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解读《松萝采茶词》及其茶文化的东学西渐……

$
0
0


              

                           

(《吃茶去》杂志)据古籍文献记载,在公元1600年代以前,松萝茶均以“新安松萝”、“徽州松萝”与全国主要名茶并列。同时,徽州松萝茶以她独具特色的炒青技术,别具一格的色、香、味、形,天趣备至的“瀹”饮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舞台上纵横捭阖,风靡一时……

    明清以来,吟咏松萝茶的诗词很多,就作者而言,不乏文学史上有声誉的大家,也有名不经传或佚名者;然《松萝采茶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松萝茶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也见证着徽茶文化并显扬着博大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松萝采茶词》有别于其他茶乡竹枝词之处,不仅仅在于篇幅整齐或堪为本土茶文化研究提供借鉴,更在于为中国近代茶文化的西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松萝采茶词》不仅描写了徽州茶区的风土人情,还吟咏了徽州女人生产劳动的状况及精神面貌;在内容上,它歌咏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语言上,它通俗自然、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源于徽州民间,不仅反映了徽州茶乡的茶情茶事,也折射出松萝茶乡的民俗风情,同时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徽州茶文化信息并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然而,《松萝采茶词》问世后,在本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切和重视,甚至连原作者也是“长期未明”。但它却在异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英、美等国屡屡被翻译、刊载、援引、录、节选等等,使之见证了松萝茶及近代茶文化进入西方的历史进程……。以致有专家指出:时至今日,《松萝采茶词》仍是西方语境里中国近代茶文化的生动表述。所以说,《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流转传播,不仅是徽茶文化东学西渐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近代茶文化东学西渐的典型范例……。

    这也充分说明,古老的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不仅是宝贵的历史和传统,也是中国人可以输出给全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华裔女作家解读《松萝采茶词》

    2010年代以来,我先后撰写了“徽州•茶乡竹枝词”、“诗僧苏曼殊与茶”等文;文章介绍了苏曼殊于1907年在日本编纂出版了一本英汉对照诗集《文学因缘》,诗集除辑选历代诗人少数名篇外,还刊有《松萝采茶词》(三十首)。但苏曼殊在辑录《松萝采茶词》时并没有说明作者是何人,只是写明英译者为英国人茂叟(音译);以致《松萝采茶词》的真实作者长期以来都是“佚名”。那么,《松萝采茶词》的原作者究竟是谁呢?

    2014年5月,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语言文化系、关键语言中心主任,华裔女作家江岚,发表了“《采茶词》与茶文化的东学西渐”一文。


    在引用了《郑毅•徽州茶乡竹枝词》相关文字介绍后,江岚说:“作为中华文化西传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采茶词》的流播再次证明了华文化的普世性,及其为世界文化体系添砖加瓦的贡献。作为一份可贵的近代茶文化遗产,《采茶词》也不能继续被埋没在本土浩瀚的古籍堆里,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更公正的认识与评价。”

    江岚认为,在“徽学热”在国内外学界方兴未艾之际,对《松萝采茶词》的作者、英译以及在英美流播的情况,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脉络,重新认识《松萝采茶词》及其历史价值。

    江岚在文章中指出:《松萝采茶词》最早于1840年发表在《中国丛报》第八卷的《中国诗歌》栏目里。同时,江岚还将《松萝采茶词》作者、英译以及在英美流播等情况作了介绍。至此,关于《松萝采茶词》的原作者、翻译者以及在英、美等地的传播情况,基本上都有了答案。

    那么,刊载《松萝采茶词》的《中国丛报》是一份什么样的期刊呢?《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旧译《澳门月报》,又译《中国文库》,日本译名《支那丛报》。《中国丛报》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由美部会(注:美部会,全称是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是美国基督教海外传教机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1832年5月,主要发行地点是广州。

   《中国丛报》采取销售和赠送相结合的发行方式,读者对象主要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西方人士。所以,它一度成为当时欧美人了解中国事务和动态的主要渠道。1847年之后,美部会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代替创办者裨治文负责《中国丛报》的编撰事务。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皇帝到地方官吏,从孔孟之道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等,《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所以,《松萝采茶词》得以在《中国丛报》的《中国诗歌》栏目里刊发,也就顺其自然了……。

    尽管《中国丛报》是西方第一份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刊物,然它的出版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助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还起到了“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的作用。而当年的《中国丛报》,就刊发过许多涉及中国茶叶的信息和报道。如1839年7月的《中国丛报》(第八卷)上,卫三畏翻译的一篇长达33页的文章,就是关于中国茶叶的种植、品名、外销等情况的介绍。

   《中国丛报》还曾经报道了1836至1840年间,中美之间的茶叶贸易概况。其时,中国平均每年输美的绿茶数量为1100多万磅,占输美华茶总额的79%;红茶300多万磅,占 21%,而这些茶叶大部分是用于美国本土消费。根据资料记载:从1785至1804年间,美国共派船203艘来华,从广州运回茶叶总计5366万磅(24340吨)。从此,华茶开始直接输往美洲。此时,华茶对外贸易已经遍及全球,松萝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向了世界并进人了美国市场。而《中国丛报》刊发的“论证茶叶在外国的销售价格时,则是依据不同产地、品种和质量而不断变动或变化的;如‘上等绿茶’、‘极品绿茶’的价格等等”。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些报刊引用的资料。其实,中国的茶叶,早在1690年就获得了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1773年,美国爆发了北美抗茶会和波士顿倾茶事件,缘此直接激励了北美人民进行的独立革命,翌年一个新的美国宣布成立。

    那么,刊登在1840年《中国丛报》的《松萝采茶词》是谁翻译的呢?正如诗僧苏曼殊在英汉诗集《文学因缘》中所注,英译者为英国茂叟。那么,茂叟是谁?华裔女作家江岚给出了答案:茂叟,其本名W.T.Mercer,他生于1822年,卒于1879年。他曾是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后执教于牛津大学。1835年前后,茂叟任职香港殖民地大臣(the Colonial Secretary)期间,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不少从事中英贸易的商人,其中就包括徽州茶商。

    据《中国丛报》刊发的《松萝采茶词》译文前编者按说,茂叟是从一位徽州茶商处得到这组茶诗的,茶诗是写在“一种极为精致,印有花边的红笺上……”。想来,这三十首写在红笺上的《松萝采茶词》,大约是某位徽州茶商将它作为书法礼物送给了茂叟。

    茂叟嗜茶,又钟情中国文化。他得到这组茶诗之后甚为喜爱,便亲自动手将它译成了英文。而采茶词在刊发时配有原文,原诗题为《春园采茶词三十首》,作者是“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那么,李亦青又是谁呢?

                     李亦青和“李祥记”茶号

    据明清徽商研究学者唐力行先生介绍,李亦青当是屯溪知名茶号“李祥记”的主人。而相关资料也清楚地记载:1840年,李亦青的“李祥记”茶号开设在休宁县屯溪镇。

    1889年,屯溪十四位茶商为济世而开设了公济局,主要是对贫困之人施医、施药、施棺木掩埋等,所需的经费是“经茶叶各商慨然乐助,每箱捐钱六文,禀由茶厘总局汇收,永为定例。”而《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则记载了“各茶号箱引捐及茶号捐助数目”,当时的“李祥记”茶号捐钱十八千五百四十六文。“李祥记”茶号的这个捐助数目,在当年所有捐助茶号中是比较大的……这也可见“李祥记”茶号的经济实力以及茶号主人李亦青的乐善好施

    1896年,有着《茶务都会》之誉的屯溪有茶号136户。而资料记载:规模较大者有徽州婺源人的“俞德昌”、“俞德和”、“胡源馨”茶号,还有休宁屯溪人胡采瑞以及李亦馨所开设的“钟聚”、“李祥记”茶号等。

    1897年11月27日,任职皖南茶厘局的程雨亭,在“请禁绿茶阴光详稿”中,清楚地记载有“徽属茶商李祥记”等,并且称“本年休宁县茶五十九号,只向来著名之老商李祥记、广生、永达等数号,诚实可信。”程雨亭还说“与该商李祥记等公同议复,拟请嗣后沪上各洋行,购运绿茶,不买阴光,专尚本色,洵属去伪返真……”。可见休宁“李祥记”茶号不仅是“徽属茶商”及“著名之老商”,而且是“诚实可信”的茶商。所以,时任皖南茶厘局局长的程雨亭,更是经常找“李祥记”茶号的主人李亦青等“公同议复”茶情茶事。

    1907年,徽州府知府刘汝骥为了“比较良桔,研究实业,”以促进徽州产业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苦心筹备,“计我徽所有天产、工艺、美术、教育各种物品,经会员博采旁搜,均已灿然大备……。”知府刘汝骥在屯溪举办了一次徽州府物产会并进行了评奖,李亦青开设的“李祥记”茶号以其所经营的“贡珠”茶,在徽州府物产会评比中获得了二等银牌奖;而“贡珠”茶则是松萝茶演变后的“屯绿茶”一种。

    1918年,张正春《屯溪商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则是清晰地反映了屯溪的商业概况:“屯溪之商店,按照商会调查,上自黎阳,下至率口,前至河街,后至后街,大小商店约共五百余家。”在著名之商号(土产类)列有茶行7家,茶漆店5家,而茶号则是列有“李祥记”牌号一家。

    由此可见,徽州“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不仅是确有其人,而且有资料表明李亦青是徽州休宁海阳人。而“海阳”既是休宁的地名也是休宁的别称。据此,“李祥记”茶号不仅是确实存在,而且其茶号规模、茶叶品质以及茶号的知名度等,在当时的茶界都是榜上有名。至于“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的生平,没有寻觅到详细的资料,这应该是一个遗憾。

    茶商李亦青是徽州休宁海阳人,而松萝茶的产地就是徽州休宁。所以,李亦青以自己对松萝茶的了解、喜爱和嗜好,在经营松萝茶的同时,写出了《采茶词》三十首。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高超的艺术功力,以即景即情的感怀,如同仙露明珠般的朗润,亲切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幅采茶女采茶时自足、自得的欢乐图、风俗画,为人们了解清代徽茶文化乃至近代中国茶文化提供了一组宝贵的资料。

    徽州茶商李亦青在认识了英国人茂叟以后,将三十首《采茶词》书写在极为精致且印有花边的红笺上,并作为礼物送给了茂叟。于是,喜好松萝茶、又喜欢中国文化的英国人茂叟,就将这三十首采茶词翻译成英文,然后刊发在1840年的《中国丛报》上。从此,《松萝采茶词》(三十首)就开始了它东学西渐的旅途……

                     戴维斯与他任职的东印度公司

    1870年,英国著名汉学家约翰·戴维斯的译著《汉文诗解》,在英国伦敦阿谢尔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戴维斯自己著述的《汉文诗解》里,他将《松萝采茶词》(三十首)进行翻译后,将原文完整的转录在自己的《汉文诗解》书中。



    翻译《松萝采茶词》的约翰·戴维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又译德庇士John Francis Davis),汉名德庇时;是一位具有丰富汉文学知识和深厚学术功底的汉学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理雅各、翟理斯并称为十九世纪英国汉学界三大代表人物。1844年5月,戴维斯出任第二任香港总督兼任英国驻华公使。

    戴维斯很早就注意到了《《松萝采茶词》,并且十分喜爱。这位乐于品茶又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的“中国通”,在读到《中国丛报》刊载的《松萝采茶词》之后,认为“年轻姑娘们吟唱的这些歌谣,描绘出景物、气候及她们的内心感受……等等,呈现出自然的,有趣、欢快而近于天真形象。”加之他对松萝茶的喜爱等因素,所以他翻译了《《松萝采茶词》(三十首)。至此,戴维斯就成为继茂叟之后,再次翻译《松萝采茶词》(三十首)的英国人。

    戴维斯的《汉文诗解》,是最早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诗歌总体情况的英文专著之一。《汉文诗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形式的源革流变;第二部分则是选取中国历朝诗歌作品,从赏析的角度解读中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内涵。而《松萝采茶词》三十首原文及译文都在第二部分,所占篇幅之大,在全书中相当显眼。戴维斯之所以翻译《松萝采茶词》,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喜爱,更是因为他与松萝茶的特殊情感因素……。

    戴维斯和他的父亲都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商馆工作,而作为公司的“中国通”,戴维斯于1832年遴选为公司在广州的特别委员会主席,主理公司的在华贸易业务。1833年,戴维斯又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大班。(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船上的管货和处理商务的货长,依照其职务高低,分别称为大班、二班、三班;以后逐渐推广开来,则成为了对洋行经理的称呼。)

    戴维斯父子任职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虽名为“东印度”,实际上却并非单指印度,正如“美国人把亚洲看作一个整体,称它为印度。凡是指运地或原产地位置在印度洋或太平洋上的商业,都包括在这样命名的贸易之内”。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东印度”概念,实际上是对包括印度、中国等在内的东方世界的通称。

    1600年12月31日,英属东印度公司经伊丽沙白女王特许成立;有了贸易垄断权及政府所授予的公权力,尤其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于1795年破产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完全掌握了全球的茶叶贸易,尤其是从中国采购茶叶的业务……。

17世纪20年代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绝大部分年份中,所购买的茶叶都占其从中国总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茶叶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贸易。19世纪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都占其总货值的90%以上,在其垄断中国贸易的最后几年中,茶叶成为其唯一的进口商品。而输往英国的几乎全部为绿茶,主要是松萝茶和屯绿茶……。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当然,戴维斯父子俩在采购中国茶叶尤其是松萝茶的过程中,对松萝茶应该是有所了解和认识的。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松萝采茶词》的戴维斯还是英国皇家亚洲学会1824年的创会会员之一。1847年1月,当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正式在港成立时。由于戴维斯在汉学事务上享负盛名,因此又被获推举为创会会长。

    1875年,英国皇家学会亚洲分会的专家对中国茶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专家依照商务中的惯常分类,将茶叶分成红茶和绿茶两大部分,并着重对中国茶叶名目繁多的各类称呼进行解读。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亚洲分会会刊发表了一份中国茶叶产区普查及红、绿茶主要品名报告;尤其是在Green Teas(绿茶)一部分的开篇,报告作者解释:“Green Teas(绿茶)在汉语中被称为绿茶和松萝茶。而“绿茶”一词被等同于“松萝茶”。报告还提到“松萝是一座山名,据传为首次发现绿茶之地”。会刊刊发的文章也说明,松萝茶不仅一度是徽州绿茶的代称,甚至是中国绿茶的代称。英国皇家学会的“中国通”们还特别提醒道:“这类茶在汉语中往往又被叫做松萝,来源于我们在绿茶一节开篇提到过的松萝山;……质量最好、名声最响的生产地成为此类茶叶的通用名。”

    英国汉学家茂叟和戴维斯,两人先后将徽州茶商李亦青写的《松萝采茶词》(三十首)进行了翻译,并将其刊载在书、刊上发表和出版,从而使《松萝采茶词》东学西渐传向了西方的各个阶层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传播

    英国汉学家茂叟翻译了《松萝采茶词》,并在1840年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发后;英国另一位汉学家戴维斯,又将自己翻译的《松萝采茶词》编入了《汉文诗解》并于1870年在英国出版。这些翻译工作都为《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传播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茂叟和戴维斯翻译《松萝采茶词》之后的短短数年,《松萝采茶词》译诗便再次出现在《中国总论》这一部鸿篇巨著里。

    1848年出版的《中国总论》分上下两卷,共26章,是知名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代表作。在《中国总论》第一卷(577—581页)中,作者对中国的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包装、销售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同时以还将茂叟翻译的《松萝采茶词》完整的收录在书中。由于戴维斯的《松萝采茶词》译本所具备的优点胜于茂叟,所以,卫三畏在1883年修订《中国总论》时,则是用戴维斯的译本替代了茂叟的译本。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过《中国丛报》当过翻译并参加了《中美天津条约》谈判;他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等。所以,他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中国总论》英文名The Middle Kindom,意谓“中央王国”,是卫三畏撰写的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晚清社会的名著。直到如今,《中国总论》也还是美国的学生、学者以及普通大众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19世纪末到今天,《松萝采茶词》不断地被国外各类书籍援引、节录,以致《松萝采茶词》有了许多不同的英文标题和译文版本;如“茶叶采摘的歌谣”、“茶叶采摘民谣”、“茶谣选”、“茶叶在春天的歌谣”、“采茶谣”等等。

    但究其内容,这些援引、节录等,也不外乎是茂叟或戴维斯《松萝采茶词》的译文。所以,学者江岚指出,《松萝采茶词》或许不算是中华浩瀚诗海中的精品,然却是章法整齐,结构清晰,层次井然;而且不用艰深典故,不用繁难字词,三十首一气呵成。而《松萝采茶词》行文浅白而声情并茂,这也许是英国人茂叟和戴维斯偏重《松萝采茶词》并进行翻译的主要原因。

    英国女学者凯瑟琳(Catherine Ann White )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为此转录了部分《松萝采茶词》,以此来用作她《古典文学》一书里中国古典诗歌的实例。

    1852年,伦敦Grant and Griffith(格兰特和格里菲思)出版社推出儿童读物《家里奇观》,这本书由十一个与家中常见实物相关的小故事组成,其中第一个“一杯茶的故事”,用的就是茂叟《松萝采茶词》译文的第一首开篇,这不仅是出于对中国茶诗的喜欢,更是因为喜爱中国茶的原因。

     1849年,英国汉学家、英政府首任香港最高法庭律师瑟尔(Henry Charles Sirr,1807—1872);在伦敦出版了《中国与中国人》,在书中第二卷论及茶事的部分,作者节选了茂叟翻译的《松萝采茶词》译文七首。

     时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饮茶人口达33 亿之多,以介绍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英文书籍也层出不穷。然《松萝采茶词》仍然是受到西方的关注并被各类书刊摘录、引用……。

    新英格兰作家Katrina Munichiello(卡特丽娜)近年的新著《品茶:一次一杯》中,人们还是能够见到《《松萝采茶词》译文的摘引。在美国作家Sarah Rose的《写给所有中国茶》一书里,也有《松萝采茶词》的影子。但是,Sarah(莎拉)只是截取了原译文中的一些诗句进行了重新组合,并且更改及调整了几处用词。同时,作者仍然是沿用了“春园采茶词”的旧题,由此来作为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历史悠久之明证。

    从早期的Alfred Arthur Reade(艾尔弗雷德亚瑟)的《茶与品茗》,Edward Randolph Emerson的《饮料的过去与现在:制茶与品茶历史概观》;到近年Jacky Sach 的《品读茶叶》以及Beatrice Hohenegger的《流玉:从东到西茶故事》等等,甚至是在一些现今茶叶贸易公司的资料文件里,都或多或少地还能见到《松萝采茶词》的转引和节录。由此可见,《松萝采茶词》及其译本的流播与影响。

    正如学者江岚所说;仅以上述列举,已足以聚合成中华文化西传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学主动西渐的途径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近乎断绝。而《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传播,无疑是向西方打开了一扇文化窗口;尤其是伴随着中国茶叶在西方的销售,更加突显出中国近代茶文化的影响和魅力。值得注意并应该给予重视的,是美国作家Sarah Rose《写给所有中国茶》这本书,作者不仅是摘录了《松萝采茶词》,书名还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英国人如何窃取这世人最爱的饮料并改变了历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应该是《写给所有中国茶》的导语或重点,也是作者为什么摘引《松萝采茶词》原因的注解。关于“英国人如何窃取这世人最爱的饮料并改变了历史”一事,对于中国茶叶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1848年秋天,英国植物学家R•Fortune(罗伯特·福钧),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来到徽州休宁松萝山,企图窃取松萝茶叶和种子……。

    罗伯特·福钧在他的《中国茶区(松萝和武夷)旅行记》,也承认了窃取中国茶叶和种子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罗伯特·福钧在中国、在松萝山等地充当英国间谍并窃取中国茶叶的机密。所以说,西方学者对神秘中国的好奇以及对东方财富的贪欲,都与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松萝采茶词》与徽州女人

    1877年,传教士汉学家Ross C. Houghton(罗斯•霍顿)在他的《东方女性》一书中,以茂叟三十首《松萝采茶词》的译文作为辅助资料,并籍此来说明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存境况、人格精神与审美取向。

    在扩展了西方中国传统女性研究视域的同时,也证明了《松萝采茶词》对这一领域鲜活的样本意义。因为西方学者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观照社会,向来对男女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分工反应敏锐。所以,《松萝采茶词》中的徽州采茶女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

    研究中国问题的当代人类学家,美国女学者葛希芝(Hill Gates)曾经明确指出,要了解整个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一定要看社会性别,不能只关注男人们的工作,也必须观察女人们都做些什么,是怎么做的。

    古徽州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土田瘠确,劳动最为艰辛,收成最为微薄;而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的徽州女人,作为中华劳动妇女的一个代表,更是在艰苦环境中毅然挑起了扶老哺幼、主持家政、垦山劳作的重担。尤其是历经磨炼的徽州女人还有仁爱慈善、助人为乐、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的品格并留下了许多佳话,以致人们称赞“徽州女人”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用自己的辛劳和默默奉献,参与创造了灿烂、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在男耕女织的传统中国社会里,尤其是在徽州茶区,采茶焙茶等似乎都不算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在繁忙的茶季,采茶主要由女性来承担,焙茶及制茶工序也是女性可以参与并掌握其专业技术的加工过程,这些都有明显的性别分工特征。在古徽州,茶区的茶姑、茶娘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仅是能得到金钱的收入,也可以从中获得自我的价值和认同。这种好似约定俗成的分工,同时也决定了采茶女活动范围的两大空间:茶园和家里。其间的社会互动成为她们的生活重心,采茶和焙茶既是劳动,也是她们维持社交的一种方式,男性的身影在这里基本是被淡出并被边沿化。徽州茶区的这些状态和境况,在《松萝采茶词》中都有直接的而且是蕴含着诗意的反映。

    长期以来,西方着眼于中国传统女性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家庭与婚姻、节妇与殉节、女性文盲与才女、娼妓与文学等主题展开;而且多以城市女性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农村劳动女性的关注。然《松萝采茶词》的传播,使得西方的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研究有了一个惊异的感觉和另类的认识。

   《松萝采茶词》关于女子从事采茶活动描述,是东方女性的一个侧影,更多的是徽州女人别具一格的风采展现。她们“小姑大妇同携手”、“一月何曾一日闲”、“雨洒风吹失故吾”之际,她们“容颜虽瘦志常坚”,始终保持“惟愿侬家茶色好”及“笑指前村是妾家”的乐观积极心态。值得欣慰的是,徽州女人,并不全是摇摇欲坠的缠足妇女,也并非是贞节牌坊旁的寂寞女人,也不同于穿着文明新装进学堂的城市女性。经由《松萝采茶词》娓娓道来的,是持守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品性与美德的徽州茶娘、茶姑以及她们风姿绰约行走在阡陌的身影……

    《松萝采茶词》不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茶园图画,还按照采茶时令的先后叙事抒情,聚焦茶乡采茶女典型的日常动态,铺陈她们的生活、思想和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一切也使西方学者产生极大的兴趣的原因所在。尤其是通过采茶女对劳作过程的自述,次第叠现出产区的种茶环境、采茶时序、烘焙情境,可谓是真切而具体。其间,也有茶叶采摘、制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如茶叶的采摘。不同茶叶的采摘时间大都是有些差异的,有的要在无露之时,有的则必须在露浓之际……。如《松萝采茶词》就有“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正浓。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的诗句,诗中的采茶时间就是露水正浓之时,当然“小姑大妇”们则要“教侬辛苦日双双”了。所以,一些摘录、引用者在论述中国茶事时,都将《松萝采茶词》录入其书中,以增强他们在著述中相关文字的说服力。在《松萝采茶词》的叙说中,徽州茶乡的景像清晰可见:茶园漫山遍野,茶村散落其间,岭上有茶姑、茶娘的山歌盘旋,岭下是家家炒茶焙茶,户户以茶待客……。抽象的民俗民情由此变得真切可感,飘散着茶乡原生态的香高味浓,而随着采茶女日复一日的脚踪。《松萝采茶词》以个体的动态与情感为主线,勾勒出茶乡生活图景的不同侧面,可谓是淋漓尽致。想来,当松萝茶漂洋过海走向世界时,那些飘散在异域的松萝茶香,每一缕都渗透着采茶女的辛劳汗水,凝聚着她们朴素的希望。

   《松萝采茶词》三十首凡一百二十句,不是《木兰辞》的线索清晰,叙事完整,也不是《琵琶行》的字字珠玑,起伏跌宕;然而,它已不仅仅是一组竹枝词而已,而是成为了一支画笔,为异邦无数好奇的眼睛从容描绘出了中国女性的本真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

    说明:本文引用和借鉴了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语言文化系、关键语言中心主任,华裔女作家江岚的文字和观点,在此特别说明并向江岚教授致谢!


附:《松萝采茶词》(三十首)

侬家家住万山中,村南村北尽茗丛。

社后雨前忙不了,朝朝早起课茶工。

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正浓。

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

空蒙晚色照山矼,雾叶云芽未易降。

不识为谁来解渴? 教侬辛苦日双双。

双双相伴采茶枝,细语叮咛莫要迟。

既恐梢头芽欲老,更防来日雨丝丝。

采罢枝头叶自稀,提篮贮满始言归。

同人笑向他前过,惊起双凫两处飞。

一池碧水浸芙渠,叶小如钱半未舒。

行向矶头清浅处,试看侬貌近何如?

两鬓蓬松貌带枯,谁家有妇丑如奴?

只缘日日将茶采,雨晒风吹失故吾。

朝来风雨又凄凄,小笠长篮手自提。

采得旗枪归去后,相看却是半身泥。

今日窗前天色佳,忙梳鸦髻紧横钗。

匆匆便向园中去,忘却泥泞未换鞋。

园中才到又闻雷,湿透弓鞋未肯回。

遥嘱邻姑传言去,把侬青笠寄将来。

十一

小笠蒙头不庇身, 衣衫半湿像渔人。

手中提着青丝笼, 只少长竿与细纶。

十二

雨过枝头泛碧纹,攀来香气便氤氲。

高低接尽黄金缕, 染得衣襟处处芬。

十三

芬芳香气似兰荪,品色休宁胜婺源。

采罢新芽施又发, 今朝又是第三番。

十四

番番辛苦不辞难, 鸦髻斜歪玉指寒。

惟愿侬家茶色好, 赛他雀舌与龙团。

十五

一月何曾一日闲,早时出采暮方还。

更深尚在炉前焙, 怎不教人损玉颜。

十六

容颜虽瘦志常坚,熔出金芽分外妍。

知是何人调玉碗, 闲教纤手侍儿煎。

十七

活火煎来破寂寥,哪知接取苦多娇?

无端一阵狂风雨, 遍体淋淋似水浇。

十八

横雨狂风鸟觅巢,双双犹自恋花梢。

缘何夫婿轻言别, 愁上心来手忘梢。

十九

纵使愁肠似桔槔,且安贫苦莫辞劳。

只图焙得新茶好, 缕缕旗枪起白毫。

二十

功夫哪敢自蹉跎,尚觉侬家事务多。

焙出干茶忙去采, 今朝还要上松萝。

二十一

手挽筠篮鬓戴花,松萝山下采山茶。

途中姐妹劳相问, 笑指前村是妾家。

二十二

妾家楼屋傍垂杨,一带青阴护草堂。

明日若蒙来相伴, 到门先觉焙茶香。

二十三

乍暖乍凉屡变更,焙茶天色最难平。

西山日落东山雨, 道是多情却少晴。

二十四

今日西山山色青,携篮候伴坐村亭。

小姑更觉娇痴惯, 睡依阑干唤不醒。

二十五

直待高呼始应承,半开媚眼半难醒。

匆匆便向前头走, 提着篮儿忘盖簦。

二十六

同行迤逦过南楼,楼畔花开海石榴。

欲待折来分插戴, 树高攀不到梢头。

二十七

黄鸟枝头美好音,可人天气半晴阴。

攀枝各把衷情诉, 说到伤心泪不禁。

二十八

破却工夫未满篮,北枝寻罢又图南。

无端摘得同心叶, 纤手擎来鬓上簪。

二十九

茶品由来苦胜甜,个中滋味两般兼。

不知却为谁甜苦, 插破侬家玉指尖。

三十  

任他飞燕两呢喃,去采新茶换旧衫。

却把袖儿高卷起, 从教露出手纤纤。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原标题为:近代茶文化的东学西渐……——解读《松萝采茶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