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本文作者南山如济在终南山)
(《吃茶去》杂志)上星期自周五就开始下雨,一直持续到周日上午。雨很大,窗外一片风声雨声。望不见终南山,望不见千竹庵,望不见城外麦田,雨雾掩盖了一切,甚至煮茶的声音。
今年入夏以來,江南数省旱情严重,有些地方居民饮水都成问题。而关中地区自前些年开始,降水量明显增多,终南山也越显葱郁了。或者人世间的轮回就是这样,不经意闲会触动历史的转盘,此后运转不已,非人力所可改变。
周六小满,中午时雨渐渐停了,我们决定到山里看看。沿途麦子已经呈现出粗糙的黄绿色,那是麦穗开始灌浆的颜色。这场雨不但及时缓解了今春旱情,对小麦成熟、秋播都很有利。
快到山下时,雨又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气温很低,好在我们都穿了厚厚的外套,几个人坐在车里,欣赏着山中美景,感觉不到一丝寒冷。我笑道:说起来还是我们现代人有福气,古人登山临水要么步行,要么骑马,要么乘轿,别的暂且不论,如果遇到下雨天,单单这份寒冷就很令人难过。所以说如果就生活而言,现代人要比古人便利很多。
河水很大,水流冲击着溪涧旁巨石,发出轰隆声响,然后如同一匹白练般,轻轻滑向涧底深潭。河道上游铺设的石块已被河水淹没,这是通往千竹庵的唯一一道“石桥”,看来今天不能过去了,那就隔岸观望吧。雨中的千竹庵松涛叠翠,绿竹掩护,坐落在双峰山下,静谧而安详。那就早些回程吧,不要打搅大山的宁静,不要打搅雨中的吟唱,我们只是一些匆匆过客,去留无痕。
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仙人食罢腹便便,七十二峰生肺肝,真祖只在南山南。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古歌。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白石为人清高,卓荦不羁,虽怀良才而不为当世所用,一生困顿偃蹇,过着清贫自守的布衣生活。白石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尤善填词,后人誉为“白石体”,有《白石道人歌曲集》传世。
歌中的煮白石,出自一则神仙传说。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君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可见,煮白石是古代神仙们的专利,不但清雅无比,而且可以果腹疗饥,让人称羡不已。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虚老当年在终南山隐修,渴饮山泉,饥煮山芋,山芋形似白石,也是很神奇的事情。如今在终南山住茅棚的行者们,也都以山芋为食,大概也是这种古代道风的遗存吧。
说到清泉白石,忽然想到元末高士倪云林的一则趣话,辑录在《清閟阁全集》中:“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有赵行恕者,宋宗室也。慕元镇清致,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啖如常。元镇怫然曰:‘吾以子为王孙,特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自是绝交。”明·顾元庆《云林遗事》也说:“倪元镇性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
这种“状如石块”的清泉白石茶,其实是从古人煎水故事中“借”来的。古人取山泉水,往往要带一些石子,一则用于澄清水垢,再则用以养水。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说:“移水取石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黄鲁直《惠山泉》诗:‘锡谷寒泉椭石俱’是也。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
今天河道里水流很大,去不了千竹庵,取不了山泉水和洁净白石,也煮不了清泉白石茶,那就说说姜白石,说说倪云林,权当药食吧。
且作歌曰:
人生如萍聚,在在顺尘缘。
白石清历历,流泉响涓涓。
悲心还无恙,世道渐已严。
归去掩形迹,茶汤滋味宽。
(摘自2011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南山如济)
明代画家蓝瑛(1656年)作《松壑清言图》
唐代诗人王维作《山居秋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