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漂泊,茶叙或闲扯,偶尔聊到家山风物,不免心生诸多联想。因为,那一个地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非常亲切,而且,非常诗意,也非常响亮——“溪口”。
显然,此“溪口”,非彼“溪口”。日里夜里,高悬心门、潜伏笔端的那个溪口自然村,就像随手撒落闽东小山坳里的一芽茶尖,娇小,单薄,透亮,阳光撒下来,立即有一股令人窒息的纯净氤氲而起。
溪口自然村,隐藏在连江县西北山区,隶属蓼沿乡首占老区革命基点村。八一茶厂、千亩果场、牛溪水电站自东向西环村而绕,小小村子,仿佛用力挣脱束缚,顺着高低错落的丘陵脉动,跌跌撞撞地往前倾,末了向东一倚,靠上了浩浩汤汤的蓼沿溪的下游牛溪。大山脚下,逶迤而来的一支哗啦啦的小溪流,横贯村子,简直就像野地里扑腾扑腾的小牛犊,摇着晃着,猛一顶,一头扎向母亲的怀抱。小牛犊找到母亲,困乏着,安享着;可是,小溪汇入大溪,哗啦啦地,哗啦啦地,故意折腾出很大的动静,好一派清欢。
伫立村头小山包,溯流探望,但见溪环水绕间,碧里透青处,屋檐闪现,田畴层叠,村路隐约,偶尔,鸡鸣狗吠,童歌叟语。
溪之畔,村之口,其乐融融,其乐陶陶。
溪口,人口不足400,道地小村,却是我魂牵梦萦的生养之地。1981年秋季,我离开了村庄,到公社所在地的最高学府蓼沿中学就读初一。之后,一直飘在外头就学就业,勤勤恳恳求学谋生,断断续续舞文弄墨,期间,做过县志采编、机关文秘、乡镇“编外”干部、深圳打工族、报社通讯员,还读过函授大专班。1998年,腾挪到福州,做过党报记者、电视节目编导,最后,在马尾三江汇流的岸边鼓捣了一个安乐窝。至今,30多年过去了,小村庄早已改天换地,物是人非。但是,我们三口之家常常溜回小村庄走走、看看,每逢清明、中秋和春节,一家子都兴致盎然地在小村庄里消磨着节庆与年味带来的中国式的慢时光。遗憾的是,那个童趣十足的小村庄,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再也很难回去——回不去的小村庄呀!
2012年12月底,在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蓼沿乡乡长陈桂平先生和蓼沿乡党委宣传委员张其松先生的陪同下,本人有幸跟随福建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邵秀豪先生、林义钦先生回到家乡千亩果场采风。原来,在连江创意“梅洋梅花节”的生态旅游品牌运营商、连江籍华侨商帮领袖刘官正先生,瞄上了生态旅游资源储量达3万多亩的蓼沿山区,捷足先登,以千亩果场为原点,开发林果花茶竹生态旅游休闲示范片。
采风结束时,陈桂平先生指着花花绿绿的蓼沿乡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图,意味深长地说:蓼沿乡版图,就像一柄短剑。2013年,乡里热推“生态牌”的第一个招式,就是“拔剑开局”。采风之后,林义钦先生有感而发,得一联句:“游子情怀锻造春秋凭剑胆,雅人手笔安排丘壑有琴心。”作为家乡人,我信心很足:剑胆琴心,开局有力。
时值癸已立春,年关在即,年味渐浓,论及家乡风物,话题总是别样的热烙。倘以30余载时空纵横考量家乡风物,最最难舍难依的,当数家山小菜茶的气韵-——-至今一直在舌尖上,纠结着,生津着,润泽着。
记得读小学时,在外撒野累了渴了,一进家门口,就拽过奶奶酱色的茶罐罐,咕噜咕噜地浇灌,沁凉,微甜,草青味里掺杂着淡淡的泥土芬芳,那真的一个爽歪歪呀。其实,不爽,反而没有理由。因为,小时候,我常常瞪着眼睛盯着奶奶,而奶奶两手抱着茶罐罐往嘴里大口大口地倒茶水时,居然闭着眼睛,美滋滋,乐滋滋。那年那月,那茶水,仿佛就是人间至味。至味所在,乃天堂所在矣。
大约从那时候开始,我不知不觉地好上了茶水。也是在那样的日子,我的注意力,还转移到山腰的茶树,奶奶指尖下的芽尖,灶头炒锅上翻飞乱颤的叶片。再后来,奶奶一个人远走了……还好,因为小菜茶,少年的哀婉与惆怅得以轻解:一罐在手,奶奶就在眼前;奶奶,在哪里,人间的天堂就在哪里。
山之巅,水之湄。世事懵懂的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现妈妈在採茶,在炒茶,在喝茶。当然,喝茶的时候,妈妈的眼睛一定微闭着,眼角闪出一朵一朵的笑意。茶罐罐一扬一顿,一晃眼,我高考落榜,直接从小山村走进县城打工去了。外出打拼的日子,妈妈常常用洗得干干净净的西药瓶子装上些许小菜茶,让我带上。这个习惯,妈妈一直保留至今,依旧是小菜茶,唯一变换的是各色茶罐代替了药瓶子。
突然有一次,我问老妈:“空腹的时候,同样是泡绿茶,喝自家的小菜茶,胃不伤不痛;可是,别的绿茶,一落肚,胃就疼得难受……”
老妈若无其事地应道:“水土吧!”
“水土……?”
“小时候,玩溪里的水,喝家山的茶,溪口的水气土气都落到肚子底了,几十年过去了,肠胃就怕生了,撞上生的,就不舒服。我们喝小菜茶,不就是喝几口水吧!”
老妈轻描淡写,说的是茶,看得见摸得着的,却是家乡的山川风物,还有小山村对游子的召唤。
今夜,我宁愿相信:哪怕天荒地老,我的声音,我的影子,可以在城事与村夫之间自由变频,但是,我的舌尖味蕾,我的肠胃系统,却惟独对村头的那一片山水茶,情有所钟。
对口,就是好茶。
一杯茶,一辈子;一辈子,一杯茶。
年开大吉,蛇舞万象。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衷心祝愿:在2013,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家山一带的小菜茶,能进入运营商的视野,像溪水一样,走出大山,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哗啦啦地,哗啦啦地!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汤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