粤省销售,向由内河行走;”禁止“出洋贩运”。

  1836年,在美国菲列特尔菲亚市,报纸上又刊出一条关于中国茶叶的广告,全文如下:“茶叶——兹有大帮(文中的“大帮”是指“大帮官堆绿茶”。)茶叶专家钱樑先生说:“成品茶中各种形态的花色组成过去称大帮,就是产品结构”。)各种包装之贡熙、珠茶及圆茶出售,品质优良,如蒙光顾,请至Soutn Front街十三号,Osamuel M.Kempton公司启。”

  美国医生、作家赫漠兹《波士顿茶会谣》中,也写道了“熙春”茶;他说“……犹辨得熙春香气自由之茶杯依然充沛满常新之奠灵甘醴……

  茶叶为西方贸易商带来了巨额利润,以至历史学家普里查德认为“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而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徽州“贡熙”茶获得了博览会金奖。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二十世纪以前西人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唯有茶叶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尤其是徽州的松萝茶和“熙春”茶,在长达几百年的中西茶叶贸易活动中,一直是拥有良好的品质、美好的声誉和绝对的话语权。


五、专家阐述

  中国茶叶专家钱樑先生《论贡熙》(兼论外销绿茶的产品结构和发扬品质优势问题)文中,专门介绍了“贡熙”茶的溯源、演变以及在外销绿茶产品结构中的地位等等。1983年12月,中国茶叶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钱樑先生《论贡熙》这篇文章作为学会提供大会的论文之一;1984年,这篇文章还载于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第2期的《中国茶叶加工》杂志。

  钱樑先生在《论贡熙》文中指出:1843年五口通商后,上海外商云集,不久即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尤其是因为上海接近产茶省区,就成为了茶叶对外贸易中心,出现了如1886年的空前大发展。经过长期积累的产销实践经验,外销绿茶已大都在生产集散地设立复制茶厂(茶号或称内栈)收购茶农毛茶,通过分类分档装箱后运到口岸,经过洋庄茶栈卖给洋行出口。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外销绿茶的货源已基本形成两大系列:一是路庄系列,称为路庄茶,另一是土庄系列,称作土庄茶,不论是路庄茶或土庄茶,长形茶或圆形条的产品结构中,都有贡熙或熙春、付熙等花色品类。

  钱樑先生在《论贡熙》一文中还阐述了“贡熙在外销绿茶产品结构中的地位”,他明确指出:“这里所指的外销绿茶产品结构,主要是指精制厂收购的毛茶原料,按其不同形态,通过复制作业(或称精制、精加工处理),分别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汰除杂劣,并分门别类,提取出来的整齐匀净的成品茶(或称精茶)。钱樑先生还明确指出:“贡熙或熙春这个花色,在外销绿茶产品结构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任何地区的毛茶,不论是圆茶或是长茶地区,毛茶总是毛的,不可能纯净的。为整饬好长茶必须分离出团曲的原料;同样做圆茶也必须分离出长扁形和粗松的原料。不然,也用不到“精制”这个环节了”。“例如产制眉茶的皖南地区1938~1939年的路庄大帮构成,整个屯绿为抽珍(特别珍眉)占18%、珍眉占31%、抽贡(特别贡熙)和普通贡熙占33%、正副针眉占18%。祁门枭溪口大帮的构成为抽珍占17%、珍眉占37%、抽贡和贡熙占33%、正副针眉占16%;歙县大帮为抽珍21%、珍眉41%、抽贡和贡熙16%、正副针眉20%、虾目2%;婺源大帮为抽珍14%、珍眉22%、抽贡和贡熙38%、正副针眉26%”。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是因为钱樑先生认为:“解放前的这段时期,因没有上海土庄茶的干扰,茶批最正常,且是钱樑先生在1938~1939年间亲自参加收购评价和在港主持外销的情况。成品茶品质较好的屯婺祁大帮,抽贡、贡熙产品都占30%以上,多到38%;较差的歙县大帮、抽贡、贡熙则只占16%。这说明抽贡、贡熙提取多的,眉茶质量也随之提高,而在总的价格上也有裨益。当时各花色收购价格都分五等九级,抽珍按品质高低中准价为每50公斤95元,高到120元,低限60元,不及格的还可降低;珍眉中准价为65元,高可到90元,低到49元;抽贡中准价为70元,高可到92元,低可到52元;普通熙春中准价为40元,上可到51元,下可到29元,有不少内质好的大帮中的抽贡、熙春价格比内质差的大帮中的抽珍、珍眉价格还要高”。

  钱樑先生还根据自己保存的资料,披露了熙春茶在当时的卖价;他说:据我手中存有的资料,“贡熙中上级(抽贡)每50公斤111.25元,中级80.20元、中下级59.50元、普通级42.25元,而珍眉上级140元、中上级111.25元(以上为抽珍价)、中级82.50元(包括部分内质差的抽珍)、中下级71元、普通级53.75元,价格基本与抽珍、珍眉差不多。而当时的平水一号珠茶为60~82.5元,二号、三号珠茶为38~50元,就是说比平水珠茶的价格要高得多”。

  钱樑先生说,“贡熙类产品50年代的价格也是最有利的,当时眉茶出口换汇率一般平均已在3元以上,珠茶为2.7元左右,但贡熙类产品都在眉茶、珠茶以下,特贡不到2元,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出口绿茶品类”。

 记:

  “熙春”茶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身价不菲,并和松萝”、“屯绿茶一起创造了风靡世界的奇迹。也正是“松萝”和“熙春”茶厚重的历史积淀“松萝”和“熙春”茶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茶叶品类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无疑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对于时今的人来说,如何把茶和民族文化、民族感情和民族气节深深地联系在一起,让国饮成为世界之饮,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综观“熙春”茶风靡世界的历史进程和巨大荣誉,我们应该从“熙春”茶中传承什么、得到什么、弘扬什么?想来,一方面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和敬畏之心,恢复、保护和尊重传统的中国茶叶;另一方面是应该利用人类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瞄准现代生活需求,打开创新思路,理性取舍得失,真正让茶叶这个天地灵物致富茶农、造福人类!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 安徽黄山),系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清香“岳母茶”(散文)

$
0
0

  

人总有一些所好的,有人好酒,有人好烟,有人好画,也有人好邮票,各人之好也都算有个缘。我很难说好茶,但觉挺喜欢喝茶的。素来生性随意,对生活品质没什么追求,吃穿用度粗细不拒。譬如喝茶,仍然保留着少时农村生活的习惯,偏爱手工制作的土茶。甫一入口,味道浓烈而苦涩,继而回味,有一种馥郁的芳香和乡野泥土的气息,萦绕在唇齿之间。

每年岳母总会寄来当年手工制作的新茶,今春也是如此前几天,岳母又寄来茶,一股飘着山野清香的味道直渗人的心扉。夜深人静写作之余,我端起茶杯,品一口岳母寄来的香茗,顿觉满口生香、满心舒畅。望着杯中那一片片漂浮翻滚的茶叶,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红花绿树、青草粉桃的小山丘,小山丘上吐着新绿的茶树,飘在林间农的笑声。每当采茶时节,岳母总是拎着一个竹篮,并将茶尖一片片采下来,制做一年又一年的新茶。于是,我便把岳母寄来的茶取名为“岳母茶” 

岳母家在虞南丘陵地带的象田村,青山绿水,环境优美,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象田村是个偏僻小村,坐落在上浦石井水库里面山坳里你若—走进象田村,—片迷人的景色就跃人的眼帘,大树青翠挺拔,翠竹掩映房屋,桑树碧绿连畈,好—个精致美丽的小山村试想,假若雨天,迷雾缭绕假若晴空,云卷云舒假若旭日初露,薄纱缥缈,假若夕阳西下,晚霞道道该是多么诱人的一方天地呐!身在象田村,试问比起子陵台、桃花源还差几许?难怪,为了远离禅位之争的纷扰,避丹朱隐居于此。

这里远离城郊,群山环绕,溪流涓涓,漫山遍野的茶树在此生长特别是春茶期间,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春茶愈加萌发、吐绿,鲜嫩滴翠的色泽在老叶的衬托下,尽显青春活力。每年月初的清明前后,人们就开始上山采茶,本来安静的小山村也开始慢慢蒸腾起来,人们聊着茶事,议论着茶价,一年的收入,大半指望这茶叶呢!

是啊,江南的茶事来得早,赶得也急。岳母叨念着“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新芽初生,她就去茶山上采摘。阵阵春风轻拂,几场春雨滋润,茶树枝上就萌生出鲜嫩。鹅黄色的新芽,娇俏可爱;芽肥叶硕,茶香天成。这新芽带着山野的鲜灵、质朴,又有几分世外的灵致和清远,格外受爱茶人的追捧。金黄色的阳光下,山野的清晨尤显曼妙多姿,五彩斑斓的花儿星星点点装饰着。整座山,除了高处是苍翠的树木,山腰全是一茬茬的茶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腰带。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市人,当他们品尝着幽幽轻香的山茶时,是否会想起那一片碧绿的天地?

别看偌大一片茶园,以为采起来特别轻松容易,其实不然。真正能摘的嫩芽不仅小而且细,需要耐心仔细地寻找,一片一片地收集起来。岳母却有办法,只见她合拢拇指食指,轻轻一掐,一枚嫩芽便轻灵地飘入随身的竹篮里。太阳越爬越高了,岳母的脸上爬上了细细的汗珠,竹篮的重量在渐渐加重。茶叶就是大姑娘,一旦错过大好年华,就一天天不值钱了。采茶好比打仗,是要分秒必争的。清明前后的每天下午,茶树枝条上所有的嫩芽跟着岳母回家后,就被岳母迅速摊放于偌大的几块圆簸箕上,待那些仙草散尽闷热气。凉快好了,岳母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炒茶……

“岳母茶”,是江南一带极为普通的绿茶,每个农户家都能自己加工。但茶的品质有三等六样,区别全在于制茶人对茶叶的考究程度和制茶的细谨与否岳母对茶叶品质要求很高,从摘到炒,都是要自己一手做下来的。炒茶当然一般得有工具,而岳母一贯用手炒茶。岳母把锅烧红,把青青嫩嫩的茶叶倒进锅中,岳母茶叶倒进锅里,然后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不停地翻炒。仔细端详岳母炒茶,发现她每一次手掌朝下都在锅底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一股股浓烈的香气便从铁锅里“嗞嗞嗞”飘散出来。然而,虽然手掌和锅底间隔着大量青叶,但叶上冒出滚烫的水蒸气,还是很容易烫手的。尽管岳母掌握一定技巧,但裸露的手臂一不留意就与锅底或锅边亲密接触,一烫就是一个泡。那种侵入肌体快速而尖锐的痛楚,我不知道岳母是怎么忍着的

炉火熊熊,锅里的温度不断升高,岳母的手指被滚烫的锅底所灼,于是本能地甩甩手,然后又急忙翻炒起来,以免茶叶被烤焦。我好生奇怪,曾不解地问岳母,炒茶为何不用锅铲?岳母说,用锅铲会破坏茶叶的纯味。在不停翻炒过程中,岳母的手就变成了黑褐色,每根手指上都留有被铁锅烫伤的痕迹。一个茶季下来,岳母的手要脱好几层皮,一双手又肿又胀。

新茶制成后,岳母就会精心地包装起来,捎带给远在城里工作的我们,固执而顽强。岳母用手工做出来的茶叶,外观看似黑乎乎的,但汤色晶亮透明,似猫眼、似珍珠;喝起来,清香扑鼻,醇香可口,养精提神。一如朴实无华的岳母,没有华丽的外观,却有着一颗慈爱善良的心。在我眼中,岳母自制的土茶,更多的是融入了岳母对出门在外孩子的关爱。

每当工作或写作之余,端起茶杯,喝一口“岳母茶”,顿觉满口生香、满心舒坦。望着杯中那一片片在热水中泡出香气的茶叶,我时常浮想联翩:在火热的生活里,勤劳善良的岳母默默地播撒着生命的清香,她不也是一片蓄满春意的茶叶么?

最香最温暖的“岳母茶”啊!这来自家乡大山,来自岳母手工制作的茶,就这么丝丝缕缕地抓着我的心,让我如痴如醉。这幽幽的茶香里,有岳母辛勤的汗水和朴质的爱,有那割不断的亲情……这浸有涓涓长辈情的“岳母茶”,滋润着我的肺腑,健康着我的人生。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陶弘标浙江绍兴 

 


 

只有清气满乾坤(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少不更事,总想着虚无缥缈的桃花源,然而,在滚滚红尘里摸爬滚打,当意识到再怎么用力也掸不去岁月的痕迹,再怎么难得糊涂,也无法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了父母,为了儿女,为了所谓的名利与尊严,我们的肉身,再也卸不掉沉重的枷锁。周而复始,日久天长,我们忘记了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忘记了如何安顿一颗漂泊的心灵。

 如果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就换上轻便的运动装,到山间田野里行走。山峦起伏,草木葱翠,清泉淙淙,鸟语花香,与自然相亲,我就是一片在风中唱歌的树叶,我就是草木之间一粒自由的沙尘,在原野的清风里,我的长发像旗帜一样飘扬。

 然而,有时,连半日竟也不得空,奈何奈何!千回百转,终于,在一杯茶香的缭绕里,看一枚枚茶叶在水中舒卷,我的生命也仿佛经历着一场场绽放,于是,呼吸吐纳,都弥漫着一股清气。

 “茶”,从字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便是让我们的身心还原于天地。无论是清晨,要忘却一梦虚妄迎接新气,还是天寒地冻,独守红泥小火炉,亦或三两知己,围炉夜话,都适宜红酥手举香茗,不急不缓,随意自在。喝茶,急不得,若是咕咚几口灌下去,必然难知茶的真味,虽不必非要沐浴更衣焚香顶礼,然而,款款而坐,让心沉静,低眉相顾,却是必须的,未成曲调先有情,饮茶之前,需要一颗素心相待。

 天寒地冻,心灰意冷或者有朋自远方来,我喜欢泡上一杯红茶,自斟对饮都极好。掰一块茶饼投进杯中,水色旋即变成彩霞般诱人,喝茶的人,仿佛走进迷离的黄昏里,自然会想起童年里那些温暖的微笑,想起了怀春的脸颊上飞落的感伤。红茶暖心,与红茶相守,即使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依旧不会孤单、凄清。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喝绿茶。那日,去知己的办公室小坐,伊拿出一款雀舌,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款绿茶。看着皱缩的浓淡不一的嫩芽儿,我的心一震,眼前是一枚枚千娇百媚的叶芽啊,细细端详,不知道那深深浅浅的皱褶里藏着多少春意绵绵。叶芽瞬间染青了我有点暗淡的心情。茶叶在明亮的水中翻转,水色青绿澄明,香气袅袅升腾,像极了炒熟的栗子的香味。叶芽缓缓舒展开每一丝皱褶,缓缓散发出淡淡的绿韵,在水中蔓延,直到绿了整个杯子,绿了满室清芬。呡一口,缓缓咽下,如一道温暖的泉,缓缓流过,整个身体,也仿佛充满了蜜一样的阳光和撩人的绿韵。我喜欢这种味道,喜欢这种暖人的清爽。当茶水润泽了身心,那种清香,有着难以言说的醇、悠和绵远。

 我们随意聊着天,不紧不慢,偶尔会抬头看一眼,目光又缓缓回到茶汤里。我想像远方绿云缭绕的茶园,以及采茶时节飘荡的歌声和笑脸,然而我从没去过茶园,更不知道,茶,是如何从小小的芽儿,经了何人的抚摩,侍弄和采摘,才千里迢迢,来到我的杯子里。那小小的嫩嫩的芽儿,从枝头绽放的那一刻,就已经在遥望着我了吧,那是哪一日的彩霞,经过无数个晨昏的跋涉,缓缓降落在此时我的眼前?当那芽儿和清风共舞,和鸟鸣同歌,那些美好的日子,我在做什么呢?记得,当我在低头沉思生活的美好时,心头曾冉冉升起的那些美好的景象,那些阳光,那些花香,那些灯火,那些笑声,都化作这丝绸般的茶韵在飘荡了吧?

 喝茶,我喜欢在杯沿儿放流一朵时令的花蕾,春天也许是一朵娇美的桃花,夏天,也许是一朵待开的蔷薇,秋天,必是清逸的菊花,冬天呢,就放一朵金黄的腊梅吧。看那蓓蕾在茶叶中飘荡,润开,仿佛是经历着一场场风花雪月,如梦如幻,如光如电,然而,终究,再美好的也会淡然而去,年华似水,我已经学会了不再叹息,缘来时,珍惜,缘去时,祝福,如此,就释然。

 喝着茶,茶入身心,唇齿留香,其实,每一款茶,在第一口品的时候,都带着一种草木的苦味,《诗经》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即茶也。只有沉下心来,继续品,才会慢慢品味出茶的韵味来,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喝着茶,身心里就充盈着一股清气,喝着喝着,就会如入无人之境,忘乎所以,仿佛自己就是山间的一片树叶一脉清泉,无语而自在。在这样的境界里,就会忘记肉身的负累琐事的羁绊,身心轻盈欲飞,内心的喜悦也如白云出岫,优哉游哉。

 唐代卢仝《寄新茶》说,“七碗喝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好一个“两腋习习清风生”,这茶,简直让人飘飘欲仙了。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很多名茶都起源于寺庙,对此,我深信。茶道,至真至纯,佛心,清净无染,自古一味。品香茗,身不动,心已远,在一盏茶的时间里,就可以抵达心灵的宁静与辽远,让吃五谷杂粮的红尘中人,倾吐着一股清气,与茶相亲,是我们的幸运。

 红尘,本是道场,成败得失,都是过眼烟云。茶韵悠悠,无我,无他,亦无来去,只有清气满乾坤。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霞山东威海)】


 

茶缘(散文)

$
0
0


   

现在,我四十多岁了。屈指一算,我与茶结缘已有四十多年了。想起茶,情浓如茶。

与茶结缘,是从我还在妈妈肚子里开始。也许你会笑话我,请慢。我听妈妈说,她喜欢喝茶,怀上我时,对茶就情有独钟了。每天要喝三大碗茶,她说茶水可以排毒清火,能够让我健康成长。

我出生后,妈妈不改喝茶的习惯。她有时在街头巷尾对别的妇女开玩笑,说茶水有营养,可以催乳,增加奶水。我要吃奶时,妈妈会轻轻地说:宝宝来喝奶茶。也许我听多了,现在,我一听到“奶茶”字眼,就很敏感,就会想到茶汤。记得,我五岁时,家境贫穷,好些天吃不上猪肉,加上父母出工起早贪黑,回家后劳累不堪,吃冷饭冷菜是常有的事情。这时,热水壶里的浓茶,便是我的“好菜”,用热茶泡冷饭吃,吃得津津有味。

求学期间,我每次回到家里,妈妈都要炒“麦市油茶”,泡油茶水,填饱肚子。麦市油茶是家乡特产,原汁原味,香脆爽口,甘醇浓郁,妙不可言。参加工作后,我站在三尺讲台上,跟学生滔滔不绝地授课,讲到口渴,喉咙冒烟,茶成了我的润喉剂,止渴的玉液琼浆。每一节下课,到了教师办公室,坐下,撇开其他的事情,先拧开桌上的保温杯,闭眼,闻一闻茶香,睁眼,呷一口香茶,在嘴里回转几次,慢慢回味,慢慢吞下,润心润肺,畅快淋漓,来一次超级享受。

喜欢喝茶的人,总有故事,像我。工作初期,我在广东云浮从事教育工作。那时,广东人最喜欢喝茶,连家长节日送礼,也送茶叶。我耳熏目染,对茶有了深刻的感情。妻子爱家贤惠,喜欢泡茶“讨好”我。我熬夜,妻子不会跟我熬夜,而是冲泡一杯热茶,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十八平方米的房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比一般的香水更耐闻。那时,我喝一口茶,写一段文字,茶喝完,文章已经写就。有朋自远方来时,进家门一刻,用茶招待,与朋友品茶,谈心,茶浓,情浓。从此,茶,一直在我的生活中,充满着挚爱与真情。时间流逝,但时光不老,茶味依旧。

再后来,我接触到茶文化,对品茶有较深的认识。其实,二十年前,我是不会品茶的,是喝茶,且是粗鲁的喝。一小杯茶,有时一饮而尽,有时三五口下肚。朋友看我这样喝茶都怕,怕我呛到。他说,茶味不是用口快速喝出来的,而是用心慢慢品出来的。那时,我在报刊媒体,看过名人品茶,渐渐理解茶道,只有品茶,那才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我认为品茶,要具备“四好”条件,茶叶要好,泉水要好,器皿要好,环境要好。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明代陈眉公在《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认为茶与水源息息相关的。好茶需配好茶具,不同的茶叶需用不同的茶具,或用茶杯,或用瓷壶,或用紫砂壶。正如有人说:“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茶壶,有盖的,也有无盖的。要选哪一种,因茶因时确定。喝茶的环境也重要,向阳,靠窗,居室,街头,山庄,河畔,待客,会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形式,就有不同的心境。

泡茶时,先烧沸开水,再取一撮茶叶,放入玻璃杯中,然后缓缓加水,茶叶在水中沉浮,打转,展开,茶汤变黄,由浅变深,茶香飘出,从浓到淡,细心观察,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过三五分钟,便可品茶。把热气腾腾的茶,斟在小杯里,端杯在鼻前,闻一闻,清香扑鼻,沁人心脾,然后,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啜饮,其乐无穷。

喝茶,也有讲究,有的茶要啜,有的茶要呷,有的茶要抿。轻轻的啜,轻轻的呷,轻轻的抿,开始一两口,有苦有涩,再来几口,茶味清纯,口感甘甜。有人说:品茶,就是品人生,需要回味。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与人生,总有着说不清、扯不断的密切关系。

品茶,需要时间,时间越充足,越能感受饮茶的真谛。假日,在家中,或在茶楼,或在饭店,在吃饭前,或者吃饭后,一家人,或几个知己一起,或独自一人,守一壶热茶,边斟边品,怡然自得。要是几个人在一起,沐浴晨辉中,或者面对夕阳,或者在月光下,一边聊天,一边喝茶,或回忆往事,或展望未来,兴致盎然。闲暇时间,我喜欢静坐家里,把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云南普洱等茶,轮换冲泡,细细品味,让心情随着茶香,回归自然。

与茶结缘,有半辈子了,下辈子我依旧痴爱。现在,我每天都离不开茶,把情感融入茶水中,萦绕在茶香里。每一天,几杯热茶,品一品,带着轻松的心情,行走,或劳作,或读书,或疾书,别无他求!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曹会斌(湖南临武),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品茶的心境(散文)

$
0
0



洗净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一如宁静澄澈的心境横陈于桌面。打开尘封已久的盒子,一如打开积攒已久的往事,任思绪铺展于眼前,梳理那些细枝节末。

伸出手指,拈几粒灰暗中透着光泽的茶叶放入杯中,一如干瘪的往事需要心情的濡湿。

把滚烫的开水注入杯中,干瘪的茶粒慢慢舒展,水泡咕嘟咕嘟往上冒,热气缭绕于眼前。一如将心思埋藏了一冬的种子,遇到春风的呼唤,恰逢春雨的滋润,心思渐渐萌动、舒展,簇新的理想之芽正在萌发……

那氤氲的茶汽缭绕干涩的双眼,听那咕嘟咕嘟的水泡演奏的乐音,可以耳聪目明。

看那衣袂曼飞的茶仙子,在杯中,自由自在的舞蹈,翻飞,浮沉。一如我们的人生,一段段光阴真实的演绎,再现。

内心的渴望,驱使干坼的喉咙,让水杯温暖我冰冷的双手。

轻轻呷一口,清香,温润,缓缓绕齿,攀舌,润喉,渗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一如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们见到了海市蜃楼,我浑身充满了活力。

茶叶的舒展,轻盈,一如人生的舒展,轻盈。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勇(云南曲靖)】


 

月光白(散文)

$
0
0


 

 茶的名字,大多很美。富有诗意。如碧螺春、铁观音等等。自然,也不乏质朴的,像近年直接取地名命名的,虽名不见经传,其本身却有了相当的历史沉淀,甚至是传奇故事,其厚重的意蕴和古朴中的质朴,便多了些诗经的韵味,同样很美。

 月光白之美,也不例外。

 第一次听到月光白,我还以为是白茶的一种,霎时脑海便涌来潇潇竹林,翠意盎然,似乎感觉到了清凉沁人的丝丝竹风,竹韵幽幽,包围着、熏陶着静谧的茶园。倘若转换一下场景,从明媚的阳光,到静静流淌的清辉,如水似霜,轻洒在年轻的翠竹古老的茶树上,将枝叶染白,那景致是何等的美妙?

 然而却不是,这让我很讶然,就像第一次听说紫芽一样,除了感慨造化的神奇,就是惊叹茶人最初发现的慧眼了。和紫芽一样,月光白同样是普洱茶中难得的珍品,紫叶难的,白叶难寻,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没有去过云南,想像不出茶山上那种云蒸雾蔚如梦似幻的仙境,那种远离人世原生态伊甸园般的安谧静寂,自然之物在阳光雨露下自然地舒伸着,吸收着天地日月之精华。但我却想像得出,月光白的另一种近乎传说的诗情画意,似婉约的宋词,中国风格的水粉画。崖下澜沧江水滔滔,疑是银河,崖上景迈山茶树葱葱郁郁,仿佛绿波荡漾,银色的月光,软缎般地平铺在绿树上,高低起伏,那墨绿影透银色,星星点点,月夜天穹似的,倘不细看,还以为绿树枝叶间的白叶,是染了月光的银色。但看着茶树间曼舞的采茶女,灵巧的纤手娴熟摘下初春的嫩叶,轻轻地放进竹篮,那叶子依旧是银色的,这才相信,原来茶树的叶子本身生长成了白叶,叶边的绒毛闪着银光,干透,依旧保持着美艳的银毫。即使身临其境,恐怕你也会不由地惊喜,以为穿越时空,误入瑶池,看见了瓢逸美丽的七仙女或迷人的小林妖,曼舞着采摘天庭的仙茶。

                      


 自然,这意境,只是月光白神秘的起源之一。曾经有一位台湾寻茶人,从人间仙境阿里山跑到云南大山中寻茶,纯朴的村民拿出一款珍藏的家茶招待他,他一下子被茶叶的白色、茶汤的清亮香味所征服,追寻月光白的来源后,更惊叹自己神奇的遇见。村人发现新大陆一样神神秘密地告诉茶人,这款无名的普洱茶,只有村里的老人知道,从不外传,他是第一个发现的寻茶人。其实不是的,早在朝庭存在的年月,这款命名白龙须的贡茶,已经端到皇宫的黄花梨几上,香气氤氲,银叶舒展。因白叶难得,白茶难采,相当珍稀,才不为世人所知。后来没了龙庭,不需朝贡,茶虽在,却成了月光白,少之又少,就锁在深闺人未识。台湾寻茶人,也不是顾作惊讶,只是没有深入了解这段近乎丢失的茶史,才自以为是的,像夜郎自大。

 月光白的确是弥足珍贵的,珍如白龙须,并不为过。这种大自然中的反白现象,只有最原始的生态圈存在,且茶树上的白叶存在时间极短,从生芽发白到变回绿色,最多一个月的时光,初时太嫩,后来太老,掐头去尾,真正适宜採摘的就那么几天,还必须是在朗月晴空下採摘,光从时间的短暂苛刻看,其珍贵就可见一般。况且,据说最好的月光白,要一芽两叶,一叶白,一叶黑,使本来月阴中的茶叶又有了明显的阴阳之分,更合乎天地人道了。

 好多年前,我品过一回难得一见相当珍贵的极品茶女儿红,传说是由初潮后的少女精心採摘的鲜茶叶,又用玉乳焙干。浅尝一口,香虽香,但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欲言难言,心底的那种疼是说不出的。那种人为制造的珍贵,我始终认为不如大自然赐予的更纯粹、更自然、更珍贵。况且,这种际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茶,最讲究茶缘。有茶喝,本已是一种福气,有好茶喝,那更是一种福份了,能享受、会享受,自是茶缘不浅,是上辈子修来的。读罢茶书上月光白的茶文,虽倾慕,但我真的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品饮到月光白,那需要多大的福份,我是个自甘淡泊不敢奢求的人。世界竟是这样奇妙,偏偏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冥冥之中就有了福报。对缘与份,我向来深信不疑。

喝了这么多年茶,尤其是普洱茶,自信生熟还是分得清的,大体的味道地域也能蒙个八九不离十,但像月光白、紫芽这样的珍品茶,从前是闻所未闻,近来才在几部细腻的品茗精品书上涉猎到,一下子被那神秘新奇的茶色茶味所吸引,想像中的感觉倏然停留在梦中,魂牵梦绕。

                      


 近来,有闲暇就想到茶人高翔的云古号古树茶庄喝会儿茶,在那儿,总能品味到地道的纯料古树茶,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品一泡极品千年冰岛时,我忽儿想到刚看到的有关月光白的叙述,就转述给她听,她笑笑,这就巧了,放下壶,推开店门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了,手里多了一纸袋茶,说是前天茶友送的。简朴而漂亮的包装,外边是常见的牛皮纸,里面是银色的锡箔纸,茶叶白里泛灰,条索松舒,很像一种银毫,又有些肥润,我已看见袋上打印的墨字“涵云茶庄”“古树白茶”。高翔麻利地换了把朱泥西施紫砂壶,说话间,已泡好一壶古树白茶,我们尝过一盏,她说:“怎么样?这其实就是你说的月光白。”我讶然,看着又续了茶水豆青的汝窑盏,真有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唿笼吞枣,还没尝出个滋味,早下肚了。又饮了几杯,只感觉比其它的普洱生茶清爽,连那回甘也是那么清爽,一时还真的说不上个所以然来。但这月光白我的确是喜欢的。高翔说,味道太淡,我不喜欢,你喜欢就送你吧。我有些喜出望外,但又觉得受之有愧。受人之琼瑶,我哪里又有桃李回报呢?

 隔了一天,我专门买了桶怡宝纯净水,在晚餐后,休息了一会儿,便开始泡月光白。是在客厅罗汉床小桌子茶船上湿泡。茶船是老鸡翅木的,又经了年份,像乡下散养的土鸡翅,厚重,发乌。我想,要是有只散发着清新竹香的竹茶船,是不是更合景一些?壶是一把常泡生普豆绿的汝窑小壶,肥肥润润,开着密密麻麻的小裂,相当可爱。出汤在玻璃公道杯里,茶色和深红色的杯把相映辉,果然比冰岛还要深一些,亮一些,是很美的那种黄清亮。分在米色的官窑盏里,茶色浅了许多,但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是一种说不上的花果香,也许是混合果香,四溢着,有桂圆、红枣、糯米等香味。入口别是一种滋味,没有一丝丝苦涩,是纯粹的回甘,清爽,鲜醇,悠远,纤细的口感多了一份娇弱的气韵。四五泡后,香味才清晰成一种,纯粹的回甜。直泡到茶淡无色,这种回甘还存在着,只是更单一些。揭开壶盖闻香,依然浓烈,扑鼻而来,绵延不断,看茶叶,叶片舒展,白叶多,墨绿的少,很像二八姑娘,那种美纯属自然的,没有一点刻意的扮饰,毫不掩饰少女的丰腴。这一泡,似乎意犹未足,总感觉确少些什么,也留下许多遗憾。

 那天晚餐后,心情特好,我站在阳台前,月光明柔,清辉不觉穿越窗户,溢满我书画弹琴的静琴阁,向卧室缓缓流淌着。我若有所悟,这景,这情,泡一壶月光白,多有诗情画意,真正名附其实。阁铺上本来就放着老花梨木小炕桌,新铺一块蜡染素花布,上面再铺上雕刻了《桃花源记》的竹茶帘,摆上白底蓝莲花的一园瓷壶,青绿色的手绘小杯,黑擦漆的壶漏滴花插,插一枝碎绿叶,干泡一壶月光白,不要说品茗,单嗅一嗅氤氲在月光中的茶香,就有几分陶醉了,诗情喷涌,诗意流淌,哪里还分得清哪是月光的味道,哪是茶香的味道,哪是飘逸的诗味呢?

 我确信,倘若将壶中的茶换成安吉白茶,竹香味是更清爽,但绝对没有如此浑厚深沉。

 我想,倘若有机会,坐在澜沧江崖上的茶树下,任头顶上空的明月映照,席地泡一壶月光白,就用脚下的江水,现採的鲜茶,一边观赏仙女般的月夜採茶图,一边慢慢餟饮,那是人间填上何等的享受啊。此刻的茶,不仅仅充满诗意,更是一种难得的禅意,简单,高远。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静子(山西大同),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 


 

月下喝茶(散文)

$
0
0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静躺在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唱起了悦耳的《纺织姑娘》,打开一看,是十多年前毕业的一位学生来电,问我在那里。我说在校值周,现在刚回办公室。他说给我捎来了几袋翠茗茶,马上送过来。我猛然醒悟,是到了新茶飘香的时节。我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喝翠茗茶,这是学生知道的。春节碰面时就告诉我,他在老家承包了十几亩茶园,老师喝的翠茗茶保证供应到位。看来真没食言。

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今晚有“佳人”登门造访,心里是怎样的欢喜与欢愉,似乎在等待心仪已久的红颜知己,倚窗顾盼,望眼欲穿。刚进门入室,便按捺不住渴望先一睹其芳容,娇嫩碧翠,又闻其体香,清郁隽永,然迫不及待冲水沏茶,一饮为快。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人心扉,回味无穷间令人心旷神怡,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这样,师生俩临窗而坐,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茶香氤氲,谈兴渐浓,但我还是被茶的清香和从容的舞姿所陶醉。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在袅袅升腾的雾气中,那一片片葱翠婀娜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飘浮,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与清水的融合,与清水的共舞,我可以想象她如同一位秀美的女子长袖飘飘,气若幽兰,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茶经历了风吹雨打,霜煎雪熬,吸日月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在生命最为蓬勃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又接受火的灼烤,蜷缩成一颗饱满的茶粒。然后,一旦与清水相遇,一个崭新的她如凤凰涅槃般地又诞生了。我想,茶经受了种种磨难,不就是为了这一次精彩而绽放生命之美的演绎吗?或许,这是一个生命的舞蹈,是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的舞蹈,让人在慢慢欣赏她的窈窕,品味她的馥郁,滋生出一颗怜香惜玉之心。

喝茶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常说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饮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虽说我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茶的确已经融入了我每天的生活。清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沏茶,夜深人静时挑灯阅读、写作,也是茶不离不弃地陪伴左右。我喜欢茶水入口时淡淡的苦涩,喜欢那苦漫过喉头直至胸口的感觉,茶在我清醒时给了我睿智,在我迷茫时给了我清新,在我烦恼时给了我坦然,因为茶是可以涤荡红尘中的纷扰,可以安抚人的灵魂的。

喝茶是一种悠闲的情趣,需要好的心境,恰如今晚,捧茶入定,师生共叙,不亦乐乎?翠茗茶滋味鲜醇,不像龙井茶那么淡雅,乌龙茶那么浓烈,又汤色清澈,幽香四溢,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不经意间可清除烦躁忧虑,让心灵复归宁静。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从学语的幼童到蓬勃的青年,再到年富的壮年直至迟暮的老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乐于低调做事,有的人达官显贵不可一世,有的人默默无闻事不张扬,但不管怎样,最终都将走向人生的尽头。如同眼前的杯中之茶,尽管初泡茶时不少茶叶争相上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无不“折戟沉沙”,沉到了杯底。所以,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远离喧嚣,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因此,古人常常把饮茶当作陶冶性情、品格、情操的途径和方法。饮茶不同于喝酒,觥筹交错,嘈杂纷乱,充斥着烟熏火燎的酒肉气息。喝茶更需要有个清静的环境,难怪茶室比酒店来得雅致,可邀三五情投意合的挚友细斟慢酌,也可像今晚师生叙旧的推心置腹,有时甚至可以独自品茗,最好是一杯香茶,一卷诗书,神情专注而沉思,悠悠然沉醉于书的意境,享受一份恬静,一份悠闲,一份自然的野趣。在茶的苦涩中回味人生的辛酸,在书的馨香里体味人生的精彩,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可惜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真正能够坐下来,以闲情逸致的心态喝茶、品茶,或者在不远的将来,给自己泡一杯茶,体味茶之心、茶之韵,享受一种悠闲、淡然、宁静的机会实在太少、太珍贵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那些生活必备的柴米之类并列在一起,就少了一些“几上茗香心自净,案头笔奋气犹如”的情趣,“雪藻冷梅开花暖,茶涤忙人偷清闲”的乐趣,多了一些市井民生的烟尘气,家长里短的人情味,茶里一旦渗入了本不该有的世情百态,其香其味其韵便会烟消云散,有时,喝茶都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赘,甚至于波澜不惊的茶汤里却是暗流汹涌。

扯远了,打住,还是陶醉在翠茗茶里悠然自得吧,真所谓“茶亦醉人何必酒”。几度新茶饮过,似有几分醉意荡漾心头,不知不觉月已西斜,不远处的旷野上说着丰年的蛙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如水的月光将远山笼罩得更加苍遒,将近水映照得更加幽深,而我们俩意犹未尽,索性重新再泡一杯,清茶涤滤,举杯望月,读月华的清辉,读银晖的真诚。真该感谢我的学生,不但送来了秀色可餐、香郁诱人的翠茗茶,还静心地陪着我一起喝茶,叙叙家常,论论时事,给我带来了这么一个轻松、惬意、美好的夜晚。

哦,人生如茶啊!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吴仲尧(浙江绍兴),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


 

茶过三巡(组诗)

$
0
0



1.一片叶子片片情


一片叶子,把每一滴雨露

当作自己的微笑

用每一丝阳光

凝聚无限的真情

 

小小叶子,把生死已经看透

苦也是,甘也是

赏花、抚琴也是

 

小小叶子,泡在水中

一张一弛,一生一世

一片叶子片片情

片片都代表我的心

就像我对她的爱

一点一滴,根深蒂固

 

2.人生这杯茶


清澈的水,因茶而绿

碧绿的水,因茶而明

人可俗,茶不俗

沸腾的水给予茶

第二次生命

 

人生这杯茶

要拿得起,放得下

一杯一杯,七情六味

头苦,二甘,三回味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水中沉浮的茶叶

教会我们淡泊宁静

茶有茶道,自我陶醉

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

 

3.我一直与一杯茶相守


心仪的碧绿,烟笼雾罩

却在我的杯中美得没有了骨头

一片一片干枯的叶子舒展

就是一页页绿色的诗稿

在绿色的波澜中,光荣的死去

在清澈的沸点里,幸福地再生

 

茶叶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喝一口,涩中带甘,唇齿留香

哦,我不想说出那些秘密

我一直与一杯茶相守

在一杯茶中想到春天

领悟茶园里半落的青天

梦见日出,梦见月色

梦见细雨,梦见露珠

梦见黄鹂在枝头婉转鸣叫

 

4.茶叶教会了我


茶叶教会了我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包容是一种十分美妙的享受

好茶如同好友

把礼仪廉耻挂在嘴上

多少道工序的折腾

都可以吟咏出生香的诗篇

 

茶叶教会了我

茶过三巡人也醉 

是真是和也是静

把每天的时光当作真实的客套

把忠孝仁爱顶在头上
想走多远就走多远

 

茶叶教会了我

领悟人生的苦与涩

品出人生的真与假

把微笑挂在脸上

把心铺成一条波浪不惊的河
唇齿留香开成灿烂的迎春花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俞林(湖南湘西州)


 

好茶病(外一首)

$
0
0


 

好茶叶总是舍不得泡在水里

像陈列荣誉  财富和战利品一样

放在书房  挂在心上

安慰和装饰心灵  文字和梦想

那缕缕茶香  时常溢满

来自大山深处的灵性

 

有时候  觉得自己好像有病

宁肯让上好茶叶放过了保质期

也只是满足于眼福  每天只舍得

泡杯普通茶叶来充饥  解渴

 

有时候  又感觉自己真的没病

正因为非常热爱  和珍惜

就一定要让它自由的存在

而不是  消耗或占用

  

下午茶(标题)

 

一壶好茶  在静谧的午后时光

耐心等待着  该来的人

如泡茶人深深浅浅的表情

总能看清主人  透亮的心事

 

一壶下午茶  一个机缘

缘从茶起  茶由心爱

茶叶质朴归真的性格

早已经融入  爱茶人的秉性

 

一壶下午好茶  淡泊  无争地

调和着  生活的五味杂陈

无论是苦涩  清甜  还是浓烈

都能从纷繁  无奈世事中

尽享片刻的  天伦与安宁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汤云明云南晋),作者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晋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期一会,且饮且思——读《茶道六百年》

$
0
0



一期一会,且饮且思

——读《茶道六百年》

   “一期一会”乃日本茶道核心精神。以“此生一次”的心情对待茶、对待客人,足见其庄重与尊严。中国茶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并逐渐本土化,但直到中世期15~16世纪才开始形成与饮茶有关的正式的礼仪。算起来,日本茶道迄今大约已经六百年。

《茶道六百年》是日本茶道史权威桑田忠亲的著作。题目起得大,切口却小,内容主要围绕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茶道鼻祖”田村珠光、“中兴名人”武野绍鸥,还有“集大成者”千利休等人,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来阐发这六百年的日本茶道史。这和我的预想有差距,从广度和深度来讲都略显不足,我觉得本书叫做《茶道名家小史》更为妥当,不过这种写法也有好处,主线明朗,且对于理解“一期一会”有所裨益,简约的四个字,茶香氤氲,渐次浮出茶人们的茶道人生。

  珠光是僧人,中国人熟悉的“一休哥”的弟子。一休教诲佛理存于日常,珠光由此悟得“茶汤之中亦有佛理”,即人皆平等、宾主举止、真心爱洁净等思想。茶道浸染佛理极深,冈仓天心说过:“在十五世纪,日本出现了一种美学的宗教——茶道。”茶道最早是在寺院中举行,并融入到寺院庄严的仪式中,后传入市井生活,为了让饮茶环境与周围景象接近,茶道一般在花园中的小木屋中举行,现在被称作“数寄屋”的草庵茶室就是由珠光确立的。

  绍鸥的艺术素养高。绍鸥研习歌道,且擅字画,茶道对日本瓷器、漆器、绘画和文学的影响与他大有关系。《山上宗二记》说:“当代无数之茶具。皆出自绍鸥之‘目明’。”这是赞美他的艺术鉴赏力。日本茶具中的“备前面桶”、“钓瓶水指”等都与绍鸥大有关系。桑田说,如果现在看到“绍鸥天目”,应该后退一步,肘部着地,拿出小绸巾,将其放在绸巾上,行礼之后方可拜见。可见桑田对绍鸥之崇仰。

  千利休是最有名的茶人。他的传奇很多:他与今井宗久斗茶,他以庭院落叶开悟弟子,还有他那戏剧性的死亡——丰臣秀吉命令他切腹。我早就读过这些故事,以至于千利休在我心中成了悲情英雄。神话往往是人为的结果。真实的千利休到底是怎样的?如今已然雾里看花。桑田之前就写过《千利休》的专著,本书对千利休着墨亦多,但并非一味赞美,同时也发掘了另一面的千利休。千利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茶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很多方面。千利休是民族精神的代表,但是否就得把他供在神坛上呢?就死因来讲,民间流传说秀吉贪色看中利休女儿遭拒后怀恨报复,也有说利休的艺术理念不符合秀吉的要求。桑田通过研究和史料分析,认为千利休本人后期骄纵狂妄终至于灾祸临头。此说当有一定道理。

  我由此也注意到茶人与当权者之间的关系。日本茶人从前的境遇其实有点像中国古代官家豢养的戏班子,无论是茶艺展示,还是茶具制作,首先都要满足主人的喜好。日本谚语:“黑乃古心,红乃杂心。”太炫目的颜色会让人心思浮动。但秀吉不喜欢黑色,利休不得不改做“赤乐茶碗”。桑田同情在斗茶中失利的今井,书中有多处对茶人命运的慨叹,战国时代的茶人生如蝼蚁,旦夕祸福,不得不时刻小心应对,就某种程度而言,茶道映射出了威权统治对普通民众的迫害。日本茶道常被评说其成就在于维护传统,但如此谨小慎微、繁缛琐细的茶道礼仪,真的符合自然之道,生活之道吗?冈仓天心的经典名著《茶之书》,优美而透彻,但冈仓的美学理念中缺少自省意识,这一点我们须注意。桑田不这样,桑田懂得自我批评,他说了茶人本身的不足,说了传统茶道的问题,结尾落实到现代茶道的革新。

  从田村珠光到武野绍鸥到千利休,此后还有千宗旦、片桐石州、川上不白等人,他们的思想一以贯之,最终融汇成日本茶道。茶道是审美的文化。正如桑田所说,茶人教会我们要有一颗“茶之心”,以此改善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节奏紊乱的家庭生活和职场生活。一期一会,且饮且思。当如此。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林颐(浙江温岭),系自由撰稿人】


 

广州人与茶(散文)

$
0
0



  广州人对于茶可以说是精有独钟,甚至对茶有点顶礼膜拜的意味,这可从几步就有一个茶楼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这些茶楼大都是餐馆饭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楼。民以食为天,为何把吃饭的地方称之为茶楼呢?这要从广州的历史说起了。广州从明清时代起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而当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茶叶,而谈生意的场所又都是选择在茶楼,一边喝茶,一边谈茶生意,可以说广州的繁荣和衣食父母是与茶分不开的,诚然,广州人对茶才有这么深的感情。
  在广州,广州人把早上吃早餐称之为喝早茶,请亲朋好友一聚也叫去茶楼喝茶。其实这喝早茶很少有茶的,而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粥和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如各种烧梅、包子、糕点,还有鸡爪、鸭脯、鹅掌一类的卤制品。很多内地人到广州会被当地好客的主人请喝早茶,虽是一口茶都没喝到,倒是饱享了一通美食小吃,也祘是一件大快朵颐的事。
  从这个表像上看,你莫以为广州人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喝茶的,其实,当你真正溶入到广州人的生活之中,你就会发现,广州人是真正会喝茶、懂茶的。
  我在广州打工期间,每天公司吃过午饭后的午休时间,就有广州本地的同事来邀我一起喝茶。选择这个时间喝茶是有讲究的,一来中午在公司不能午睡,这个时间需要提精神,而喝茶无疑是最健康的提精神的一种方式,二来可以打发这段无聊的时间,三来可以借此在一起聊聊天,相互增进友谊,起到一个交际的作用。如此看来,广州人是十分精明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浪费时间。广州人把这真正意义上的喝茶称之为喝功夫茶,这也就是说广州人在喝茶上并不草率、简单,而是要下番功夫的。这首先从茶器上就能看得出来。广州人喝茶不会像中原人一样一人用个大杯子来泡茶,而是一定要准备一套茶具。一个茶盘,一个陶瓷或是紫砂的小茶壶,八个小杯。茶壶里有一个筛子,以免倒茶时将茶水滤出来,那小茶杯精致到最多只能装二钱的茶,就像中原人喝酒打圈的小酒杯,一口闷一个。这叫中原人看了,肯定会笑掉大牙,笑广州人小气,喝茶么就是要大口大口地喝,这么小的茶杯,只能打湿喉咙,喝得不过瘾。然这才显示广州人喝茶的品位和极致。喝茶就是要一口口地去呡、去品、去回味。否则就不叫品茶,而叫饮茶了。
  广州人将茶叶放进茶壶,用开水泡上几分钟后,头道和二道泡出来的茶并不慌喝,而是将茶杯一一冲淋一番,这叫我们这些内地人看了,觉得可惜,其实,这还是反映出了广州人的精明,一来头道二道泡出来的茶并不香,二来防止这茶叶里含有不洁之物,三来也可借这开水对茶杯消毒。第三道的茶水泡好了,这才在各小杯里斟上茶水,大家也都不争不抢,围坐在一起,待各个小杯里都斟上了茶水,才一起端起来一口喝掉。有的还发出咂咂的声响,不像喝茶,倒像是在咪酒,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直到茶壶中的茶水喝淡了,这才散去。
  广州人喝的功夫茶通常是铁观音。这铁观音也算是绿茶,也能去火清心,但它不像我们内地人爱喝的毛尖那样纤细,它的叶子比较粗,这也反映了广州人不注重外表,而注重实质的特点,别看这铁观音比之龙井毛尖要粗条得多,但它却香气扑鼻,不像"龙井"、"毛尖"的香是含蓄的,要细细去品味。这也反映了广州人的特点,不像江南人那样行事曲径通幽,而是喜欢直截了当,干脆明了。诚然,在和广州人喝功夫茶中,广州人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喝功夫茶也要AA制,一人出一份钱,然后一起去茶叶市场挑选铁观音
  就这样,在广州打工的几年间,我每天就和广州本地人一起喝功夫茶,我不仅学会了喝茶,也从喝 茶中品出了广州人追求生活的精神和风貌。
  当我回到内地,也想邀请一帮亲友一起喝功夫茶时,却饱受讥笑,说我这人太小家子气了……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汤礼春湖北武汉


 

千年茶都羊楼洞(散文)

$
0
0
 

  出湖北省赤壁市城区,沿107国道南行26公里,就是位于湘、鄂交界要冲的千年古镇羊楼洞。这里是一片茶树葳蕤之地,这里是一方茶叶毓秀之壤——万亩茶园如缎一般铺展为无边的平畴绿涛,参差屋宇如画一样逶迤成依山就水的茶巷街衢。古镇西头是云雾缭绕的北山、松峰山和马鞍山,传说观音老母曾在松峰山上埋瓶流泉,淙淙泉水顺山而下,哗哗啦啦地从镇中穿流而过。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以降,以‘川’字牌青砖茶作为通货与满蒙、俄罗斯进行茶马交易 ;明嘉靖初,茶庄栉比爿立逾200家;清道光年间,有英、德、日、俄等国茶商竞相于此办厂制茶,国内的晋、津、沪茶人也都蜂拥而至,顿成驰名国际的大茶市”的文献记载,是羊楼洞长铭于心的骄傲与自豪,也使得羊楼洞这个寻常的地域名称,因此披上了一重神圣的岁月灵光。

  “一把爷爷的铁锄,或是/奶奶的手镐/让一个个栽栽种种的日子/子子孙孙孙地生机盎然/因为劳动和爱情/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总是长满了鹅黄嫩绿的叶芽/”——羊楼洞的松峰山上,至今仍长有唐太和年间种植的两棵茶树,姊妺相依,蔚为奇观。历史的一次不经意涉足,赋予了羊楼洞悠久绵长的岁月陈香,荫荫翳翳地穿风越雨,氤氤氲氲地披星戴月,一年又一年地成相为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循着“羊”与“楼”与“洞”的前后次序递进而读,撇开“放羊人筑楼而洞”的道听与途说,“羊楼洞”这个有形有象的称谓,用影动与心动的旖旎,波浪拍岸一样萌生着一浪又一浪的联翩浮想。羊楼洞的土地,是一棵棵茶树和一片片茶叶的理想居所;羊楼洞的涧溪与青流,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找到了良好的生存感觉。

用一棵棵茶树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羊楼洞满山满岭都是层层垅垅的绿意盎然,日日月月地青葱着一颗颗春夏秋冬的心灵,岁岁年年地生动了一个个风霜雨雪的人生。羊楼洞的街道路面均以青石板铺设而成,那一间间共墙合壁的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这些吊脚的屋宇,隐隐散发着茶叶的馨香,每一根檩椽,每一根梁柱,无不深刻着的茶叶的记忆与念想。在天井厢房的老宅深院里,窗棱上精美的木雕,默然无语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建筑智慧,以及对于美的孜孜不倦追求。现在看来,羊楼洞就是一个典型的茶叶道场,是座落在中南大地上的一个茶叶大观园,让人在楚看街道两旁的明清古建筑和凝望青石板上的一道道车辙凹痕(古时运茶的鸡公车轮所碾圧出的辙印)时,一不小心,就在多雨的江南,邂逅了一位又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

  一棵茶树的前世与今生,一片茶叶的叶绿与叶黄,是羊楼洞的奈何与沧桑。在羊楼洞看一堵堵的残亘断壁和一扇扇摇摇欲坠的门檐,就觉得有许多东西都活不出草木的本真模样。茶有道,茶亦有运。近年来,“再借东风兴赤壁”的赤壁市,凭依羊楼洞的茶园茶庄,把茶产业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突破口,确立了“延续千年茶香,打造百亿产业”的战略规划,一次性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请羊楼洞茶文化历史品牌46个,拥有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3件、知名商标6件,羊楼洞青砖茶通过国检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茶楼经营、茶艺培训、茶产品研发、生态观光旅游风生水起,热闹非凡。

  徜徉在羊楼洞的街巷之中,就会由此及彼地想到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和重庆的磁器口,以及苏州的周庄,就感到有一种不同是如此的泾渭分明。木板房,吊脚楼,青砖,黛瓦,粉墙,飞檐,是羊楼洞用茶叶的名义,大写在岁月风影中的一幅幅独特画卷,而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独轮车辙,又让人在低头辨识和举首凝望的刹那,仿佛看见一鸡公车又一鸡公车的茶叶,吱吱嘎嘎地从一块块青石板上颠颠碾过。那如雕如硺的辙印,都是关于轻和重的故事,字字句句,发人深省。

  茶是羊楼洞的得天独厚,茶是羊楼洞的绿色传承。“羊楼洞”青砖茶、米砖茶和“羊楼松峰”绿茶、红茶、青茶……因为采摘时间的早晩、叶芽部位的差别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一一呈现出迥然分明的品质与色泽,有的清冽,有的甘醇,有的绵软,有的香甜。用一壶羊楼洞的观音泉水或煮或泡,那些或绿或青或黄或红的汤汤茶水,可喝可饮可啜可品,而你在喝着饮着啜着品着的时候,就不知不觉被一种弥漫的“淡然”情绪所浸淫,所陶醉,并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洗礼与教育。这时候,慢下来的不仅有你的脚步和思想,还有你风风火火的人生。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这是对羊楼洞的文学描写和诗歌摡括。这些字字珠玑的文字,使得所有心仪和向往羊楼洞的人们,因此有了一条十分便捷的进入路径,也使得“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的千年茶都羊楼洞,变得更加的易于接近,更加的容易欣赏和理解……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徐泰屏湖北赤壁著有散文集《流年留言》《驿路屐痕》诗集《寂寞开花》


 

假若你是茶,我是水(外三首)

$
0
0



 

假若你是茶,我是水 

那么,亲爱的

你的馨香,就是缘于

我痴迷的倾心

 

我会一如既往地

用我的一份单纯

冲淡你烈火中的灼伤

尽力还回你新绿时的那片率真

 

我会一如既往地

用我的一份热情

投入你美丽的怀抱

沸腾的爱里,你

浸润时的欢快蠕动

将使我的一切,变得更有品味…… 

 

《曾经……

 

曾经,珍藏过一份芬芳

羞涩若花,悄悄绽放

曾经,存留了一段情感

感动如诗,长置心坎

在风花雪月差失的年龄

每每,重新回忆

逝去的岁月,青春

正如杯杯“蒙顶”香茗

在翕动的唇吻中

那帧帧浅笑的靓影,永远

芳馥出,记忆里

茶叶所独有的醇美清香……

 

《面对杯杯滚烫的液体

 

寒冷的夜晚  

用心爱的泥壶  静静冲泡

杯杯醉人的“蒙顶”香茗

希冀品尝并感受  

一种久违的自然气息

 

面对杯杯滚烫的液体

静观叶片的浮动之舞

我总会忆起

在风光绮丽的春天里

你留下的  那段

永远令人回味不尽的

芬芳记忆……

 

《她的笑

 

至今怀念相见时,她抿着

嘴唇,满眼秋波的那副娇容

 

呀,那匆匆中飘来的嫣然一笑

真如一锅翻滚的

梦想品尝,却又怕于不慎中

把心儿烫伤……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明桥(河南新县),系河南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