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茶馆里的麻将

$
0
0



诗人、作家何小竹有一首写坐茶馆的诗,开头是这样的:“我看见池塘里栽种有睡莲/睡莲的远处有一男一女/我听见背后有两桌麻将的响声/这时候,下起了雨/一男人匆忙从小径上跑过/我坐着,但是我很舒服”……

睡莲、池塘、雨。还有麻将。很安静。麻将声总是把偌大的茶园给衬得非常安静,所谓“蝉噪林亦静,鸟鸣山更幽”吧。

我们这个朋友圈的聚会是不打麻将的,就是喝茶聊天,静下来的时候,听周围哗啦哗啦的洗牌声。最近,我们的朋友老Q不再愿意只是坐着听了,她加入到洗牌的行列里去了。

Q本是个有为女青年,是一个很勤奋的访谈记者;工作之余,老Q是大家的茶友、食友和耍友。但不知怎么回事,她近来沾染了麻将,这就让大家很不高兴,喝茶吃饭玩耍都很难找到她了。本来约好了,但到时她不出现,因为心虚还不接电话,于是大家就恨声说道:这个麻婆,肯定又被她的麻将搭子给拉走了。我也恨她染上麻将这一点,不过,也多少可以理解——工作嘛,她自然还是得继续努力才行,这关系到饭碗;所以只好牺牲和朋友的聚会了。要不,她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成都茶馆太多,茶馆里麻局太多;人往椅子上一瘫,喝上一下午,看看睡莲淋淋小雨再打点瞌睡什么的,就很容易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了。一旦成为虚无主义者以后,从喝茶瘫坐就近转换一个姿势的话,自然就去打麻将了。

成都这个地方,凡是休闲,要是跟麻将不搭界的,生意就开不走,所以所有的茶馆都可以打麻将。原来有一些咖啡馆,想纠正成都人的这一恶习,刚开业的时候,风格很是雅正,不允许高声笑谈,也不允许吃瓜子,当然更不允许打麻将了。这种地方,成都人来一次就没第二次了。后来,这些咖啡馆也学乖了,要想赚成都人的钱,就必须本土化,就得弄一些包间,里面摆上麻将桌,这才行。另外,咖啡馆也得卖茶才行,还必得有茉莉花茶。也就是说,成都的休闲场所,就还得是传统式样的两大元素构成——茶和麻将。

这些年关于成都人打麻将的段子太多了,有一些真还不是段子。就有我认识的几个熟人到马尔代夫度假,飞机落地后一头扎进酒店组织麻局,几天没出门,然后就上飞机回来了。问他们,你们没看海吗?人家说,看了看了,酒店就在海边,从房间里就看得到,漂亮漂亮,不是一般的漂亮!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很多旅行故事中。

作为成都人,我真不想说这些段子;打麻将打到如此糜烂的程度,分明就是丑闻嘛。                            

何小竹的新书《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日前出版上市了。这本书是一本闲谈成都茶馆的随笔,风格就像“茶话”。所谓茶话就是,东拉西扯,随心散逸,滋味清淡,韵味悠长,让人的读后感很舒坦很放松,就像何小竹本人给朋友们的感觉。在这本书里,何小竹专门有一章是“不能不说麻将”,说到成都是怎么成为麻将之城的?他引用了一著名麻客“老S”的说法:“麻将是模拟人生的一种游戏。人生的种种机理均可在麻将中体现出来。成都人生性中庸,现实生活中讲究随遇而安,不喜冒险。麻将的虚拟性,正好可被当作一种互补,即将种种人生幻想转移至这个虚拟世界去经历和把玩。麻将又是特别耗时间的一种游戏,成都平原历来风调雨顺,少有天灾人祸,所以也就没有远忧近虑,时间也多得让人犯愁,玩麻将正是消磨时间的好办法……”

这种说法很成都,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无论好坏,在成都都可以“绕”到一种说法上去,而且,这种说法听上去很有境界。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狡黠,是一种烂熟的文化所特有的。不,不是烂熟——成都人又要纠正了——这叫圆融。

摘自2009年《吃茶去》杂志;作者:洁尘)

 


 

最好是茶癖(散文)

$
0
0


癖是病字头,凡癖都是病的,但茶癖不是病,无须魏帝三丸药,且尽卢公七碗茶,茶是治病的,何曾生发病恙?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声,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半夜三更秉烛照花,三更半夜汲水煎茶,陆游有什么病?陆游没病,其所谓病起,乃是癖起焉。癖者,不是病样状态,而是情感状态,爱茶的人都是有的。茶祖宗陆鸿渐整个一个茶癖,其后来者自然不免,“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明代许次纾有事没事爱喝茶,“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

    有鸿渐之癖的当然不只是一个许次纾,何谓是癖?何谓是痴?情感多吧。 上半身在明朝下半身在清朝的“两截人”杜睿,情感多得惊人。杜公生爱茶,死爱茶,爱“生茶”,爱“死茶”,“吾之于茶也,性命之交也。”自谓“家中有绝粮,无绝茶。”缸中无米,壶中有茶。茶喝完了,感情还没完,杜公还要葬茶,每有剩茶,当持月样小锄,于“烂石”处挖小坑,以土掩埋,命为“茶丘”, 整个是茶中林黛玉。卢延璧不是“盐璧”,是“茶癖”,爱茶爱到敬茶如神,对茶具都是一片虔诚,“尝蓄元僧讵可庭茶具十事,具衣冠拜之。”明代高濂,也是茶中痴汉,谷雨清明时节,新茶上市,抛妻别子,“每春高卧山中,沉酣香茗一月。”不为红颜,而为绿茶,当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一去一个月,情痴得甚是感人心。最痴的是置生死于度外而专注于茶的人。邓友梅先生说他老家有个本家大辈,每天茶不离手。日本鬼子进村内扫荡,大家卷起细软逃难,惟独他不带行李,手中唯一一把茶壶,走到半路碰到鬼子,叭的一声,正打中他的茶壶,乡亲都为其性命担忧,他却提着茶壶说:“可惜了这一壶好叶子。”爱茶之情甚于爱命之情,真是痴情。

                         

     情应该是痴的,不痴的不是情。祝英台若是看到梁山伯哥哥魂归了山野,就调转爱情而去,投了天下首富邓通或者比尔`盖茨的怀抱,那还是情吗?张岱是深得人生三昧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今天喊你兄弟,明天视为路人的,实在不堪交。人当有癖,也当有疵,对人不执着的,你不必与他交往,而全无缺点全是优点的人也千万不可与其交往,没有缺点的不是圣人就是魔鬼,与圣人交没味道,与魔鬼交吓死人。陆羽以及陆羽的传人大都是既有癖又有疵的,是大可结为知心的。陆羽爱茶不用说了,他是有癖的,他也有疵,陆羽脸上有疤痕,名字就叫做“季疵”,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以癖以疵而论茶人,晋代王蒙可以当之,他自个好茶成癖,这是癖,但己所欲,要强行与人,这是疵吧。王兄待客“茶当酒”,客来,要死灌他,把他灌的肚子滚圆,茗不醉誓不休,时人以往王府做客,谓为水厄,看来王兄不会待客,是个有“缺点”的人,然则,这样的水灾是灾却不是难。人家热情啊,这年头哪里有真的热情?人心的绿草湿地渐渐稀少,而人心的沙漠越发炙人,杯杯凉肝的茶水下到人心原本柔软的腹部,生出茂密深长的情感来,不是好事吗?王兄家里常闹“水灾”,但不是有很多人天天往他那里跑么?晚生也晚,若上溯千年,也愿往王府做客,与其在人心的沙漠中旱死,不如在情感的“水厄”中当水鬼。人家请我去喝茶,我是来者不拒的,茶友大半是真心朋友,虽死何憾?                               

    其实,痴心于茶者,不是鬼,而是仙。痴心于其他事物,有做鬼之忧。痴心于牌,人谓牌鬼;痴心于酒,人谓酒鬼;痴心于烟,人谓烟鬼;惟有痴心于茶,多饮茶,则可成神仙。五代毛文裼说蒙山茶,服之可成仙。“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喝茶要多喝啊,多喝成癖可以成天上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语茶仙茶圣不是语怪力乱神。比如唐有一僧,癖好饮茶,“性本好茶,到处惟茶是,或出,日进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碗。”这么一癖好就年长120岁。这么长命,真是神仙了。而其实,所谓神仙,无非快乐,无非忘却。有痴心,即可忘忧。冯梦龙是得道的人,他在痴字处最是见心明道:“痴不可乎?得斯趣者,人天大受其用也。碗大一片神州,众生塞满,原属假合,若复件件认真,争竞何已?故直须以痴趣破之。”如何以痴破之,明朝人给我们开了一个“无比逍遥汤”的“处方”:“留三分正经,以度生,七分痴呆以防忙死。”

现在忙死的人真的很多,也不是不痴,而是痴错了。那痴于酒的,多醉死;那痴于烟的,多病死;那钻到钱眼里出不来的,多忙死。可见,说痴,也要知道痴什么,不可乱痴一气。

茶仙酒仙都是仙,也是大不同的。陆游很懂其中奥妙,“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酒癖茶癖好是一癖,却是“两歧”。“茶仙酒仙的意义状态是大相迥异的,酒仙是沉湎是放纵,茶仙是陶醉是超然。”林治先生真会解意。

                  摘自《吃茶去》杂志;作者:刘诚龙

                            

 

 


 

春茶(散文)

$
0
0

          

老家后山的山坡上有一片茶园,葱葱茏茏,是童年时家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春天来了,细雨如丝,满山的茶树沐浴在蒙蒙的烟雨中,片片茶叶闪着晶莹的泪光,玲珑剔透;阵阵和风拂过,它们在如丝的雨雾中欢笑着、翻滚着……

茶园是父亲留下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一直奋斗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直至生命的终结。提起茶园,还有一段往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办高中,每个公社都有社办高中,并且学校都办在农村山区。父亲任教学校的叫桃江马槽山高中。马槽山,顾名思义就是状若马槽的一座山岭,绵亘起伏,最高峰就叫杉帽岭。学校就在半山腰,当时实行半工半读(当时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学校大兴校办产业,比如县里的足洞共大办起了稀土矿。马槽山由于地处山区,适合种茶,所以马槽高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还建起了一块茶园,成为了师生再教育的基地。

父亲把种茶技术带回了家,在老家后山选择了一块荒坡,带领全家一起上阵,苦干数月,开辟成了一块茶园,漫山遍野种上了茶树。这一举动在那个年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公办可以,私人办那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大好形势相违背。为此,公社、生产队数次派人来制止,生产队的老会计不知踏了几回家门,父亲说让荒坡荒凉就是可惜了,何况为了绿化村庄。好在不久“文革”就结束了,百废待兴,一切回归平静,父亲才免受其难。以后的日子里,每逢假日,父亲就待在茶园侍弄那些茶树宝贝,施肥、拔草、剪枝、造型……看着一垄垄翠绿的茶苗,一家人喜上眉梢。到了来年的春天,满园的茶树开始开芽爆节,满山的葱葱绿绿。

每当清明来临,是一年之中最佳的采茶时节,这个季节制成的茶特香。大清早,山野还沉浸在乳白色的晨雾里,父亲便带领我们兄妹俩上山采茶。茶树尾梢刚刚吐绿,两芽一新,一片片新叶绿中带紫,叶瓣还含着滴滴晨露,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手工采茶这是传统的茶树采摘方法。采茶时,要根据树型树况,采取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那样容易坏树的。采茶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考验的是人的意志与耐心。若是矮茶树,人还可以坐在板凳上,随心所欲,慢慢地采;高树呢,采茶人只能站着采,久而久之,可就会腰酸背痛苦不堪言。茶叶采摘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叶的质量、产量,还关系到茶树的生长发育。所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叶的采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采摘时,父亲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采,怎么留叶。对父亲看来,采茶不仅劳其筋骨,而且有益心智,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

茶叶采摘回来了,得先晾干,制茶就是晚上的事了。晚饭过后,父亲便会催促母亲起火。说制茶,实际就是炒茶,第一讲究火候,第二动作要敏捷、要快。添柴、除火是母亲的事,我们帮不上忙,只能在一边瞧着。父亲的肩上披着一条毛巾,那是用来擦汗的。锅烧得通红了,一簸箕茶叶入锅,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这时父亲的一双大手伸入滚烫的锅中,顺时针不停翻炒,片刻茶叶起锅,否则炒焦,泡出的茶就味苦。炒蔫的茶叶盛在簸箕里用力揉,揉的时候要求用力均匀。揉皱之后再分拣,然后回锅,这叫倒青,目的是去除水分和涩味,反复三次,就事半功倍了。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就是除去明火,把经过几次炒揉的茶叶慢慢地翻烤。这时人必须弯腰俯背,双手不停地在锅中来回动作,不时还要用毛巾拭去额上的汗珠,就这样直至烘干为止。一般情况,采一次茶要忙碌一个晚上。

茶叶制成了,父亲把它盛在铁罐里,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那是因为怕上火,新制的茶一般要放一段时间。父亲会留一些新茶,邀上几个好友共同品尝,随着滚烫的开水注入茶壶,绿褐色的叶儿浮起水面,又慢慢沉淀,顿时满屋飘香,沁人心脾。先洗茶,再续上热气腾腾的开水,顷刻茶泡好了,色泽鲜亮澄绿,真可谓色香俱佳。父亲的茶友们常说头开茶二开水,第二杯茶水入口,啧啧两声,再说:“好茶,好茶!”然后,他们侃个天南地北,一屋子其乐融融。茶喝足了,客人尽兴而去。父亲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检验人与人的交情的唯一标准是时间,就如这泡好的茶,越久越俨越醇香。淡定低调,真诚质朴就是父亲一生为人的风格。

十几年过去了,父亲已离我们而去,茶园再无人问津,只是母亲偶尔会到茶园锄上几把草。我知道这是父亲留给她唯一的精神家园,如今这一切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渐行渐远……清明回到老家,从父亲的墓地祭扫完路过茶园。望着淹没在荒草丛中的茶树,恍惚间,一阵孩子的嬉闹声传到耳边,童年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瞬间又化作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苍穹之下,群山绵延,我驻足许久,怅然而归。

                摘自《吃茶去》杂志;作者:张文锋

 


 

纸上的茶香(散文)

$
0
0


纸上的茶香

——《谁解茶中味》出版后记

明朝文人比其他时段的各色人等,都会过日子些,日子过得味多些。陆树声在其《茶寮记》中云,喝茶当处如下胜境:“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谈、把卷”,方可把茶喝出味来。陆兄这里安着每一个词,好像女娥的纤纤玉手,按着我身体每一个不同部位,都引起不同却都舒服的感觉。只是这些我们哪能都享受呢?凉台、静室、明窗,都不易得;曲江、僧寮、道院,本是蛮脱尘的,去了那里,看到僧士与道长,手机响得比我还频,设置的分贝比号子还嘹亮,至少喝茶的兴趣没了;松风、竹月,我老家已没了,深山更深处,倒有,但难邀到人去,一邀便一话将人冲到墙壁上:去那里发神经啊,来打三打哈!宴坐喝茶?不晓得陆兄怎么把这场合也列进雅趣了;行吟倒可以,我居不远处,有条步行街,略远处,有条防洪堤(还仿古呢,栽了杨柳呢),只是去那里行吟,真怕让人骂发神经了。

清谈中喝茶,情景是很不错的,不过佳人不再得,佳境也不易得——把你喊到茶馆,要签合同,要解纠纷,要跟你说个事帮他办个事,怎么清谈?于我,最优胜的喝茶,是把卷了。静室未必静,明窗未必明,但手上持一卷书,桌上摆一杯茶。茶喝见底,将茶杯于桌上轻敲三下,便有老妻(若有新妇,自是极好,只是哪有这福分?)持壶来添水;她若兴致高,说不定纤手在肩颈处,轻拢慢捻抹复挑,按摩几下,血管凭空舒张了些,书上词语进入脑里不那么堵塞了,会顺畅些。

读蒲松龄,我曾着过迷。书生月夜里读书,墙壁上挂着美女画像,书不读了,去看美人,神迷一晌,便听得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石榴裙拂地响,美女走出画面,下来给书生添衣,添水了。年少,我买过刘晓庆,后来也买过宋祖英,近来觉得范冰冰迷人,老夫聊作少年狂,将她也买来过,只是二三十年过去,夜半对她们也曾聚精会神,却从未见她们下过我的窗,从我墙头走下来。可见这事,是古人欺我。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画不下来,我就上去;书不出来找我玩,我闯进书里玩去。桌上一杯茶,手中一卷书,“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真个地,人入书去了。陆羽茶泡得第一好,大家都去他那里喝茶,不只和尚皎然,连美女李季兰,也去了呢,美女季兰喝了茶圣的茶,脸上一片嫣红色(鄙人因此在书中感喟:茶养女人嫣然之气),男男女女一起清谈,一起品茗,一起说说笑笑,那生活何等惬意?男诗人显摆学问大,雅发诗句“山气(疝气)日夕佳”,美女李季兰接过句子来对:“众鸟欣有托”,居于茶会中的那些“众鸟”,谁不为猛女之开放而开怀?古人茶会生活,真个是活色生香。尘世难遇,便情不自禁想打“鸟的”书遇去(李白乘鹤下扬州,打的就是鸟的;卢仝吃了第七碗茶后,也打鸟的,乘化归去,找仙灵玩,所谓是“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去晚明,去南宋北宋,去大唐盛世,闯进那些茶局,讨一杯茶喝。

这就是我曾过的生活,到纸上去品茶香。英国下午茶特好喝,名家高士,名媛淑女,都在那,我哪去得了?而我可手持一卷,读董桥,便可神飞万里,也去喝喝“中年”那份“下午茶”;苏轼是古文人里第一通脱人,随他去喝茶,听他开玩笑,比花几百门票去听郭德纲的相声,让人心怡百倍;白居易的茶,你喝过几次?喝没喝过白居易的茶,不要紧,但白居易喝了茶后,其中意境,阁下须领会些:“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我们过的是甚日子啊?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就不能停下来,“食罢一觉睡”,然后再“起来两瓯茶”?再这么累去,当心过劳死哦!

我一碗二碗三碗,喝,喝,喝,确是有三重境界的,曰出窍,落意于在慰藉器官;曰出味;水里加了茶,就升了一层楼,人生就喝出味来了;曰出神,喝书茶,便达到了人生第三重境界,喝出文化来,喝出精神来了,喝出人生哲学来了。君若只是单喝茶,不管是碧螺春,还是铁观音,不管是大红袍,还是小山正种,不管泡法多妙,不管茶叶制作多精,茶到底还只是茶;设若读了陆羽的《茶经》;读了蔡襄的《茶录》;读了晚明文人那些茶散文,茶随笔,那茶不单是茶了,每片茶叶每杯茶水,成诗了,人可诗意地栖居人间了。

这话是不是冒酸?或许吧。茶馆里的茶,我是喝不起了,但书籍里的茶,我曾喝过很多年。喝啊喝,喝出了这本《谁解茶中味》。呵呵,这不是新出的龙井,而是多年的普洱了。我喝苏轼的茶我喝白居易的茶,那都是千年普洱呐。多年前,我血气方刚,我需要喝茶;之后几年,我血性渐低,我喝了些酒。嗯,茶是随笔,酒是杂文;茶让人和,酒让人冲;当我颓废多于激进,我要靠酒来提提神气;当我冲劲大于温软,我要靠茶来润润性子。当大家都在喝茶,自然得呼吁喝点酒;当大家都在喝酒,是不是大家该喝些茶?您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当社会处于颓废状态,我们要激进些;当社会处于激进状态,我们要平和些。

我斯时心态正平和,借此机会且茶话一二则花絮吧。

花絮一:今年7月,我把这本集子交给王晓晶女士,她吃了一惊:哥,这是你著的,还是你编的?我晓得王妹意思,她问的是这部书,我拥不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王妹晓得我近年来都在写烈酒式杂文,哪见写香茶类随笔?她是百度了好几篇,才跟我签合同的。

花絮二:这本书能否出来,心里没底的。杂文书是不能出,散文随笔是出不了。放到王女士手上,几乎没去管:请人作个序?不敢;请人推个荐?不敢;出不来,名家那里不好交代,自己不也因此出丑?目前这书模样,出版的时尚景观一样都没有,素面朝天。

花絮三:这书出版,我心态麻木,中途却让我打了个激灵:王晓晶女士辞职了!那还有什么戏?踌躇再三,去问主编王水女士,她说转了孟繁强先生。王主编与我首次交流,便QQ传话:你一定要天天催孟老师,他是慢性子,很慢很慢的性子。若催,年前就可以出来;若不催,那今年都悬了。我催,他会不会反感啊?不会不会,孟老师人蛮好的。我并没催,书却如期出了。

孟老师那慢性子,慢工细活,过的是慢生活,他怕是爱喝茶的吧。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诚龙)


 

唐山考“茶”记(图注)

$
0
0
                                                                                      


       7月16日下午到达唐山后,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唐山茗羽茶城总经理王丽军特意安排在茗羽茶城小歇,并与唐山茶界人士一起探讨唐山茶文化的发展。


    
       离开茗羽茶城之后,第一站便来到了龙泉寺。千年古刹龙泉寺位于南湖畔,世园会旁,这里环境优雅,宁静而秀美。这座寺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在此驻兵,巧遇巨龙腾起于东方,李世民便下旨修建大唐龙泉寺,由大将军尉迟敬德监修,迄今已有1300余年。
                                                                                     

    记得去年世园会开园之际,恰逢唐山7-28抗震四十周年,龙泉寺以“恩孝长传,薪火永继”之立寺本怀,除了举办“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水陆空冥阳两利普度大斋胜会”之外,还特制一款“龙泉禅茶”纪念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与龙泉寺的开光大典。当时这款龙泉禅茶是我和唐山茗羽茶城王丽军女士商议,委托白茶品牌“绿雪芽”制作。世园会期间,这款茶作为唐山城市文化名片,赠与来唐参会的嘉宾和国际友人。基于此因缘,当日下午与唐山诸茶友驱车沿南湖宽阔林荫大道来到龙泉寺,拜访了龙泉禅寺当家师父明拂法师共品“龙泉禅茶”。


    龙泉寺当家师明拂法师以茶款待,亲自冲泡龙泉禅茶。诸茶友在与明拂法师品茗中互相交流。(左起:明拂法师、田志国、阎瑞江、张乐明、舒曼、郭耿珠)


     诸茶友临别龙泉寺与当家师明拂法师合影,期待来年再品龙泉禅茶。(左起:田志国、郭耿珠、舒曼、明拂法师、阎瑞江、张乐明)


     在拜访明拂法师前,先在龙泉寺参观以“天心月圆-真照无边”为主题的净慧长老生平事迹展览。这一幅幅照片,犹如人生中的一杯茶,而当茶活在杯中的一刻,便是净慧长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实写照。顶礼恩师,乘愿再来!
    恩师净慧长老曾在2005年10月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为中国禅茶文化注入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指明了禅茶文化追求目标应在“四大功能”中得到具体实践。


    
     7月17日上午,在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副会长王丽军等诸茶友陪同下来到乐亭县大钊路,参观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故居。(左起:丁素梅、张淑华、郭耿珠、舒曼、王丽军、阎瑞江、张乐明)

 

     李大钊,字守常,唐山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卓越的领导,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唐山智默堂-茶事”坐落在唐山古冶区繁兴花苑路旁。7月17日晚,大家来到了“唐山智默堂-茶事”品茶交流。馆主张宏(右一)自是好茶款待,并且为大家介绍了茶馆的经营状况以及分享“唐山智默堂”的茶事故事。夜已深,当下谈兴正浓。



   
     7月17日上午来到唐山乐亭县菩提岛考察时,诸茶友在观海亭留影。
    盛夏遇海,总会有一股清凉之风扑面而来。
    菩提岛,是一座禅意小岛,一座充满能让人心境无尘的小岛。
    期待下次能再来!
    


     菩提岛定香榭香道馆是小岛上一座非常漂亮的庭院,漫步感叹,真可谓:清风拂来庭院秀。

    品味一道禅茶之意,深感心境无尘;

    轻吻一炷菩提之香,倍觉定慧通圆。





       哦,茶友在堂内品茶说:

       悄然而来,只为菩提岛上的一杯禅茶;

     静静而去,只待来年河北茶友在小岛上的普茶会。




     参观完朝阳庵,大家在便在山门前合影留念。(左起:阎瑞江、郭耿珠、王丽军、舒曼、张书华、丁素梅、张乐明)

       
        潮音寺,一座颇具禅味的小道场。我们来了!


      大家与潮音寺住持成航法师交流禅茶文化,并合影留念。



    

        成航住持把我们一行迎进了丈寮品茗。大家谈茶,谈禅,谈生活,谈人生,所有的交流就是在眼前一壶茶香中漫延开来。 




     在返回唐山路途,应馆主丁素梅邀请,大家在滦南稍作停留,一起考察同福茶楼。感谢馆主丁素梅茶饭相待。


    临别滦南时,大家依依不舍地在同福茶楼留影。

    7月18日早晨,我们来到世园会。
   荷花盛开的世园会荷园,让园区内的景色变得更加秀丽起来。


    唐山世园会,一个让人值得玩味的地方。“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是唐山世园会的品位。夏日里游走在世园会的风景里,让人驻足在这一片荷韵飘逸的静谧中,惬意而安静地泡上一壶茶,放下内心所有牵绊,与南湖一起风雅起来。


     世园会里有一处江南园,典型的苏杭园林风格。
    花引蝶,石邀月,松有风,水中荷,焚香坐----在垂柳小桥禅意中,为的就是烹煮一壶秀色,品味北方的“江南烟雨”。丽军说,这里可否辟出一席茶园?这一定不是问号!
    一席茶,一池荷,一把琴,一炷香,一盘棋,一幅画,清风送清雅,茶香引情趣。
    在你的心湖里想独守一方安宁,唐山南湖岸边的江南园始终泛着温馨的茶香。


    
     唐山在南湖承办了如此规模的世园会,就是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唐山世园会,一个值得一看的地方。

    
      7月18日上午,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副会长郭耿珠,唐山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石若刚、秘书长赵淑玉,唐山市茶文化学会副会长王丽军等在唐山大城山公园认真调研交流城市茶文化基地建设工作。


      在唐山市茶叶流通协会驻地进行品茗交流(右起:王丽军、石若刚、李铁林、舒曼、郭耿珠)。


     7月18日下午离开唐山之前,来到了兴国寺。
    兴国寺始建于唐代。1976年在大地震中被会,后来在原址复建。


    看到兴国寺建筑已颇具规模,深感住持本权大和尚中兴寺院的不易。



     我和兴国寺本权方丈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八年前曾在正定临济寺还曾商议一起举办禅茶交流。此次来到唐山特意拜访本权法师。
    第一次来到兴国寺也是一种缘分,只因与本权法师一起拿起茶杯就好。感恩本权法师亲自主泡老白茶相待。或许喝一杯“兴国禅茶”,众生都能得到佛祖的加持。(完)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领导舒曼来秦皇岛考察指导(图)

$
0
0

                                                       

考察秦皇岛“半亩茶山”。                               

(图注:在开君茶业秦皇岛体验店考察)

(腾讯大燕网7月22日讯)7月19-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一行,来秦皇岛考察茶事并指导茶文化工作。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继红和部分茶企负责人等陪同。舒曼一行先后到山海关昌黎北戴河等地,认真调研交流城市茶文化建设工作,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在秦皇岛,舒曼先生先后走访了半亩茶山茶馆开君茶业秦皇岛体验店、茶坊、幽燕斋茶馆、古道风情茶馆和部分茶城,认真了解了茶馆和茶庄经营状况、茶文化活动情况,并对各个茶馆茶店的经营风格进行摸底提出了以形式各异的茶文化活动来带动秦皇岛市的茶市营销,并以此提高整体行业的档次与品位的独到见解。                       

 21日,舒曼先生半亩茶山茶馆与当地茶界举行茶文化交流座谈会,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郭耿珠、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办公室主任王子东、秦皇岛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晗等出席了座谈。舒曼在座谈会上说:秦皇岛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每年举办一次广大市民参与的普茶会,可在“天下第一关”广场举办“海之恋”(无我茶会)茶会,也可在北戴河茶与海对话的普茶会,既要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做成具有秦皇岛特色的茶会,并且来带动整个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图注:在秦皇岛“正韵香”考察


舒曼指出,秦皇岛既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海滨城市,更是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祥地,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研究和弘扬秦皇岛的茶文化,对提升秦皇岛市市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质,繁荣和发展茶文化市场,实施文化铸市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秦皇岛茶城考察。                                                            

 在秦皇岛考察部分茶馆                                                                         

                                                                    

 

 


 

爬山虎的“味道”(图)

$
0
0


    晨曦的雨露飘洒在“爬山虎”绿绿的叶面上,晶莹剔透,透着一股些许清凉的味道。

    望着那充满故事的老建筑,看着那清新飘逸的爬山虎,是蓦然生出一份朦胧的惆怅,还是多了一种乡愁的悸动。

    不知何时,爬山虎悄悄钻出了土壤,喜欢与老旧房屋纠缠在一起,居然能让许多人从人间烟火中察觉出诗意的美。(舒曼茶话)

                                          




























 

到太行水镇“恋乡”去(图)

$
0
0

                                 

去保定易县太行水镇考察,主要是因为水镇上有一家名叫“菩提香道馆”的体验之地,调研旅游者对香艺的体验兴趣和对香文化的喜好程度。当然,在太行水镇你还可以体验这里的民俗风情、乡村美食、太行特产等。        
                                

太行水镇有自己的主题定位叫恋乡故全称为恋乡·太行水镇”。其意是寻找梦想中的太行乡村,勾起你心中恋乡、思乡情结。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解读,就是一种勾起你“乡愁”情结——看看古式民居建筑,抚摸古老木门厚重的沧桑感,推开儿时尘封记忆,旧时的院落,泛黄的旧画,以及体验劈柴、生火做饭的有趣情调。不过,站在易水河畔若从历史角度来诠释所谓恋乡情结,更多的则是寻找燕赵遗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场景指向这里,仿佛想起了战国时期,易水河畔义士出征场面: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就在临行之际许多人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无论刺杀秦王成功与否,荆轲都知道自己将死在它乡,故才吟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这是荆轲人生路上最后一次眷恋易水的不舍情结。

                               

距离太行水镇二十公里处赫赫有名的长城紫荆关口紫荆关是扼守河北平原与太行山要冲的极为重要之关口,列为长城内三关之一(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紫荆关也是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蒲阴陉起点西紫荆岭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由于紫荆关地势险峻,易攻难守,且又依山傍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有人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易县有着太多的燕赵遗风,独缺的就是休闲文化体验之地。去年,为了迎接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座恋乡·太行水镇”在昔日古战场之地拔地而起,形成了西傍风景优美的易水湖、北靠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南连红色圣地狼牙山的旅游三角地带。

                               

据说,易县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重点项目,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总投资36.6亿元,分四期建设,用四年完成。规划有“太行水镇核心区、长寿村、恋乡农场、芳香养生区、田园康养区、养心谷、文化创意区、综合服务区、滨水休闲区、生态涵养区”十大功能区。而其恋乡·太行水镇”将体验娱乐、风情客栈、休闲农场、民俗体验、乡村美食、艺术展示、房车露营、土特加工汇于一体,所谓农村三产融合产业园区即是,同时又是乡村文化传承基地。(舒曼茶话)

                                
                               

                                           


                                  


                                    

                                    





























                              




                                    








 

白洋淀,莲花开菩提(图)

$
0
0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写荷花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我以为,真正能体验和欣赏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美景地方,则是在雄安新区的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资料显示:白洋淀荷园占地2000 亩,水域面积1560亩,园中有六区、十二园、三十六景、七十二连桥,666种中外名荷品种,是目前中国植荷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巨型生态荷园。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著名作家孙犁有“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在关系着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短篇小说《荷花淀》选取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全文充满了诗意,有人称孙犁的《荷花淀》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之先河。

                                    

如今的白洋淀荷花今非昔比,就连荷园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荷园面积大了,二是荷花品种丰富了,三是配套观赏景点也多了。已真正成为“接天莲叶无穷碧”一番诱人景色,让人赏心悦目                                  

此次前去白洋淀考察,主要是因古城香业之邀,考察荷花大观园里为游客体验香文化而设的“菩提香道馆”。香道馆设在新建但却显古朴“莲心禅院”内,整个禅院是被美丽的荷花包绕着。“这里,远离尘嚣,如何让当下的烦恼转成菩提,也许用心焚香,与袅袅香烟对话,或许会心开一片净土。”国际香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高级香道师杨雪艳如是说。

                                  

佛门用香由来已久,佛教认为“香为佛使”、“香为心使”,闻香本就有一种犹如莲花般盛开的感觉。而“菩提”一词是梵文音译,其意为智慧、觉悟,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更是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有趣的是,“菩提”一词还是古城香业所开发的香文化产品的名称。此时此刻,当你安静地坐在“菩提香道馆”内品茗焚香,享受窗外清风送莲香的纯美,那种惬意感是由心而发的。                                   

一花一净土,一土一菩提。荷花大观园里终于有了歇心的莲心禅院”,禅院里有了安静的“菩提香道馆”,或许这一切均离不开佛门与莲花之因缘。当你来到荷花大观园,看到耸立在荷湖之上大慈大悲的“三面观音”雕像站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全力导引众生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时候,你的心顿然会有一种“静处守真常,心似莲花开”般的渐渐清凉感觉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佛有缘,莲有情,来到了荷花大观园,好比来到了荷花盛开的佛净土体验来自灵魂深处的一份静谧之美。到莲心禅院”焚一炷“菩提”心香,再把心安放下来,身在“莲舍”,向往“莲界”,行一个“莲华掌”,成就自己的“莲心”,并让自己的心像莲花般灿开,放下所有,忘记纷扰。

                                  

自古以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性格以及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故佛门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要义只有在莲花的世界,才能感悟到人生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高尚和纯美。

                                  

 这个季节,正是白洋淀荷花绽放季节,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又有高大的“三面观音”相伴,顿有一种强大的加持感。湖面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四溢出来,仿佛是真的让你走进佛土瑞相的清凉之地。

荷花大观园,让你心境淡然;

莲心禅院,让你淡看流年;

而那袅袅“菩提香”,让你随缘自在。 舒曼茶话

                                   
                                     

                                   
           
                                       









                                       

 



 

“莲漪夏滟”的古莲池(图片)

$
0
0



    在清朝乾隆年间,曾任保定清苑知县的时来敏观古莲花池偶得《莲漪夏滟一诗曰: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这首诗写得优美引人,前四句扣诗题“莲漪”后四句同样紧扣诗题“夏滟”。及至后来,保定人就把古莲池的这一景观称作为莲漪夏滟”,并且列入保定八景之一。当然,诗是清朝的诗,但古莲花池并非建在清朝,而是始建于金末元初,原名为雪香园著名军事将领张柔的居所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元代文人郝经见得此园,为有林泉幽邃,云物苍然”的景观大为感慨,伏案写下了一段美哉至甚且非常优美的文字:

“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见《临漪亭记略》)

                                  

到了清代,古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后又在园内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扬四海                                   

信步莲池,人入佳境,游人拿起相机便可得一美妙之景。园中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假山顶有观澜亭,向下望去,参差错落的莲叶,在微风徐徐中如碧涛波澜。园内尚有元代所建“绿野梯桥”汉白玉石桥),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也可浏览一下濯锦亭、高芬轩、红枣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这些建筑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

古莲花池历尽磨难,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所以在明代以后的志书就随俗称为莲花池到了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入保定,使得造价千百万两白银的莲池古园里的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一片断壁残瓦,以及园内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缮,古莲花池才逐渐恢复了妩媚绚丽的风光。

                                

如今的古莲花池,它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其浓重的历史积淀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而声名远播。(舒曼茶话)

                                  



























 


 

参观直隶总督署(图)

$
0
0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在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部院虽然坐落在河北,却有通天的权利。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署历经沧桑,承载了75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如果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那么在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次受命,先后达二十八年之久。




李鸿章在任总督期间,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联军,于是侵略军便大肆烧杀抢掠。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督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后成为窃国大盗。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

这里,曾经是天子脚下的重地

这里,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这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

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舒曼茶话)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外观图(16张)  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游走清西陵(图)

$
0
0


记得在2011年5月与唐山茶友曾去过唐山遵化的清东陵,那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东陵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有大小15座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与清西陵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离开清东陵时,心里琢磨着何时能到清西陵去看一看,把河北省内这一东一西两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帝王陵寝一个不漏地都看一遍。

巧的是今年7月,古城香业集团邀我到保定易县太行水镇考察“菩提香道馆”,顺此机会,在对“菩提香道馆”考察结束后,前往同在易县的清西陵。一个下午,我们自驾车游走了昌西陵、慕陵、泰陵、永福寺和崇陵这五个地方,用时三个多小时,只是在走马观花式快速游走,每一处都不敢停留,生怕时间来不及,更别说参观其它的陵寝了。实际上若要真正看清西陵,完全需要靠你的脚步来丈量你穿越时空感觉,从永宁下这块风水宝地上仔细琢磨着清代时期这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变化也罢,这种机会只好留待下次机缘了。

清西陵位于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有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帝陵4座,还有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清西陵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清西陵与清东陵一样,都被人视作“万年吉地”。而易县的永宁山又被人视为风水宝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生前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当然,若从大格局上看,清西陵处在一片丘陵地上,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且陵区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米。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清西陵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清西陵与清东陵一样,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明的完美体现。

当然,游走在一个又一个封建皇陵参观,也不时会生发一些感慨:当我们在感叹这些建筑物凝聚了中国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为如此奢侈的建筑耗去多少民脂民膏发呆舒曼茶话                               
    孝和睿皇后宝顶前神道上的第7块条石便是回音石,面对此块条石发出声音,可以听到比原声大数十倍的回音,好似空谷传音。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图注:昌西陵回音壁围绕宝顶的围墙。站在回音壁的东西两侧面对墙壁低声细语,虽然东西相距76米,对方仍能听到清晰的话音,昌西陵回音壁是声学原理与建筑布局的巧妙融合,也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孤例。)

 


昌西陵是清仁宗嘉庆皇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制虽简陋,却有其特殊之处:

 一是隆恩殿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

 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玉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

 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毫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宝顶位于陵寝中轴末端,内葬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宝顶高6.66米,周长35.11米。

东朝房(茶善房),祭祀时准备奶茶与瓜果用房。

 
西朝房(饽饽房)祭祀时打制各种饽饽,备办干鲜果品。

石祭台(石五供)


             从建清西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


(图注:慕陵)

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 ,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慕陵宝顶位于陵寝中轴线最末端,建于1.6米高月台之上,宝顶为圆形,砖石砌筑墙体,上覆琉璃帽。墙体周围上部伸出六个沟嘴,以排除宝顶上的雨水。

                                

慕陵隆恩殿所有木结构均为金丝楠木,不施彩绘。隆恩殿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均在此举行。

                                

慕陵隆恩殿大殿外用20根金丝楠木的木楹撑托梁架辟成回廊。

                                
慕陵隆恩殿用姿态各异的1096条金丝楠木雕龙进行装饰,工艺卓绝,叹为观止。

                                

    慕陵五孔石拱桥是慕陵的第一座建筑,由青白石建成,雕有桃形望柱头和荷叶净瓶栏板。桥长83.36米、宽10.66米,姿态优美,如飞虹跨溪。

                                

    慕陵石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五样供品,故称“石五供”。下为供座,系有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整个祭台雕工细腻,基座上有宗教和民俗的吉祥图案。

慕陵丹陛石。

慕陵建筑。

(图注:慕陵建筑)

     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居于清西陵区的中心位置,在永宁山主峰之下,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被称为“首陵”,埋葬着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因此,整个清西陵是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


泰陵建筑

泰陵建筑


泰陵建筑

泰陵建筑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

    泰陵二柱门坐落在三座门内神道上,为柱出头冲天式牌坊,属装饰性建筑,寓意辟邪、吉祥。


   
泰陵陵寝门(三座门)是陵寝前朝通往后寝的门户。每座门洞均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

     泰陵明楼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底座采用雕有仰覆莲纹饰的须弥座,饰五彩。


     泰陵明楼是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楼内竖立一统石碑。楼下方形城墙称方城,楼后半圆形土丘为“宝顶”,宝顶下安息着雍正皇帝。

(图注:泰陵哑巴院即方城洞内小院,院中正对洞口的称“影壁墙”,是地宫入口的标志。因此院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像哑巴有口不能言,故称“哑巴院”。)


永福寺位于易县清西陵东部, 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专为陵寝祭祀设置。永福寺坐北面南,依地势前低后高,层次分明。山门内依次有钟、鼓二楼、前殿、牌坊、碑楼,碑文记述了永福寺兴建经过及用途。

碑楼后的中殿为主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两侧设有佛坛。中殿之后有踏跺上月台,台上建有后楼,高2层,据说是放经卷之处。寺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为喇嘛居住之处。整个寺院主要殿宇均为黄色琉璃瓦顶,余为布瓦顶。黄灰瓦顶、红色院墙,掩映于苍松之间,高低错落,显示出一幅幽静壮观的古刹风光。
三孔石平桥是永福寺第一建筑。素平栏板,石桥材质为青豆渣石。

永福寺山门
                              
永福寺

 

永福寺嘛呢杆,杆顶上方挂经幡,经幡上面印有佛像经文等图案。嘛呢杆的体量代表寺院等级,同时向人们展示寺院佛之威严。图为永福寺仅存石头基座。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所盗。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隆裕皇后,东边的崇陵妃园寝埋葬着瑾妃和珍妃。                               
    五孔石拱桥是崇陵主体建筑的发端。桥长42.1米,宽8.95米,青白石雕有桃形望柱头和荷叶净瓶栏板。



崇陵供台香炉、花瓶之上的为易县特有的易水砚石。

崇陵明楼前的坡道叫“礓礤颇”,可以防滑,便于棺椁运入地宫。

                                

 崇陵地宫内八扇巨大石门上分别雕有八大菩萨立像。金券内有宝床,宝床上安放着光绪帝后的棺椁。

崇陵地宫1938年被盗,1980年对外开放。石结构,面积349.95平方米,墓道长63.19米,为四门九劵结构。                             
崇陵青白石制作的石望柱,柱身浮雕龙、云朵等纹饰,望柱为狮子柱头。


    崇陵云杉,又名罗汉松,清朝遗老梁鼎芬募集资金栽于三座门内两侧,东西各九棵,寓意十八罗汉永远守护在光绪陵前。









                                
















                                

                                                                   


 

陆游茶诗审美拾零(散文)

$
0
0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以饱蘸激情和血泪的爱国诗篇闻名于世,他在大量诗篇中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赞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实际上,除却爱国诗篇,陆游一生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其中,体性典雅、风骨遒劲、文采斐然的茶诗,便是很重要的部分。既描绘了时代的风物世情,又展现了诗人士大夫的丰富情韵,颇具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茶的诗化,是诗的茶化,是中国文人饮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是开放在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支奇葩。所谓诗茶一体,茶具诗的文化品格,诗也因茶香的氤氲而焕发出异样夺目的光彩。陆游的茶诗正如真茶,古雅清香,有余味,有远韵,耐人品玩。陆游以独特的艺术眼光,结合茶的质朴、淳洁、灵动的属性营造出茶诗的别致一格的美学神韵:以茶禅一体的精神体验酝酿出茶诗的空灵静寂之美。

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

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

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

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

                        (《秋雾》)

“茶烟”,典出唐代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本指煎、点茶时出现的氤氲之气,其所升发出的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饱含着“茶禅一味”的机锋和奥秘。佛家讲求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茶道也要求人超越感观的享受达到一种终极体验,二者都强调人的身心与自然的和谐无间,茶和禅在精神特质上的相通,极易让诗人在品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诗人身旁有香茶和仙鹤相伴,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空寂沉静,开篇的满腹牢骚转瞬间便被湮没于其巾,引领诗人专注于对周遭事物的体验和感受。他凝望清冷明月和幽幽青山,轻扣琴弦,泠泠琴声于指间悠悠飘过,打破了沉寂,又仿佛天籁之音。诗人深深陶醉、沉迷于其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惬意,或许所有不适和委屈都会在这禅定似的茶烟中随风而逝去吧。诗中无一字,而禅境毕现;并没有刻意营造空灵之美婉境,但“青山”、“茶烟”、“琴”、“鹤”等意象共同渲染出的境界又让人着实体会到了一种空灵的美感。

    小硙落雪花,修绠汲牛乳。幽人作茶供,爽气生眉宇。

    年来不把酒,杯榼委尘土。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兰。

                                                            (《幽居即事》)

诗人看着磨茶时纷纷落下的雪花状的茶屑,从深井里汲取牛乳般的上佳泉水用于烹煮茶叶,悠悠茶香渐渐浮上鼻端,诗翁心中的那份自适和清爽不觉间挂上脸庞,即使年来不饮酒又有何妨?茶是诗人的至爱,它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有甘露之芳泽,其秉性清灵不浊。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没有酒的喧嚣和放纵,恰如白石蓝大、清风明月,高人相对幽静沉稳、味永意远。饮罢香茗,老诗翁卧于青石之上,四周静谧清绝,没有世间的烦杂和躁乱,惟有耳边簌簌松声不绝于耳,只是闭目享受神仙般的安逸和超脱,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极至境界,又像是进入了禅定般的涅槃。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茶的感观体会转化为一种独特而超脱的内心体验,营造出空灵静寂的诗境美。这种意境是诗人宁静清明的心境观照大自然的结果,是对生命律动的深刻体会,让人仰羡又感觉委实遥远。

  槐火初钻隧,松风自候汤。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欣然忘病之未去》)

这首茶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山林中用忘怀录中所记载的方法烹煎刚采摘下的新茶,细细啜饮,齿颊生香,两腋生风,不觉间如神仙般飘飘然起来。诗人流连忘返,己然进入了无我之境,早己将自己病之未愈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动身返回的时候己是夕阳西下之时了。我们眼中呈现出一幅一名白首诗翁手携小篮、脚踏竹影翩然而去的画面,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希翼着能把这种灵动和美好定格成为水恒,水远镌刻在画册或记忆的长卷上,永不褪色。这首小诗让读者摆脱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就像禅家所说的“瞬刻水恒”那样,把人带进了空灵、静寂的意境中,意味深永,耐人咀嚼。

陆游的很多茶诗,在简淡质朴的语言外壳下,契合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美。他笔下的空灵与静寂的美感无迹可求,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所有的感观和想象,更需要用心去仔细品味和感悟。恰似品一杯清茶,可以从中品味平淡真醇,体会人生甘苦,让我们从这种对美的体验中去离尘俗,得到一种形上的超脱,这或许也是陆游茶诗的魅力所在吧。

                摘自《吃茶去》杂志;作者:付玲玲

 


 

茶事春秋(散文)

$
0
0



 

 晋代一个文人,叫陆纳,有客来访,以茶相待,各人一盏,然后作别,从不备酒宴招待,被当时盛传。一日,谢安拜访,那可是宰相啊。适逢陆纳不在,他的侄子陆俶接待,怕简慢了宰相大人,忙备了丰盛的酒菜招待。事后,陆纳知道了这事,把侄子狠狠打了四十杖,骂道:小子坏我家风。

 陆纳所说的家风,就是以茶养廉。

 茶,被文人们看作是养廉励志的标志,文人赠茶,既是互相激励,也能增进感情。有的文人,甚至写信,专门向老朋友要茶。

 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是苏轼终身敬仰的对象。老来退休,居住在杭州,一日,苏轼去看望他,送了一包礼物,老夫子很不高兴,也很矛盾,说收吧,误了我一生清白;不收,你打老远送来,显得我不尽人情。苏轼哈哈一笑,打开,让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掀髯大笑,道:知我心者,子瞻也。

 原来,纸包中,是茶叶。

 同样的,在苏轼的文札里,也有很多有关送茶和要茶的短笺。有一次,他去信,是问司马光要茶,那是自己的上司。而且,司马光给了,据文中说:“色如琥珀,香气氤氲,半日不散。”究不知是何茶叶,让人读之馋涎直流。

 至于说有人给皇帝送茶,那就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了,是很为文人们所鄙视的。宋代的丁谓和蔡襄都是著名的文人,丁谓的诗,曾受到欧阳修的称颂;蔡襄,更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他们都曾经给皇帝进贡过茶叶。多年后,苏轼被贬到惠州,在《荔枝叹》中仍批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语言很是直露,毫不含糊。

 茶和文人,相得益彰:茶让文人清闲淡雅,如篱边的菊花,如山野的兰草;文人给茶注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闻不到,可我们感觉得到,它散布在茶叶中,散布在茶汤中,也散布在我们的文化中。

 

                              

 喝茶的方法不外乎三种:一人独饮,二人对品,数人边谈边喝。 
    独饮者可得其神。一壶一杯,凭栏独坐,没有无边的喧哗,没有滚滚的市声,没有盈耳的嘈杂和吵闹。青山隐隐秋水迢迢,风清云白无忧无虑,面对红叶、流水、山村,心里只感到纤尘不染,干净极了。 
    对品可得其趣。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来访,以茶迎客,边品边说,那茶里充溢的是茶香还是友情?说不清。品吧,品朋友的交情,品茶水的温馨,品君子的德行;茶点嘛,就是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得了。舒雅茶香,相得益彰。 
    至于三人以上群饮,则可得其益。几个行家一个茶几,各卖弄其自己的茶经茶道:一壶在手,逡巡一周,抱成一团的几个茶杯,杯杯皆满,涓滴不溢,谓之关公巡城;三指罩杯,轻轻撮起,称之三龙护鼎;拿起茶碗上的碗盖慢慢地刮去水面上的茶梗,叫做春风拂面”……这是行话,饮茶的学问大着呢。一番茶罢,友人散去,炉冷茶馨,明月高挂,竹影筛墙,虚白满室。坐下来,铺上纸,把朋友间的感受、言论行诸文字,聊引一笑,不亦快哉? 
    喝茶,是可以和静夜听雨,梅下看雪、山顶观霞相媲美的一件韵事,是最上的诗、入得画的一件雅事。可惜,我们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已经日渐少了。 
    品茶不能在闹市,闹市无野趣,难得心灵安静,精神空寂;不能在生意场上,生意场上无闲逸味,得失太多,人情虚假,喝不出真味。 
    品茶最好的环境当在山中民风淳朴,环境秀美的地方。若到山中畅游,汲绿云,煮白石,泡一壶茶,寻一山石坐,看云无心以出岫,看满山美景,一边有一口没一口地呷着茶水,三杯两杯,觉凉生,两腋生风,始如东坡居士言之不虚了

 

                                  

当然,喝茶呆在茶馆里也很不错。知堂老人名其室为苦茶庵,以老僧自居,一壶一杯,在苦茶庵里打发日子,兴致来时,写上几笔谈天说地的文字,好不轻闲。然而,在他的文章里,很少读到有关茶馆的文字,大概是他有苦茶庵可以消磨时间吧。其实,茶馆是很值得一写的。
    茶馆,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简单的是茶摊,一个碳炉一把水壶,外带着几个粗瓷大碗,在路边一蹲,就成了。过路客商,来往行人,口渴了,掏出几个铜子,淡黄苦涩的一碗,咕嘟咕嘟咽下,解渴,也便宜。
    至于慢饮,优哉游哉,就得进茶馆了。
    茶馆一般门前挂一招牌,书一字,迎风飘摇。门上照例挂副木刻对联,或云忙什么?领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或云松风煮茗,竹雨谈诗。茶馆有的临水,有的面山,有的门前长几棵粗槐大柳。总之,环境幽雅。馆内木桌竹椅,摆设齐全。另外,旧时茶馆里还有一样设备不可不说,就是老虎灶。老虎灶是茶馆常用的,灶前上方大多挂着一个铁瓮子。一般情况下,锅中水开,瓮中水也就热了。这样,当锅中水用来泡茶后,瓮中水舀入锅中,省柴。这种锅平时绝对不许用来做饭炒菜,以免开水沾了油腻,泡茶时坏了茶味。
    茶馆如市井。在这儿,卖针头线脑的,修剪脚指甲的,理发的,卖唱的,买瓜子香烟的,一一上场,嘤嘤嗡嗡一片。
    先生,要瓜子吗?
    香烟,嗷,香烟——”
    饮酒食荤,饮茶食素。要一碟煮干丝:卖茶点的师傅放下臂上的小竹篮,拿出一小块豆腐干,飞 快地切成细丝,开水一浇,烫熟,蓖掉水,浇上麻辣酱油,清清淡淡一碟茶点放在面前,再沏一壶茶。那滋味那闲适,美着呢。
    古人有酒隐,即沉入醉乡,累月不醒,阮籍就是如此。其实,茶隐比酒隐更美,更显得高雅、闲适,无损于身体。
    生活在小镇,一天工作下来,劳累了,疲乏了,换一身干净便衫,轻轻爽爽走进茶馆。在这儿,无论达官贵人,无论农人学子,每人手里都是一把瓷壶一只茶杯,边喝边谈,不分高下,不分贤愚,你说的我同意,我说的你点头,间或也会为了古书中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可不一会儿,又和好如初,亲密交谈了。也有喜欢清静的,一个人占住一个角落,边喝茶,边看着窗外的流水长天,悠悠白云,一壶茶喝罢,心中的郁闷早已随云去了。
    茶馆,实在是人们聚会和交流感情的好场所。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馆,也成了古诗或古典小说中的点缀了,而今,茶馆似乎从我们的生活消失了。达官贵人坐在小车里抱着保温杯,名人文士躲在书房里拿把紫砂壶,普通百姓拿只玻璃杯,躲进小楼成一统,再也很难聚到一块了。
    茶馆,也终于成了一处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了。

 

                                 

陆文夫,是一个潇洒的文人,不太重视名利,每天一壶茶,优哉游哉。他在文中谈到,苏州的饮茶,一般大多在茶馆里。大家早晨起来,去了茶馆,要上一碟茶点,坐在那儿,闷上一壶茶,慢慢地喝着。一壶喝完,再续一壶。再喝完,才去工作。

这,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现在的一些新兴城市,没有这样消遣的人。一早起来,大家都夹着公文包,手里拿着夹馍,或者其它早点,一边急冲冲地走着,一边吃着,那种忙碌的样子,让人看了,充满同情。生活,不只是忙碌,还应当坐下来,好好享受生活的滋味和美好。在一些古城里,则相反,因为,中国古人的文化里,讲求一个精字,只有细致细心,才能感到风清云白,才能体会生活美好。

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古文化充溢的城市,因此,人们也特别重视生活,重视享受生活。

有记者记载,曾去采访陆文夫,遍寻不着,最后,沿着一条巷子进去,一扇黑色逼仄的木门,再进去,是个茶馆。里面,茶客盈室,人声喧哗,大家一边说着,一边喝着茶。有一个老头,一把蒲扇一壶茶,在那儿眯着眼独品,嗞儿嗞儿的,如饮甘露。

这人,就是陆文夫。

懂得茶中三味的,算得茶仙。陆文夫算得其中一个吧。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余显斌)

 


 

茶悟·茶醉·茶境(散文)

$
0
0



茶悟

(《吃茶去》杂志)茶是文化。茶是要品的,只有品,才能品出茶的文化味。品茶据说得有条件:好茶好水好具,更重要的是有那份闲情逸致。这些我都欠缺。与我,茶不是品而是喝的。

我那时还是做群众文化工作的,且又喜静,常枯坐屋中,真真的“坐家”。爬格子时(虽然有电脑,但还是喜欢用笔打草稿),照例要泡上一杯茶。茶非好茶,二元一袋的“茉莉花”即可,无非表明本“坐家”杯中所饮不是白开水而已。沏好茶,便开始“纸上谈兵”。因为时常忘记了饮,那茶就温吞吞的了,却正适合我:一鼓而牛饮之。饮完再续上新水,几时想起几时喝,概不在乎茶的质量(只要不发霉就行)。如此,半天时间也会喝掉一暖壶开水的。比较《红楼梦》中槛外人妙玉的茶论:一杯即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我是连饮驴也不如了。

只有一次,我悟出了茶味。那一次游黄山,在黄山大门前,我和朋友踅进一家茶店坐喝。当店小姐沏上当地名茶“黄山云雾”给我们时,我看见那牛眼大的盅子里,青绿青绿的一泓水儿,袅袅热气盘成一圈圈雾丝,透着一股清香之气,本欲一如既往牛饮之,又恐惹店小姐笑话。急不得,只得慢慢细啜。初品,只觉苦;再品,就觉苦得清冽。渐渐地,竟啜得丝丝缕缕都浸染了哲学的意蕴,便悟出:茶的青绿也是生命的本色;茶的清苦也是人生的真味。再啜再品,忽觉得自己和这山中的万物竟是这样近,近得似乎我也变成了山石草木鸟虫中的一员了,便感到了生命的永恒……

黄山归来,身心俱累,便无意于茶道了。日前读鲁迅文章《准风月谈·喝茶》一文,先生说:“有茶好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就得有功夫。”鲁迅是大文豪,他无此“清福”;我是小作者,亦无此“清福”。本人不懂茶道,乃正宗茶盲,今后亦无意无暇去专心体验茶道,倒时时品咂着世道、人道、文道,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茶醉

酒能醉人,茶亦能醉人。我是有一回亲身体验的。

那是二十年前的一个秋日的下午,在青那显得有些寒酸的乡居里,他泡了一壶酽酽的茶,那茶颜色墨绿,清澈透亮,深而不浊。啜一口,苦苦的。青忙为我削了一个鸭梨,放压住口中的苦味。青却一口一口地啜着那苦茶,一副悠然的样子。他说,尝过甜的再吃苦的就特别苦;吃过苦的再尝甜的就特别甜。不知为什么,他的声调、眉宇间淡淡的忧郁,使我觉得这话大有深意。

他向我讲了他的人生遭遇,我不禁惊讶他能把那么多苦难深藏不露。他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且在文学创作上卓有成就。也正是这些成就,使他在学生时代就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并被开除校籍,回家当了农民。文革时,他的许多手稿和书籍又被当做毒草付之一炬,其中包括一部已被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的长篇小说。随后,他的妻子和女儿又离他而去,更使他的生活如雪上加霜……

未与青谋面前,我在一位与青相熟的老先生那里看到了青上大学时的一本日记。那是同样喜爱文学的老先生,在小将们焚烧青的手稿时偷偷抢出而收藏的。日记中那帅气的字迹,文采斐然的语句,处处可见青当时生活的天空是多么亮丽!他现在过得怎样呢?这也是我初次造访他的原因。

面前的青,一副琇琅近视镜遮住了他深邃的眼睛。他已被落实政策,在一所中学里任教。我静静地听着他娓娓的叙说,更惊异于他的沉静和恬淡。他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更像是老僧说禅。

听着他的叙说,不觉间喝完三杯茶。突然我感到喉咙里有些不对,胃中翻腾,口中唾液横生,大有醉酒的感觉。终忍不住,趁青不注意,赶紧掏出手绢,朝上面吐了一口。怪哉,茶也能醉人?再看青,他慢慢啜着茶,是那样的从容不迫,我忽地记起一句名言:茶如人生。如今的青,已在很远的一座城市里重新成家,且以花甲之年读完了西北大学作家班和北京鲁迅文学院,并出了好几本书。对青而言,人生不就像品茶一样吗?

我却不会忘记那次茶醉的经历了。我想:品茶要达到极致的境界,不聚集足够的底气和功夫,是达不到目的的。其实,对付人生诸事。不也是如此吗?

茶境

人皆说茶中大世界。稀里糊涂喝了几十年的茶,对其中奥妙,我却一直不能领略。真正感悟到一盏茶即是一段郁郁菲菲的韵律、一个诗意哲理的境界,是在南方旅游时,偶然遇到的一家颇具畲族风格的茶居里。

那是五月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了这家名为“怡心”的茶室里。我看中它有一种远离市嚣的幽静,风烟清寂,湖光滢澈。这栋木质结构的小屋里,迎面挂着一幅鲜亮的江南风情画;我靠的这面墙上方,挂着一把旧得有些发亮的琵琶。不知从哪儿流出一支美丽而轻柔的江南小调,如清澈舒缓的小溪,淌进人的心中。

这间拙朴的茶室,色调布置的随意而不堂皇,走进去就像到了家,足以抹去旅人疲惫。在这里,无拘的人,无拘的话题,使得灵性亦无拘。

凭窗远眺,我看见了处于远处湖中山坡上的茶树。这多情的灌木,被柔风推搡着,又被温暖的阳光扶起来,在一声声鸟的问候里吐露着心事。云雾漫过,几位采茶的女子在茶树间缓缓移动着,似在画中游.....隔着茶盅,我仿佛听见茶的细细的水声,在渐渐淡去的时光里,我的心也仿佛沉入更深的水域。

我手握着茶盅,盯着烧水壶里涌泉蒸腾。当滚烫的水被茶小姐注入茶壶时,立刻就有一阵裂帛声响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种熏游状态,因为我感觉到了一片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的酩酊了。这就是茶的境界吗?

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处怡心的最佳去处。耽饮在此,一盏浅注,即让人如临清流,如卧绿茵,如坐看云起,如梦闻雨至。其实,我并不懂茶道,我看中的只是品茶终于能让我萌生出一种诗意的境界,让我能够在那一片如闲云悠鹤般的茶语中,品味入痴,品出无尽的意境来。

记得清人龚炜在《巢林笔谈续编》中说:“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意远,趣从境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说到底,品茶须悠闲,闲则静,静则定,定则境界出。我说不出品茶有多少种感觉,但认为茶境蕴于灵秀气韵之中,使天地及万物皆有道可循。茶在茶中,茶在茶外,茶幻化于分秒之间,茶又守成于质朴之中……

由此,那茶境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了。陆放翁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以休闲的心境,去品那一片载沉载浮的茶韵,的确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和体验。一旦进入这状态,茶的韵味便会如同精灵一般在我心中盘旋起伏,潜行出一种绝妙的境界。暗忖在这样的境界里,一切的尘俗、名利和得失,原来竟可以如旧梦一样一一退隐了去,沉淀下来的才是我的本真,是返朴的情韵。忽然想到佛家有言:“茶味禅味,味味一味。”是了,禅味的获得全在于静,在静寂中超逸俗物之外,在寂静中回归自然。茶境,何尝不是如此?

一次偶然的茶饮,使我茅塞顿开,进入了茶的境界;而茶境,则使我体味到了一种人生的深意,一种不俗的情怀。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国中

 


 

茶香缭绕梦里游(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从小就伴随着九连山的茶山、茶水、茶香、茶韵长大的我,却在今天,才真切的品出故乡九连山绿茶的真味,读懂九连山茶绿的真正内涵。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临退悠然自由的我,与几位好友相约,驾着自驾车随“九连山茶乡游”的车队,驰骋在“春风缭绕茶香飘”的行程,领略了九连山茶乡的茶风、茶香、茶韵的风采,让我又一次在茶香茶韵的缭绕里醉入梦乡……

是啊!谁让我早年就离开故乡——九连山茶乡,当兵服役在外工作、生活,一晃“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东西南北,四海为家, 匆匆忙忙。平常虽然难得喝上昂贵的名茶,但后来多年农业战线工作,也曾参加过各类茶业博览会、展销会,交流会,不免还鉴赏和品啜过各种名茶和精细冲沏茶茗的情景。那龙井,在瓷碗中洁白如玉,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这铁观音,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味长久,俗称有"音韵茶",且茶韵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那君山银针,捧杯沏泡中,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可见一团白雾腾空而起,然后慢慢地出现如似一只白鹤,在清澈的云雾中频频点头,继而便朝蓝天翩翩飞去,再往杯里看,杯中茶叶齐刷刷地悬空竖起,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陡然坠落一般。这芙蓉茶,恰似松针儿,待沸水冲泡时,只见热气绕碗边转圈,然后自杯中升起,约莫几纹来高时,又在空中转圈,变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顷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变成一缕热气飘荡开来,把所在的空间角落都让幽雅清香韵致充满。还有极香的凤凰单丛茶,独具个性鲜明,丰富多变,风韵十足,回味无穷的香韵,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厚滋味,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于一体的高香型乌龙茶,条索紧结、自然花香、透彻明亮、滋味醇爽、回甘强久,耐冲耐泡。不过,我还是对家乡亲朋好友不时寄来点家乡的绿茶情有独钟,但对家乡九连山绿茶的印象,似乎是清晰,又模糊;似懂、非懂,又好像全都不懂。如今到了“功成名就”,“卸甲归田”的我,就要在九连山的茶山、茶水、茶香、茶韵的身旁,度过颐养晚年的欢快时光时,我却全身心地静了下来,希冀能再任九连山绿茶的茶山、茶水、茶香、茶韵,冲刷我的心灵,荡涤我的心魂,以唤起过去记忆里那似乎清晰,又有些模糊,似懂、又非懂,还好像全都不懂的尴尬印象予以变更,从而更真切地品出九连山绿茶的真实味道,读懂九连山绿茶的深遂内涵。

是的,面对九连山区漫山遍野的茶山、茶树,茶香、茶韵,作为长期工作、生活在外的离乡游子,已很少真真切切地,认真仔细地看看茶树、亲近茶树、阅读茶树。说心里话,身在他乡的游子,其实在梦里也常常梦想着亲近、阅读、品尝家乡的绿茶,但必竟是身在异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也正因为来去匆匆,很少真切地回家乡亲近、阅读大自然风物的风采雅韵,所以九连山绿茶在我心中印象的空间里,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留白”,也许是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烦琐原故,已难以把自己孩提时对九连山绿茶的所有零碎记忆的完全存放;也许是“笨拙”的异乡游子,难以全面、准确的表达对九连山绿茶的解读、想象和感知的遗憾缺失;或许是聪慧的九连山绿茶有意给在外工作生活的自家儿女,在若干年后回来补白时,让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来补全九连山绿茶那水墨画般的真实纯朴的容貌、情景、意境;或许是九连山绿茶与世无争的一种悠然,是闲适隐逸的一种存在,是从容生活,淡泊人生的一种智慧吧!不管是那种也许还是或许,远离故乡九连山绿茶身旁多年的我,今天终能全身心地而来与绿茶亲近交心,相亲相爱,倾诉忠肠。此时此刻,也让“笨拙”的儿郎看出了一点端倪,那就是此刻的九连山绿茶与我的心境都是一样的,心潮澎湃,思绪荡漾。不信,你瞧,九连山上那满山墨绿的灌木林和茶园,到处都是那一抹醉心的嫩绿,袅娜起一层淡淡的翠雾,犹如一幅写实的水墨画卷,令人读来悏意欣然,美的享受。当我们站在半山腰茶园的茶丛里,仿佛就如置身于一片茫茫的绿海之中。你看啊,那一片片梯田式的矮山茶园虽然不是排列的方整有序,且大小不一,但顺着山势伸展,也让人觉得错落有致,加上那绿油油的茶树枝叶点缀,更显得漂亮极了,就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山间坡地上。随着阳光照耀和山风的吹拂,那茶枝嫩叶苍翠欲滴,随风摇曳。当我把双眼聚焦后慢慢追随到远处,那无边无际的满山茶树,犹如一片绿色的台阶,盘绕点缀在山洼坡地中。再看看绿色的茶园里,一枚枚鲜嫩的茶树叶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舞蹈,仿佛让人看到蓬勃生命的茁壮滋长,且正和着九连山区人们喜爱的“客家山歌”、“客家采花戏”、“客家大锣鼓”的音律和节奏,时儿交头接耳,时儿挽手并肩;时儿手舞足蹈,时儿活蹦跳跃;时儿默默无语,时儿眉欢眼笑,尽情地飞舞,纵情地欢笑,尽情地欢腾,纵情地歌唱。

这飞舞,这欢笑,这歌唱,这欢腾,就像满山的碧浪在我身旁兴奋的激情荡漾,在我眼前逸动的风风火火,在我心中潺潺流水般的流淌,仿佛就像我那慈爱的母亲,亲切地呼唤着自家不太懂事的儿郎。此时的我,宛如是喝下了母亲亲手酿造的客家娘酒那样,心房的跳动激荡在瞬间地加剧,心中醉意的循环流速在瞬间增强,身体的醉意像桃花春水那样永远地活泼飞扬。再看同游茶山的人们雀跃欢声,再听那茶业公司制茶工房顶上播音器上传来,一阵阵入耳的“客家山歌”、“采茶戏调”和欢快的“客家大锣鼓”那“嗵咚 嗵咚 嗵咚咚、嘁咣、嘁咣、嘁嘁咣……”的音律,和着春风吹拂的茶园茶树的飘荡的节拍,是那样的合拍、和谐、吉祥。虽然茶园里采茶者和游者人头涌动,喧闹吵杂,却让人觉得如似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音律、这节拍,这响声,早已把我平静的心房扯出了年少时的激情和渴望,就像是一双天外伸来的无形巨手,从夜幕里扯出一道明媚的阳光,把我心田里珍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一的凝聚,又一一的曝光。

我知道:九连山的客家人有此一说:“一重山,一丛人,条条道路有茶亭。”过去的九连山区的客家人,普遍交通不便,人们多以肩挑步行为主,于是,设置在山路上的一座座茶亭就起着让行路人好歇个脚、避个雨、吃碗茶,补充一下能量的作用。

可以说,一座茶亭,就是一位慈母。在赤日炎炎的路上,它为人遮荫,在暴雨骤至的途中,它让人避雨,供劳动者与异乡客人歇息。当人们在茶亭中喝够了茶,抽足了烟,常常总会有老者讲故事,农人话麻桑,妇人谈家常……凉风为人擦汗,山泉为给人弹琴,山景供人欣赏。于是,刚才还一身疲惫的过路人,一下就疲劳顿失,身心愉悦,欢快地上路前行了。在茶亭里,少不了有无偿服务的义务烧茶阿伯、阿婆、或阿叔、阿婶,虽两鬓飞霜,却神情气爽,声音清亮,只要一见过路的客人到来,总是笑容满面地喊:“来啦!累了吧,喝碗茶!歇歇脚吧!”接着就会舀上一碗茶放在你的面前。至今我还记得70年代初,在县联中读高中时的情景: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有近20里崎岖的山路。途中要爬“丫锯缺”山;要走蜿蜒的山间小路,途中就有一座让人歇息的老“茶亭”;第当我们周末回家或上学时,都要经过老茶亭,尤其星期天下午去学校,每个人去都要背上一星期的口粮(大米、番薯(片)菜干、青菜及油盐等)。记得我们每次回家或去学校都要经过途中的这座老茶亭,这既是我们中途歇息的地方,也是我们20多个同学不成文相约集中的地点,不管谁先到都要在这里等同学们聚集后再走。在茶亭里,有一位就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孤寡老伯,长年累月义务为过路的行人歇息提供茶水。我们每到这里,都要向老伯问声好,喝上老伯煮好的一大碗山茶水,当我们喝了老伯的九连山茶水后,既解渴除乏,又心清气爽,这时喜欢乐器的我,总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支自制竹笛,吹一段当时的最流行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送粮忙”,或和其它同学一起来个笛子小合奏,既消磨了等待的时间,调节了气氛,又消除了路途的疲乏。正是这座老茶亭默默地为我们求学,,悠然快乐地穿梭在逸向人生之路的前方……

一座茶亭就是一个路标。在山村问路,村民们很可能就会告诉你往前走的山路走,在某亭处往左(右)拐,就是去某地的路。你若找到了茶亭,便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荒山野岭之间,山亭也可作为一段标尺,徒步在遥遥无尽头的路上,如果你知道前路有茶亭,心里就不会有对未知前方的疑惑和畏惧。

一座茶亭就是一座平台。旧时人们出行都是靠双脚走路,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而在茶亭中短暂歇息能使路人忘记疲惫,放松后的惬意让人们在茶亭中很容易交谈,这种交谈充满着欢笑。在茶亭偶遇本就是一种缘分,路人是珍惜这种缘分的,所以在茶亭中相遇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或许这种朋友这辈子仅一次相见,却难以相忘,如果有幸日后某处相遇了,那就是相当熟知的老朋友了,可以毫无拘束地打个招呼道一声平安。



一座茶亭就是一道风景。每一段山路路,每一座茶亭,都是山里人永恒的记忆,难舍的乡梓情结。茶亭既装点了山乡景色,也入远行人的美梦。正是这一座座茶亭,屹立在乡村的袅袅炊烟里,突兀在荒山野岭的多彩晚霞中,其虽然名不见经传,却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彰显着客家人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美丽心灵,尽管茶亭有的简陋,并不华美,却反映了客家人真诚的人性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那茶亭所拥有的四季情趣,完美的配合了四时的山景而充满了诗情画意。不管哪个季节,只要你坐于茶亭之中,就能聆听到“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的风韵,静想有关人生的“春花秋月”,那是一件特别让人幸福的事情。

一座茶亭也是一段难舍的情结。每一座亭都是山里人永恒的记忆,既是装点了山乡景致,也是远行游子的家园梦。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在外游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设了一座座“敬宗亭、福星亭、安济亭、甘饮亭、翼然亭、百寿亭、挹薰亭,耸翠亭、望乡亭、思乡亭,以造福乡梓,了却乡情。我就曾见过一座座茶亭的柱子上各刻有各样的对联,如:“景入我怀我入景;神怡心旷心神怡。”“我为人人人为我;亭传代代代传人。”“水复山重山复水;时来运转运来时。”“清泉玉石照明月;明月照石玉泉清。”“梦中醒时醒中梦;非为是者是为非。”这些茶亭对联,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

我也知道,从小村里的老茶人就跟我们这些小孩子说,九连山的绿茶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而精制绿茶的。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为绿茶。而九连山的绿茶特性,又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保留着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绿茶“绿叶清汤,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九连山绿茶属不发酵茶,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头春茶、清明茶。为清明至夏至节气所采制成的茶。茶叶至嫩,品质甚佳。夏茶,即在夏至节前后,所新发的茶叶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个月所采制的茶。绿茶的制作法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绿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可简单地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团搓成粒,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和储存。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功能。

在我孩提的记忆里,九连山的绿茶就像九连山区的客家女性一样,纯朴诚实,贤惠孝顺,吃苦耐劳,宁可牺牲自己的风华正茂,干涸自己的青春年华,暗淡自己的丰挺光芒,也要为千家万户人们的向往,希望,默默地奉献出全身的热量和芳香。不是吗!只要你沏上一杯九连山绿茶,端在鼻前稍闻片刻,再放进口中,一股清清的绿茶香味直将在你的口腔里,舌尖上翻腾,尔后再直下喉咙胸腔,顿时就会把人的睏思倦意退去,让人觉得全身舒展自如,神清气爽,就像那紧缩的茶叶,在清水中,云卷云舒;又似舒展的茶叶,在杯里悠悠旋转,闲庭漫步——让你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可谓是独享清福。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所以,九连山区的人们对绿茶是倍加珍惜,爱慕,善待之。特别是在沏茶、品茶中都是十分讲究,注重沏茶要有“四最宜”、饮茶要有“三之境”:最宜茶家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沙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既可醇其原味,复可赏其形色;最宜二、三素心野老、散淡闲人处江湖之远,栖泉石之间,琴舞松鼠,棋敲闲花。风过竹响,云飘水流。无心有意间啜饮一口,言来语往中齿舌余香。一分苦涩,几丝清凉。茶灵充满,茶意本然。似有人生之况味,又似有宇宙之禅机。此乃饮茶之至境。至若红尘之所谓茶道或街面施设之茶事,虽为俗中求雅、闹中求静之佳选,但一落规制、一涉人为,茶灵便如惊鹿般即刻远遁,茶境也失其天然而退得其次。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规范、环境再舒适,即使再张以“和、清、雅、寂”之虚目,也总有点表演、作秀、模拟感或别的什么味道。但能臻此境已属不易,毕竟还是与茶有关的雅人雅事。姑可称之为饮茶之雅境。当外感都市喧嚣、内觉身心俱疲之时,不问独处还是群聚,不论绿茗还它茶,不管泥壶还是瓷杯,就其所便,随其所宜,冲上一壶,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脾,提神解乏。虽未得茶灵之真体,但也可在恍惚间觅出其远去的踪影和留下的余味。此乃饮茶之常境。

是啊,九连山的绿茶,自从在大地之母身上生长的那刻起,就已坚定执着地认定了自己一生的抱负、一生的归宿、一生的情爱,一生的渴望,就是为了要相拥和亲吻那璀璨天空的那一派蔚蓝和星光;为了滋润和惠泽那大地之母亲如手足的那片沃土和人间;为了连结和拥抱一缕永恒情思的茶韵、茶香。正如有人所说的,茶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也如人们所看到的,在那碧绿的茶山之上,茶每天都在快乐地生长,每日都与阳光和空气自由对话,与风雨雷电游戏,与夕阳朝霞玩耍。尤其是在酷暑寒冬的季节,万物一片寂静,就是平常最爱冒尖的南国红棉树,喜欢炫耀的江南桃蕾柳芽,也无不都在酣睡中做着一个又一个的天真美梦。但九连山里的茶树却在寒霜彻骨的冬日,毫无瑟缩之意,一身凛然地傲立在深山地域中,顶寒风冷雨,冒霜冻雪凛,默默地积为自己身体里的积蓄能量,为春天的到来呈上滋润、厚实的嫩叶,为人们的品嘇献出清韵茶香。春风乍暖、清明前后,早已探出翠滴绿嫩的茶枝嫩叶,任由采茶姑娘的巧手摘去篓中,送到茶叶制作工房,经萎凋,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增加茶叶的柔韧度。揉捻,使茶叶结成一团团块状,直到茶叶细胞充分破碎,鲜叶逐渐变成古铜色,进而将茶叶用手工反复搓揉成形,最终干燥成为成品茶。可谓是历经火锅上烘,热浪里炒,布袋里揉,从绿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以纯朴诚挚的干枯一叶,成为千家万户的香茗;在壶里杯中变幻,在口中腔里留香,化作人世间的青春活力和厚重温馨。这不是吗?一棵不知名的茶树上生长,看青山与绿水,取天地之精华,这是九连山茶的生命旅途中令人神往、为之抚掌的极致之美。尤其是在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茶的嫩叶离开了生命之树,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茶叶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然而,当茶叶到了一个精致的玻璃杯中,与自然之水相遇,一个全新的她又诞生了。茶叶和清水的融合,与清水共舞,让她散发出清新淡雅的气息,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正是这茶经历春夏秋冬,吸吮天地精华,从绿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就是为了她这瞬间之美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啊?这是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全部生命的悲壮之美,这是为了瞬间与水的自由舞蹈而生发的相融之美,这是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啊!

是啊!九连山的绿茶虽然只是条索紧结,色泽棕红、或金黄、或乌润带黛青,没有华美绚烂的外表,没有妖媚招摇的气象,也没有堂皇尊贵的冠冕。但它却有纯朴自然,率性本真,可恬淡,也可清静;可绚烂,也可壮烈,最终回归于平淡和宁静之间。正是这一片片茶叶,在冲泡的水中翩翩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遨游。当人们在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人们的眼前。也正是这一片片绿叶的舞姿,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与澹泊和生命的沉重与轻盈。让人慎密地思考,认真地欣赏,仔细地品味。因为,茶之舞就宛如是人之舞,一个人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身姿与你悠然自在的对话。所以,人们都说茶是有生命的。正是有生命的茶,在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茶这长袖飘飘,气若幽兰的“茶仙女”那秀颀和从容的舞姿所陶醉。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时候茶是非常寂寞的,寂寞地等待着能有一个相知的人来欣赏她,品味她。不是吗!品茶,即品人生。悠悠品茶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艰难,几多烦恼和疲惫,一并浸入杯中缓缓地消解和忘却,心境超于平和,情感得以净化,气韵得到提升,让人沉浸于物我两忘的梦幻境界,这不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参悟吗?所以,人们说,一片茶叶,一片生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一生不也像那茶叶一样,在生命的里程里,倾情绽放自己美丽的一生,最终沉淀一世精华,留芳百世香飘人间!

啊,九连山的绿茶,当我再次喝下你那乳汁般的茶汤,就像周身热血沸腾的心里那样微妙的深沉醉意,就像母亲酿的客家娘酒那样舒筋活络的心魂涤荡。是啊,是你,九连山绿茶水冲刷了我多年心头的泥沙淤积,透析了我心肺脉管的血液循环,让我与你的心相印,脉相连。此时的我,虽然醉意还没完全离去,但我已在醉意里把你的容貌、情景、意境、韵味一一清晰地读懂,不再模糊不清,不再似懂非懂。在我心里的九连山绿茶,永远是一个样,就像那慈祥母亲那样:纯朴诚挚,聪惠孝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伟大形象;遗世独立,矢志不移,乐观向上的傲人姿态;不畏艰难困苦、寻觅美好明天的精神;谦恭内敛,以德留香的高贵品德。

此时的我,没有了更多的“留白”猜想,也没有了梦间的幻想。而是清醒地伴着山风云霏,听着不远处的茶山传来若隐若现的鸟呜声,随着山风的蜿蜒飘逸,延绵而去,悠然不绝,再次见证了九连山区的兴衰,也见证了红尘凡俗的喜怒哀乐。一切都如一幅云绕雨霏的水墨画,唯有眼前一望无边的九连山脉,还静静地耸立在大地之母的身旁,继续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九连山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还有那温柔多情的九连山风和潇洒飘逸的云霭,也不知能否留住那些随之远逝的风声,还能否破解属于九连山区人们的所有心事的几分神奇,几分意境,几分真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自然的岁月始终是匆匆在历史间流逝,但岁月能留下什么,又带走什么,无疑还是那九连山下的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优秀而灿烂的客家文化和“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神奇故事让人传颂至今。

是啊!树生高山头,茶香入梦游。当人们与青山绿水这些大自然伟物相接触时,人们的心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其相连相印,为之感动,为之振撼。但我在想,如果能在感动、振撼之余,人人都能自觉不自觉地循着大自然伟物的神奇牵引、踏着大自然伟物的高贵步履、抖着大自然伟物的文明精神,在广阔无垠的生命河道里,奔涌不息,静静的流淌,豪迈的逸向远方,这应是最美的……

 

                   (摘自2015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


 

茶语抒情(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喝了这么多年的茶,总想写点东西,为了纪念,也为了还原最初的开始。
  一个午后,忙里偷闲,茶语寥寥,能解的是抒情,不解的,是余音。希望在所得与所悟间,把荷下心事,一一展鸣。

                                   

   
  人家说,茶香识女人。
  茶气即是茶魂,茶的精致所在,了然于心。似气质女人的眉眼,双眼微闭,不紧不慢地挑起眼角时,半有余情,半是含烟。
  我一直觉得茶是有生息,是天上青衣绿影的仙子失神时往世间泼下的半杯玉液,世人喝了,便多了情趣与灵气。
  茶气轻轻,轻如张爱玲命里的爱情般,低进尘埃,也美到骨子里。
  绿茶有如浣纱女的清音妙韵点破碧溪涓涓,桃花源里疏落星月,一杯留守,能摇散夏日如火的盛情,似芭蕉扇动,移来清凉一片;
  白茶是飘过纱窗前,似颦非颦的情留眉间,白娘子欲语寄情西湖的烟雨楼前,是闺蜜的香甜和被遗忘的忆念,回想起当初,水乡里的闲情;
  红茶带着洛神绝美的喋血,暖秋后隐去倩影轻盈,月上西楼把庭院唱深,女儿初妆,不忘紧一紧裙裳,不被秋风偷听心事;
  乌茶所闻即是所见,泼墨成趣的几笔留白弄清影,白衣书生挥斥方遒,多是壮志,多是才情,思索总被隔壁若隐若现的琴音扰乱心弦,牵长又掐短;
  一种茶水便是一种心情,颐养出一种心性。
  台湾有种叫“东方美人”的茶叶,一直是我想见的。用千年离骚,换得一笑嫣然。我想,说的该是她吧。此茶就像西施,得日月之精华,颐养在世间的别处,娇贵而稀世。耳闻其香,该是身着旗袍,温宛如玉的女子姿态:手执檀香扇,时而拢下滑落香肩的纱巾,一笑一颦能动情,那是一段隔世沉香,也是一段百花深处的秘密。我想,那象是痞子蔡执笔写下的“洛神红茶”吧,是爱与痛后的遗憾,忐忑地等待不知归期的离人。
  在朦胧的茶气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秉性,与茶一样,内敛而高贵。你是否带有烟雨后的情绪,听风听心情,然后收回了一帘的凉白,惘然若失。

                                    

   
  茶意无关茶艺。问到友人这个词语时,他说,气意心情统一,就是两个字:世界。
  若说茶气是浅而易见的,那么茶意便是“深山藏古寺”,可以是隐约在琵琶半遮面前的温存,可以是换盏低唱后的凉薄。
  茶自古左右在墨客骚人的身边,听唱传奇,多情,冷暖,如人亦如世,几多诗词都在意念的边缘枕落,抱着一杯香茗,愁消几个黄昏夜色。新诗旧词间,瘦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我不由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篇文章,一个叫楚楚的女子写的,通篇的灵气。很记得她的几句话,落花为香茗,百合做杯盏,用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深山的一裙松针燃火,一壶幽谷中的晨露,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段放浪于开骸之处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细细品茶。
  她说的,世间万物皆可饮,夜色为水,境界是茶香。
  楚楚,如此心情,如此才气,如此名字,如此女子,捧出如此的一杯半缕仙气。夜半无人私语时分,仙风道骨一番,也做一回超世的仙人。
  茶香是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春秋,自己的古今。
  愿意去相信一切美好的女人,会很幸福。我只愿相信茶水的从容与平实。自品,自省,时而甘之如饴,时而冷落,时而别有用心。
  人生无常,人心无常道,《红楼梦》中不乏“吃茶”的情景,各种关于“吃茶”的各种场景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侧影,关于礼数习俗。喝茶,喝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有人喝出了茶马古道的沧凉,有人喝出了秦淮八艳的空绝,有人则喝出江南小调韵味悠长……心性与识见不同,喝出的感觉与气度皆有别。如那首《虞美人》一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茶被赋予了各种使命,不变的是自然心地。拥有茶心的人,自在茶色中笑语绯言,管他人云纷纷,管他三生之后是几个春秋,几个轮回。
 说到底,茶意本无意,随人品行识见论高低。一家之言,难以定音。我只意念。

                                    

  
   佛家之言,禅定入静总少不了茶。
   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佛祖家的那句偈语:心如明镜台。
   难得平常心。普度有依,依身法外的正是茶心。
   茶心,如女人般,难懂亦难缠,虽丝丝饶舌,却余香绵长。
   我想爱茶的人,在喝茶的时候,心该是柔软的吧,就如三月的樱花般,细细的,素素的,扑鼻直入清心。
  茶心也似菩提心,只可意会。言传中,总会偏了本意。每个喝茶的人都带着不同的心事与心气,像《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去妙玉处,妙玉启用了不同的杯子待客,捧着一样的茶,符合不同身份的茶杯。茶尽,也各尽了心事。
  佛说,道的本质在于悟。几千年来,个中真意,各有表达,却不为世人所解。
  我们说的,人走茶凉。热茶凉茶,关乎着小小的鼓动,小小的冷暖让七情六欲把盏偷换。此时,心便是茶,心苦茶苦,心若清,茶亦如是。外围的环境事故便是水,好的水就有清香四溢的茶香。而浑水,只能让人图生闷气。
  人的闷苦总有,把情茶话,任烟雨人生,心淡了,典当换成盐。
  快餐社会,一次性已经被搬进生活。然而茶还是没有失去它本质上的“养尊处优”,工夫茶色不是速食生活,如老人家说的,一步一步来才是生活,差一步,色香味是百步之遥。
  一直很不喜欢花茶,即使花茶可以美容。可是浮世间,难经人意总有,岁岁年年,听得了落花消处,马蹄溅香,渐行渐远的人痴人怨,仅一盏花茶,又美了多少婵娟?花茶是变换着香水的女子,举止间香艳却有失本质,没有茶心的质朴,又何来的清心雅气?
  每个人都有宠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时,我愿意是茶水心情,生涩而淡定,琥珀色,浅薄的心情。不需要浓烈,却可以永生。茶心只有半盏,半盏是宽恕的心。听昨夜剩余的半曲的江南别恋,换了折柳人,瘦了杜鹃,末路英雄的刻骨红尘。
   喝茶终究求的是心底那份平静与从实。偶然的遇见,只与有心人分享,待到那些梨白未尽的忧伤呼进肺里,便可化去生活甚至生命里的那些眉弯,受得茶仙真意。

                                    


   
  杜康可以浓烈,茶水却只怡情。淡而清,清心雅韵之为。
  从小生养在潮汕,知道茶有着最亲近平和的情感,非诗书之家,簪缨之族的绝绰,寻常百姓都能能备上茶具,静静细细品上两钟,雅俗共乐。家乡以茶当酒,对客相酌,每每口齿余香,坐享新茶旧事,入情也入味。茶香四溢,不同咖啡的考究与品味相应,落座的可以有鸿儒,有白丁,没有隔阂,大家亲亲近近拉家常,日子的滋润都在茶话里,同时见证主人家的爽朗品性。
  有诗云: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喝酒可以吆三喝四,但喝茶一定得谦恭礼让,彬彬有礼。茶情被牵成淡淡的,轻轻的清音雅韵。
  传奇不一定能能传世,传世的一定是传奇,茶道流传了几千几百年,传承了多少美丽的传奇。茶情,说的是清心寡欲,说的是人情世故,说的是难逢知己。对弈需要对手,对饮亦是如此。古来圣贤寂寞之处,在于无知音同喜同悲。喝茶既要用情,更要用心,境界是冷落了寒夜几更,更忘了身前身后名。红炉煮雪,扣下半盏茶叶,掩上盏嬉笑耳语,壶中吐香,两三女友倾膝而谈。晴窗细乳戏分茶,妙趣同生。对茶经,忆故人。没有年龄,没有身份,无界定地对上几句桃花诗,饮上几盏乡音。关乎礼?关乎情?天下大小事都抵不上掌中一捻香。
  苏东坡说了,诗酒趁年华。诗酒谈的是意气与激情,得失总是年轻时的一枕黄粱。茶情是细水长流,水煮红尘,年华会老,而茶色总不减。一个人时,可以随着香气填上半页白香词话,暗香盈袖,乏了便搁下,读读月下花语,看看绿肥红瘦,再回头想那离人心上秋的亲别。
  关于故乡的许多诗篇捎带着离人的乡愁,圈住墨香,圈住了欲语还休。茶情似人情,隔着茶水,体会世态炎凉。不同的遭遇是不同味道的茶情,如今,远离故乡的我,只能偶尔哼上传唱的一壶好茶一壶月。待到夜色满楼时,茶色便成一身的乡愁。
  天涯外,温柔处,心安即故乡。 


 写在茶后
   最近,总想戒茶。
   我是个俗人,却上了茶的瘾。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些东西。茶温润着我的胃,有些负累劳神了。
   朋友说,就是拿了你的命也拿不掉你的茶。
   是的,我丢不开的有两个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茶。呆不住几天,我决定还是拿命换茶。理由是:人生难得任性而为。总有一天,等你发现生活再也无法慢下来的时候,你会在记忆里搜索,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不希望多年保留的习惯早于生命离去。
   许多仓皇的岁月都有茶陪伴走过,高考、大学、工作,我已经失去最初爱上的理由。如果我说茶水已经成为我的安慰与依靠,可能有人会发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忘记,多数不是刻意而为。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掂量身心平衡的方程式,有的人喜欢午后喝杯咖啡,有的爱喝上两盅,有的人须睡午觉等等。而我偏偏喜欢上茶,接着饭后小掐,论哪谈哪都是可以沾染到。
   下午茶被认为是小资女人过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喝茶是一件很浪费时间跟表情的劳作,因为需要很多条件去陪侍。我倒觉得喝茶是生命的善待,当爱上了就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就像姑娘长大了会懂得浅浅笑一样,很必然的东西。
  上班生活,没有太多时间去编排习惯里的东西。我也差点失去了爱茶喝茶的资格。现在明白,人生如茶,苦茶和清茶都在手掌的玩转间,怎么过都是一辈子。无论多忙我都习惯往杯子里扔上几片茶叶。舒展,郁郁寡欢。捧满满的一高脚杯的热茶,呵出心满意足的心情。一杯茶水,捧出一个模样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淡定。
   我愿意,就这么惯着自己,穷其一生,坐享茶色当中。重复一场一场的开始,看一盏又一盏的过往,随便倚哪去等凉一壶茶,等着流年的完结。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


 

茶滋味(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小时候家里有一把鎏金提梁的大品紫砂壶。父亲朋友来家,才舍得拿出来泡茶。父亲喝的茶多是茉莉花茶和龙井。

水开遇茶,香气四溢,满室的阳光和笑声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那时泡茶,是不许我们喝的,只在心里想,一定比蜜还甜。

很多年不喝茶。经历人生,放慢了脚步,静下心来,端起陌生又熟悉的一杯茶啜苦咽干。

茶,不雅不俗,可雅可俗。纸窗下,雪水烹茶,和市井中端着搪瓷大碗一样享受的是茶。有人喝茶喝的是身份,有人喝的是平淡和踏实。喝茶可以繁到十八式,二十一式,可以简到一杯一盏。洗茶,洗的是心,茶何须洗。净与不净是心的分别,哪来的贵与贱,都是自然的造化,老北京喝了一辈子茉莉花茶,你说那茶贱,他和你急!

茶不伤人,无论谁遇到它,它都会在你的器皿中盛开如一朵莲花!开心喝杯茶,烦恼喝杯茶,成功一杯茶,失败还是一杯茶,人生曲折如茶,人生无常如茶。大雅是茶,大俗还是茶。

爱茶,走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一城又一城,寻茶访壶。兴冲冲的一颗心,急匆匆的脚步,斗室里堆积了宜兴的紫砂,各地的茶,各种茶器,成了一路走一路背的蝜蝂。细数光阴,一直在贪欲的路上,谁说茶让人清雅平淡?

爱茶,东家茶店转转,西家茶店坐坐,认识许多茶友,吆三喝四忙的不亦乐乎。遇知己品茶论道,深得受益,遇俗人你长我短,是非功过。浪费了光阴,招惹了是非,增添了贪欲,失去了平静的生活,这也叫爱茶吗?

泡茶店与泡吧有何区别?泡的都是一样的空虚无聊,泡的是内心的不安和焦躁。

茶的面前,我们从未检视过自己! 

茶一直在那里,你从未读懂它!寻茶,寻的是自己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茶不须人爱,因他不懂寂寞。

茶似有似无,不去不来,不喜不悲,不左不右,不增不减,茶如天上的云,如飞鸟如游鱼,如梦如幻。茶在那空空如也!

而苍白的依然是我们的灵魂;贪求的依然是我们索取的心;卑贱的依然是我们的德行。

何敢再谈茶!

世间,爱人爱物都是执着。爱即是心动了,爱即是贪,爱必然被其所伤。

爱茶,如同经历了一场爱情。一颗心已经交付他。随他喜怒哀乐,彻夜的想念彻夜的失眠,甜蜜和煎熬。手心里攥着,捂着,时刻怕失去,而终究失去。

看看斗室博古架上摆放的茶器,那是多少次流连茶城积累下来的?一遍遍擦洗,摆放,搭配,不厌其烦。岂不知这些易碎之物,一直在告诉你生命短暂,可你不懂!用心摆放的都是贪欲和妄想啊!
    世间美好的事物何止万千,而喜爱就搬回家几乎成了我们的习惯,殊不知事物皆有生灭,得到和失去之间,你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心?

茶,茶器,一点点结缘给朋友,博古架要空了,存储一点点散开,如同当初它们一点点聚拢,斗室其实并不狭小啊。

没有了精美的茶器,没有了堆积的老茶,却得到了身心的大自在!

莲花生淤泥却与淤泥无染,茶出自红尘却与红尘无关。

    寻茶的路,风景无限,爬过山,涉过水,当四季的风吹老了青春,蓦然发现,茶即是当下自己的那颗心,心不向外求时,茶就在心中。

 想起小时候父亲泡的茶,不知滋味,却甜在心底!

                           摘自2013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赵鸿


 

从花季到茶季(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和高中时期的同桌,认识已有三十年了。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她不仅有一张令人着迷的娃娃脸,而且常常心意漫漫,神思杳渺,不饮酒便自带三分醉;开口言语时,气韵流转,音色悦耳。同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素习书法、插花,是一位美丽的才女,形、神、情、态莫不动人。

  读高三时,老师在教室的后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高考倒计时日期。平素喜爱自由自在的我,早已被这单调乏味的备考生活折磨得不堪其苦,竟然置大考于不顾,一举逃进了琼瑶小说、三毛散文。每每还写首小诗,定要同桌分享……她倒是一脸认真,专注于课业,执着地问老师问题,反复地做难题……

  记得有一天上晚自习,我用胳膊肘碰了碰她,说,“最后排的那位刚转来的高个子戴眼镜男生在看你哦……”

 “啊?……”她的脸蓦地红到了耳根……

  之后,我们读了不同的大学,做了不同的工作,组成了各自的家庭,住在了不同的城市……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由生命中的花季走进了茶季。

  用半生开花,再用半世花落。也只有在这落英的季节,我们才有机会品味到花的浓、潭的深、茶的醇……

  甲午年春三月的一天,我不慎被车撞倒,因家人都在外地,怕他们担心,只字未提,和同桌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岂料她竟坐了火车来看我!那一日,我们一起品的是04年的普洱。一个美好的下午,她静静地坐在圈椅里,看我取出茶饼,焙火、煮水、候汤……轻声问我,为什么还要“焙”一下呢?我说,以前住在一楼,比较阴,焙一下,是让茶饼表面水汽散去,使得藏茶得其精,这步“暖茶”程序,是去唤醒茶质中的甘美。

  “哦,明白了”她说,“就如同多年不见的老友,也需一个事件,作为唤醒的契机……”

  老普洱因茶单宁醇化,汤色已然红艳明亮,把盏品啜,入口沉稳,回甘细致……三十年的同桌,一起品那存放十年的老茶,竟然品味到十六岁花季新茶的鲜灵清高之香,又品味到四十几岁老茶的优雅醇和之美,这该算是“新鲜的陈年”?亦或是 “陈年的新鲜”?……她告辞后,茶席放在那里摆了一天,我在日记里写到:

  “故人万里,一身清尘,归来对影,梅花初绽。

  汤沸火红,酒满茶半,月上露台,酣畅倾谈。

  这是一位走后令你不愿收起她用过的杯盏的友人。

  初夏的五月,我们在北京见面时,既不去景点,也不逛商场,而是直奔马连道茶城……临行时,她的老父亲送给我一个精美的茶道组,她则送给我一块湖南安化出品的久扬黑茶-手筑茯砖。我的皮箱里装满了茶具、茶器、茶叶,手里还捧着她插好花的花器,就这样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清秋的九月,我陪同桌在北京琉璃厂东街买字帖。行至紫文堂,她向堂主郭源先生请教书法,我则留意到里间的陈设,那里有几张茶桌,心想,难道说,帝都缘结爱茶人!

                                 

  郭源先生见我们对他的篆书感兴趣,随即邀请我们入席品茶,一起品了九十年代出品的普洱,和03年出品的六堡茶。茶汤味道纯正,茶气力道刚劲。几道下来,体力不支,飘然醉茶。不觉时光飞逝,京都华灯初上,琉璃厂东街的店铺都已打烊。和郭先生告辞,从紫文堂出来,我和同桌在这被文化浸润的千年古街上,亦仙亦缈地游走说笑,好似浸润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

  今年立冬的第二天,是同桌的生日,我特意为她办了一个小型茶会,邀请了几位她想见的老友作陪。同桌偏爱紫色,我便以“紫云深处醉流霞”为茶席主题,配赏的相应茶品依次是: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顾渚紫笋、九年轻发酵紫芽、400年古树半发酵轻火紫芽、70年代出品的晒青普洱。

  一个难忘的下午!我的同桌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回到了母校,找到了幸存下来尚未被拆除的女生宿舍,见到了偏于一隅的我们高三六班的教室,并且和多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一起品茶……在《良宵引》的古雅曲韵中,紫笋身披白毫,芽头挺立,宛若身骨重实的婴儿;九年的轻发酵紫芽,汤色晶亮,气韵清扬,浅饮慢品,喉开齿畅;400年古树轻火紫芽,梅香、兰香、果香,香韵叠叠……当70年代的普洱出场时,我们看到茶饼已然变松,汤色已经变成了金黄,叶底却依旧保持了柔软。一位老同学悠悠地说,想想,70年代都发生了些什么?

  那时,我们刚刚上小学哦……

  在茶的芬芳中,蓦然回首,我们找到了时光酝酿的醇美……

  藏茶的人,当年他如何能想得到,他精心藏放的茶,40年后,几经辗转,到了我们的生日茶会上!他收藏起来的何止是一个茶饼!那是一个春天,一座碧绿的茶山,一个飘然远去的年代,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芸芸众生,我们不都是在苦苦寻找那个知味的人吗?

  当年,在十六岁花季,紧挨着,坐在一个座位的那个人,和我一起对着一道题苦想的那个人,和我一起悄悄分享我写的小诗的那个人,现在,我们仍然设法见面。一起讨论的“题”已经有了很多,而且,“题”或有很多解,或根本无解。三十年后,还能够和同桌一起“做题”,一起走进人生的茶季,一起品味花的浓深,茶的甘醇,真好!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冯宜

 

 


 

捧读《喝茶趣》,妙悟《品茶语》——茶仙子鲍丽丽新书发布

$
0
0

                                   

捧读《喝茶趣》,妙悟《品茶语》

——茶仙子鲍丽丽新书首发签售仪式



刚入立秋之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将携15万余种精品图书汇聚上海,参加2017年第14届上海书展。诸多文化艺术界名人以及700场阅读活动一周密集呈现,使得上海书展成为纸质阅读盛典。名人也为阅读翩翩而来——《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陈尚君、董卿等将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围绕“以经典传承与文化自信”为主题,谈“传统里的诗与远方”。

除了传统里的诗与远方”,还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昨日下午上海书展“书香中国”上海周活动中,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喝茶趣》和《品茶语》两本新书颇受读者关注。呈现在昨日首发签售仪式上的新书,是茶仙子鲍丽丽继《醒悟》《态度》《静雅》之后的又一茶文化力作。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同时也是上海、米兰两届世博会的茶仙子,她带着使命感一直在践行着中国文化和茶文化的落地工作。一位年轻的“85后”茶人,以青春的赤忱亲历其境,以对茶的挚爱深入其中,以生命的体悟讲述茶文化赢得现场读者和粉丝的阵阵喝彩

                                

方寸纸张里蕴含的茶意,能让我们读茶、看茶、喝茶、品茶。在天姿灵秀、意气高洁的茶仙子的心里,充满着对茶的欢喜。鲍丽丽在传承着先辈们的茶学经典的同时,融入了自己习茶见解,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化作柔软细腻的解读,简约雅趣。在这两本书目里,我们会窥得丰富多彩的茶知识《喝茶趣》这样的书,通过画家李科毅的“大头”绘画形式把对茶、对人的理解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切入引导读者对如何喝好一杯茶与如何泡好一杯茶的兴致与兴趣;而像《品茶语》一书,通过摄影家孙郡、于佳的摄影作品把茶仙子引领中国式优雅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同时也更加突出了书中对“茶之美”、“茶之心”、“茶之道”命题的一种美学诠释。

出席现场为茶仙子新书做助力推介的众嘉宾包括,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大受欢迎的著名学者鲍鹏山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郑召利《吃茶去》杂志总编著名茶文化专家舒曼生活美学分享者张敏芳当代中国优秀青年艺术家李科毅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等。

据悉,上海书展在8月16日拉开序幕,持续到22日结束。除了上海展览中心作为主会场外,上海有40家实体书店与16个区和区级图书馆一起列入书展分会场,在全市范围内配送阅读纸质文化资源,在炎炎的夏日,把高品质阅读这杯“精神凉茶”送到更多市民身边。(舒曼茶话)
著名学者鲍鹏山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郑召利


著名茶文化专家舒曼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

生活美学分享者张敏芳

优秀青年艺术家李科毅                             
茶仙子鲍丽丽签名售书现场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