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5日,安徽省茶叶管理处主办的《安徽茶讯》月刊,在安徽茶叶主产区的屯溪(今黄山市)正式创刊。《安徽茶讯》在第一卷第一期上,刊发了时任茶叶管理处处长方君强撰写的《发刊词》。方君强在《发刊词》中说:“抗战军与生产建设突飞猛进,吾皖茶叶秉承;中央政策暨省府管理办法实行统制,一切设施颇著成效。愿事业推进胥以学术为其基础,茶叶之产制改良尤非随时探讨群策群力,不足以求其进步。本处爰于本年岁首,发行茶讯月刊,举凡关于茶政兴革生产制造运输销售诸端与夫各地茶况,国际销场情形以及茶叶法规茶农茶工茶商动态,分别类编藉供研究。夫皖茶得天独厚驰誉全球,品质之优,产量之广,远非其他产茶区域所可比拟;吾人必须竭其智能发挥光大,以蕲产制之曾处,优越欧美市場,得以保持不墜是又不仅从事茶政者少数人士所当努力,海内宏达不吝珠玑尤所延企。本刊本嘤呜求友之义为集思广益之谋。谨述数言,用陈梗概。”
《安徽茶讯》编辑、发行者为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因为当时的安徽省茶叶管理处设在屯溪(今黄山市),所以,承担《安徽茶讯》印刷的是屯溪印刷生产合作社。《安徽茶讯》的发行定价是每册二角,邮寄费二分;预定半年六期茶刊是一元二角,预定全年十二期茶刊是二元四角,均免邮寄费。《安徽茶讯》第一期在刊物的封二刊登有“国父的話……”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的一段话:“在国际发展计划中,吾意当于产茶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厂,以机器替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而《安徽茶讯》第一期刊物的封三是《安徽茶讯》的“本刊投稿简章”。这个投稿简章共有十条。主要是关于投稿的内容要求,如“来搞不拘文体”,“来稿如系翻译,请附寄原文”,“来稿附有图表,请用黑墨水白纸绘正以便制版”以及“来稿经登载后,酌寄本刊为酬”等等。“投稿简章”还对“来稿书写格式”并“加新式标点”,来稿刊登后的著作权、未登稿件的退稿等事项均作了说明。《安徽茶讯》的封底是1940年时期安徽休(宁)、黟两县制茶厂、社的分布图;刊物的插页是《屯绿精制程序图》。
《安徽茶讯》第一期还刊发了“屯溪茶叶改良场”祝贺《安徽茶讯》出版的祝词、贺诗;祝词曰:“渐水春江,争看茶讯出世;更新除旧,欢祝胜利之年!然钜制,不乏珠玉在前,爰赋小诗,聊献椒花之颂。”诗曰:“茶政今番特地新!统一管理尽茶人,战时外汇宜调整,裕国尤须并裕名!仔细研求种植方,蒙山华露展旗枪,安徽茶讯师鸿渐,文字宣传效力强。时值三春国品夸!垂青孕紫碾名茶:石泉槐火新尝试,七碗还吟动井华。世界纷纷物竞年,岛夷争种著先鞭,祁红屯人绿称赞,预祝推销遍大千!”在祝词、贺诗后均署有“屯溪茶叶改良场谨祝”字样。《安徽茶讯》自创刊后,主要是刊发全国和本省的茶叶法规、管理办法以及运销、检查规则等内容,并且将其作为刊物重要的编辑工作;所以,《安徽茶讯》在创刊伊始,就刊出了《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管理规则》、《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箱茶互保办法》、《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检验所检查规则》以及《安徽省内销茶叶平衡费鉴定准则》等政策性规定、办法,规则等。如《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管理规则》分为甲、乙、丙、丁、戊共二十四条:分别是(甲)关于生产部分,(乙)关于精制部分,(丙)关于运输部分,(丁)关于推销部分,(戊)关于其他部分……。
这个“管理规则”出台的背景是,落实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与安徽省政府签订了《二十九年茶叶合约》的具体措施。而皖省与财政部贸委会签订《茶叶合约》的主要的目的是“兹为巩固战时经济,奖励后方生产,企图改进茶叶推广,茶区提高品质,调整运销,藉以协助农商换取外汇,加强抗战力量起见,双方议定合作贷款及收购运销等办法。”这个《茶叶合约》分总则、贷款、收购、附则共四章二十三条,代表民国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签字的是刘庆云,代表安徽省政府签字的是方君强。而《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管理规则》既可以视为是茶叶管理处的工作在责职,也可以认为是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关于茶叶收购的要求。然《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检验所检查规则》,则是安徽省茶叶管理处于二十九年六月修正的;这个《规则》共有十一条,主要内容是对皖省茶叶外销的运输检查做出了规定;《规则》称“本处在歙、绩(溪)区设立街口、三阳坑,宁(国)、广(德)区之柏垫宣(城)芜(湖)区之新河庄,郎溪区之梅渚以及至东区之羊湖陂设立检查所。茶叶运出省境,须向茶叶管理处领取运茶许可证,经过检查站时须查验证许可证并加戳记,无证或未加盖验戳,茶叶品种、数量以及运往地点不符等,均将茶叶扣留;内销茶也须报检查所检验并领取检验合格证及运茶许可证。凡无证私运出境及有证而隐匿偷减情形,经检查所查获或查明,将视情节轻重没收其全部茶叶或处于适当罚款。罚款及茶叶没收之所得,60%充于地方农商福利事业,40%用于检查所办理人员之奖励金”。为了引起重视并做好全省茶叶外销的运输检查事项,安徽省茶叶管理处还专门颁发了《布告》。
《安徽茶讯》在第一期的创刊号上,还刊载了《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箱茶互保办法》共七条;《办法》称“本处为谋茶叶集体安全,减轻茶商担负及保证贷款信用起見,持订定《互保办法》以及《屯溪茶叶改良场二十九年度工作大纲》等”。
从《屯溪茶叶改良场年度工作大纲》中,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茶叶改良场的工作状况是;“茶叶改良,大计百年。生产经营,垺于运销;田间技术,艰于工厂,该场业务,贵在生产,兴共准则,不外三端。一、促进现有病态之革除;二、致力合理经营之创成;三、举行有效成绩之推广。 物有本末,设计须分经纬。事有后先,实施宜有缓急。必也重心在握,乃可次等期其成效。该厂缔造之始,所应注意要务,并为慨举数事如次;甲、茶树;乙、原料;丙、品质;丁、出口;戊、茶工;庚、管理……”同时,就屯溪茶叶改良场近期工作,安徽省茶叶管理处也有具体计划:如“场址选择、场屋建筑、园圃开垦、繁殖茶苗、制茶业务”等等。《屯溪茶叶改良场年度工作大纲》还特别指出;“吾国不发酵茶,向有着色风尚。但内销饮用品,早已根废迹除,了无所遗。外销茶仍复继续存在。美国自禁运着色茶入境后,广大市场,遂以式微。法属非州政府,亦以色料不纯者,懸之厉禁。近年虽已改用无毒色料,输往无阻。彼邦将进而根本禁止着色,亦事所必有。至吾国高级绿茶,以及低级绿茶之嫩摘者,即不着色,亦颇相当美观。北美销路未尽绝者,仅此一线。以视日本绿茶,色泽尚不相及、恢复美销,维持菲销,无色制造,实为当前急切问题,必须善其试制,完其大成。”而这个“着色茶”的问题,则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困扰着中国茶业并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史料记录:着色,外销绿茶,因原料老嫩不齐,为使茶色均匀起见,概着用色料,以为朦饰,茶号普通所用之色料,为黄粉、蓝靛滑石粉及腊脂等,在烚炒时掺入。)
《安徽茶讯》第一期在《茶叶新书介绍》栏目里,报道了傅宏镇先生《中外茶业艺文志》出版并作了介绍;“我国茶业书籍,向无目录编著,一般茶叶研究者告令有系统参考资料可寻;今有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傅宏镇氏,以多年研究搜集所得,辑中外茶业艺文志一册,已于二十九年十二月间出版,举凡中外茶树著作,罗列无遗,计要目一千四百余篇,作者七百多人,分中日英文三部,包括论著、改进计划、栽培制造、调查统计报告、化学、病虫害、捡验、贸易推广八大类。内容至为丰富,诚为研究茶业者之福音,该书由安徽屯溪牌楼前六十七号安徽省屯溪茶业改良场经售,定价八角,函购加寄运费四角四分,(挂号须另加挂号费一角三分)闻出版后争相往购者颇为踊跃云。”当时,《安徽茶讯》的主要作者有方君强、傅宏镇、郑铭之、裘览耕、汪启桢、黄直夫、牧锡璋、胡浩川等。如傅宏镇的《二十九年安徽茶叶管制之概述》,郑铭之的《战时茶叶检验国防化》《裘览耕》的《屯绿初制与精制》黄直夫的《从砖茶谈到屯溪砖茶厂》(同年8月,中国茶叶公司在安徽屯溪坑口乡设立砖茶厂,生产茯砖、米砖、青砖等8个品种。该厂1942年停产)。还有游锡璋的《在现行制度下对茶叶合作社组织上的商榷》及汪啟桢的《皖南外销茶叶之产运概况》等等。
纵观《安徽茶讯》创刊号,蕴含着大量丰富密集的信息,她不仅具象地表现了安徽茶叶的历史轨迹,也高度浓缩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经济信息;同时,也是茶叶发展、茶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所以,从茶叶刊物入手,研究茶文化和茶的发展史应该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我们可以略读,可以精读,还可以拜读、更可以悦读;只要认真阅读并善于利用茶叶刊物,都会让人获益匪浅,收获颇丰……。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 毅(安徽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