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氤氲茗韵(散文)

$
0
0



  董桥有篇著名的随笔,叫《下午茶》,很美,可谓茗韵氤氲。回味时,仍沉浸在阳光明柔茶韵飘香的意蕴中,飘然若仙。学贯中西的董先生,的确是造境高手,娓娓道来,不觉中描摹出一幅水墨品茗国画,似乎又像一幅重彩的西洋水粉画,茶香中,总感觉弥散着一股咖啡的味道,或者说有英伦下午茶的醇香味道。况且,总感觉氤蕴背后,隐隐约约有位苍桑老人,在借茶叙说人生,禅味太浓已非禅,离茶咫尺,却隔着一张纸,似乎很遥远。

 真正懂茶的现代文人,恐怕要数鲁氏仲昆。鲁迅曾感叹,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没有刻骨的亲历,绝不会有这样铭心的感悟。事实上,大先生嗜茶,且收入不菲,却常常买点好茶售窰时剩下的茶沫喝,冲泡时,嗅着淡淡的茶香,一样悠然自得。有回等某公司廉价,花四角大洋买二两好茶,不得其法,用壶泡,色味欠佳。改为盖碗泡,色清味甘,微香小苦,果是好茶。代表作《阿Q正传》,便是被报人孙伏园好茶的清香所吸引,在慢嘬细品中,一点一点挤出来的,那灵感随氤氲的茗蕴飘逸。大先生留下半片茶砖,几十年后,后人拍卖出天价,据说陈香依旧。但真正解透茶禅三味的,还是其弟知堂老人,他那青砖碧瓦麻纸窗棂,瓦罐砂壶,小炉煮茶,很有茶圣遗风,颇得士大夫的趣味,是地道的中国茶。冰心夫妇新婚志禧,知堂便送了一套漂亮的茶具,很长一段日子便用这杯壶沏茶招待客人,颇得知堂老人苦雨斋茶道真传。

 时光流逝,节奏加快,难得浮生半日闲,享受悠然静谧的茶境了。虽然茶馆林立,茶店遍布,但多为谈事方便,茶不过是个引子,甚至于幌子。老舍出访苏联,不忘带着茶杯,泡杯浓茶,一喝一两天,以至于服务员倒掉时,向来温文尔雅的老舍,怒睁环眼,爆了粗口。贾平凹也算雅人,文人气十足,却喜欢大缸泡茶,那古色古香的大茶缸,足盛升半水。当代文人中,曾有美食家陆文夫和汪曾祺先生,深谙茶道,却已作古。

 近年,人们颇喜以茶具茶饼装点门面,大谈茶道茶禅,以茶人自居,但所论,要嘛翰音于天,似乎近于禅,未免太过虚玄,缺少必要的烟火气;要嘛烦琐近俗,失却茶的本意。更有胜者,信口开河,不懂装懂,大发谬论,所谓茶无好坏,水无清冽,器无雅致,将优雅的茶事彻底粗俗化了。

 我一直以为,喝茶,固然不必像《红楼梦》中栊翠庵的妙玉一样,雅到极致,水是梅花雪水、陈年雨水,器是名窑御制,不然就属牛饮了。但从古自今,喝茶的确分为两类,一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一个是颇近禅意的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喜欢二者皆有或稍偏于后者的那个茶。喝茶就是喝茶,纯粹些好,二三好友,静坐茶室,熏一柱沉香,煮一壶泉水,泡一壶好茶,氤氲茶韵里,谈天说地,慢慢地品饮,把玩,回味,岂不快哉。

 这种享受,的确是一种清福,想来简单,其实难得。这样的品茗,我向往已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自然惜福,感恩。

 这种天人合一的茶境,自古而然,我不过是步古人的后尘。古人吃茶,最讲氛围,也就是那氤氲气息的韵致,如今在日本茶道中多有保留。陆羽《茶经》多是写实,分门别类,蔚为大观。到宋朝时,雅到极致,皇帝徽宗就是烹茶高手,御制精美的龙凤小团饼,写下名传千秋的《大观茶论》。大书法家蔡蘘爱茶成癖,直到晚年,已不能品饮,依然醉心于茶,每天泡一壶,悠然把玩。到了明清之际,茶风茶艺尤盛,才会产生孟臣、鸣远等制壶大家和名壶,将紫砂茶器推到极致,佩文斋《群芳谱茶谱》,可谓洋洋大观。其实,直到民国仍遗风不减,张爱玲《半生缘》里描写曼帧喝茶,情趣多姿,头头是道,很得吃茶三昧。

 吃茶去!


【摘自2021年12月《吃茶去》杂志(总第74期);作者:静子静子(山西大同),山西省作协会员,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