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佛教典籍用香述略

$
0
0


我国香文化起源甚古,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佛教用香文化也被接纳和吸收,并对我国香文化发展、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梳理和研究这方面的典籍资料,无疑是香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也着重从此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和分析。

一、概述

我国香文化起源甚古,至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屈原诗歌中就有大量“香草美人”的描写。据现存史料分析,焚香起源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到了西汉时期,我国香文化已初步成形,著名的“博山炉”就是长安巧工丁缓设计制造的。而汉武帝赏赐朝臣鸡舌香更是一则宫廷用香的可靠史料。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香文化逐步完善,到了魏晋南北朝,焚香、熏香、涂香、挂香等用香记载屡见于辞赋诗文。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步汉化和广泛传播,我国香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宋代香文化鼎盛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大致勾勒出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由其中可以看出,佛教用香对我国香文化发展、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梳理和研究这方面的典籍资料,无疑是香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也着重从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和分析。

二、从鬻香长者说起

《华严经》是佛教典籍中的一部大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可以说是三藏十二部的总括,相当于“佛教概论”。经中详细记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第二十三回参请鬻香长者,略引经文如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于是善才童子渐次游行,到了广大国,诣鬻香长者处所,顶礼膜拜,绕无量匝,合掌而立,然后说明来意。鬻香长者这才对善才童子说道:

“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又善了知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诸香。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灭烦恼香……如是一切我皆了达。”

接着,长者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香品:

象藏,海藏,净藏,牛头栴檀,莲华藏,阿卢那,先陀婆等等。其中象藏为人间之香,如果只烧一柱香,香云会弥覆城市村落,七日中雨细香雨。如果我们嗅闻其香,不但身心欢喜,而且能除却病苦,堪称神奇。

最后长者告诉善财:

“善男子!我唯知此调和香法。如诸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诸恶习气,不染世欲,永断烦恼众魔罥索,超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无染著。”

很多香文化研究者往往都忽略了这最后一段,其实这里才是重点。前面长者所说的十种香以及诸香的研制调和方法,其实都是用来表法的,是表演给这个世上执著于香气的芸芸众生看的。最后长者才对善才说明用意: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无染著,断除烦恼挂碍。这才是重点!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也有一段经文,说得更加明了:

“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

我们读诵佛典,无论是为了修行,还是进行研究,一定要首先了解佛法精义,也就是经文中常说的“诸法实相”,不然误入歧途,堕无间地狱。譬如香文化,如果单单从香料使用的角度去理解,固然也没有错,但这不是究竟,不是佛陀讲经说法的本意。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为经文中所引用的各种香气所障碍,就能真正体会到自心、自性的旃檀香味。


三、香严童子所证

香严童子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严(香光庄严)童子,童贞出家,虽已证道,但依然叫童子,上文说的善财童子也是一样。他当时住在一间静室里,端坐韬晦,沐浴身心,看见众比丘在那里燃烧沉水香,香气入鼻,他就静静寻伺香气的来源。不从木来,不从空来,也不从烟来。既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著,当体即空!

这就是香严童子通过鼻头嗅香所证得的解脱境界!

所以如来给他印证,以香严为号。香严童子是真的悟道了,此时虚妄香尘消陨,自性妙香现前。虽然微密难知,但却圆融微妙而周遍法界。这就是“香光庄严”的不可思议境界。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提到了香光庄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关于“香光庄严”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很好,很彻底,不妨引录如下:

“香光庄严者,香表清净,光表智慧。念佛之人,其心在佛。在佛身者染佛身,在佛心者染佛心,在佛名者染佛名,一切与佛同气,故得佛之香光庄严。”

我们今天进行香文化讨论,或者往高雅一些说,香道文化研究,能不能像香严童子那样,通过焚一炉妙香而悟道呢?真能如此,这一炉旃檀、沉水也就物有所值了。


四、佛经中其他有关用香的记载

佛教经典中涉及香文化的还有很多。譬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金光明最胜王经》、《苏悉地羯啰经》,以及大家所熟知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

《维摩诘经》的文字很优美,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经文中有一大段关于香积佛国的描写,很值得一读。香积国有香积如来,以香气说法。国中一切楼阁、建筑,乃至饮食等,都是众香所成。维摩诘菩萨遣化菩萨到香积佛国取满钵香饭,来与大众食用。大众尚未食用,仅仅闻了香气,就感到身意快然,吃完饭后,全身毛孔都为香气所染薰。

于是维摩诘就问:在香积国土,香积如来是如何说法的?

从香积国来的菩萨回答:“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其香,而诸菩萨自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其香皆薰,一切同等,悉得一切香德之定,堪任得定,菩萨一切行无所著。”

这个说法很奇妙,值得我们仔细思维。后世寺庙提供斋饭的地方称做“香积橱”,这个名称就是从《维摩诘经》中来的。

《金光明最胜王经》和《苏悉地羯啰经》则对一些佛教中一些常用香料的名称、制作方法等做了详细介绍,限于篇幅,这里仅仅引用部分资料,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大辩才天女宣说呪药洗浴之法,取经中所说三十二味香药研成香末、持咒一O八遍加持洗浴,如果能再发起弘誓,永断诸恶,常修诸善,于一切有情兴起大悲心者,则获无量福,所有患苦尽皆消除,解脱贫穷,财宝具足,一切吉祥安稳。
  呪药洗浴用香药共有三十二味之多(括弧内为古印度文字音译):
  菖蒲(跋者)牛黄(瞿卢折娜)苜蓿香(塞毕力加)麝香(莫迦婆迦)雄英(末(在木右柰)眵罗)合昬树(尸利洒)白及(因达啰喝悉哆)芎藭(者莫迦)苟杞根(苫弭)松脂(室利薛瑟得迦)桂皮(咄者)香附子(目窣哆)沈香(恶揭噜)栴檀(栴檀娜)零凌香(多揭罗)丁子(索瞿者)郁金(茶矩麽)婆律膏(揭罗婆)苇香(奈刺柁)竹黄((左勿右鳥)路战那)细豆蔻(苏泣迷罗)甘松(苦弭哆)藿香(钵恒罗)茅根香(嗢尸罗)叱脂(萨洛计)艾纳(世黎也)安息香(窭具攞)芥子(萨利杀跛)马芹(叶波儞)龙花须(那迦鸡萨罗)白胶(萨罗折婆)青木。

三十二味香药,中、梵文并列,颇为丰瞻。将这些药材等份合在一起,研成香末,过筛,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末香”,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纪(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的古印度就已经成熟了。洗浴时将末香投放进热汤里,周围还要熏香,设坛场,这是佛早期教祛病消灾的一种非常隆重的呪药洗浴仪式。

《苏悉地羯啰经》则主要记述了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等所使用不同之香。有涂香、末香、颗香、丸香等。经中还详细介绍了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及诸天、地居天等各自所用不同之香,以及不同合和香、香丸的调配法。又说了三部烧香法,即沈水、白檀、郁金香等。所用香品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引用介绍了。

值得注意的是该经还提到了合香的方法:

合和香法,香法善须分别,应其所用,根、叶、华、果,合时持献。又有四种香,应须知这:“所谓自性香、筹丸香、麄末香,作丸香,亦须要知。应用之处,若扇底迦法,用筹丸香处,若阿毘遮卢迦法,用尘末香,若补瑟徵迦法,用作丸香,摄通一切用,自性合筹丸香,置以砂糖和尘末香、树胶香,应用好蜜合和丸香,或以苏乳、砂糖,及蜜和香。

并特别强调说:合和香法,不置甲、麝、紫、钦等香,亦不应用末尔也等。而和合香,亦不过分,致令恶气。

后世合香用蜜,就是从这里来的。至于说不用甲香、麝香等,大概是因为这些香材用的动物体物以及太过刺激的缘故吧。但在后世的合香方中就没有这些忌讳了。


五、结语

以上对佛教经典用香资料仅仅作了简略的分析引用,可以说很粗疏。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三藏十二部中有关用香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大量繁复艰苦的工作只有待之后贤了。

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佛教用香除了有净化身心的作用外,主要是用来表法的。而且以檀香为主,因为檀香不沾染,穿透力强,对僧众熏修很有益处。至于一些动物体香,如麝香、龙涎香、甲香等,则不使用。沉水香也较少使用,因为沉香容易沾染,有夹杂,而且能致昏沉,经常使用还会使人嗅觉麻痹。这些用香观念和经验或许对当前的香文化研究能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希望能给国内目前的香文化热带来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有益的帮助。

茶文化中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以示茶道修习的次第以及和禅宗的密切联系。那么,香文化有没有这样简捷而富有禅意的用语呢?有!“香光庄严”就很现成,能很好地概括香道修习次第以及和佛教的密切联系。

    此时此刻,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香文化讨论的现场,有熏香,有佛法,还有茶汤,这里就是香道修习的道场,处处都是香光庄严!

摘自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马守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