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新年伊始,茶仙子鲍丽丽倾情演绎唐代煎茶道

$
0
0



新年伊始,茶仙子鲍丽丽在上海“泰会生活文化园”倾情演绎唐代宫廷煎茶道。法门寺地宫出土唐僖宗年代的宫廷鎏金茶器仿真制品为依托结合茶圣陆羽《茶经》内容,还原唐代宫廷饮茶方式——煎茶。“一沸”入盐调味,“二沸”入茶末煎煮,“三沸”瓢水急入,一幕幕煎茶技巧情景的再现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曾经雅致柔美的大唐煎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饮茶方式,又从大唐盛世梦幻中款款走了出来。这是一台以瑰丽、活泼自由、写意唐代宫廷服饰装扮为轴心,融舞美、音乐、梵唱以及唐式茶器、泡茶技艺于一体的唐代煎茶意象茶艺表演。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鎏金茶器得到灵感,通过现代舞美和现场伴唱形式呈现给观众一场古典茶艺之美盛宴。

                    


宫乐响起,舞韵怡然,以国色天香牡丹花为舞台荧幕背景,六位红衣宫廷女子缓步走向舞台,依次奉出非常精美考究的鎏金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系列宫廷茶器组合,少刻便完成一台颇具风雅茶席布局。紧接其后,着一身唐式宫廷服饰造型而显雍容华贵的茶仙子鲍丽丽携端丽妩媚的助泡家珍飘逸而出,仿佛穿越千年烟雨,走过岁月轮回,与现场浪漫优美的艺术氛围结合形成色、香、韵之美意境,让台下观众为之倾倒

                     


整场表演,茶仙子鲍丽丽全神贯注一举手一投足,每个操作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身心作茶,舞台作铺陈,用肢体语言阐述煎茶道的无限魅力,给人以恬淡悠长韵味审美享受忽有妙音天女敬善媛从后台缓缓而出,一曲清凉妙音从空间传来融入了茶艺表演中,婉转轻柔的《心经》吟唱传递着一种清净圆满的和谐安详令现场观众屏气凝神心生欢喜鲍丽丽精湛的表演与舞台独特的音乐节律正可谓如梦如幻许多观众用“精彩、惊羡、震撼”来形容,称这台复原的唐代煎茶表演“极富创意极为美艳

                    


唐代是中国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社会的不同阶层都存在饮茶现象,形成不同的茶文化圈而优势明显的宫廷茶艺在唐代不同的茶文化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其用茶、择水、备器加上煎茶之方法极为讲究,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宫廷煎茶道除了对贡茶的挑剔之外,其茶器所选也精美考究譬如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煎茶之考究这次表演所选用的茶器恰恰是法门寺地宫御用茶器仿真作品具有很高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以饼状茶入茶笼烘干水分,在煎茶之前将饼状茶磨成粉末,经筛罗后入盒备用。宫廷道从兴起到延续的过程中,有泰山降魔藏禅师将煎茶法引入禅门,帮助禅僧以茶演示生活中的安心法门。后有百丈怀海禅师率先制定禅门清规,将流行于社会的煎茶之法纳入禅门礼仪,写进了《百丈清规》。及至后来的陆羽《茶经》,则对当时俗世饮茶方法的归纳总结,至于禅门茶礼,仍然存在于禅门清规之中得以延续。

                     


鲍丽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复原唐代宫廷煎茶技法表演,特点在于煎茶之“精”,内涵在于茶艺“美”,品味在于体悟之“静”。通过对大唐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体现君臣之间的融洽,更体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舒曼茶话

 

 


 

“泰会生活”-琼英卓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梵呗演唱(视频)

$
0
0
   新年伊始,琼英·卓玛(Ani Choying Drolma) 在上海“泰会生活文化园”以其荡涤心灵天籁之音唱响了2018第一场个人演唱会。
 

大寒品饮梅花茶(图)

$
0
0

                                                      

今天是大寒,民间有“小寒大寒,冷作一团”谚语,说明了大寒是一年中最为寒冷时期,应该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如果身处北国,放眼望去,到处漫天雪舞,好一派冰天雪地景象。

在大寒天,有浓郁怀旧情绪和诗化生活的不仅要有雪,还有腊梅花,还有茶……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启迪美的享受                 

前几天,有好友重庆茶业集团董事长张兄节明寄两罐新窨制梅花茶,叫“香叙腊梅花茶”,茶坯选用重庆巴南烘青芽茶配以“柳叶腊梅”花朵。           

今日大寒,念及此茶,轻轻打开,不待细闻,已然满室梅香。腊梅,隆冬绽蕾,斗寒傲霜此刻的梅花完全与茶深度“蜜月”,梅花已将禁锢的心扉打开,把自身分解出的芳香全部释放给了茶,成就了世人杯中饮品。真可谓:

清茗映雪大寒天,墙角数枝香自妍。

巴南绿芽相伴处,自有梅香在人间。

啜饮一口,既有香叙腊梅的气息,亦有巴南芽茶的味道;再啜饮一口,涌动起“不曾闻到花落去,雪未化尽春自来”感觉。

忽然明白,一杯梅香在握,那是静待春天的到来。(舒曼茶话)







 

 


 

茶人茶事之毛泽东

$
0
0



(《吃茶去》杂志)开国领袖毛泽东不但有安邦治国的雄才大略,而与茶也有着不解之缘。一生中除吸烟之外,另一大嗜好就是饮茶。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出国访问,每天都离不开茶。他不仅自己喜欢饮茶,有着独特的饮茶习惯,还大力倡导种茶,并宣讲饮茶的益处,成为我国茶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一、种茶

茶,作为我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50年代,毛泽东在主持制订《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不仅规定了农作物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也都作了全面的规划。随后,毛泽东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生产,要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从而把茶叶生产正式列入党和各级政府领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

1955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杭州刘庄时,对浙江省警卫处处长伍一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把刘庄一进大门的80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几年后的春暖花开季节,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一进刘庄大门,看到原先杂草丛生,砂砾遍地的荒地已茶果满园,非常满意。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到安徽舒城县舒城人民公社视察。他在察看公社的展览室和茶叶初制厂时,详细询问了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视察快结束时,他手指周围的山恋,指示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段指示虽只有12个字,但对时间、地点、数量、质量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毛主席的这一号召,为我国当时的茶叶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我国南方山区广大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出现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到1976年,我国茶园面积已接近1500万亩,至2004年我国茶叶产量已一举突破80万吨大关(达84万吨),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产茶大国的地位。

据统计,从1953—1975年的22年间,毛泽东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1997年,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在龙井茶区修建了“嘉木清芬”的纪念碑亭,亭畔迁植了当年毛主席亲手采摘的茶树,供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观赏。

二、饮茶

毛泽东喜欢饮茶,甚至吃茶。1957年初春的一天,毛泽东伏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却见毛泽东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手指插入茶杯,捏起杯里的残茶送进嘴巴里,又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便咀嚼起来。封耀松小声报告卫士长:“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茶水不浓?”。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吃茶叶成了毛泽东的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放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象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

毛泽东喝茶还有这样两个习惯,一是在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现在人们都说不喝隔夜茶,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二是常常睡醒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就连开国大典那天也没能例外。

在毛泽东批阅文件的办公桌上、接待客人的茶几上、外出视察的专列上,时常放置着一个印有兰花图案的茶缸子。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喜欢饮茶,为了保证他每日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工作人员开始在茶水中掺兑葡萄糖、柠檬汁。毛泽东起初对此并不习惯,后来多喝几次便习以为常了,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毛泽东终年83岁。他的健康长寿和晚年仍然思维敏捷,不能说与其饮茶无关。

                     


三、敬(赠)茶

毛泽东在接待国内外客人时,总是吩咐周围的工作人员沏茶相待,他认为敬茶、赠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1960年1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切•格瓦拉在交谈中赞赏中国的清茶:“啊!多香的马黛茶呀!这真像是马黛茶,阿根廷的马黛茶!”毛泽东立刻回应说:“你喝到家乡的茶叶味了,这说明你是真的到家了。”

1974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而回到加州的圣克利门蒂,处境颇为尴尬,但毛泽东继续保持与尼克松的联系,他认为,水门事件是美国人的内政,中国无意干涉。1976年2月23日中午,毛泽东在书房里会见尼克松,会谈从上午11时50分开始,到下午1时35分结束,历时105分钟。这是毛泽东辞世前最后一次长时间与外国客人谈话。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泽东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天鹅,毛泽东则以茶代酒为他干杯。

在出访时,毛泽东把茶作为重要的赠品,认为“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在物质准备上,除了采购、调运了一批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外,仅上好的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就达1吨。1950年1月28日午饭后,毛泽东对随同人员说:“这次来苏联访问,苏方派来保卫我的上校和两位中校、三位少校昼夜值班,还有他们派来的司机、厨师、服务人员对我们态度十分友好,工作周到。你带上两瓶茅台酒、两盒龙井茶、两条湘绣被面等礼品代表我去克里姆林宫拜访一下苏联卫戍司令,谢谢他们。”                      


四、购茶

毛泽东爱喝茶,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总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也都会付钱。从《毛泽东遗物展》中显示,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泽东(包括江青)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1954年,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把收获到的一些茶叶精选了2斤,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泽东寄去了1公斤茶叶,可是毛泽东却不再接受了。随即嘱咐秘书室打价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最近,中央已作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释宽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7年,毛泽东下榻刘庄时,担任警卫的分队长潘增录把精心筛选的2.5公斤上等茶叶敬献给他,当他得知茶叶是警卫战士自己采摘、加工的时候,连声说:“真香!真香!”战士们非常高兴。几天后,毛泽东要离开刘庄了,专门叫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了他对警卫战士的谢意,同时还捎来了150元钱。战士们执意不收,但工作人员说:“这是主席定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没办法,战士们只得收下了这笔钱。

毛泽东坚持自费购茶,对他人赠送的茶,如不收款,便如数退还。60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黄炎培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毛泽东,茶场的同志精选了上等的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炎培只好带回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由。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

毛泽东一生俭朴如风,清廉如水,从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吴连登作为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从1964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一直工作在毛泽东身边。吴连登如此介绍说,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   


五、茶事

毛泽东不但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在许多工作及活动中也与茶为伴。1946年8月6日傍晚,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平地上的一棵茂盛的苹果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毛泽东与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斯特朗坐在石桌旁,边喝茶,边交谈。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947年8月,毛泽东部署了对西北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战役打响后,毛泽东废寝忘食地指挥战争,在持续三天二夜激战中,他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为了提神,他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茶一杯接一杯地喝。据说,他先后抽掉五包香烟,喝掉几十杯茶。这一仗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铁军”第36师,俘敌6000余人。茶为赢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在外事活动中,也总是用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1954年,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参加共和国5周年庆典。10月3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这也是5年来中苏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后来对这次会晤这样回忆说:“每当我们要改变话题时,中国人就送来茶——请喝茶,请,请……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如果你不立刻喝光,他们就会把杯子拿走,再泡上一杯,放在你面前——如此不断重复。”

六、茶情

茶是有灵魂的,能够传情达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期间,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纵论国事。这初次会晤,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便有了后来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

1950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前去看望绘画大师齐白石,并以老乡的身份,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品茶赏花。之后,齐白石为毛泽东刻了两方石印,一方是阴文“毛泽东”,一方为阳文“润芝”。毛泽东收到后,立刻派田家英到齐白石家,回赠给了他最爱吃的湖南风味菌油,这菌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野生茶籽油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整整32年的故乡韶山,老屋依旧,青山无言,斜阳熔金,他在屋里伫立良久,当他看着两位老人的照片,看着他与弟弟、母亲的合影时,眼睛潮湿了。这次返乡,毛泽东共住了3天。临走时,他起得很早,拒绝了侍卫的呼喊,独自一人坐在石坪的凳子上,缓慢地喝着韶山云雾茶,脚下是韶山的土地,呼吸的是韶山的空气,此时一别再见何时?毛泽东只想最后与故土旧居,作一次儿子与母亲的贴心交流,果然这一次依别后毛泽东再未回来。                      


七、戒茶

毛泽东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也有戒茶的时候。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并安葬在异国土地上。毛泽东拖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儿媳刘思齐,并积极为刘思齐寻找伴侣。有人把空军军官杨茂之被介绍给毛泽东,他们首次会面时,毛泽东为杨茂之递上一杯白开水,并歉意地说:“现在,全国人民正经历着困难的时候,我已经不喝茶了,也不能以茶敬客了。”杨茂之捧着这杯白开水,望着身着旧衣衫的毛泽东,感动万分。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来到了杭州,住在刘庄。毛泽东一到刘庄,全国各地的文件、电报接踵而来,他神情凝重地阅批着各地报来的材料。山东的电报说,全省灾情严重,有的地区粮食颗粒不收;安徽的材料反映,去年的产量报多了,现在存粮很少,老百姓粮食掺着杂草吃;河南说,有的地区树皮、树叶都吃光了,许多人全身浮肿,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毛泽东的眼泪顺着脸庞流下来。工作人员都扭过脸去,偷偷地擦眼泪。毛泽东看看大家,声音硬咽地说:“全国不少地方遭了灾,许多老百姓在挨饿,我们是不是不吃肉,不喝茶了?我们带个头好吗?”毛泽东这次在杭州,一直没有饮茶。

八、论茶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学问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不但是我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国茶文化的创新者,有着不少关于茶文化的精辟论述。他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9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对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毛泽东还以茶为药,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1950年早春二月,毛泽东在访苏回国途中,于2月24日在伊尔库茨克市下车去该市茶叶加工厂访问。他看到该厂不论红茶、绿茶都被混合粉碎,然后袋装销售苏联各地。毛泽东回到列车上后说:“真可惜呀!把那么好的龙井茶、毛尖茶与一般茶叶一起粉碎,不分良莠嘛!苏联人和中国喝茶的习惯大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茶叶不分春茶夏茶,不分花茶绿茶红茶,全都混在一起压成粉末,这样就喝不出来茶叶的不同味道了,可惜了!”从毛泽东这段评论中,不难看出毛泽东非常珍惜名优茶,并且深谙茶叶生产、加工、品饮之道。

1963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刘庄起草《农村工作若干问题决定(草案)》,4月28日下午工作之余,他曾亲自采茶。在品尝亲手采摘下来的茶叶时说:“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还指出:“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以治病,帮助消化、清凉,可以提精神。”

毛泽东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其有关茶的轶事和风范, 留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我们今天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不竭动力。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郭颖(吉林通化)】

 


 

茶之间(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中。人若能经常与草木为伍,朝夕相处,那该多好哇!我的名字里不仅有木,而且是一双,黄也可看成草字头,加上我这人,就与茶融为一体,与茶有了瓜葛,与茶相依为命,与茶扯上了葛麻藤亲戚。

   从老屋的左边上坎,再左行几百米,就是一个不大的茶园。说茶园是里面有几十蔸茶树,余皆为杉树、腊梅、白杨、青檀、棕榈及荆棘藤蔓。正因为无人管理,就是共有,谁都可以是主人,先下手为强,后来者也可分一勺羹。一年秋天,供销社收购茶籽,我独自一人在茶树下待了半天。叶片已经老了,深绿如墨,只有顶端稍稍掐的动,不施粉黛,不着铅华,清雅脱俗,隔绝红尘,其身独善。茶籽黑如墨疙瘩,亮如童睛,不时掉下一滴露珠在嘴边,咂叭咂叭,隐隐有一丝半缕的茶味儿。有茶树相伴,那种静仿佛到了骨髓,入了心田,自己的脉搏和心跳都能听见。那种凉意,清清爽爽,所有的毛孔都喜悦,所有的皮肤都受活。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就该是茶字的一部分,离了我仅剩草木,茶就不成其为茶了。不能太上,也不要太下,茶之间最好。

   在收获半篮茶籽的同时,还采摘了半斤水叶子秋茶,叫母亲当即炒熟焙干,在老屋的一棵柑子树下,一个人沏了一壶,真正的大脚片,像赤脚大仙,边喝边左顾右盼,胡思乱想。我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地,就觉得这茶神通广大着呢,上接云天,下接地气,我只不过是中间的一个节点。这个时候就是醉汉,口出狂言:草鞋垭的草就是天,草鞋垭的木就是地,山水之中,天地之间,唯吾独尊!哈哈,自己终于了不起了一回,不仅要谢天谢地,还能谈天说地,更要顶天立地。人不能太狂,一狂准没有好事,在铺了稻草的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也就从这时起,我懂得人应向茶学习,知道敬畏一些植物。

   后来读了一些书,长了一些见识,知道茶不仅能因人而异,还能因境而异,就像一句歌词唱的那样,“照到哪里哪里亮”。

   友情三分,二分机缘,佐一个泥壶,撮上等好茶、净水,加上安详、雅乐、笑语、旧谊,茶之真味和盘托出,原形毕露。禅字左边是示,右边为单,表示一个人喝茶就能喝出禅意。所谓禅茶一味,就是一个人喝有味,两个人喝有劲,三个人喝有慧。这慧就是慧根,慧眼,慧心。还有,三人喝,我又可为“之间”也。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放在最末一位,但在我的老家,见了客人第一句话就是“进屋喝茶”。这就是说,茶是见面礼,茶是友情水,茶是第一要务,是上了档次拿得出手的雅货。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每天有茶喝,俗念就会少一些。若能遇上故友新知,饭后沏上一壶茶,大家喝得尽情,谈得尽兴,悠悠茶香,绵绵往事,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中得到某种慰藉,就是享了天福,得到了大自在。

   壶水,一碗茶,看似简单,实际后味无穷。独坐窗前,静静思考,不知不觉间茶杯见了底,舌尖留香,味蕾绽开,似乎这茶没在胃里,而是被大脑吸收,转为灵性的升华,于是文思泉涌,梦笔生花。

   在我看来,酒是热烈的,豪迈的,酒壮英雄胆,越喝越让人热血沸腾。咖啡是深沉的,理性的,越喝人越清醒,越喝人越彬彬有礼。而茶则是灵性的,清远的,淡泊的,内敛的,越喝人就越有魏晋之风、清峻之气。

   粗茶淡饭,幸福无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人生的滋味,如同饮茶,时间长了才能领悟个中真味。人会变老,心会变态,世界会变得难以捉摸,唯有这“茶”不变,正如欧阳修所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在茶之间,如同在山水之间,古人有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一说,可见只要居中,就能持久,就会有所修为。茶是有生命的液体,是有感情的饮品,是有故事的朋友。一匹茶叶藏世界,半壶香茗悟人生。

看山,要先察其势。观水,必先睹其气。品茶,得先闻其香。

     茶事成旧谊,只有香如故。

     清净能无为,雅量可齐观。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开林陕西岚皋)】

 

 


 

盖碗茶(诗)

$
0
0



木桌旁  竹椅放

竹林下  盖碗茶

上盖为天

下托为地

中间为人泡叶芽

喜清淡

指扬天盖轻轻划

好味重

稍稍用力馥郁洒

轻划碧波荡漾

清悠悠

重刮翻江倒海

浪天涯

瓜子点心伴

下茶味更佳

香甜清苦多奇妙

几多沉浮茶盖把

春秋多少事

人生盖碗茶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壶四川洪雅)】

 


 

品茶悟语(散文)

$
0
0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

   饮茶,是最相互、淡泊的美事。
  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我的眼睛湿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于是我忽然想到: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泪眼望着泪眼,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 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长的眼神……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湖北武汉)】




 

品茶杂谈(散文)

$
0
0

             

俗话说:闹中酒,闲时茶。

一片不同的茶叶,同样细小、纤弱,无足轻重,但却千差万别。当把它放在杯中,用沸水冲开以后,便释放出纷红骇绿的迥异滋味。

菊花茶,鹅黄清澈,浓郁宜人。回甘绵长,细腻醇和。宛如一个黄衣少女,在绿草茵茵之上,轻歌曼舞,媚眼飞挑,撩人情怀。

碧螺春,悠长醇厚,底气十足。香气清高,馥郁持久。仿佛是一个眉清目秀、风姿绰约行走在阡陌的秀丽村姑。虽美丽而不张扬,气质的清芬却常常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毛尖茶,温柔缠绵,风韵优雅。馥郁清幽,春水秋香。好似一个高贵成熟的女人,兰质蕙心,秀外慧中。举止言谈,知书达理,俨然大家闺秀。

铁观音,清雅绵醇,爽口细腻。清澈亮丽,酷似琥珀。正如雍容华贵,优雅知性的女人,那种气定神闲的微笑,那种宠辱不惊的淡定,那种风过无痕的从容,都能从那扬眉微颦之间悉数读出。

高山茶,滑润清甜,入口亲和,韵致精深,香馥若兰。似乎是一个白花青衫,乌发红结的山村姑娘,在绿水青山中禹禹独行,浅笑盈盈,腰肢婆娑。能从她那一次次的回眸中感受到飞溢出来的陶醉。

大红泡,王者霸气,风韵十足。弥香绕口.经久不衰。仿佛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的女王。浩然之气,凌空绝顶。

……

苏东坡说 “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茶要细细品味才知其真滋味。

品茶如人生。人生和茶,短暂的一生,能留下的只是他们的奉献,给自己的却什么也保留不下来。人们常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如茶,上下沉浮,错落无序,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无论是浓烈或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苦甜都是滋味。

品茶如品人。不同的感觉,对茶有不同的饮法。畅饮者,志高气昂,意气风发;细饮者,谨小慎微,针细缕密;苦饮者,心灰意冷,自怨自艾;啜饮者,闲适安逸,悠闲自得。饮茶的感觉反映了不同的心境。一杯香茶品尽人生间那难及的透切,品尽彼此心田间那难尽的云雾。

品茶如品心。茶有沸腾张扬,人有矫饰浮躁。茶有笃定平和,人有沉思静心。人生在世,成败得失,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拥一份淡泊,守一份宁静,犹似茶水一般,上浮下沉,跌宕起伏,总归趋于平静。底蕴厚实,才能真正展示人生画卷。

一杯清茶,有人喝出哀感顽艳,哀毁骨立,有人喝出风花雪月,行云流水。有人喝出冰魂雪魄,安常处顺,有人喝出金戈铁马,尺幅万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朋友们,请喝一杯茶吧!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朱华(浙江杭州)

 


 

文人与茶(散文)

$
0
0


   

茶是自然的、圣洁的;

茶是优雅的、纯粹的;

茶是温情的、清芬的。

文人之于茶,犹茶之于水。茶文化反映的诗一般的精神境界,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我国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唐宋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词”的黄金时代。茶与文人结下一种特殊的亲缘,饮茶、品茶、谈茶成为一种风雅之举,自然也蕴涵人生的旨趣。诗人们或借茶抒发胸臆,或以茶相互酬答,或独啜孤芳自赏,或茶禅洗涤尘心,总是在一片芳馨中孕育出无数佳作,成为茶文化中的奇葩。

唐代竟陵人陆羽,被世人称为“茶圣”,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谈论茶的学术专著《茶经》。而他的诗写得极好!在他师父智积去世后,他写的一首怀念诗,透露出他的心志,也代表了一大部分茶友无欲无为的心情: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诗没有出现一个茶字,却使人感到茶的高洁,茶的清雅,茶没一点富贵的气息,而从一丝丝的清香里,编织着陆羽澹泊的人生。陆羽的这种澹泊的生涯,给一些不屑在官场角逐,无意于市井竞争的士大夫们以极大兴趣,开辟了另一种生活天地。

把茶大量移入诗中,使茶酒在诗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嗜茶,《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白居易喜欢边品茶边吟诗:“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尤其茶助诗思、诗兴遄飞,令人击节赞叹。他的“或饮一瓯茶,或吟两句诗”的自适心境,同陆羽的澹泊都是异曲同工。茶就有自适的功能,往往成为闲时的“好友”。“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白居易的心境亦平展夷畅,此时将天地之甘露入肠,清心涤性,臻至物我两忘之境。而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暑茶》诗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他收到新茶后,马上煎汤逄煮的“馋劲”活跃纸面,正是对赠茶者最好的感谢。“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既赞许李六郎中对自己饮茶的关怀,也表白自己却有鉴赏茶质优劣的本领。读来亲切,却又风趣。中国茶文化所显示的情谊交流,正是通过佳茗和知友作为佳话。

苏轼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写茶,也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以茶与美人相比。“人间谁敢更争研,半争红窗粉面”,人间似乎没有能比得上如此茶色茶花的,除非佳人那美丽嫩白的面貌。在中国茶史上,将茶与美人相比,似乎也是从苏轼开始的。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足迹遍及各地,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借民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未办报群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是“月兔茶”;“浮石已士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是“焦坑茶”。而苏轼的《安国寺寻春》诗,“有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调茶烟中”。年老多病,烹茶自慰,茶烟袅袅,大不如“谈笑间,樯掳灰飞烟灭”,却是较为伤感。苏轼还写过《记梦回文二首》,属于茶诗中的回文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诗人浪漫,梦中也在饮茶,既有小团茶,又有美女相伴唱,这样的意境,是诗也是歌,因而在梦里也激起了他的诗兴。千百年来,茶文化的诗词中,像苏轼这样的回文诗也仅此两首。

宋代诗人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内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并且他还谙熟茶的烹饮之道,他总是以自己动手烹茶为乐事,一再在诗中自述:“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前”。在《渔家傲.寄仲高》里,缕缕茶烟,还思念着亲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悉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手足情深,远离家乡亲人,往往牵挂。陆游是最重情愫的,“行遍天涯真老矣”,他在外地,东望山阴,不觉感到年老矣。茶,在人们感伤的时候,不失为知己的伴侣。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以一幅墨竹图而家喻户晓,他是一个品茶好手,他善于把自己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他说:“坐小阁山,烹龙凤茶,烧夹煎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鸣。  

颜真卿在《月夜啜茶联句》中有“素瓷传静夜,芳草满庭轩”诗句,描绘了月夜饮茶的幽雅环境。杜牧的《醉后题禅院》诗,有“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这缕缕轻烟,却引起诗人的纷纷思绪,牵挂种种。刘禹锡的“诗情茶助爽”,司空图的“茶爽添诗句”,薛能的“茶兴留诗客,瓜情想戌人”等等,都是诗人的亲自体验,是吟出的心得。

凉凉的春夜,我手捧一杯“青山绿水”,把中国茶史上的文人茶人默默地数着,读着他们的茶诗。“茶熟香温且自看”,茶的滋味,使整个书房溢满氤氲。喝了一口茶,脑海中竟在此刻空了起来,只有那句“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隐约在何处低声吟唱。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谢涛(四川都江堰)】

 


 

消失的古茶叶树(诗)

$
0
0



一棵古老的茶叶树,在人们的心眼中

立刻变得苍白无力

这棵生长在河弯的茶叶树

活着的人已经不能说清楚

它存在了多少的岁月

枝叶繁茂的茶叶树,在人们的等待与

盼望中,变得力不从心,变得英雄气短

 

河弯名不符实,这里并没有什么河流

东西两半的大山坡上,到处是茶叶树

古稀的茶叶树,年长的茶叶树

人们记得年代的茶叶树,还有那些嫩嫩的

如童男童女一样生长的茶叶树

 

今年春天

悲哀与孤独比雾气还浓重

沉沉地缠绕在满山坡的茶叶树上

茶叶树们,在寒风里梦到了

春天的温暖

在春夜里梦见了满身长出胖胖的毛尖

在毛尖中梦见了采茶人春色一样的笑脸

它们惟一没有梦见那棵老祖宗一样的

老茶叶树,在春天里

掉光了密密麻麻的叶子

桠枝慢慢枯干

像龙身虎皮一样的树干上,树皮

一阵一阵的干枯脱落

 

这样一棵年产上百余斤干茶叶的老树

年年丰收,年年给主人带来很多实惠

主人还嫌每年的茶叶产量少了

主人买了两袋尿素化肥,施在根部

希望能长出更多更好的茶叶

结果,就这样了

 

那日,我慕名去看望这棵老茶叶树

除了一些叹息声和咒骂声之外

在那片地上,我看到一些茶叶树根

正在等待腐朽

我捡了几截干枯的树根

带到家里,填补了我思念中的空白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胥佑良云南文山

 


 

偷得浮生半日茶(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就喜欢到院子里喝茶。

老宅子有个好处,位于城郊,人少,地多。院子里有棵几十年的老榕树,枝繁叶茂,是天然的遮阳伞。午间,将茶具挪到院子里,一人,一桌,一壶茶,不时轻啜一口,看远山近水,闻花香,听鸟语,半日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年轻时,哪有这喝茶的闲心?那时,忙着拼搏,忙着奋斗,回到家里时,不是疲累不堪,就是酒气熏天。喝茶这样的事儿,在那时的我看来,是浪费光阴的。可原来,人和茶一样,经历了起伏,滤去了杂质,才会显得香醇。

就好像如今的我,过了不惑之年,岁月滤去了浮躁,收获了沉稳。此时坐于树下,品着茶香,氤氲水汽中,尽收眼底的是茶叶舒卷的安然,扑鼻而来的是茶的清香。此情此景,飘逸如仙,这日子是越来越有滋味了。

有知心好友来访,我总喜欢邀至树下,品茗谈心。年轻时,交朋友习惯在酒桌上,觥筹交错,豪言壮语。这样的友情,来得看似浓烈,去得更快。酒醒后,言犹在耳,可却已人走茶凉。如今的我,更珍惜在茶桌上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是滤去了浮华,以心相交的知己,能谈心事,共患难,茶香之中更显真性情。

曾有一友人匆匆赶来,恰逢我正在树下悠闲品茗。茶香之外,是喧嚣浮华的世界;茶香之内,却俨然另一个世界,没有忙碌与奔波,只有现世安宁的美好,犹如俗世中的世外桃源。那日黄昏,友人临走前,羡慕地说,你这日子,倒是过出神仙的味道来了!

可不是,所谓“神仙”,其实在于己心。不管再忙,也不忘在心间独辟一处茶香氤氲的角落,只供品茗论心。于是,暖阳拂照,烦闷尽去,这心也就清净了。

偷得浮生半日茶,是一种禅意,也是生活的智慧。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郭华悦福建晋江)】

 

 


 

在茶林邂逅一个采茶女(外一首)

$
0
0
 

那个红色的小妖精

彩蝶般飘逸在茶林里

小心翼翼地捏住薄薄的春天

阳光和露水温柔地靠在她身边

洗染我困顿的风尘

一双如水的眼睛揪住花针似的心事

活生生的疼痛。那是我青梅的小妹吗

竟令我心生如此细微的暧昧

 

我欲语还休,一路轻歌,隐藏惶恐

在她手指经过的地方悄悄地低下头

听叶脉轻柔的呼吸,深嗅指尖遗留的青绿

或是脸颊绯红接过她手中的香

让幸福的触觉附在一枚枚茶叶上

和着茶水细细品啜,翻卷的叶片

就是她缱绻的身影

饱蘸岁月的柔情和透明

任凭水光潋滟。生命里的相逢

大多积淀为记忆中不痛不痒的美

 

●春茶

 

春天里,你是最亮眼的一批过客

经历立春,春分,清明

很多阳光走过身旁

你稳住身子,把头抬高

把四方吹到身体里的风藏于叶脉

把冬天的冷和春天的寒放在掌心

就会被一支采茶的山歌惊醒

等待蒂落,等待脱离母体

 

缠在春天的尾部

骨脊坚硬,把生命的钟敲响

然后,你滑翔于尖尖十指

用绿的铭文告诫人们

春天即将走远。幸福的沉淀

将被一滴水放大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兰采勇(重庆綦江

 

 


 

喝茶的优雅(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本人不爱喝水,忙的时候,一杯白开水就想不起来喝,就更别说喝茶了。直到有一天,看着别人端着茶杯优雅地品,茶杯里那绿绿的诱人茶水,心里才开始有痒痒的感觉,再加上别人说起喝茶的种种好处,就有了喝茶的想法。于是乎,跑到商店里,精挑细选地买了一个茶杯,附庸风雅地泡起茶叶来。

红楼梦里的黛玉丫环巧玉形象地描述了喝茶人的形象: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人,三杯就是饮骡饮马了。比较之下我属于第三种了。闲暇的时候也说不出来是品,因为从没想起喝起第二杯,泡了一遍的茶叶第二天只能眼睁睁地倒掉;要不就是极渴的时候,一连几杯,如饮牛饮马,全不记得茶水的好坏,茶叶在我这里也是白白地被糟蹋。

一个人喝茶是挺没意思的,我至今柜子里还放着五年前的茶叶,真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不舍。而友人带来的说是最新的新茶,等到来年变为旧茶也没有开封过。茶叶对于我这个不懂风情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白白地浪费了青春。再好的茶叶我说不出好来,品不出味道来。

离住处的不远,就是一家茶楼,每次经过那儿,看玻璃窗下年轻的人群在相对而坐,或品茶相谈,或开心打牌,总是升起羡慕的情愫。而当朋友要拉我去茶楼小坐的时候,我总是百般推辞,一是因为小资的氛围与我格格不入,二是因为感觉在茶馆喝茶,对我这做牛马饮状的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奢侈。

我清楚地记得我到茶楼的次数只有两次:一次说来好笑,并不是真正地喝茶,而是与房屋拆迁户商量赔偿事宜,在茶楼签订协议,之所以选择茶楼,是选定了茶楼安静地氛围。在你来我往的交涉中并没有享受到喝茶的滋味,最后也以饭局代替了茶局而已。第二次与同学相会,才大大体会了茶楼与喝茶的益处:几个好友从外地回来,相邀一起,围坐一块,听着轻松的音乐,泡几壶不同的茶来,看茶叶漂浮,绿茶、红茶、枣茶热气氤氲开来…一切感到都是那样惬意。坐在那儿一同看窗外车水马龙,看青春少男少女相伴而过,就会想起过去的故事,谈起以前的种种困惑和追过的那些男孩女孩……在这个环境里,谈辛苦、不幸,不会有抱怨,谈喜悦、收获,不会太张狂,一切都是那样自由和清淡。

偷得浮生半日闲,能有这样喝茶的日子,看云淡风轻,看风和日丽,看月朗星稀,体会相遇的温馨,整理自己的心绪,品味自己的人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想再匆忙地去赶饭局,划拳出令,喝成烂泥状;只想与几个好友静静地围坐一起,喝上一杯茶,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

或许这才能真正使自己优雅起来吧。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韩养成安徽界首]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
0
0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本文根据明海大和尚2018年2月15日丁酉除夕普茶开示录音整理而成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是农历丁酉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我们寺院的传统,今天晚上是普茶,明天晚上还有一次。在丛林的传统里面,普茶是一言堂,也就是一个人讲。过去我们也曾用现代的方式,比如茶话甚至还有唱,后来我们回归到传统的方式。

那么我今天想给大家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下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现已为国人皆知的号召,即“不忘初心”。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讲的这句话有特定的内涵,强调的是共产党的初心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

古大德曾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不忘初心”这句话其实是佛语,是从佛经里来的。今晚普茶我侧重从佛教的角度,讲一下这四个字对我们佛教徒的重要性。 那么初心指的是什么呢?在华严经里,它的全称应该是初发心,即最初的发心。要把初发心讲清楚,首先要讲发心。

以前本焕老和尚碰到出家人经常勉励我们要发心,而且要发大心。这个“发”就是升起的意思。发心这个“发”中蕴含有佛法最核心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是究竟能不能成佛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发心。要成佛必须发什么心呢?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

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发心,且众生的发心千差万别。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对人类科学有贡献的科学家,有的人发心想成为一个富甲天下的富豪,有的人发心想种地,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的人也许发心就想做一个吃喝玩乐的人…… 众生发心后就随这些心去生活,然后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展现各种各样的生命境界,也造作各种各样的业,受各种各样的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差异。

发菩提心你就能成佛,发烦恼的心就会在轮回里受苦轮转。今年我在问禅寮里面写的春联“返扣此心,本来清净无一物。坐观风景,时序井然有多般”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坐观风景,你看这个世界苦乐业报各种各样的差异,它是井然有序的。如果没有佛法我们是看不清头绪的,有了佛法我们就能看清头绪。这头绪追根溯源,就在我们的一念心上。 这一念心发出来的念头,即我们的发心,它是一个力量。它会支配我们、牵引我们付诸行动和实践。所以正是我们的发心定义了我们生命的面貌。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是由我们的发心决定的。所以佛法讲没有永恒的富人或穷人,没有永恒高贵或贫贱的人。这个意思其实就是空,就是无限的可能。一切众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众生往哪个方向走有无限选择的可能,而将这种选择变成现实的那个当下,就是当下发出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落下了棋子,然后我们后面按这个思路一直走。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不断地落子,但这盘棋究竟会下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这每一个子怎么下,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发心以及之后的持续努力。

所以“发心”意味着所有众生的命运在自己手上,所有众生生命未来会呈现什么状态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的第一因就是我们的发心。

最初这个发心就叫初发心,它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是我们生命未来方向的指南针。大家可以想想这个初发心是何等地重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肯发心,其实每一天都有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生活。如果现在我很穷,我发一个心要致富并按照这个发心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去研究一下很多富翁的成功史,他们都会讲他们的初发心,讲他们受很多穷困之苦时希望能过上好日子的怦然发心。

发心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的心是一辆车的话,这辆车有无限度维度的选择,它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下,可以选择左,可以选择右,可以向东、向南、向西。这就是佛法。

经常有人问:人究竟能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呢?在讲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能做命运的主人。但另外一个方面,你是不是真能发心呢?那取决于一些外在的因缘。我们总是会在给定的条件和环境之中发心,所以在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不自由,因为环境会约束我们。好比说你身边的人全部是吃肉的、特别好吃肉,你现在要发心吃素,你会发现很难。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看你发心的力量强不强。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强,如果你有足够的坚持力、足够的专注力、足够的执行力、足够的相续力,你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按你的发心特别是初发心往前一直坚持。

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路上发心都是要觉悟,希望我们的生命福慧增长与佛一样。我们也许有这样的初发心,但是能不能从头到尾贯穿始终呢?这时候人跟人就显出了差异。 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初发心总是很勇猛、很新鲜的,第一念总是很有力,但是后面连续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我们诵经、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包括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工作,也常常是刚开始很踊跃,过段时间慢慢地热情就衰减了,就原形毕露了。注意这里讲的是我们众生的一种习性,所有的人都没有例外的

如果你是人中的强者,你跟别人相比最大的不一样应该是,你的第一念初发心多少年都不变,你始终在第一念中。但是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出家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个就是指初心。我们出家人刚开始剃度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很勇猛的,但是慢慢的就疲了,心力就衰弱了。

如果你是修行人里的强者,应该是几十年后回忆自己的心念还是跟当初一样,那么有热情、那么有力量、那么有新鲜感。其实佛法就是要我们去向这个方向修行,始终不要忘记初发心,而且坚持初发心。坚持你最早的发心,记住最早的发心,这个要有正念、要有忆念力。正念力好的人,他发一个心就会一直记住并且付诸行动。这是初发心的珍贵。                           


初发心在禅宗里面对应有一个词,叫第一念。你们有看禅宗祖师之间的问答公案吗?如果有人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说等我想一想,那就错了,因为你已经不是第一念了。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必须要第一念告诉我,这个第一念是没有经过思维、内心不起分别而直接呈现的。

刚才我从时间上讲了初发心,现在我从一个更深的佛学理论上讲初发心。这个初发心是指什么呢?就是《楞伽经》里讲的“自心现量”。

我们的心有一个现量的境界,这个现量的境界就跟你的第一念一样,它是鲜活的,是没有经过修饰和伪装的,是没有分别心染污的。觉悟到“自心现量”叫做“自觉圣智”,楞伽经讲的禅修就是要恢复这个“自心现量”,这两个词实际上是一个词。

“自心现量”是智慧认识的对象,从认识的智慧这一面说,它的名字就是“自觉圣智”。在“自心现量”这里没有对待、没有二元对立,它是浑然一体的,是无自无他、没有分别的。亲见、亲证自心现量的智慧,就是这个自觉的圣智。

所以,真正地令我们的初发心恒长如如不动、恒久不动,是必须要觉到“自心现量”的。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分别才认识不到。这个初心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它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的境界。

这说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我们看禅宗的祖师,他们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深奥、不是绕弯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到这个初心,所以讲起来就是拗口的。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它很简单、很直接、很活泼。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一切永远都是新鲜的,好像每一个刹那他们都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永远有那种新鲜感。这样的心就是无住的心,念念无住。

回到前面讲的修行次第上安立的初发心,即最初的那一念,修行人应该要发觉悟的心,发菩提心。这个初心在大乘佛法里面有最高的价值。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有很长的经文赞叹发菩提心的人是最珍贵的,他就是菩萨。在《华严经》里也讲过菩萨发菩提心的因缘。                            


为了今晚的开示,我特地从《华严经》里把相关的几个偈子找出来念给大家听。 这几个偈子是这样讲的:“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这个发意就是发心,菩萨发心求菩提不是没有因缘的。

下面说,“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这个偈子其实包含了发菩提心的一个法门。有一类发菩提心的人,她发菩提心就是因为内心现前了对三宝的净信。

我在有一年结夏曾讲过《占察善恶业报经》和拜占察忏的重要。《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反复有讲,通过这个忏悔法门能够升起净信。净信什么?就是净信佛法僧。对三宝的净信升起来的时候,内心会升起广大心。这种广大心是一种觉受,它也是对三宝的坚定的信,这样我们就能从意乐上发起要觉悟成佛的菩提心。 第三句说,“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我们发心修行会夹杂,有可能我们修行是为了追求五欲,追求世间的富贵,追求好的名誉。如果夹杂了这样的心就不能算是菩提心。

下面说,“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觉得非常有加持力。利益世间、利益众生有很多种,有方便利益,有究竟利益。 下面说,“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静,恭敬尊重一切佛”,这讲了发心以后的行。 “于法及僧宜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讲了发心以后要供养,包括财物的供养,包括如法修行供养,包括内供养、外供养。                              


下面说,“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这个偈子讲了好几个信,信佛,信法,信菩萨道,信菩提果。佛子就是菩萨,所行的是菩萨道,无上大菩提就是菩提果。“菩萨以是初发心”,华严经上面五个偈子就是在讲发菩提心的这个初发心。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过年呢?为什么有周六周日呢?众生的生活为什么老是呈现这个特点,总是有周期呢?我个人找到的答案特别简单,就是众生有一种想找到一个新开始的需求。

如果你们喜欢下棋,一定会有一种体会,一盘棋下糟了可以从头重下一盘。所有众生内在都有一种需求,他总要找到一个新的开始,需要刷新一下,希望自己的生活、生命以及身心状态有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这表现在我们集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里,表现在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以及各种节日里。

对中国人来说,春天来了,一年又重新开始了,这个重新开始就等于可以重新下一盘棋。在重新开始的时候好像我们可以有新的选择、新的机会,这是我们众生内心一个很大的需求。

其实我觉得重新开始并不一定要在周一,并不一定要在每个月的第一天,也不一定要在每一年的第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只要你在那个当下有一个发心,那个发心让你重新开始了,你按照这个发心往前走,你就走上了一条新的路,你的人生棋局就有一个新的开局。当然,我们每一刻都可以这样。 特别是在我们众生的文化形态里到了像过年这样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出家师父可以一起回忆、重温下刚出家的时候的那种心态,我们所有的居士们可以重温一下你们刚皈依、刚学佛时的感受,在家人家庭生活不开心的,你们夫妻之间应该同时重温一下你们结婚那天互相许诺的初心跑哪里去了。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发心,或者说我们把当初的发心再重温、再强化,让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做到如初、像开头一样,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限的机会。

对修行人来说,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发起菩提心的应该要发起这个心,发起一个广大心,发起一个修行的心,发起一个利他的心,那新的一年乃至无穷的未来就一定会充满希望,充满吉祥,充满自由!这是我在辞旧迎新之际,从“不忘初心”这句话引申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想法。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能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初发心,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一直坚持下去!文字编辑王海琳摄影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
0
0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本文根据明海大和尚2018年2月15日丁酉除夕普茶开示录音整理而成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是农历丁酉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我们寺院的传统,今天晚上是普茶,明天晚上还有一次。在丛林的传统里面,普茶是一言堂,也就是一个人讲。过去我们也曾用现代的方式,比如茶话甚至还有唱,后来我们回归到传统的方式。

那么我今天想给大家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下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现已为国人皆知的号召,即“不忘初心”。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讲的这句话有特定的内涵,强调的是共产党的初心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

古大德曾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不忘初心”这句话其实是佛语,是从佛经里来的。今晚普茶我侧重从佛教的角度,讲一下这四个字对我们佛教徒的重要性。 那么初心指的是什么呢?在华严经里,它的全称应该是初发心,即最初的发心。要把初发心讲清楚,首先要讲发心。

以前本焕老和尚碰到出家人经常勉励我们要发心,而且要发大心。这个“发”就是升起的意思。发心这个“发”中蕴含有佛法最核心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是究竟能不能成佛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发心。要成佛必须发什么心呢?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

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发心,且众生的发心千差万别。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对人类科学有贡献的科学家,有的人发心想成为一个富甲天下的富豪,有的人发心想种地,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的人也许发心就想做一个吃喝玩乐的人…… 众生发心后就随这些心去生活,然后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展现各种各样的生命境界,也造作各种各样的业,受各种各样的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差异。

发菩提心你就能成佛,发烦恼的心就会在轮回里受苦轮转。今年我在问禅寮里面写的春联“返扣此心,本来清净无一物。坐观风景,时序井然有多般”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坐观风景,你看这个世界苦乐业报各种各样的差异,它是井然有序的。如果没有佛法我们是看不清头绪的,有了佛法我们就能看清头绪。这头绪追根溯源,就在我们的一念心上。 这一念心发出来的念头,即我们的发心,它是一个力量。它会支配我们、牵引我们付诸行动和实践。所以正是我们的发心定义了我们生命的面貌。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是由我们的发心决定的。所以佛法讲没有永恒的富人或穷人,没有永恒高贵或贫贱的人。这个意思其实就是空,就是无限的可能。一切众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众生往哪个方向走有无限选择的可能,而将这种选择变成现实的那个当下,就是当下发出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落下了棋子,然后我们后面按这个思路一直走。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不断地落子,但这盘棋究竟会下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这每一个子怎么下,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发心以及之后的持续努力。

所以“发心”意味着所有众生的命运在自己手上,所有众生生命未来会呈现什么状态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的第一因就是我们的发心。

最初这个发心就叫初发心,它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是我们生命未来方向的指南针。大家可以想想这个初发心是何等地重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肯发心,其实每一天都有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生活。如果现在我很穷,我发一个心要致富并按照这个发心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去研究一下很多富翁的成功史,他们都会讲他们的初发心,讲他们受很多穷困之苦时希望能过上好日子的怦然发心。

发心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的心是一辆车的话,这辆车有无限度维度的选择,它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下,可以选择左,可以选择右,可以向东、向南、向西。这就是佛法。

经常有人问:人究竟能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呢?在讲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能做命运的主人。但另外一个方面,你是不是真能发心呢?那取决于一些外在的因缘。我们总是会在给定的条件和环境之中发心,所以在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不自由,因为环境会约束我们。好比说你身边的人全部是吃肉的、特别好吃肉,你现在要发心吃素,你会发现很难。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看你发心的力量强不强。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强,如果你有足够的坚持力、足够的专注力、足够的执行力、足够的相续力,你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按你的发心特别是初发心往前一直坚持。

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路上发心都是要觉悟,希望我们的生命福慧增长与佛一样。我们也许有这样的初发心,但是能不能从头到尾贯穿始终呢?这时候人跟人就显出了差异。 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初发心总是很勇猛、很新鲜的,第一念总是很有力,但是后面连续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我们诵经、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包括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工作,也常常是刚开始很踊跃,过段时间慢慢地热情就衰减了,就原形毕露了。注意这里讲的是我们众生的一种习性,所有的人都没有例外的

如果你是人中的强者,你跟别人相比最大的不一样应该是,你的第一念初发心多少年都不变,你始终在第一念中。但是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出家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个就是指初心。我们出家人刚开始剃度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很勇猛的,但是慢慢的就疲了,心力就衰弱了。

如果你是修行人里的强者,应该是几十年后回忆自己的心念还是跟当初一样,那么有热情、那么有力量、那么有新鲜感。其实佛法就是要我们去向这个方向修行,始终不要忘记初发心,而且坚持初发心。坚持你最早的发心,记住最早的发心,这个要有正念、要有忆念力。正念力好的人,他发一个心就会一直记住并且付诸行动。这是初发心的珍贵。                           


初发心在禅宗里面对应有一个词,叫第一念。你们有看禅宗祖师之间的问答公案吗?如果有人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说等我想一想,那就错了,因为你已经不是第一念了。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必须要第一念告诉我,这个第一念是没有经过思维、内心不起分别而直接呈现的。

刚才我从时间上讲了初发心,现在我从一个更深的佛学理论上讲初发心。这个初发心是指什么呢?就是《楞伽经》里讲的“自心现量”。

我们的心有一个现量的境界,这个现量的境界就跟你的第一念一样,它是鲜活的,是没有经过修饰和伪装的,是没有分别心染污的。觉悟到“自心现量”叫做“自觉圣智”,楞伽经讲的禅修就是要恢复这个“自心现量”,这两个词实际上是一个词。

“自心现量”是智慧认识的对象,从认识的智慧这一面说,它的名字就是“自觉圣智”。在“自心现量”这里没有对待、没有二元对立,它是浑然一体的,是无自无他、没有分别的。亲见、亲证自心现量的智慧,就是这个自觉的圣智。

所以,真正地令我们的初发心恒长如如不动、恒久不动,是必须要觉到“自心现量”的。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分别才认识不到。这个初心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它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的境界。

这说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我们看禅宗的祖师,他们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深奥、不是绕弯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到这个初心,所以讲起来就是拗口的。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它很简单、很直接、很活泼。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一切永远都是新鲜的,好像每一个刹那他们都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永远有那种新鲜感。这样的心就是无住的心,念念无住。

回到前面讲的修行次第上安立的初发心,即最初的那一念,修行人应该要发觉悟的心,发菩提心。这个初心在大乘佛法里面有最高的价值。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有很长的经文赞叹发菩提心的人是最珍贵的,他就是菩萨。在《华严经》里也讲过菩萨发菩提心的因缘。                            


为了今晚的开示,我特地从《华严经》里把相关的几个偈子找出来念给大家听。 这几个偈子是这样讲的:“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这个发意就是发心,菩萨发心求菩提不是没有因缘的。

下面说,“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这个偈子其实包含了发菩提心的一个法门。有一类发菩提心的人,她发菩提心就是因为内心现前了对三宝的净信。

我在有一年结夏曾讲过《占察善恶业报经》和拜占察忏的重要。《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反复有讲,通过这个忏悔法门能够升起净信。净信什么?就是净信佛法僧。对三宝的净信升起来的时候,内心会升起广大心。这种广大心是一种觉受,它也是对三宝的坚定的信,这样我们就能从意乐上发起要觉悟成佛的菩提心。 第三句说,“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我们发心修行会夹杂,有可能我们修行是为了追求五欲,追求世间的富贵,追求好的名誉。如果夹杂了这样的心就不能算是菩提心。

下面说,“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觉得非常有加持力。利益世间、利益众生有很多种,有方便利益,有究竟利益。 下面说,“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静,恭敬尊重一切佛”,这讲了发心以后的行。 “于法及僧宜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讲了发心以后要供养,包括财物的供养,包括如法修行供养,包括内供养、外供养。                              


下面说,“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这个偈子讲了好几个信,信佛,信法,信菩萨道,信菩提果。佛子就是菩萨,所行的是菩萨道,无上大菩提就是菩提果。“菩萨以是初发心”,华严经上面五个偈子就是在讲发菩提心的这个初发心。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过年呢?为什么有周六周日呢?众生的生活为什么老是呈现这个特点,总是有周期呢?我个人找到的答案特别简单,就是众生有一种想找到一个新开始的需求。

如果你们喜欢下棋,一定会有一种体会,一盘棋下糟了可以从头重下一盘。所有众生内在都有一种需求,他总要找到一个新的开始,需要刷新一下,希望自己的生活、生命以及身心状态有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这表现在我们集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里,表现在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以及各种节日里。

对中国人来说,春天来了,一年又重新开始了,这个重新开始就等于可以重新下一盘棋。在重新开始的时候好像我们可以有新的选择、新的机会,这是我们众生内心一个很大的需求。

其实我觉得重新开始并不一定要在周一,并不一定要在每个月的第一天,也不一定要在每一年的第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只要你在那个当下有一个发心,那个发心让你重新开始了,你按照这个发心往前走,你就走上了一条新的路,你的人生棋局就有一个新的开局。当然,我们每一刻都可以这样。 特别是在我们众生的文化形态里到了像过年这样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出家师父可以一起回忆、重温下刚出家的时候的那种心态,我们所有的居士们可以重温一下你们刚皈依、刚学佛时的感受,在家人家庭生活不开心的,你们夫妻之间应该同时重温一下你们结婚那天互相许诺的初心跑哪里去了。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发心,或者说我们把当初的发心再重温、再强化,让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做到如初、像开头一样,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限的机会。

对修行人来说,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发起菩提心的应该要发起这个心,发起一个广大心,发起一个修行的心,发起一个利他的心,那新的一年乃至无穷的未来就一定会充满希望,充满吉祥,充满自由!这是我在辞旧迎新之际,从“不忘初心”这句话引申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想法。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能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初发心,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一直坚持下去!文字编辑王海琳摄影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
0
0



明海法师除夕普茶开示关于“初发心”

本文根据明海大和尚2018年2月15日丁酉除夕普茶开示录音整理而成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是农历丁酉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我们寺院的传统,今天晚上是普茶,明天晚上还有一次。在丛林的传统里面,普茶是一言堂,也就是一个人讲。过去我们也曾用现代的方式,比如茶话甚至还有唱,后来我们回归到传统的方式。

那么我今天想给大家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下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现已为国人皆知的号召,即“不忘初心”。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讲的这句话有特定的内涵,强调的是共产党的初心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

古大德曾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不忘初心”这句话其实是佛语,是从佛经里来的。今晚普茶我侧重从佛教的角度,讲一下这四个字对我们佛教徒的重要性。 那么初心指的是什么呢?在华严经里,它的全称应该是初发心,即最初的发心。要把初发心讲清楚,首先要讲发心。

以前本焕老和尚碰到出家人经常勉励我们要发心,而且要发大心。这个“发”就是升起的意思。发心这个“发”中蕴含有佛法最核心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是究竟能不能成佛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发心。要成佛必须发什么心呢?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

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发心,且众生的发心千差万别。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对人类科学有贡献的科学家,有的人发心想成为一个富甲天下的富豪,有的人发心想种地,有的人发心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的人也许发心就想做一个吃喝玩乐的人…… 众生发心后就随这些心去生活,然后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展现各种各样的生命境界,也造作各种各样的业,受各种各样的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差异。

发菩提心你就能成佛,发烦恼的心就会在轮回里受苦轮转。今年我在问禅寮里面写的春联“返扣此心,本来清净无一物。坐观风景,时序井然有多般”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坐观风景,你看这个世界苦乐业报各种各样的差异,它是井然有序的。如果没有佛法我们是看不清头绪的,有了佛法我们就能看清头绪。这头绪追根溯源,就在我们的一念心上。 这一念心发出来的念头,即我们的发心,它是一个力量。它会支配我们、牵引我们付诸行动和实践。所以正是我们的发心定义了我们生命的面貌。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是由我们的发心决定的。所以佛法讲没有永恒的富人或穷人,没有永恒高贵或贫贱的人。这个意思其实就是空,就是无限的可能。一切众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众生往哪个方向走有无限选择的可能,而将这种选择变成现实的那个当下,就是当下发出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落下了棋子,然后我们后面按这个思路一直走。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心念,在人生的棋盘上不断地落子,但这盘棋究竟会下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这每一个子怎么下,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发心以及之后的持续努力。

所以“发心”意味着所有众生的命运在自己手上,所有众生生命未来会呈现什么状态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的第一因就是我们的发心。

最初这个发心就叫初发心,它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是我们生命未来方向的指南针。大家可以想想这个初发心是何等地重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肯发心,其实每一天都有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生活。如果现在我很穷,我发一个心要致富并按照这个发心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去研究一下很多富翁的成功史,他们都会讲他们的初发心,讲他们受很多穷困之苦时希望能过上好日子的怦然发心。

发心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的心是一辆车的话,这辆车有无限度维度的选择,它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下,可以选择左,可以选择右,可以向东、向南、向西。这就是佛法。

经常有人问:人究竟能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呢?在讲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能做命运的主人。但另外一个方面,你是不是真能发心呢?那取决于一些外在的因缘。我们总是会在给定的条件和环境之中发心,所以在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不自由,因为环境会约束我们。好比说你身边的人全部是吃肉的、特别好吃肉,你现在要发心吃素,你会发现很难。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看你发心的力量强不强。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强,如果你有足够的坚持力、足够的专注力、足够的执行力、足够的相续力,你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按你的发心特别是初发心往前一直坚持。

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路上发心都是要觉悟,希望我们的生命福慧增长与佛一样。我们也许有这样的初发心,但是能不能从头到尾贯穿始终呢?这时候人跟人就显出了差异。 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初发心总是很勇猛、很新鲜的,第一念总是很有力,但是后面连续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我们诵经、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包括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工作,也常常是刚开始很踊跃,过段时间慢慢地热情就衰减了,就原形毕露了。注意这里讲的是我们众生的一种习性,所有的人都没有例外的

如果你是人中的强者,你跟别人相比最大的不一样应该是,你的第一念初发心多少年都不变,你始终在第一念中。但是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出家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个就是指初心。我们出家人刚开始剃度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很勇猛的,但是慢慢的就疲了,心力就衰弱了。

如果你是修行人里的强者,应该是几十年后回忆自己的心念还是跟当初一样,那么有热情、那么有力量、那么有新鲜感。其实佛法就是要我们去向这个方向修行,始终不要忘记初发心,而且坚持初发心。坚持你最早的发心,记住最早的发心,这个要有正念、要有忆念力。正念力好的人,他发一个心就会一直记住并且付诸行动。这是初发心的珍贵。                           


初发心在禅宗里面对应有一个词,叫第一念。你们有看禅宗祖师之间的问答公案吗?如果有人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说等我想一想,那就错了,因为你已经不是第一念了。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必须要第一念告诉我,这个第一念是没有经过思维、内心不起分别而直接呈现的。

刚才我从时间上讲了初发心,现在我从一个更深的佛学理论上讲初发心。这个初发心是指什么呢?就是《楞伽经》里讲的“自心现量”。

我们的心有一个现量的境界,这个现量的境界就跟你的第一念一样,它是鲜活的,是没有经过修饰和伪装的,是没有分别心染污的。觉悟到“自心现量”叫做“自觉圣智”,楞伽经讲的禅修就是要恢复这个“自心现量”,这两个词实际上是一个词。

“自心现量”是智慧认识的对象,从认识的智慧这一面说,它的名字就是“自觉圣智”。在“自心现量”这里没有对待、没有二元对立,它是浑然一体的,是无自无他、没有分别的。亲见、亲证自心现量的智慧,就是这个自觉的圣智。

所以,真正地令我们的初发心恒长如如不动、恒久不动,是必须要觉到“自心现量”的。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分别才认识不到。这个初心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它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的境界。

这说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我们看禅宗的祖师,他们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深奥、不是绕弯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到这个初心,所以讲起来就是拗口的。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它很简单、很直接、很活泼。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一切永远都是新鲜的,好像每一个刹那他们都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永远有那种新鲜感。这样的心就是无住的心,念念无住。

回到前面讲的修行次第上安立的初发心,即最初的那一念,修行人应该要发觉悟的心,发菩提心。这个初心在大乘佛法里面有最高的价值。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有很长的经文赞叹发菩提心的人是最珍贵的,他就是菩萨。在《华严经》里也讲过菩萨发菩提心的因缘。                            


为了今晚的开示,我特地从《华严经》里把相关的几个偈子找出来念给大家听。 这几个偈子是这样讲的:“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这个发意就是发心,菩萨发心求菩提不是没有因缘的。

下面说,“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这个偈子其实包含了发菩提心的一个法门。有一类发菩提心的人,她发菩提心就是因为内心现前了对三宝的净信。

我在有一年结夏曾讲过《占察善恶业报经》和拜占察忏的重要。《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反复有讲,通过这个忏悔法门能够升起净信。净信什么?就是净信佛法僧。对三宝的净信升起来的时候,内心会升起广大心。这种广大心是一种觉受,它也是对三宝的坚定的信,这样我们就能从意乐上发起要觉悟成佛的菩提心。 第三句说,“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我们发心修行会夹杂,有可能我们修行是为了追求五欲,追求世间的富贵,追求好的名誉。如果夹杂了这样的心就不能算是菩提心。

下面说,“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觉得非常有加持力。利益世间、利益众生有很多种,有方便利益,有究竟利益。 下面说,“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静,恭敬尊重一切佛”,这讲了发心以后的行。 “于法及僧宜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讲了发心以后要供养,包括财物的供养,包括如法修行供养,包括内供养、外供养。                              


下面说,“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这个偈子讲了好几个信,信佛,信法,信菩萨道,信菩提果。佛子就是菩萨,所行的是菩萨道,无上大菩提就是菩提果。“菩萨以是初发心”,华严经上面五个偈子就是在讲发菩提心的这个初发心。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过年呢?为什么有周六周日呢?众生的生活为什么老是呈现这个特点,总是有周期呢?我个人找到的答案特别简单,就是众生有一种想找到一个新开始的需求。

如果你们喜欢下棋,一定会有一种体会,一盘棋下糟了可以从头重下一盘。所有众生内在都有一种需求,他总要找到一个新的开始,需要刷新一下,希望自己的生活、生命以及身心状态有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这表现在我们集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里,表现在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以及各种节日里。

对中国人来说,春天来了,一年又重新开始了,这个重新开始就等于可以重新下一盘棋。在重新开始的时候好像我们可以有新的选择、新的机会,这是我们众生内心一个很大的需求。

其实我觉得重新开始并不一定要在周一,并不一定要在每个月的第一天,也不一定要在每一年的第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只要你在那个当下有一个发心,那个发心让你重新开始了,你按照这个发心往前走,你就走上了一条新的路,你的人生棋局就有一个新的开局。当然,我们每一刻都可以这样。 特别是在我们众生的文化形态里到了像过年这样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出家师父可以一起回忆、重温下刚出家的时候的那种心态,我们所有的居士们可以重温一下你们刚皈依、刚学佛时的感受,在家人家庭生活不开心的,你们夫妻之间应该同时重温一下你们结婚那天互相许诺的初心跑哪里去了。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发心,或者说我们把当初的发心再重温、再强化,让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做到如初、像开头一样,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限的机会。

对修行人来说,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发起菩提心的应该要发起这个心,发起一个广大心,发起一个修行的心,发起一个利他的心,那新的一年乃至无穷的未来就一定会充满希望,充满吉祥,充满自由!这是我在辞旧迎新之际,从“不忘初心”这句话引申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想法。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能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初发心,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一直坚持下去!文字编辑王海琳摄影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茶之间(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中。人若能经常与草木为伍,朝夕相处,那该多好哇!我的名字里不仅有木,而且是一双,黄也可看成草字头,加上我这人,就与茶融为一体,与茶有了瓜葛,与茶相依为命,与茶扯上了葛麻藤亲戚。

   从老屋的左边上坎,再左行几百米,就是一个不大的茶园。说茶园是里面有几十蔸茶树,余皆为杉树、腊梅、白杨、青檀、棕榈及荆棘藤蔓。正因为无人管理,就是共有,谁都可以是主人,先下手为强,后来者也可分一勺羹。一年秋天,供销社收购茶籽,我独自一人在茶树下待了半天。叶片已经老了,深绿如墨,只有顶端稍稍掐的动,不施粉黛,不着铅华,清雅脱俗,隔绝红尘,其身独善。茶籽黑如墨疙瘩,亮如童睛,不时掉下一滴露珠在嘴边,咂叭咂叭,隐隐有一丝半缕的茶味儿。有茶树相伴,那种静仿佛到了骨髓,入了心田,自己的脉搏和心跳都能听见。那种凉意,清清爽爽,所有的毛孔都喜悦,所有的皮肤都受活。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就该是茶字的一部分,离了我仅剩草木,茶就不成其为茶了。不能太上,也不要太下,茶之间最好。

   在收获半篮茶籽的同时,还采摘了半斤水叶子秋茶,叫母亲当即炒熟焙干,在老屋的一棵柑子树下,一个人沏了一壶,真正的大脚片,像赤脚大仙,边喝边左顾右盼,胡思乱想。我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地,就觉得这茶神通广大着呢,上接云天,下接地气,我只不过是中间的一个节点。这个时候就是醉汉,口出狂言:草鞋垭的草就是天,草鞋垭的木就是地,山水之中,天地之间,唯吾独尊!哈哈,自己终于了不起了一回,不仅要谢天谢地,还能谈天说地,更要顶天立地。人不能太狂,一狂准没有好事,在铺了稻草的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也就从这时起,我懂得人应向茶学习,知道敬畏一些植物。

   后来读了一些书,长了一些见识,知道茶不仅能因人而异,还能因境而异,就像一句歌词唱的那样,“照到哪里哪里亮”。

   友情三分,二分机缘,佐一个泥壶,撮上等好茶、净水,加上安详、雅乐、笑语、旧谊,茶之真味和盘托出,原形毕露。禅字左边是示,右边为单,表示一个人喝茶就能喝出禅意。所谓禅茶一味,就是一个人喝有味,两个人喝有劲,三个人喝有慧。这慧就是慧根,慧眼,慧心。还有,三人喝,我又可为“之间”也。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放在最末一位,但在我的老家,见了客人第一句话就是“进屋喝茶”。这就是说,茶是见面礼,茶是友情水,茶是第一要务,是上了档次拿得出手的雅货。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每天有茶喝,俗念就会少一些。若能遇上故友新知,饭后沏上一壶茶,大家喝得尽情,谈得尽兴,悠悠茶香,绵绵往事,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中得到某种慰藉,就是享了天福,得到了大自在。

   壶水,一碗茶,看似简单,实际后味无穷。独坐窗前,静静思考,不知不觉间茶杯见了底,舌尖留香,味蕾绽开,似乎这茶没在胃里,而是被大脑吸收,转为灵性的升华,于是文思泉涌,梦笔生花。

   在我看来,酒是热烈的,豪迈的,酒壮英雄胆,越喝越让人热血沸腾。咖啡是深沉的,理性的,越喝人越清醒,越喝人越彬彬有礼。而茶则是灵性的,清远的,淡泊的,内敛的,越喝人就越有魏晋之风、清峻之气。

   粗茶淡饭,幸福无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人生的滋味,如同饮茶,时间长了才能领悟个中真味。人会变老,心会变态,世界会变得难以捉摸,唯有这“茶”不变,正如欧阳修所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在茶之间,如同在山水之间,古人有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一说,可见只要居中,就能持久,就会有所修为。茶是有生命的液体,是有感情的饮品,是有故事的朋友。一匹茶叶藏世界,半壶香茗悟人生。

看山,要先察其势。观水,必先睹其气。品茶,得先闻其香。

     茶事成旧谊,只有香如故。

     清净能无为,雅量可齐观。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开林陕西岚皋)】

 

 


 

盖碗茶(诗)

$
0
0



木桌旁  竹椅放

竹林下  盖碗茶

上盖为天

下托为地

中间为人泡叶芽

喜清淡

指扬天盖轻轻划

好味重

稍稍用力馥郁洒

轻划碧波荡漾

清悠悠

重刮翻江倒海

浪天涯

瓜子点心伴

下茶味更佳

香甜清苦多奇妙

几多沉浮茶盖把

春秋多少事

人生盖碗茶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壶四川洪雅)】

 


 

一盏茶香(散文)

$
0
0

 春天说来就来了。

    春风拂过大地,万物便苏醒了。我无比热爱的南方,植物开始疯狂地生长。 雨天也越来越平常,蒙蒙的春雨一下便是三两天,雷催电促,虫鸣鸟啼,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在三月里的茶园。

老家有一片葱葱郁郁的茶园。记忆中是祖父开辟的,那茶树就种在屋后斜斜的山坡上。春天来了,那一垄垄茶树就像裙裾上柔和的褶绉,美丽温婉而又时常散发着清香。

    每年清明前后,一棵棵茶树上就会冒出一个个鹅黄的嫩芽,点缀在一片片墨绿的陈年茶叶上,如星星般耀眼。等到嫩芽长到手指般长时,便到了采茶的好时节。

那几日,祖母会在天刚蒙蒙亮时叫醒我们,然后背上背篓带领我们到茶园采茶。春天的清晨,满坡的茶树还沉浸在一片朦胧的白雾里,放眼望去,一垄垄墨绿色陈年老茶树的顶端,长出了一大丛颜色鲜亮的新芽,每朵都是两芽一芯,玲珑剔透,形状极其相似。

那时,物质还相对匮乏。祖父是个嗜茶如命的人,家里所有茶叶都是自产自销。于是,每年春天,采茶便成了家里的一件大事,祖父把每棵茶树都看得格外珍贵,采茶的环节,都是祖父手把手教会我们的。

每次到了茶园,祖父都会不断地告诫我们说:为了不伤害茶树,为了让茶树在来年长得更加茂盛,采茶时,切忌用手一把捊,要一朵一朵仔细采摘。我们照着祖父的话去做,采茶时,只需站在茶树旁,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掐,还沾着露珠的嫩茶叶便被采摘下来了。

满背篓的茶叶背回去后,祖父把还沾着露珠的茶叶一股脑儿倒进簸箕里晾干,那时候白天是要干农活的,制茶叶只有留在晚上了。

在老家,制茶叶又叫炒茶叶。昏黄的灯光下,祖母在厨房不断地往灶膛里添柴火,不一会儿便把火生得亮堂堂。祖父坐在长条杉木椅子上,心满意足地吸完烟杆里的最后一口旱烟,便起身撸起袖子在清水里洗净了手。等厨房里的大锅烧红后,便把晾在簸箕里的茶叶倒进锅里,再用双手不停地绕着圈儿翻炒,片刻之后茶叶起锅。祖父把炒焉了的茶叶倒回簸箕里不停地用双手揉搓,揉成皱巴巴一团后再仔细地把一些粗枝干分捡开,然后再放回锅里继续翻炒。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茶叶里的水分已经渐渐被烘干,涩味也随之被完全蒸发掉了。

此时,诱人的茶香久久地飘满了整个屋子,祖父把炒好的茶叶分成几份,倒进大大小小的几个茶叶罐子里装好,拧紧瓶盖,再放进屋角的木柜子里。剩下的一些,便用来泡给亲友们品尝。

泡茶时,祖父把一早从村口挑回来的井水烧开,然后从茶叶罐里捏上一小掇茶叶放进茶壶里,用沸水冲泡后,把第一遍茶水滤出用来清洗茶杯,之后,再用沸水泡第二遍,不一会儿,一壶散发着清香的春茶便泡好了。祖父和几个好友坐在那儿,一边喝茶一边谈论着稼穑。

一盏茶香,一份温情。这种场景,至今想起还是温暖如初……

岁月在指缝间一晃而过,如今祖父已年过八旬,老家的茶园早已无人问津。只是,那一盏茶香,一直在经年的梦里回荡,从未离开。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林珊(江西赣州)】

 

 



 

俊德昌号鲁史古茶叶园

$
0
0



上个世纪二年代初,云南省凤庆县以北的鲁史古镇,早已是一个商人集的茶马闹市。据《鲁史镇志》记载,古镇有七百多年历史,明朝开通的集商道与官道为一身的顺下线”(顺宁至下关),必须经过鲁史,方圆百十里地方,唯有鲁史能吃能喝,过了这个镇,往北是黑慧江,往西是澜沧江,真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都选择鲁史作为歇息之地,马帮一歇下来,马要吃料,人要吃饭,于是就形成自然的集市。

鲁史古镇是一个农业镇,全镇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有地可种,麦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垛起的麦杆比房子还高,孩子们在上面筑巢做窝,象一只只小鸟。老人们不论家里活计再多,每天都得蹲在火塘边守那只红土捏制的茶罐,把生活烹调得有滋有味。就古镇楼梯街一所四合院老屋子里,我有幸拜访了经营茶叶有名的“俊”号后人骆维富。老人年过七旬,仍然喜欢喝浓茶,那一杯浓茶喝下去,便打开他与茶有关的身世。

骆维富祖上是四川人,他还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骆英才来到鲁史,本来还想走远一些,到所谓的夷方寻生活出路,当他们从下关渡过黑汇江来到鲁史古镇的时候,只住了一夜,便决定留下来。留住他们一家的不是鲁史古镇味美可口的特色小吃,不是这里的山清水秀,而是客商来来往往的生环境。于是他们一家就在鲁史定居下来,为了生存,骆英才做过很多行当,当他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马帮运送的都是茶叶,也想做茶叶生意,可是做茶叶生意没大把的资金不行,于是他又萌生出种茶的念头。如果在鲁史把茶叶种出来,那些茶商不是可以省了许多路吗?于是便在离街子约三公里的桤木岭开办了“夹江”地区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德昌”号茶叶庄园。聘请顺宁凤山种茶,制茶的技工为指导,制成的成品茶直销下关、大理、昆明等地。

俊德昌树自己的品牌。在茶园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上,骆英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生产的茶叶春夏秋各个季节,各有品味特色也因此可以制出不同类别的茶来。通过实际操作,俊德昌号较有名的当数“西露谷花”。所谓的“西露谷花”是在夏秋初,也就是水稻花的季节采摘的鲜叶制成的茶当地人把它称作谷花茶。在这一季节,骆家茶园早晨露水多、土地,空气润湿,午后阳光充足,湿润的水气开始挥发,温度上,在这一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茶芽鲜嫩肥胖,制出的茶叶,条掌白毫峰好,吃味、汤色都为上等,而且比明前春尖茶味持久。

他家生产的茶叶,各个季节制作的都严格分装,不混杂。消费者喜欢那个节令的茶叶,就是那个节令的茶叶,这样就满足了懂茶艺,喜欢茶道的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而且价格合理,于是,只要是俊德昌号的茶叶,商家都争相购买。家因此获到丰厚骆老板出了名,成了鲁史殷实富厚之家。

    其实,开设茶庄俊得昌号之前,骆英才老人并不是从事茶叶生的,他看到地处茶马古道的鲁史街,人马客商流量大,先是开起了经营马帮粮料,钉掌等货小店。骆老板性格温和礼让,深受顾客的信,渐渐地一些大商帮都喜欢到他家购物、投宿。当时一些商帮都带有现钞(银元)及货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顾客来了骆老板要亲自接待,然后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事情做完之后,还要陪客聊天,让客人们有家的感觉,他也就此了解一些商场行情信息。这样一来二往,顾客到他家就觉有一种至如归的气氛,也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信息介绍给他,有的客商还给他出主意拓展营,开拓新项目。就茶叶庄园,也是一位内地老板给他出的主意。当时骆老板也想搞这一项目,但于资金不足,困难告诉经常来往的朋友后,那些客商都愿拆借资金相助。有了资金骆老板,马不停蹄地立即开始置买荒山,当时鲁史镇上的很多人还搞不清楚骆老板想干什么,他把大片的土地廉价买够以后开始种茶别人知道跟着动手荒山地价开始飞涨起来,先机已被他占了。

他先后还办起了家庭副食品作坊如生产酱油,用地土烟加工烟丝等。酱油每年生产一二十吨销邻县烟丝则随那些客商朋友的马帮销到了大理剑川等地。民国20年骆英才在楼梯街脚盖了一院四合大院,建筑十分气派、雕花门窗,壁画大墙楼房客厅全部高规格装修,三层的正房在当时算是古镇标志性楼馆都是清一色的铺面,经营大米、杂粮、盐巴、酱油、烟。每天铺子开门骆老板必须到拒台坐一会,和来往顾客打招呼。他要求店员凡买他家的货称足后,还要额外加一点做为人情。每当年节骆老板都要在柜台前街面上摆上一米和锯成小块的盐巴,自家人站在哪里,看到十分困难的赶街人,每人给一至二瓢米,半斤左右的一块盐巴。骆老板个人生活很朴,日常粗布旧衣、粗茶淡饭除了那顶瓜皮小帽不补,衣服上或多或少都缀有补丁,但对街邻遇上难事则慷慨相助。有一年街上一户人家房子失火,他主动让出家里的一间屋子给那户人暂住下来,给吃给喝不算,还借钱让其开了一间小铺子,维持生计。                               


俊德昌号茶叶庄园从1920年以后开始开发,到30年代的以后已初具规模。东起桤木岭村边,西北至水磨河,南现在的凤鲁公路山下,都是俊德昌号的茶园茶园中间是制茶场,建有两幢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房前是用青石板镶成的,约100平方米的晒茶场。房楼层是竹蔑巴楼板,用来萎凋下树鲜叶,楼下安装有12口大以及杀青灶。通过杀青的茶叶运到板晒场上揉捻,摊晾晒干。骆老板规定,茶叶不能直接晒在石板上,为防异味蹿到茶叶里面,晒茶全部采用竹编的毯夿,并且离地面近一米。

在制茶房四周种植桃、李、梨、枇杷、核桃等果木晒场四周则栽培花草。按现代的庄园建设标准,骆老板的俊德昌号鲁史茶园,应该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庄园经济。每当春季桃红、李白、梨花舞、山的采茶始娘散布于葱绿的茶丛间,欢声笑语平添了生活的意趣。入夏累金叠翠的一树树黄枇杷,一株株紫李红桃,房前屋后摆着的一桶桶蜜蜂,蜂群在花间穿梭杀青灶飘出一阵阵茶叶的清香,制茶人忙碌于揉捻翻晒茶叶,来自街上的闲散人慢步于花间和果林,悠闲地欣赏骆家茶叶园的花草和果木,称赞骆老板家茶庄赛过别墅山庄。

其实种茶之外,有经营头脑有骆老板还经营其实项目,搞综合经营。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茶前为使开垦地充分熟化,广苦荞、旱谷一类的粮食作物苦荞旱谷解决部份雇工的口粮,间种在茶园里的黄豆则是酱油优质原料。在茶地边种上种靛叶,设置了四口大靛缸,生产靛卖给染坊当时鲁史染坊很多,靛青供不应求。俊德昌茶叶庄园,长年雇工10多人,季节请工上百人。骆老对雇工热情守信,长年雇工多来自蒙化今巍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在国民党统制时期,少数民族受歧视但是骆老板对他们很关心。他们离家较远,有时年节回不了家,骆老板要家人安排多准备点年节货给他们送去。有回家想预支点工钱,骆老板就叫掌拒预支,已做的工钱就更不会少,这些人很感激骆老板,干活十分卖力,对待茶庄上一草一木都象自己的一样尽心。骆老板茶庄的人气很旺,别家雇工难,他家要多少有多少有时来多了一时没有活儿,骆老板知道后,总是管工的多找点活计给人家做。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飞机炸茶山。当时整个桤木岭有10多家茶地都在使工骆家用工也有几百人,飞机投弹后炸死骆家雇工2人,伤了数人。骆老板闻马上来到茶山处理善后事宜,在茶山办伙食安死者,给受惊吓的雇工设祭魂。这一天,是他家的雇工,不是他家的雇工都到他家茶庄吃饭,都给当日工钱。俊德昌茶叶庄园,开创了鲁史地区规模化种茶的河,富了骆老板家,在三四十年代也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就业生活。

1952年土地改革,骆家茶叶庄园被分配到一家一户经营,多者一二亩,少者几分。经营者不合算管理,不善管理,只采不管一两年之后渐渐成草林,甚至被野火烧,茶树多被烧死。骆家用作制茶和住人的房屋被拆去盖粮食仓库,晒茶场的青石板被人撬去镶自家院场,花木、果树无人照料自然死亡。当年俊德昌茶叶庄园,茶地荒芜,制茶场志为一片废墟。进入七年代集体才进行垦复,重新种植茶树,才有今天滇红集团的鲁史茶叶初制所。制茶场废墟附近残留的几株核桃树历尽沧桑还顽强地活者,而今又成为新主人的财源。

俊德昌茶叶庄园已成为历史不能再现,每当茶余饭后,闲坐在街边檐下的三老人还在侃当年俊德昌商号“早春雀舌”,“西露谷花”,“深秋金蝶”都在谈几个品种在下关、昆明销售手的佳骆老板开鲁史大面种茶河,艰若创业,诚信为人,成为一代商的典范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云南凤庆)】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