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舌尖上的家山茶

$
0
0


外出漂泊,茶叙或闲扯,偶尔聊到家山风物,不免心生诸多联想。因为,那一个地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非常亲切,而且,非常诗意,也非常响亮——“溪口”。

显然,此“溪口”,非彼“溪口”。日里夜里,高悬心门、潜伏笔端的那个溪口自然村,就像随手撒落闽东小山坳里的一芽茶尖,娇小,单薄,透亮,阳光撒下来,立即有一股令人窒息的纯净氤氲而起。

溪口自然村,隐藏在连江县西北山区,隶属蓼沿乡首占老区革命基点村。八一茶厂、千亩果场、牛溪水电站自东向西环村而绕,小小村子,仿佛用力挣脱束缚,顺着高低错落的丘陵脉动,跌跌撞撞地往前倾,末了向东一倚,靠上了浩浩汤汤的蓼沿溪的下游牛溪。大山脚下,逶迤而来的一支哗啦啦的小溪流,横贯村子,简直就像野地里扑腾扑腾的小牛犊,摇着晃着,猛一顶,一头扎向母亲的怀抱。小牛犊找到母亲,困乏着,安享着;可是,小溪汇入大溪,哗啦啦地,哗啦啦地,故意折腾出很大的动静,好一派清欢。

伫立村头小山包,溯流探望,但见溪环水绕间,碧里透青处,屋檐闪现,田畴层叠,村路隐约,偶尔,鸡鸣狗吠,童歌叟语。

溪之畔,村之口,其乐融融,其乐陶陶。

溪口,人口不足四百,道地小村,却是我魂牵梦萦的生养之地。1981年秋季,我离开了村庄,到公社所在地的最高学府蓼沿中学就读初一。之后,一直飘在外头就学就业,勤勤恳恳求学谋生,断断续续舞文弄墨,期间,做过县志采编、机关文秘、乡镇“编外”干部、深圳打工族、报社通讯员,还读过函授大专班。1998年,腾挪到福州,做过党报记者、电视节目编导,最后,在马尾三江汇流的岸边鼓捣了一个安乐窝。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小村庄早已改天换地,物是人非。但是,我们三口之家常常溜回小村庄走走、看看,每逢清明、中秋和春节,一家子都兴致盎然地在小村庄里消磨着节庆与年味带来的中国式的慢时光。遗憾的是,那个童趣十足的小村庄,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再也很难回去——回不去的小村庄呀!

2012年12月底,在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蓼沿乡乡长陈桂平先生和蓼沿乡党委宣传委员张其松先生的陪同下,本人有幸跟随福建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邵秀豪先生、林义钦先生回到家乡千亩果场采风。原来,在连江创意“梅洋梅花节”的生态旅游品牌运营商、连江籍华侨商帮领袖刘官正先生,瞄上了生态旅游资源储量达3万多亩的蓼沿山区,捷足先登,以千亩果场为原点,开发林果花茶竹生态旅游休闲示范片。

采风结束时,陈桂平先生指着花花绿绿的蓼沿乡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图,意味深长地说:蓼沿乡版图,就像一柄短剑。2013年,乡里热推“生态牌”的第一个招式,就是“拔剑开局”。采风之后,林义钦先生有感而发,得一联句:“游子情怀锻造春秋凭剑胆,雅人手笔安排丘壑有琴心。”作为家乡人,我信心很足:剑胆琴心,开局有力。

时值癸已立春,年关在即,年味渐浓,论及家乡风物,话题总是别样的热烙。倘以30余载时空纵横考量家乡风物,最最难舍难依的,当数家山小菜茶的气韵——至今一直在舌尖上,纠结着,生津着,润泽着。

记得读小学时,在外撒野累了渴了,一进家门口,就拽过奶奶酱色的茶罐罐,咕噜咕噜地浇灌,沁凉,微甜,草青味里掺杂着淡淡的泥土芬芳,那真的一个爽歪歪呀。其实,不爽,反而没有理由。因为,小时候,我常常瞪着眼睛盯着奶奶,而奶奶两手抱着茶罐罐往嘴里大口大口地倒茶水时,居然闭着眼睛,美滋滋,乐滋滋。那年那月,那茶水,仿佛就是人间至味。至味所在,乃天堂所在矣。

大约从那时候开始,我不知不觉地好上了茶水。也是在那样的日子,我的注意力,还转移到山腰的茶树,奶奶指尖下的芽尖,灶头炒锅上翻飞乱颤的叶片。再后来,奶奶一个人远走了……还好,因为小菜茶,少年的哀婉与惆怅得以轻解:一罐在手,奶奶就在眼前;奶奶,在哪里,人间的天堂就在哪里。

山之巅,水之湄。世事懵懂的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现妈妈在採茶,在炒茶,在喝茶。当然,喝茶的时候,妈妈的眼睛一定微闭着,眼角闪出一朵一朵的笑意。茶罐罐一扬一顿,一晃眼,我高考落榜,直接从小山村走进县城打工去了。外出打拼的日子,妈妈常常用洗得干干净净的西药瓶子装上些许小菜茶,让我带上。这个习惯,妈妈一直保留至今,依旧是小菜茶,唯一变换的是各色茶罐代替了药瓶子。

突然有一次,我问老妈:“空腹的时候,同样是泡绿茶,喝自家的小菜茶,胃不伤不痛;可是,别的绿茶,一落肚,胃就疼得难受……”

老妈若无其事地应道:“水土吧!”

“水土……?”

“小时候,玩溪里的水,喝家山的茶,溪口的水气土气都落到肚子底了,几十年过去了,肠胃就怕生了,撞上生的,就不舒服。我们喝小菜茶,不就是喝几口水吧!”

老妈轻描淡写,说的是茶,看得见摸得着的,却是家乡的山川风物,还有小山村对游子的召唤。

 今夜,我宁愿相信:哪怕天荒地老,我的声音,我的影子,可以在城事与村夫之间自由变频,但是,我的舌尖味蕾,我的肠胃系统,却惟独对村头的那一片山水茶,情有所钟。

对口,就是好茶。

一杯茶,一辈子;一辈子,一杯茶。

 年开大吉,蛇舞万象。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衷心祝愿:在2013,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家山一带的小菜茶,能进入运营商的视野,像溪水一样,走出大山,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哗啦啦地,哗啦啦地!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汤荣辉

 


 

品茗,雨榭楼阁思茶道

$
0
0



    茶文化随着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轨迹而绵延不绝,除去茶所带来的那一丝甘甜与回味,其叶脉丝路间氤氲的精粹也随之袭来。陆羽在《茶经》中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特性,探讨了关于茶的艺术,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历史的上空鸣响了一曲关于茶的不朽乐章。从此茶的精神开始逐渐渗透,来到宫廷和民,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的历史浮沉,几千年的起起落落,几千年的积累沉淀。中国不但拥有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时至今日,难掩浮华躁世、靡靡之音的追求之势,茶道已变成文人张大复所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斤斤于茶水茶味之表象,反不得其真谛。然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墨想的人生世界。”即通过饮茶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一种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人生心境,一种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自然境界。这也正说明着人们对中国茶道今生的发展与超越吧。

    古时以茶“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寓人以纯朴自然、玄微适度的完美之性,但就今日茶文化的发展看,我们在逐渐丢弃茶那高洁和清廉的精神实质,独留下没有内涵的茶业,在追求快步社会时,忘了茶不同于其他快餐文化,沉淀的才是精华,于是,我们难再体味到忙里偷闲时的小小欣喜感,难再细细地嘬一口清茶,品味着涩后余香的丝丝甘甜。

    仔细想来,人如茶,当如沸水一般的困难来袭时,有的抗争不息而浮上水面,有的躲避现实而沉杯底。我们无法去评价这两种态度哪种更正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追求安然闲适的生活,不问世俗,保持自身高尚情操,这是陶渊明的选择,就像茶遇沸水时选择沉在水底一般。这并不是沉沦,只是选择坚守自我的一种方式。一如智者,在知识匮乏是要不懈地吸取知识养分;而成为真正的饱学之士时,也能不骄不躁,谦逊地低下智慧的头。另者,也有像浮在水面的茶叶,用自己的语言来抗争世界,最终笑看茶杯外的世界。

    可爱的小青嫩叶子,在初晨被轻轻采下,一道道工序后,她似乎老了许多,不再有初时的绿油莹滑,不再有初时的水嫩动人,现在的她全然是个佝偻的老人,在蜷缩着那无光密封的盒子里,静静地听候她的命运。她在干枯中默默等待,在烦躁中苦苦寻觅,在付出中慢慢品味,在享受中静静沉思。一股滚烫的水从杯壁慢慢滑下,她的身体也逐渐被这股热流浸湿,渐渐地,她终于挣扎着舒展开那蜷缩已久的身躯。水分慢慢注入,身体也逐渐丰盈起来,她释放着体内的芬芳,迟来的韶华在这杯中绽放。我们的人生也许暂且平凡,经历生老病死。当我们在年轻时孤注一掷,奋力为梦想拼搏时,哪怕只有像茶叶般瞬时释放芬芳的那一刻,此时的人生也是辉煌难忘的。杯底不是地狱,而是生命吐尽芬芳后的最终归宿,一个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的波澜在沉浮得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也在这最后的归宿处得到了诠释。茶,结束自己短暂的青春,演绎出生命最朴实的味道。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岂止清心明目。”清茶晨对朝霞,晚衬明月,早雾晚霜,凄清而薄凉,集精华于茶尖,复又经历高温烫炒,终成品。落入秀气的小口杯,等着最后一道关卡考验,加入沸水,看着上下翻腾的叶尖,杯口袅袅飘出的屡屡热气,以及周围弥漫的丝丝茶香。“水温过低,沏不出好茶”,不禁想到,这或许就是清茶的气节,高洁而坚韧,没有经历饱经沧桑的生活,没有经过沸水中浮浮沉沉的上下翻滚,茶也不会有浓烈的清香,就像一个在栉风沐雨中挣扎过的人,时光消磨了他的瑕疵,苦难成就了他的成功,终在人前绽放了自己,散发出生命的脉脉清香。

 一杯清茗,盛着纯得翠绿但却清晰可见底的茶水,有茶陪伴的时光那么清闲,那么宁静。那已经在尘世中酣然入睡的茶精灵,等待着被唤醒……

         摘自2014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欧宜准

 


 

父爱如茶

$
0
0



    啪、啪、啪——门被拍得很响。连忙开门,原来是从家乡赶来的老父亲。看我惊疑的样子,父亲嗬嗬笑着说:“给你送好东西来了。”边说边从手提袋中往外掏东西,掏出来的是两盒包装精美的茶叶。

父亲说,那个某某你还记得吗,家是西南山区的。我说记得呀,是我们家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说是呢是呢,就是他,昨天来看我,带来这两盒茶叶,说是他们当地特产,值好几百元呢。我在家也不大喝茶,送来给你喝。

望着眼前发白如雪、风尘披身的老父亲,我一时竟无语沉默。别人越山涉水送给他两盒茶叶,父亲却像宝贝似的专程赶了近两百里的路程送来给儿子!

父亲拍了拍身上的尘灰说:眼下乡下正忙插秧,原本想等你有空回家再给你,可怕搁时间长,茶叶“跑气”,那就糟蹋好东西了。我笑笑说:你也该留下一盒自己尝尝嘛,毕竟人家大老远地送来给你的。父亲说:你上次回家的那几天,我听你夜里老咳嗽,怕是烟抽多了。我知道你喜爱熬夜看书写字,要靠抽烟来醒神,烟抽多了会伤身体,好多人都在戒烟呢。往后,烟要少抽,多喝茶,也提神呢

说来惭愧,总觉亏欠父母的养育深情。早在二十年多年前,我就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可是一直没有能力改善乡下父母的生活境遇。善解人意的父母从未因此对我有过一点点的责难,反而一有机会他们就对我说些宽慰的话。

粗识笔墨的父亲最为得意的,就是偶而能在家乡的小报上读到我写的一些“豆腐块”,父亲常常会满怀幸福地对我说:村长夸你是秀才,说十里八乡的给咱村人长脸了;某某某说等你回家要请你作客,指导他儿子作文……末了,父亲总会一脸得意地说:“钱,人人能挣,能写文章登报纸的,咱那儿又有几人呢!”

其实,我知道这是老父亲在变着法儿宽慰我,让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卑自责。同时,父亲也是在极力地向我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在父母眼里心中,儿子永远都是他们的骄傲。

草草地吃了饭,一心惦记着农活的老父亲急着往回赶。临出门,父亲不忘叮嘱:多喝茶,少抽烟。吃饱,穿暖,身体好,就是滋润的生活。

拿起桌上父亲风尘仆仆送来的两盒茶叶,虽说只有几两的分量,但我却分明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有人说,父亲不懂得爱。我想,这只是我们做子女的没能用心动情地去感悟、去品咂罢了。其实父亲给予我们的爱,正如这茶,看似轻飘,没糖没盐的寡淡,但是,品了咂了,才豁然知晓原来这份爱竟是如此般的醇香厚味、滋心润肺。

摘自2014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兆喜

 


 

不器

$
0
0



一起学书法的师兄送了几把紫砂壶给我。其中一把,壶盖已经裂开,只用胶带粘了勉强盖着,已经不能使用。加之壶的泥料粗糙,虽造型浮雕漂亮,却并非适宜饮用的紫砂细料,便顺手注了水,把几株马蹄草丢在里头。

在宽容的壶肚里,这马蹄草居然很快长出细根,节节关联,细细的嫩绿的茎得以曲尽其意,蜿蜒到壶口,将圆圆的缘边委婉的铜钱大小的叶片轻轻搭在壶面上,向着窗外的阳光,无语吟唱。在我的茶桌上,显出小小的却不容忽视的生机。

我便体会了这废物利用的妙处,一时做出许多退而求其次却别有意趣的组合。例如,将退役不用的公道杯养花种草,把不规则的砚石当壶垫、笔搁,多出的杯垫做赏茶碟,笔搁却拿来安放茶拨茶夹等茶道用具,闲置的挂帘放下做铺垫,以布置新的茶席……

我不惮烦地举这些例子,是想能更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器物创造之初被设定的用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将其运用在一切我们认为合适的地方。

不记得某日在什么地方无意间看到两个字:“不器”——我想,这是最能概括我的这个想法的。

不器的大体含义,是不以之为器,可引申理解为,不把器物的用途局限在单一层面上。

在日式茶道中,早有在茶席上摆饰一些或可实用、或仅点缀的器物的,比如一个干瘪的莲蓬、一树小小的枯枝、一张撕破的渔网、一个斑驳的陶罐——初看都黯淡破败,细想却都古朴天然,颇具禅风。

这也许是因为日本人追求茶的精神层面的美,所以把器物的外表推向极致的朴素,以此来衬托茶、茶道、行茶之人内在的华美吧。

孔子《论语·为政》中言:“君子不器。”,是说君子(有德行的人)应该追求的是“道”(事物的本质,真理,我理解为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而不是“器”(表相的、物质的东西)。

这话放在茶道中,或可解为:饮茶虽可追求合宜的器具,但亦不必耽于此。器具漂亮固然好,但若过于追求器具而迷于其中,不能放下,恐怕便会失掉了饮茶的初衷本意,乃是“离道”了。不如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有什么使什么吧。

故不器者,是不拘泥于成规,不局限于器物创造之初被设定的用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将其运用在一切我们认为合适的地方。

不器者,更是要不受器物的约束,抛开表象的规矩,经由茶道的程序,进入无所挂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像有位哲人说过,真正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

此言得之矣!

已经被发现的,较之尚深埋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都只是微沫!种种的象、万变的事,皆是外相。佛说诸法空相,言万物的面目都不过是暂时的,并非恒定不变,因此对于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我们本可以看淡。若能放下外相的约束,而最终探寻到事物之本质,自可豁然开朗,得大自在!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姚建静


 

喝茶忆往事

$
0
0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沂蒙山区看望一个多年朋友的老父亲。
  也许是朋友早就给家打过电话的缘故,远远地在离朋友父亲家的路上,我就发现了他翘首期盼的老父亲,老人在临近路口的位置上等待着我们,也不知道他在路口等了多长时间。也许是离外多年的缘故,见到朋友的父亲,心里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也似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样的伫立街头,一样的舐犊情深,一样的含辛茹苦,一样的望子成龙,一样的人前满足,一样的背后孤独,一样的渴盼团聚,一样的忍受着离别的无奈。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也许是自己也早已成为父亲,才更多地理解了父母,才懂得了儿女在父母眼中的位置,也知道了如何才能让父母欢心。多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涯,已使我和朋友结下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某种程度上讲,去看望他的老父亲,也有一些替久不在家的朋友尽点孝心的意思。
  朋友的家,就坐落在一座山脚下,木制的窗户、红砖、红瓦和木板子夹成的篱笆墙,看上去至少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已赶不上时下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这老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尽管两个家庭的环境、背景和人员组成截然不同,但我好象也看到了彼此童年的影子。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这里的鸡、这里的鸭、这里的犬吠……,都是这么的熟悉、这么的自然、这么的亲近。
  朋友父亲热情地把我们引到家里,屋里已摆放好炒好的瓜子,还有两盒平时舍不得抽的名牌香烟。老人殷勤地让我们抽烟,见我们都不吸烟,又失落般张落着沏茶,好象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不会抽烟似的。这时,我注意到了这把用来沏茶的茶壶,这茶壶是现在市面上少见的紫砂壶,可能经常沏茶的缘故,壶把和壶盖已被手磨得发亮,无言地述说着历经的沧桑。看着朋友的妹妹(已经是5岁孩子的母亲),打开铁制的茶叶盒子,取出一撮说不出名字的茶叶放进茶壶,又倒入暖瓶里的开水。她拿出事先洗得透亮干净的茶杯,一一在圆桌上摆好,又把茶壶里的水轻轻倒入一个茶杯,接着把本以为要呈给客人的这第一杯茶水又重新倒入壶内。少许时间,她才开始逐个往茶杯里倒水,茶翻滚着透露出清澈的绿色,随着袅袅的热气飘出淡淡地茶香。不知什么感觉,我突然象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和童年的老屋,是这茶香引起了我久违了的思绪。在这沂蒙山深处,依然保持着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沏茶的程序,这一古老而又简单,又容易引起人们回忆的喝茶待客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茶道的雏形,还是茶道的简化,但来客人敬茶、喝茶分明传递着待客的基本礼节,保留着、延续着农村古老的待客风俗。当然,茶叶的好坏也反映了主人家的经济状况,但不管如何,家里来了客人,喝茶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或说是重要内容。喝茶就象宴客必有酒一样,传递着主人好客的心情,承载着主人和客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我喝茶的历史,还要追溯至上小学或是刚记事的时候开始。那时,爷爷有一手好剃头手艺,年轻时就四处奔波,大半辈子的漂泊,已经过上了含饴弄孙、子孙绕膝的田园生活。家里说不上富有,但爷爷有存款、爸爸在村里党支部书记、妈妈会给村里人做衣服,这些已足够让村里人羡慕。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是贫困的,但我们家里的这帮小孩子们,却并没有感到经济上的拮据,可以说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童年生活。
  上学了,课间休息时间,我和弟弟妹妹约好似的跑回家,因为爷爷早算好了时间,已经把茶沏好,凉在家里院子中间那棵大槐树下的矮桌子上。我们跑回家中,不管是那一个的碗端起来就喝,有时甚至一口气喝个三碗两碗的。一旁的爷爷,一边拿着蒲扇驱赶着苍蝇,一边嘴里喊着“别急,别烫着,有的是……”。那茶是清凉的,那茶是解渴的,那茶是温馨的,那茶是避暑的,那茶是爷爷的拳拳之心,那茶是爷爷的殷殷之情,那茶是我们童年的期待,那茶又是我们童年的加油站。喝完茶,我们又都一阵风儿似的往学校跑去,背后是爷爷的“慢点,别磕倒了……”。
  爷爷是慈祥的,是爱护他的儿孙的,有时他的那种宽容简直没有原则,也许是多年在外的漂泊,他太需要家的慰藉;一个人长年在外的孤独,使他害怕失去家人中的任何一个。就是我们犯了错误,他也都能以笑容相对,他象欣赏件件作品一样欣赏着我和弟弟、妹妹们,在他的眼里犯错误的孩子也是可爱的。也许就是这种心境,我的爸爸和爷爷始终没有分家,一直和睦地相处着。虽然到我们这一代已各在天涯,但这种家风和传统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并埋下深深的种子,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妻儿。
  现在来看,我包括我的女儿愿意喝茶,都是得到当年爷爷的遗传。因为我爱喝茶,所以女儿喝茶的历史也早些。记得女儿小时候,她睡的早,突然醒来说口渴,我顺手把自己的茶杯端过去,女儿用小手捧着杯子“咕咚、咕咚”地连喝几大口,又把杯子推给我,非常麻利地躺下,很快又睡着了。
  喝茶对我来说,也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需,上班时沏一杯清茶,接打电话、看文件、资料或是在电脑上写东西之余,顺手取过茶杯自然不自然地品咂一口,非常惬意。晚上在外面有了应酬,喝多了点酒,最想念的也是妻早已泡好的茶水,回到家里喝上几杯,解乏也解酒。这几年,随着年龄和越历的增多,我涉猎的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花茶、绿茶、普洱茶、龙井茶、乌龙茶等等都喝过,前段时间愿意喝铁观音,最近又恋上了龙井。业余时间我也陪朋友喝过早茶和晚茶,品过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和藏族的酥油茶,也随朋友到茶楼泡过功夫茶、喝过午后茶,但都喝不出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的味道了。当年爷爷喝的茶叶,不过是在农村供销社买到的普通的散装茶叶,现在也不会超过几十元一市斤,但那茶香已深深地扎在童年的记忆里,那茶趣已成为我们后辈对爷爷莫大的怀念,成为对老家深深的眷恋。
  今天,到了朋友家,看到这沏茶的程序,品着这山泉沏出的茶水,又好似回到了童年,但这茶的味道也已不同于儿时的味道。只是感到,这老屋、这茶香、这热情让人怀念,让人感动。
  离开朋友的家,看着越野车两旁闪过的茂密的林木,偶尔路过的小溪流水,望着远方弯弯曲曲的出山的路,感慨我的朋友能够从这样的大山里走出来,确实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容易。
  车,走很远了,我还在想朋友家那清澈的茶水,还有那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

 

 


 

品“莫干黄芽”,到云鹤山房“踏青”去(图)

$
0
0



    春天来了,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这几天正逢蒙蒙细雨,烟雨江南倒也成了踏青好时节。

“花飞竞渡日,草见踏春心”。浙江德清除了有风景秀丽的莫干山之外,山脚下的莫干山镇上还有我深爱有加的品茗之处——云鹤山房。正是在这里期遇正宗“莫干黄芽”,邂逅久违了的山房味道。

春日里追逐春风、春雨的温煦和绵绵,让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心灵敞开在烟雨山岚中,享受那种畅快淋漓的情致,然后,用手机上的镜头,用你感知色彩的眼睛摄取“春风又绿莫干山”的自然美景。

你是否知道每一缕莫干山春风吹拂的方向,是不是云鹤山房溢出“莫干黄芽”的茶香,这茶香带着云鹤山房新鲜雨露和柔柔春意,这茶香带着云鹤山房灵动的情感与岁月馨香虽然六大茶类各有所爱,然而大凡到莫干山踏青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喝一杯“莫干黄芽”,才不枉在德清的优雅之行。

在新茶采摘的季节踏青,就如同在“莫干黄芽”的茶汤里行走这或许就是沈记云鹤山房一道温馨的风景坐下来,慢慢地品味,悠闲地沉醉望着景色如画的窗外,此刻你手中的一杯“莫干黄芽”恰似春的韵律春的梦幻,绽放出云鹤山房主人对你的祝福。

吃茶去,吃茶来,来与去,寻找的是一种喝茶的缘分。您既然来莫干山了,就请品一杯“莫干黄芽”。此时,云鹤山房的主人沈婵樱在自己茶空间里总会煎泡一壶莫干黄芽,在茶汤翻滚间,在芽叶翩翩起舞间,述说着“感时一杯茶,愁时一杯茶”关于民国小镇上的民国故事……

花正开,鸟鸣唱,水浅流,茶自香,喝茶人不由轻吟遐想于春色缠绵。沈婵樱所打造的,一如她所说的在不同的季节,这里都有沁人心脾的空间让您感动。

喝茶的同伴说,春天里,把心交给云鹤山房一杯茶,于一缕清香中,放下所有的牵绊,一任春风送白云,有缘即往无缘去。与其陶醉于莫干山的春色,不如迷恋于莫干山的春茶。

晨登莫干黄芽云鹤山房品黄汤。感受云鹤山房里的黄芽人醉在青山绿水间与莫干山对望,在茶香中踏青。将一颗心安放在流年里静静停歇,品味偷得浮生半日之闲,去云鹤山房捕获春天的气息,在茶汤里找回本真,参悟本然的心境。(舒曼茶话于2017年4月10日)                                 

莫干黄芽加工后的典型特征:黄叶黄汤。




莫干山镇上的民国图书馆。

莫干山镇上一条街。

莫干山镇上一条街。




 

 

 

 


  

 


 

“微”生活,茶发力(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清明时节,新茶上市,挑剔的味蕾,痒痒的。恰巧,元泰同仁啸聚尝鲜,立马往茶案加塞,分享产自永泰基地的红茶新品,茶本味、草木香、火功气,鲜滋滋且仙滋滋,美哉,乐哉,悠哉。

  从茶室出来,元泰茶业魏文生先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一年一度的红茶征文活动。今年,第8个年头,主题“微”红茶。

   赞!粉丝当道,也算融入了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营销。

   其实,谈互联网思维,很心虚,虚汗淋漓。除了在新浪塞一个博客,有一搭没一搭地吐槽几件酸不啦叽的破文章,依然没有外挂微博微信。尽管,1998年7月就参与福州第一批潜水培训,并取得资格认证,但是,对于QQ“潜水”,除了一头雾水还是一头雾水。10年Q龄,10余次上Q。试问,有谁第N次撞见偶披着马甲活跃在Q上冒泡在群里?

  突然,一阵大雨从天而降。请问,旷野中的您,选择狂奔,还是保持惯有的行速?生活常识一定这样温馨提醒:赶紧跑,哪怕裸奔也须把顶上笼罩的雨幕拉扯到身后。宿命论者笃信不疑:此时此刻,雨天雨地,跑与不跑,都在雨中,都跑不出雨外,都离不开泡水。换句话说,在雨中,跑与不跑,无碍行路的方向,只关乎生活的心情。

  这个桥段很浅显,却很符合当下的心态----各走各路,各回各家。

    记得1998年的梅雨时节,扛着一把黄瓜色的刷子,投奔省城一家报社淘工淘活,初来乍到,拼上所有的积蓄,装了一部二手的摩托罗拉大哥大,一路招猫逗狗。可是,在这个小城历经15年沉浮后,居然盲从于简单生存、自由活法,一度瘾上喝茶,安于禅修,虚火去了,纠结少了,心头软软的。说心里话,那些日子,无论在市井,还是在职场,免不了很难堪,也很不堪:一方面,迷恋高科技,欲罢不能,却困兽犹斗;另一方面,排斥高科技,力不从心,又深陷其中。一晃,2013来到眼前,在心满意足于不愁吃饭、有闲喝茶的光景,便一味寻思着躲避高科技的围攻堵截。简单生活从手机开始,于是,花费192元网购了一部诺基亚1010,双卡双待,MP3播放,不挂微博,不刷微信。实话实说,微信没玩过,汗!严格意义上说,这部手机的配置,根本玩不转微博微信。恰恰是这部不合时宜的简装本手机,“机”不可失地陪同这台那局,护卫行驴四方,既给足马力,撑起气场,又不怕偷不怕摔,省心省事,了无挂碍,实乃贴心宝宝矣。

   一个桥段也好,一部手机亦罢,一概无涉方向,惟独关乎心情。

   应该说,这个状态,也是茶的本义:茶,就是茶。

   茶,是什么,不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有的,喝茶解渴;有的,品茶论道;还有的时候,茶乃引子,亦是媒介,一分下药,三分入膳,举杯落盏,两两相宜。

   生活,安放哪里,茶水就在哪里;思想,行走哪里,茶时光就漾动在哪里;营销,推拉摇移地上位哪里,茶经的通路就一往无前地直抵哪里。

   今年4月上线的网络文章《传统营销已死,取悦“粉丝”当道》,就直截了当告诉你:做出令人尖叫的产品,让粉丝参与决定产品的走向。

   如果,时光可以回溯,陆羽看到现代人如此这般地卖弄茶叶,老先生有想法有办法吗?急不可耐,连坐下来花一泡茶的功夫聊聊天气聊聊风月的耐性都没有,那你敢说----你喝的是茶?爱吃茶?不可一日无此君?

   还是如果,中国商人鼻祖范蠡如果复活在移动互联的虚拟世界里,老爷子该不会泛舟淘宝煮茶钓鱼,一忽而抓狂于“Wi-Fi没信号”,一忽而悲催于“网页加载中”吧?

      粉丝很逗,茶里茶外,线上线下,一心“微”梦,至于故纸堆里陆老先生与范老爷子的那些青梅艳事,压根儿就没心思晒之哂之。     

  瞧,乔布斯的“果”粉,都很Hi。显然,别无分号的一门生意,往往都有非常简单的兜售绝活。正如享受幸福,很多人自有一套简单的搞头。那么,以互联网的思维,把“微”生活植入茶叶营销,是否可以把翻来复去的茶经,念叨得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试图打开盒子一样,简单了了。

  茶就是茶。简单,乃茶者之道。

  从这个意义说,简单是一种逻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心经。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汤荣辉)

 

 


 

茶供(散文)

$
0
0



爱你

让我成了爱情

信仰你

让我成了神明

 

以天地为席

就有万千信众如如不动

摄住魂魄

将身心供奉

 

轻手拂出莲花万朵

我只求心不求佛

平常人,狂心奔驰,每时每刻都八千里路云和月。身体、语言、思想放逸,随心所欲,不知节制。不作心之师而以心为师,想到哪说到哪毫无方向,把自己交给欲望,炽火炽燃地一路狂奔,在火海刀尖上飞奔是伤,停下来是更深得伤。心粗气浮狂躁时,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一杯茶前,狂心顿歇。

曾国藩是一位严于律己,著作等身,立言立德立功的典范。他有个重要的休养生息习惯,“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借一杯茶,坐忘,以心为斋,不药有喜。

茶席之上,吃的是“点心”,喝的是“真水”。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每一个眼神与触摸,都有了觉照。每一个动作都与心相系。正命凝神之下,其中无一物不是“药”,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药。

在整个茶事活动中,每一个动作都把心牵在当下,觉受每一刻。这是表相和内心的不二。

茶席之上,所有的来宾都一视同仁,无论尊卑,一样地慈悲观照,一样地虔诚关照,无分别心。让每个人都去触摸到真心所在,展示心灵觉醒姿态的“真我”。这是点茶的不二。

无论精茶粗茶,一样尊重。不起取舍心,只管静品,定会让心祥和清净。这是喝茶的不二。

现代人毛孔骨节里都透着知识见解,已经与真相相去甚远。只有在茶的心境下,才拿得起,去承担;才放得下,万缘俱息。正所谓悬崖撒手,绝处承当。

古人说“味无味”,从无味中品出至味;从有味中品出无味,才能放下口舌之欲。只有放下追逐味道,方能触摸到味道的本来面目——阿自本不生。由此品出茶力传达的似有似无绵绵若存极幽极美的后韵。当人茶两相忘,心与茶一室,混同物我,就渐渐入禅境而茶禅一味,“真味永”。

禅宗开拓了一个空旷虚无、无边无涯的宇宙,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他又把这个宇宙这种意蕴,缩小到人的内心之中。茶席之上,一切都变成了人的幻觉与外化。于是,茶席,茶人,人心,成了最神圣的权威。

就这样,静静地坐,静静地品,静静地听。“云在青天水在瓶。”席间没有一句话,以一杯茶的方式,重逢。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家乡的绿茶(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每天饮一杯绿茶,是我的生活,我的追求,我的快乐。

因为喜欢喝茶,所以特意置办了几只紫砂茶壶和盖杯,以及茶壶和小茶杯等茶具,轮换着用来泡茶、喝茶。每年清明前后新茶上市时,我总是心情振奋却又忐忑不安,唯恐与新茶惜缘。五一长假,家乡的堂哥给我带来几斤新茶,我急忙净手、烧水,开汤泡饮。这干茶呈深绿色条索状,每一根都带有一个小钩钩,不知是何妙手炒出。洗杯、温杯、投茶、注水,绿茶身姿渐展,汤色清绿,清香流溢,忍不住轻啜一口,不急于咽下,而是舌尖轻抵上颚,向内吸气,茶汤在口中快乐地跳跃、翻滚,顿时香生两颊;入喉一路流淌,熨心贴肺。干茶深绿,闻之有幽香,经水后渐见嫩绿俏芽,白毫微着,形似兰花,状如雀舌,载沉载浮,如娇俏少女月色下灵动轻舞。茶汤淡绿,栗香幽醇,入口香滑,可感身心通泰,神清气爽;待到入喉后再想仔细回味,却已似着非着,似杳非杳。

茶芯淡味,能够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仿若空谷幽兰,又仿如琴音绕梁。这种与舌头缠绵悱恻的茶香,有人说象板栗的香味,我倒觉得更似粽香。

闲闲地品一口,一份浓浓的情思,就油然而发,让人心生几许缅怀或追忆,想起儿时的光景来。小时候,每年家里都会裹粽子,在孩子们熟睡的深夜,爸爸妈妈轮流看灶,第二天早上醒来,那熟悉的粽香就弥散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早餐便是绿茶和沾糖吃的粽子。绿茶与粽香,就这样存储于儿时的记忆,一并保留下来。我想,独特的粽香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儿时记忆的法门,重现那一段无邪的温馨时光。

家乡绿茶甘香,极为缠绵。她的感染力与众不同。我曾在雨中登黄山,在冷雨霏霏中品尝黄山毛峰的亲和煦暖的爱情滋味;我也曾到龙井问茶,与龙井村民畅饮,任凭汗水流泄,衣衫湿透,尽兴于山水之间;我也曾与友人在茶艺馆品味新春第一茬洞庭碧螺春,恍如置身春山溪响;我还曾在海南岛植物园品评“青山绿水”苦丁茶,饮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通畅,全神清灵。但从未有过这次品尝家乡山茶的感受。

恍然间,一切犹在从前。甘回舌转时,乐在茶香外。仙毫别样绿,亲情百味香。饮茶思源,源于清心。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野山

 


 

舒曼情系禅茶文化研究及其他成果(图)

$
0
0

                             

舒曼,字人予,笔名江南舒。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第三届学术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华鼎国学研究会国茶委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促进会万里茶协作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兼总执行人,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顾问,《吃茶去》杂志总编,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广东省岭南茶叶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香港中国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博茶寿星、中国世博茶仙子总策划,“世界和谐茶会”总策划,第一、二、三、四届中国香文化高峰论坛总策划,第一、二、三、四、五届京津冀三地茶馆经济区域合作论坛总策划

著有《吃茶去》《缘起茶香》《禅茶一味》《茶与书画艺术》舒曼茶文集等著作。2007年获“世界禅茶文化贡献奖”;2010年荣获“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奖”。

一、近些年,舒曼在禅茶和佛茶文化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使人刮目相看目前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

《中国禅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其功能》《中国禅茶文化价值及其反思》《“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试论“吃茶去”的禅境美学意象》茶味与禅意,语默此皆清——浅论唐代文人禅茶诗化的高远意境“禅茶一味”综述》《解析百丈道恒禅师“三诀”真如本性》《五祖法演禅师及其门下“三佛”与“吃茶去”觅踪》禅茶文化:开引一股源头活水——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功能诞生始末《河北禅茶文化的历史资源》《河北茶史四件事催开中国禅茶文化之门》《论“禅茶一味”》《论茶禅一体与六祖惠能“定慧等学”的关系》《北宋长兴高僧净端禅师的禅诗茶韵》《禅茶文化与安心法门》《正念与感恩——茶与现代人生命的安顿》《试论南北两宋禅宗高僧“吃茶去”情结》《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让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滋润人心》《禅茶诗化:试论雁荡山禅茶与古代诗人的情愫》明庵荣西禅师与河北两位禅宗大德之渊源》《由禅茶起源到茶文化历史之“乱弹”戒定慧“三学茶礼”浅析》等。 

   2010年10月,舒曼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               

 2005年10月21日,在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首届世界禅茶文化大会)上,舒曼应邀作“赵州禅茶”宣讲。
 

       2007年11月2日,在庐山东林寺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舒曼应邀作《中国禅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其功能》学术报告。

       2009年5月21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海上茶路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中国禅茶文化价值及其反思》。

      2009年11月15日,在福鼎资国禅寺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舒曼应邀作《河北禅茶文化的历史资源》学术报告。

     2010年5月29日,在重庆永川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河北茶史四件事催开中国禅茶文化之门》学术报告。

     2011年2月19日,舒曼在北京禅茶书院应邀作《论“禅茶一味”》学术报告。
 
      2011年9月22日,在柏林禅寺文殊阁举行的中韩两国禅茶文化交流会上,舒曼应邀作《赵州禅茶》学术演讲。


     2012年10月18日,在韩国首尔曹溪寺召开的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舒曼应邀作《论茶禅一体与六祖惠能“定慧等学”的关系》学术报告。
 
      2013年9月28日,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论坛在重庆巴南区召开,舒曼应邀与其他嘉宾作禅茶文化演讲。
                 2013年9月28日,“定心• 巴南禅茶文化交流会”在重庆召开,舒曼应邀主持会议。

      2013年10月16日,舒曼应邀在长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开幕式上,作《北宋高僧凈端禅师的禅诗茶韵》学术报告。

            2014年4月28日,在“第四届世界禅茶雅集”上,舒曼应邀作《禅茶文化与安心法门》演讲。

              2014年11月9日,第九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江西百丈寺召开。其论坛主题为“天下清规与禅茶文化”,舒曼应邀作《解析百丈道恒禅师“三诀”真如本性》学术报告。

             2015年10月5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高峰论坛上,舒曼应邀作《正念与感恩——茶与现代人生命的安顿》主题演讲。

          2016年10月15日,第十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黄梅五祖寺召开期间,在“宗门茶事——东山与世界禅茶文化”国际论坛上,舒曼应邀作《五祖法演禅师及其门下“三佛”与“吃茶去”觅踪》学术报告。

        2013年11月6日,在杭州召开的“宋代茶文化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试论南北两宋禅宗高僧“吃茶去”情结》学术报告。

            2013年12月2日,在湖州召开的“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80周年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学术报告。

               2014年3月30日,第三届世界禅茶雅集在南昌梅岭举行,舒曼应邀作《禅茶文化起源》演讲。

             2015年5月24日,以“茶-文化-生态”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在云南普洱市召开。舒曼应邀作《让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滋润人心》学术报告。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在四川雅安举办,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学术报告。

              2008年9月16日,舒曼在河北邢台与中国佛协副会长、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提出和倡行者净慧长老交流。

            2015年,舒曼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交流。

             2007年4月7日,在“吃茶去”公案诞生地——赵州柏林禅寺与方丈明海大和尚交流。

            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与僧人一同采摘明前老龙井。


    二、此外,舒曼除了在禅茶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之外,在对茶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也卓有成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

竞争环境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世博会与中国茶产业》《中国茶产业:既非“做大”亦非“做强”而是“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释放文化潜力——茶馆经营的传承与创新》《“海上丝、茶路”知多少?》《阿萨姆原是普洱种》《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上海世博茶回顾与米兰世博茶展望》《让中国茶文化成为公共外交的“文化使者”》《浅谈与茶业经济效应徽茶文化:一张递向联合国的“茗片”《中国茶文化对接世博会主题之我见——世博一壶茶冲泡城市生活五杯茶》《茶产业品牌整合与品牌文化》 《茶叶,人体器官的“保护伞”》《茶道养生绪论》中国茶艺要“创意”更要“创艺”《论张天福的乌龙茶品牌意识茶与中国文化》《中国茶走进世博如何才能”难忘”》《古代张家口的张库大道(草原茶叶之路)与茶马互市之刍议》《掀起蒙顶山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头脑风暴”》《试论茶文化与公共外交关系》《让”万里茶路“紧跟”一带一路“的节奏》中国茶道何时“申遗”——“中国文化”成为韩国“申遗”项目引起的思考无尽禅茶意,拈花一笑中——谨以此文缅怀为世界禅茶文化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的净慧长老》(1-9篇)《让茶文化“清、敬、和、美四种素养滋润人们精神世界》等。

2006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茶文化与友谊论坛”会上,舒曼应邀作主题演讲。                                   
     2007年11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茶文化与茶产业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中国茶艺要“创艺”更要“创意”》学术报告。
                                  
     2008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英杰对外交流中心举办的中国茶文化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茶与中国文化》学术演讲。
                             

 2009年4月19日,在上海举办“链接世博——做大做强中国茶文化”研讨会上,舒曼应邀作学术报告。论坛围绕舒曼论文《中国茶文化对接世博会主题之我见——世博一壶茶冲泡城市生活五杯茶》进行讨论。会议同意舒曼论文提出的“世界和谐茶会”、“世博茶寿星”、“世博茶仙子”、“世博茶宝宝”方案以及入驻仪式和宣言起草。
     2009年5月15日,在福建南平召开“‘5•13’中国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舒曼应邀作“武夷山岩茶品牌建设”演讲。
                      

  2010年1月12日,舒曼在上海出席中国茶入驻世博会联合国馆论坛进行主题报告。                
     2010年3月11日,舒曼主持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活动组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会上,舒曼就世博名茶对接茶馆营销、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报告。

      2010年3月22日,舒曼应邀在贵州都匀参加“后世博茶经济发展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2010年4月9日,2010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就“茶产业发展”问题举行了高峰论坛。舒曼应邀在这次论坛上作了《中国茶走进世博如何才能”难忘”》学术报告。

      2010年4月19日,在合肥召开“安徽省首届茶产业高峰论坛”上,舒曼应邀作《徽茶文化:一张递向联合国的“茗片” 》学术报告。
                       
     2010年5月15日,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驻世博会联合国馆启动仪式举行。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与总执行人,舒曼撰写并宣读了中国茶界的《共同宣言》。

    2010年5月30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茶艺馆的现状与发展论坛”在重庆白鹭原茶艺馆举行。舒曼应邀作主题演讲。

    2010年8月7日,“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之福鼎白茶香飘申江“闽茶中国行”上海站启幕。舒曼与骆少君教授一起作主旨发言。
 
     2010年 12月27日,舒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茶进入世博会总结交流大会”上作成就汇报。
                     
     2012年2月26日,在成都召开的“2012中国茶楼行业(成都)峰会”上,舒曼应邀作《茶馆经营:释放文化潜力——传承与创新》学术报告。

     2012年6月15日,“茶仙卢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济源市召开,舒曼应邀作《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学术报告。

     2012年7月17日,“茶叶之路”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二连浩特召开,舒曼应邀作《古代张家口的张库大道(草原茶叶之路)与茶马互市之刍议》学术报告。
 
    2012年12月3日,“首届中国茶文化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在南昌召开,舒曼应邀作主题演讲。
                 

舒曼分别于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2月29日应邀在河北省图书馆“冀图讲坛”,进行“河北茶文化历史资源”与“如何理解禅茶一味”两场讲座。

                            
    

2013年6月23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举办“2012年中国茶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会暨茶文化产业多边论坛”上,舒曼应邀作《茶展与茶叶经济效应》学术演讲。
    2013年11月8日,在浙江金华出席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弘扬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进茶产业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舒曼应邀作《让茶文化“清、敬、和、美四种素养滋润人们精神世界》学术演讲。
  
    2014年6月8日,贵州黔南州政府和都匀市政府举行“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论坛会。舒曼应邀作《上海世博茶的回顾与米兰世博会展望》主旨演讲。

      2014年8月29日,由人民政协报主办的“问香万里茶道论坛“在内蒙古包头举办,舒曼应邀作“万里茶路”主题演讲。
             
     2014年11月29日,舒曼应邀在蒙顶山召开的”雅安茶产业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2014年12月2日,在第五届亚洲茶人论坛上,舒曼应邀作《中国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演讲。
    
    2015年3月12日,“中国茶产业圆桌会议”在四川雅安召开,舒曼应邀作《掀起蒙顶山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头脑风暴”》学术报告。
       
    2015年5月16日,以“百年荣耀中国茶”为主题的上海茶席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舒曼应邀出席并为获奖茶席致颁奖词。

    2015年11月1日,以“茶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东方文化学术论坛在杭州召开,舒曼应邀作《茶文化与公共外交关系》学术报告。
              
    2015年11月26日,在温州召开的“‘一带一路’视野中的茶与茶文化论坛”上,舒曼应邀作《让”万里茶路“紧跟”一带一路“的节奏》学术报告。
 
  2015年12月20日,舒曼应邀在石家庄图书馆报告厅作《茶与中国文化》演讲。
    
    2015年12月26日,在湖南株洲茶陵召开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上,舒曼应邀作主题演讲(左一为刘仲华)。







                                  







 




                                  







 


 

漫话斗茶

$
0
0

                        

  (《吃茶去杂志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饮茶史,并以饮茶为主体,勾连着一个又一个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其中,斗茶就是一种具有非常重要位置的茶文化现象。

  斗茶,也叫“茗战”、“斗茗”。它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代。综合宋、明人记述,斗茶大约包括以下三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自带佳茗,先斗茶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宋·蔡襄《茶录》);次斗茶汤。根据茶的品种,选用最恰当的水煎,茶煎毕,比赛茶汤的颜色、味道,谁的茶汤先在碗边沾上茶痕,谁为负。宋代范仲淹著名的《斗茶歌》写的很清楚,有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既斗茶的品类优劣,又斗用水的功夫。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北宋江修复《嘉祐杂志》云:“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其次是茶令,饮茶行令,用以助兴。宋人王十朋诗云:“搜我肺肠茶助令。”自注:“予归,与诸友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则罚。”所举故事,都与茶相关,可互问互答,答错则输;输者只许闻茶香,眼巴巴看着别人品尝香茗。据说宋代李清照常和丈夫赵明诚行茶令,十有八九都是赵明诚败北。

  再者是分茶,宋人称之为“茶百戏”。

  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专咏茶百戏,云:“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水,隆兴元春新五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究竟采用什么方法,使盏面怪怪奇奇变幻无穷,今天已不能揭示其中奥秘,宋代的确有人能够“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当时,有一位善于分茶的和尚叫福全,“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于汤表(宋·陶榖《荈茗录》)”。围观者终日不绝,门庭若市。

  宋代斗茶之风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有关,向宫廷贡茶之先,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位的高下,胜者作为上品进贡。久而久之,斗茶自然独立出来,成为游戏。不过,玩的范围,在宋代主要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

  元代赵孟頫所绘《斗茶图》,图中渲染的是市井四位卖茶者形象,他们每人一副担子,四个人都不甘落后,争夸自己的茶香、汤好,一幅生动的斗茶情景跃然纸上,艺术地反映了元代民间斗茶的真实情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武智



 


 

老舍先生的茶人茶事

$
0
0



     (《吃茶去》杂志)说起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缘,首先会让想起的就是他创作的话剧《茶馆》。茶馆里自然少不了茶,离不开茶,老舍先生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多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老舍先生不但有《茶馆》这样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的确有着饮茶的嗜好。老舍先生生前在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接待人员知道他爱喝茶,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先生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很不高兴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喝茶竟然要从早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才如此。西方人也爱喝茶,可他们是按时间论次数的,如早茶、午茶、晚茶等。原来莫斯科宾馆里的服务员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里,以为是老舍先生喝剩的,所以才把它倒掉。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曾这样回忆老舍先生对他们的叮嘱:“出国时带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参观、访问之前,先将茶叶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着回来喝。”

 我们知道,旧时的“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只有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过得舒坦,才有精神头,老舍先生作为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自然如此。他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寻常茶话》中这样写道:“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虽说老舍先生喜饮花茶,但却不是情有独钟,一味偏爱,而他喜好的是那些茶中上品,不论绿茶、红茶或其它茶类都爱品尝,兼容并蓄。我国各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等等,无不品尝,且茶瘾很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

 老舍先生还有个习惯,爱喝浓茶,并且是边饮茶边写作,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家缘。其依据是他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写到他家里穷,在他“满月”那天,请不起满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宾客。“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也有人认为老舍先生之所以爱喝浓茶,是因为茶中含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能更好地激发创作灵感。

 现在许多人在努力戒烟,但您听说过戒茶的吗?老舍先生就曾有过“戒茶”的经历。那是在抗战期间老舍蛰居重庆时,曾在一篇杂文里提出要戒茶,但又强调这决非本意。“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老舍悲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议。嗟呼,茶叶太贵,比吃饭更难。像老舍先生这样嗜茶颂茶的文人茶客,他是爱其物、恨其价,爱与恨兼融于茶事之中。

 国人好客善交,常以设宴款待,把酒言欢,而老舍先生却常常以茶代酒,品茗纵论古今事。在他移居云南时,朋友们前来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品茗叙旧,来个“寒夜客来茶当酒”,显示出真正的文人雅士风度!老舍与冰心友谊深厚,常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还曾专门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和吴文藻夫妇:“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

 茶与文人自古就有着密不可分的难解之缘,茶似乎又专为文人所生,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有启迪文思的特殊功效。老舍先生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可以这样说,创作与饮茶伴随着老舍先生度过了一生,老舍先生喝了一辈子茶,写了一辈子文章。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

 

 


 

仙岩雪峰(散文)

$
0
0



古木新茶仙岩南,茅斋道者雪峰禅。

清雨煮泉我自在,山高云青水自蓝。

                                 ——《仙岩雪峰茶》

品读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知悉太姥主峰东狮山那时已经是大雪眷顾的地方——“柘洋东山(东狮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东望海外数百里,诸山皆在履舄之下,悬崖耸削,积雪不消,有泉一勺,大旱不竭。”

我初懂事的时候,每年正月来的时候,瑞雪或多或少会来上一阵子。初下的时候,仰头望天,鹅毛大雪在洁白的天际飞舞,一片一片轻轻地服帖在脸上,凉凉的,亲亲的,继而化成有体温的露珠沿着脸庞濡润着嘴唇。童年的时候,对“瑞雪兆丰年”的体味就是这么得来的。

然而雪大的时候,已经可以及腰了。我们往往是耐不住寂寞,可以央求高个子的大人背着我一脚深一脚浅的去隔壁找邻居小伙伴玩。艳阳高照的时候,消融的雪水沿着屋檐如小泉流一般垂悬而下。这时我便顺势站在屋檐下,伸出小舌头,让屋檐流下的清凉雪水,在上面溅出漂亮的水花。继而我们又沿着田埂去打捞初融的浮冰,把掰不动的冰块用石子砸碎了,挑选一些亮晶晶薄溜溜的冰疙瘩当冰棍解馋。东狮山的雪峰一般会待一个冬天,从山巅慢慢消融的雪泉从天仙瀑穿过蟠桃溪,灌溉着分布在山麓的东峰、上城、岭口、东源等几个境的土地后汇入龙溪,然而一路歌唱奔向大海。

我隔壁住着一位单身老人,每年用采茶、捡茶的微薄收入供给养子的学费。但几乎每天上午他都会沿着东峰百丈岩灵岩洞方向点一炷香。那袅袅升起的香烟,成了他寄托孩子中榜及第的虔诚愿望。他笃信近在咫尺的马仙姑会保佑自己的养子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后来养子考上了福建师大外语系,在八十年代,他算是县里的状元,天之骄子。而后,养子又去了北大读研究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他的养子是我小时候的玩伴,而我们都曾去过百丈岩峭壁上的灵岩洞朝拜。已然被香火熏黑的宝洞之主姓马,仙称元君,宋景德年间来自浙江景宁。《读史方舆纪要》载:“(马仙)祈雨即应,稍顷之雷霆至。”柘洋古为农耕社会,百姓靠望天田吃饭度日。每逢干旱,有求必应。由此,马仙遂成柘荣古往今来平安与健康的“保护神”。仙居所在地的百丈岩,自然而然地被称作仙岩。

“仙岩”与“雪峰”被结合在一起,成为柘荣名茶的冠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1991年,位于前山的柘荣县茶业局茶技站茶叶示场场研制成功这款新名茶。此茶外形毫峰挺秀,汤色浅绿、叶底嫩绿,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鲜醉爽口。当年便在地区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闽东名茶,此后又获得福建优质茶和福建省名茶称号,并多年蝉联“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4年正月,来自彭山的太极小师妹知道我是茶痴,顺手从张一元捎了一袋“仙岩雪峰”过来。可可的是,当晚柘荣的这山那山便飘起了鹅毛大雪。翌日,东狮山的东峰彻头彻尾成了雪峰,彻骨的清寒让东南西北风在这里凝结,连同仙岩上的老茶树,一起包裹在晶莹剔透的冰凌里。这玉洁冰清的巧缘情节最终在温暖的阳光下,化为滋润茶叶与心扉的水泉。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在想,古人在雪里冬天的感悟与智慧,是不是也是缘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呢?“仙岩雪峰”成为且品且思的茶,她一定打开了童年的那口泉眼,重播了儿时的故事。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贻海

 


 

百岁老人半世茶缘(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预约的时间是下午三点,怕段老午休时间长,就等在门外。可能弄出的声响还是惊扰了段老,他轻轻打开虚掩的门,笑眯眯地让我们进去坐。

不过五十平米的小院,栽种着许多花卉,栀子花白如月色,绿竹微风中摇曳,金银花攀援着阳光。醒眼的是段老手里始终不离的茶杯,我看见,是凤庆早春绿在沸水里曼妙起舞。老人已经九十七岁了,如果算上润月,早就超过百岁,因此,称段老为百岁老人,比较妥帖。段老耳聪目明,话题便从茶打开,仿佛他就是刚从茶园里锄草施药下来的茶农,他说得出一棵茶可能遇上的诸多虫灾与病害,一片茶叶与凤庆纠缠不休的历史渊源。

客厅很小,书卷气浓郁,悬挂墙上的是段老的笔墨,特别是他的书房,简直就是他一生与笔墨打交道的展室,顺着笔锋的源头,是一颗童心与稚趣,也难怪百岁老人每天仍坚持看报读书,兴致一来,早已研好的墨又会在他的笔下潇洒。我发现,段老许多书法作品与诗,都离不开茶、茶乡、茶文化,他早已把茶文化洇濡在纸上书中,变成他热爱凤庆这片热土的根由。

段老名段天锡,生于19181 ,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带他上凤山种茶,十三岁起,每天放学后,他都要背上竹篮帮父母摘茶,所得茶资添补家中生活。他印象很深是茶农的生活十分艰辛,卖了茶除去这样那样费税,还是维持不了计生。后来结婚,爱人也是凤山茶园采茶的女子,婚后,为了生计,做茶叶生意为生,用段老的话叫讨生活,一直到解放前一年才由于种种原因不做。1934年段老参加顺宁县教育局工作,只有16岁的他,一边工作一边跟随父亲经营着东扁的段家茶园,薪水微薄只能靠经营几十亩茶园维持家庭开销,段老知道茶农的苦,就是一日三行市,通货彭胀,往往辛苦一年所获,会很快被贬值的货币冲销。东扁茶园,种的就是双江大叶种茶,工作之余,段老都会把时间花在那里,整理苗床,锄地施肥。从顺宁到下关的茶马古道,有段老卖茶的马帮,无数次从青龙桥上走过,茶让他学会谦卑与低调,才得已让他从茶马古道的一处处险关全身而退。马帮歇息的晚上,他收集茶歌,那些浸淫着明国露水的小调,有他青春的寄情与抒怀。段老家的茶全是手工制作,从揉捻到包装,段老都说得出一二。文革期间,段老一家下放到雪山农村,他把自己掌握的茶叶种植技术,教给岩子脚社的农民,至今尚有人记得,说某种茶用的是段老的做法。段老爱茶,变成了他笔下的寄情文字,纸上的苍劲笔法。他常以茶寓人,说愿做一棵凤山的茶,常以新茶作为寄友的礼物,最远的那片茶叶被他题上诗寄到上海苏州。据不完全统计,在段老所得的各种奖项之中,写茶的就占了半数。九十六岁那年所出的书,差不多都是茶文化的成果,思茶,念茶,变成他精神的支柱,读茶,写茶,写尽他起伏不平的迭宕人生。1985年落实政策退休,段来力排干扰,静心编著《凤庆财政志》,他要让人们记得,茶叶与凤庆的缘。

 段老喜喝饮茶,年轻时多喝绿茶,随着年岁的增加,他改为喝红茶。段老以为,茶就是生活,爱茶就是对生活的忠贞,只是每次端起茶杯,他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悬挂在客厅里爱人的黑白相片。有民国女子的娴静和温婉,更有新时代女子的艳美与绝色的女人,就是这位着月白旗袍、凡士林布女学生装的女子,令段老心里常泛滥时光倒流的刹那恍惚。是啊,就是那位采茶女子,让我想起施施然的诗:“放一台古琴,几枝桃花,或一只晚清的香炉,把旧式的美人,安置在明代的檀木椅上。”我看见了段老眼里的忧愁,那位采茶女子丰姿绰约的背影后,演绎的雅致和娴静。

 因为怀念,所以才有传神的笔墨。不论是得奖的书法作品,还是出国参展的诗词,不论是汲取本土营养的洞经,还是出版的文集,都有一种对茶的爱戴之情。茶可以说是段老暮年的知己,一边品饮,一边思考,便会有或委婉抒情,或激情奔放的笔墨在纸上狂啸。与其说是一片茶叶陪了段老一生,不如说是段老一生宁愿做茶叶的知音。百岁老人,仍然关注凤庆茶叶的发展,有时是欣慰的讴歌,有时会真心地向有关部门进言。

 临别,段老取出笔,说要写几个字送我,我赶紧帮着段老铺纸研墨,段老就把“滇红故里,茶乡风庆”八颗字妥帖地安放在纸上。我提议与段老合影,段老欣然同意,仍然是那只茶杯,牢牢地被段老握在手上。此刻,夕辉映照,段老脸上仍然神采奕奕。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

 


 

一片冰心一壶茶(散文)

$
0
0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其它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境地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境地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实,妙玉本质上是一个有很浓厚文学气质的才女。这种文学气质甚至超越黛玉,达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谓的怪僻是因高洁所致吧,所以她自称槛外人,与出家并无绝对关系。妙玉品茶虽然有些到了矫情的地步,但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别样的人生!而从现实角度,则既是一场文化层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将茶的文化承载尽情展现出来。

  不过,完整意义上的茶道,远比妙玉品茶更为丰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过程种种不同何止万端,结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国传统的茶道,其实是至少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一壶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礼、释家的禅、道家的玄一齐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态、古往今来,全部汇集其中了。而事实上妙玉的“三杯论”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产物,不足为凭,也不必拘泥的。真正爱茶,管他东西南北风,一杯、两杯乃至数几杯,那是何等的畅快!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须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尹宗国

 

 

   

 


 

九连山里茶香醉(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人们说,神通八极的是酒,思联四方的是茶。有人说酒醉人,醉在让人麻木、浮躁、虚幻,飘飘欲仙。也有人说,茶醉人,醉在让人冷静、清醒、真实,心旷神怡。我不怎么喝酒,多是喝点家乡九连山的绿茶,却常常醉在那绿茶的清香蜜韵里。

 那是今年的清明时分,正是家乡绿茶的采摘季节。平时就喜欢喝点茶的我和几位老同学,应高中时的老同学初兄之约,从海滨城市结伴而行,要回家乡粤东北的九连山区小镇——绿茶之乡。我们在遍游了河源万绿湖,镜花缘、桂山风景区和苏家围等景点后,又穿越龙川、连平忠信,舍弃了称为客家人“圣山”的九连山黄牛石主峰观日出日落,却直奔人称为绿茶之乡的青州镇,会同高中时的老同学阿初,上山去参观九连山绿茶园,同时以解久违的口馋,一饱那家乡绿茶清香的口福。

 九连山脉位于粤赣边界、南岭东部,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九连山主峰黄牛石海拔1434米,地势由南向北、由北向西南递降,山脊向北伸展,向西南延伸,并放射状分支。北连江西龙南、全南、定南。东连广东和平、连平,西接翁源,南延伸到新丰、清远市的北江东岸,是赣江与东江,东江与滃江的分水岭。九连山因环连粤赣两省九个县,境内有海拔 280~1434米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1981年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地貌复杂,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涧回绕。南高北低,中间贯穿着溪流、瀑布与切割很深的高崖陡坡。汽车飞驰在通往九连山腹地的山间公路上,蜿蜿蜒蜒,九曲十八弯,道路十分奇特和艰险,一面徬山,一面临涧,山高万仞,涧深百尺,又险又峻,真是不得了啊!


 幸好,这里的山是美的,翠竹婆娑,青松挺拔,藤蔓攀绕,山花烂漫,翠绿摇缀,参差披拂,郁郁葱葱,宛如一张张绿色的绒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坡地蒙得严严实实,好一个绿色的“世外桃园”,绿得透明清澈,绿得闪闪发亮,绿得勃勃生机。而这里的水更美,斗折蛇行,傍山而流,山环水抱,碧绿相映,潺潺流淌,清澈如镜。有时宛如一条银色的彩带舞练盘延山涧谷底,有时又像似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镶嵌在万山丛中。山里一种叫白瓦片的鸟儿在山溪中的石头上跳跃,野山鸡在小溪旁的草丛中穿梭,还有叫不出名的鸟儿在溪旁不停地嬉闹,更是给这九连山的山光水色增添了十分的情趣。我们都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了,被这绿水青山的色彩所痴迷,早已把行车过程中的惊险抛置脑后,乐而忘忧了。当我们路过八磜村停车下来时休息时,“美啊,多美啊,真美啊!”与我同单位同事老刘的女儿小婷婷,一个在城市长大,大学毕业已应聘到一家国有上市大公司任职员,但还没正式上班工作的女孩子,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的忘乎所以的呼叫起来,就像那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一样。

 我们一行九人乘车继续前往桐子嶂青山茶场,蜿蜒的盘山路上,极目眺望远处那满山墨绿的灌木林和茶树林,近处那一抹醉心的嫩绿,袅娜起一层淡淡的翠雾,犹如一幅写实的水墨画卷,令人读来美的享受,悏意欣然。当我们下车站在半山腰茶园的茶丛里,仿佛就如置身于一片茫茫的绿海之中。你看啊,那一片片梯田式的矮山茶园虽然排列的不是非常有序,且大小不一,但其顺着山势伸展,也让人觉得错落有致,加上那绿油油的茶树枝叶的点缀,更显得苍翠欲滴,就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山间地头上,在和熙的阳光照耀和微微的山风吹拂下,随风摇曳,真是漂亮极了。当把双眼聚焦后慢慢地漂移,追随到远处的茶园景色,那无边无际的满山茶树,犹如一条条绿色的彩带,盘绕点缀在山坡輋地中。再看看绿色的茶园里,一枚枚鲜嫩的茶树叶片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舞蹈,仿佛让人看到蓬勃生命的快乐滋长。当我偶尔抬头看那蓝天上飘飘洒洒的朵朵白云,耳边再静静地听着阵阵山风送来的悦耳鸟鸣,早已就把我久在城市生活的那些喧嚣和尘埃吹到了九霄云外。

 突然,在我们前方的一块茶园里传来女的清脆嘹亮的客家山歌歌声:“哎…,生深山草里青,东西南北有名,客在堂前先请,客去堂前谢声。”这边的歌声刚落,另一边的男声又和声亮起:“哎…,满山茶叶青又青,采茶妹子笑盈盈,茶叶送给阿哥来,一片茶叶一片心。”接着是一阵阵列叽叽喳喳的嬉戏玩耍的清脆爽朗笑声……

 当我们循着歌声方向走进茶园里,只见一群采茶的小伙、姑娘们背着竹茶篓,在茶树上的双手手指如穿梭般的弹动,宛如一只只轻盈的蝴蝶在花朵上飞舞,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初兄对我们说,这些采茶姑娘都是临时顾来的当地采茶季节工,茶场包吃包住和往返接送,一天采茶的收入就好几十元呢!

 我们的车缓缓地行驶在下山的山路上,路虽然不宽,但还平坦,当来到村道时,只见村口的禾坪里都晾晒着的青青的茶叶,就像铺着一张张绿毯一样。不一会,车就来到了初兄自家的茶叶加工场门前。进去坐定后,初兄一边沏茶一边介绍起绿茶的情况来。他说,绿茶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为绿茶。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保留着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我国的名茶香气都特别高爽,回味也尤其悠长,唇齿留芳,许久不散,让人渐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苏轼语)的佳境。在茶叶中各种茶的香型有所不一样,其味也不尽相同。雨花、龙井、眉珍、碧螺的清香;铁观音、大红袍、滇红、祁红的醇香;玉兰、茉莉花茶的芬芳;而绿茶就属于清香类,其外形细腻紧凑,色泽青绿而有光泽,汤色清亮,叶色发绿,滋味清香甘爽,收敛性强,具有较好的提神、醒脑、抗衰、消炎、杀菌等功效。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以及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均为我国绿茶中的珍品。而我们九连山区出产的绿茶,由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的优势,也形成了其独特的韵味清香而享誉海内外。

 听着听着,不一会茶已冲好。热情的初兄把刚沏好的绿茶一一递到了我们的手中,我端着在鼻前稍闻片刻,再放入口中,一股清清的绿茶香味直在口腔里的舌尖翻腾,尔后直下喉咙胸腔,顿时把我刚才上山的睏思倦意退去,觉得全身舒展自如,神清气爽,就像紧缩的叶片,在清水中,云卷云舒;又似闲庭漫步——舒展的叶片,在杯里悠悠旋转,让我回味无穷,独享清福。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中午用餐时,我从初兄口中了解到,绿茶属不发酵茶,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头春茶。为清明至夏至节气所采制成的茶。茶叶至嫩,品质甚佳。夏茶,即在夏至节前后,所新发的茶叶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个月所采制的茶。绿茶的制作法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绿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便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团搓成粒,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和储存。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功能。

 一晃到了中午,当我们用完午餐后,新一轮的品茶又开始了,我的几个同行平时就很喜欢喝茶,今天有了佳茗,无不为之乐乎,一杯又一杯的品啜,却毫无停盏之意,还不时称赞绿茶的芳香清洌。这给本来就精于茶道的初兄增添了舒情惬意,逸兴遄飞,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这时的我,已饮过好几盏了,怕饮多了到晚上不胜茶力,而导致不能入眠,像苏东坡说的那样:“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就停止了品茗。但我出于对这清香绿茶香韵的惊叹和好奇,以观察茶叶在冲泡中的变化和奥妙,便随手从装茶的锡罐里抓了一撮茶叶,在自己带来的洁净澄透的玻璃茶杯里放入几芽碧嫩,向杯中缓缓倒入沸腾的开水,叶片顿时在水中翻滚浮沉,交融晕染。水由澄澈渐渐变成了碧绿,茶由干枯渐渐舒展丰润,终至相互浸透,结为一体。望着杯中的茶,我的心随之好像也生出一片绿意来了。在这期间, 透过沸腾的水蒸气,一股不可名状的清香轮番扑鼻而来,让我感到一身舒爽神怡,并从中领略了那魂牵梦萦般的韵致。我凝望着杯中的茶叶,再仔细地想想刚才我们参观茶园的情景、细细品茗的过程和初兄的几番妙论神谈,让我不得不思绪联翩,心头不禁扑腾跳荡起来,不知不觉地就飞翔在绿茶的生命里程中去了……

 是啊,在酷暑寒冬的季节,万物一片寂静,就是平常最爱冒尖的木棉树,喜欢炫耀的桃蕾柳芽,也无不都在酣睡中做着一个又一个的天真美梦。但茶树却在寒霜彻骨的冬日,毫不瑟缩,一身凛然地傲立在深山地域中,顶寒风冷雨,冒霜冻雪凛,默默地积蓄着身体里的能量,为春天的到来呈上滋润、厚实的嫩叶,为人们的品嘇献出清韵茶香。春风乍暖、清明前后,早已探出翠滴绿嫩的叶片,任由采茶姑娘们的巧手摘去篓中,送到茶叶制作工房,历经火锅上烘,热浪里炒,布袋里揉,从绿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以纯朴诚挚的干枯一叶,成为千家万户的香茗,在壶里杯中变幻,在口中腔里留香,化作人世间的青春活力和厚重温馨。

 是啊,虽然绿茶没有华美绚烂的外表,没有妖媚招摇的气象,也没有堂皇尊贵的冠冕。但它有的是纯朴自然,率性本真,可恬淡,也可清静;可绚烂,也可壮烈,最终回归于平淡和宁静之中。

 是啊,品茶,即品人生。悠悠品茶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艰难,几多烦恼和疲惫,一并浸入杯中缓缓地消解和忘却,心境超于平和,情感得以净化,气韵得到提升,让你沉浸于物我两忘的梦幻境界,这不正是对生命的一种参悟吗?

 是啊,一片茶叶,一片生命。人的一生何不像绿茶那样,绽放自己美丽的一生,最终沉淀下一世的精华留在人间。

 这时,还在沉醉在绿茶的清香韵致中的我,突然听到同行的老同学催促,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我才从恍惚的思绪中醒来,匆忙向初兄作了言谢辞行,才登上座驾驰骋在返回县城的行程……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


 

追茶谜

$
0
0


    刚从乡镇调到县茶文化工作站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让我摊上第一次单独去一个我不太熟悉的茶叶专业镇执行“任务”,并在清明节前去九连山腹地的桐梓嶂青青草茶叶合作社找茶谜协会副会长 “老常章”,向他拿一本最近新搜集整理的——茶乡茶谜手抄本。并要我“清明节后完成任务。”

   山区的晚春,那昏昏欲睡的老天爷就像那闹夜不停的小孩子,淅沥沥的春雨一连下了几天几夜,已经到了第三天了,还完全没停的意思,天还是虎着个阴雨脸,那么阴沉沉地,让人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山风,像就像那无形的刀子似的,不停地涮割着人的体肤, 更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我坐了汽车又坐摩托车,奔走了差不多两个多钟头,才在一个山梁的突出部找到我要去的地点:“青青草茶叶合作社”。一排六间木板高脚屋,屋后边正在盖着一幢五层的综合楼房,门口尽是雨后的红泥土浆,一不小心,我连车带人都陷在了泥浆中,进不能进,退不好退。正在我进退两难的尴尬之时,只见屋子里闪出一个矮个子老爷子,一看见我身陷囡囝,嘻嘻呵呵地就大声嚷开了:

“哈哈!你这位小同志哟,怎么是近视眼呀,就喜欢欺(骑谐音)软怕硬,也不好好看看路,那么柴(茶谐音)啊!真是‘命里苦来心也苦,清明抛家还别祖’哟,嘻嘻嘻!”

一边说还一边笑嘻嘻地赶过来帮我把车推出泥水中,但又挺和气带诙谐地说道:“哎,这落雨天的,警察叔叔都说了,山里耎的都是好人哩,不用查(茶谐音)的噜!嘻嘻嘻……”

  正没好气的我,也随口说道:“还好人呢!我就是来查你们的,找你们老场长来!”

  “呵!我就是呀!嘻嘻!”

  “啊?”我吃了一惊,连忙说明我的来意。

  他听了仍然是笑嘻嘻地,显得十分包容,毫不介意,仍然是非常热情地说:“呵,原来你是找老常章的啊!他啊,一大早就听其老伴说,最近在整理有关茶的谜面谜底的,昨天晚上还奋战到深夜两三点呢!”但他一会儿又收起了那张笑脸,皱起眉头说:“哈哈!但是很不凑巧哟,你来的可不是时候,更不对板哟,他一大早就去茶区啦!你说该怎么办哟?”

  ……。


听他这么一说,倒是让我一下就给楞了,心里聚时很是不快,还咕咕嚷嚷地大声地说:“这个古怪的老常章呀,电话里明明说得好好的,在茶场等我,不见不散,怎么就这样不讲信用呢!”老人连忙招呼我快进屋里来,并向我介绍了老常章的老伴。她个子不高,留着客家女的发式,身前戴着一条绣花的围帕,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客家妇女打扮,头上带着头帕,虽然个子不高,略些纤瘦,但头上那发髻十分耀人眼目,发髻上毛锸横插着,显得十分精神。当得知我要找老常章时,她却带着埋怨的口气说:“你还找他呀,这个死老头都被那茶谜迷住了,一天到晚就知道收集整理什么茶的谜面谜底的,每天早出晚归,平时连个人影都见不着了,一回家来不是读,就是写,还当成歌儿唱。连吃饭、洗澡都哼个不停,真是个不知深浅的水葫芦瓜。就昨天为了赶抄收集整理来的茶谜,连吃晚饭都不肯停下,如果不是我连拉带拽的恐怕连澡都不去洗啦,昨晚还一大半夜都没怎么睡,鸡啼三四遍了,才疲了一下,就那么几筒(支)烟的功夫,天还没亮又早早起来走了,这不还把手机也忘了了带,还丢在床头上呢,太不象话了!”

 老场长向我眯缝了一下眼睛,装了个鬼脸:“哈哈!你可不晓得啰,这老常章和他的老伴啊,“是那:

口中说假话,有水浸庄稼(共);

两人大团结,一口扗双仨(唱);

只要有本心,木头也知道(采);

一根独树木,人栖二十个(茶);

看似有点怪,七口长两角(曲)。

他们俩老啊,平时那可亲着哩!

“哈哈哈!”在屋里的其他人听了也都嗤嗤地笑出了声。

 我想,这老常章的生活肯定是别有情趣的。

 “小同志,你看他身上又没有带手机,已无法跟他直接联系了,你看怎么办?”他仍然是笑嘻嘻地,可一下又为难地看着我,两手一摊,像是对我说,他已没有办法啦!

 我骤然想起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跟老场长说,“老爷子,我就不再麻烦你们啦,还是我自己追他去!”

 “你是说你自己去找他?哎呦,这山里的茶区点多面广,路也不太好走啊!”

 “没事!没事的!”我意已决,就有意挺起自己的腰杆,表示自己很年轻,身体又壮实,不在乎这些。

“那好吧!也只能这样,就随你啰!不过在这茶乡的人横竖个个都识得他,也好找。不用说是阿公、阿婆、阿叔、阿婶、阿哥、阿妹的,就是那些读书的细老哥(客语,小孩、小学生)……对他都极熟的了!”

 我噗哧一声,差点就笑出来了。

 辞别了快乐幽默而又热心肠的老场长,我骑上摩托车下山向着茶乡驶去。

  来时由于忙着见到老常章,只顾赶路面没顾及细看一下大山深处的美丽风景,现在骑上摩托车顺势而下,茶区的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涧回绕。北高南低,山涧贯穿着溪流、瀑布与切割很深的高崖陡坡。摩托车慢慢行驶在通往腹地的山间道路上,蜿蜿蜒蜒,九曲十八弯,道路十分奇特和艰险,一面徬山,一面临涧,山高万仞,涧深百尺,又险又峻,真是有点悬哟!

 幸好,这里的山是美的,翠竹婆娑,青松挺拔,藤蔓攀绕,山花烂漫,翠绿摇缀,参差披拂,郁郁葱葱,宛如一张张绿色的绒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坡地蒙得严严实实,好一个绿色的“世外桃园”,绿得透明清澈,绿得闪闪发亮,绿得勃勃生气。而这里的水更美,斗折蛇行,傍山而流,山环水抱,碧绿相映,潺潺流淌,清澈如镜。有时宛如一条银色的彩带舞练盘延山涧谷底,有时又象似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镶嵌在万山丛中。山里各种鸟儿在森林中、山溪里的鸣叫,布谷鸟在山间盘旋着“布谷,布谷”,野山鸡在树丛里、小溪旁的草丛中穿梭,还有那白瓦片鸟鸟儿在溪流上飞来飞去,打打停停地在跳跃嬉闹,倒给这里的山光水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情趣。

 我一时都把追老常章的事丢到一边了,当我减持住油门慢慢地行驶,时儿看看这大自然的美景,心里不免被其感染而陶陶欲醉,再看那绿水青山的色彩还真是有点痴迷了,霎时已把行车过程中的惊险抛置于脑后,而乐于忘“追”了。当我快要到达山脚下的一片茶园时,穿梭在盘山的茶乡路上,极目眺望远处那满山墨绿的茶树,近处那一抹醉心的嫩绿,袅娜飘荡着层层淡淡的翠雾,犹如一幅写实的水墨美丽画卷,令人读来悏意欣然,美的享受。当我到了半山腰茶园的茶丛里,仿佛就如是置身于一片茫茫的绿海之中。你看啊,那一片片茶园地块虽然不是有序规整的排列,大小也不一,但其顺着宛延山势自然伸展,让人觉得也错落有致,加上那绿油油茶树枝叶的点缀,就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山间地头上,在微熙的阳光照耀和微微山风的吹拂下,苍翠欲滴,随风摇曳,阿娜多姿,漂亮极了。当我停下车把双眼聚焦后慢慢向远处追随而去,那无边无际的满山茶树,犹如一片绿色的台阶,盘绕点缀在山洼坡地中。再看绿色的茶园里,一枚枚鲜嫩的茶树叶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尽情地舞蹈,仿佛让人看到蓬勃滋长的生命在跃动。偶尔抬头看那蓝天白云,点缀在天上,忽走忽停,再聆听着边山风不时送来的阵阵悦耳鸟鸣声,早已把把我那久在城市生活的喧嚣和尘埃吹到了九霄云外。

突然,在我们前方的一座茶园里传来清脆嘹亮的客家山歌对唱:

“哎…,

生在深山草里青,

东西南北有我名,

客在堂前先请我,

客去堂前谢我声。

这边的歌声刚落,另一边又和声而起:

“哎…,

满山茶叶青又青,

采茶姑娘笑盈盈,

茶叶送给阿哥去,

一片茶叶一片心。

“哎…,

山上白云悠悠过,

九连山下绿婆娑;

阿妹山腰来摘茶,

哥在山头唱茶歌。

只听得这边的歌声一落,另一边和声即起:

“哎…,

爱唱山歌只管来,

拿条凳子坐下来;

唱到鸡毛沉落海,

唱到石头浮起来。

这边歌声刚落,那边歌声又起:

“哎…,

爱唱山歌就来唱,

唱到日头对月光;

唱到麒麟对狮子,

唱到金鸡对凤凰。

只一会儿那边喝道:

“哎…,

阿哥唱得好山歌,

好似鸭公叫在河;

树上雀鸟听得响,

跌落树下打哆嗦。

只听得嘻嘻哈哈的一阵笑声后,另一边又响起了清脆嘹亮的歌声:

“哎…,

妹是茶园花一丛,

阿哥好像一只蜂;

花晤向阳蜂不来,

蜂晤勤劳花晤红。

这边的歌声刚落,另一边歌声即起:

“哎…,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崖;

蜜蜂本为采花死,

山茶花来山茶花。

接着是一阵叽叽喳喳的嬉戏玩耍和一阵清脆爽朗的笑闹声。听着人们欢笑劳作,对歌声,打趣声,从这个山头传到那个山头,又从那个山头传到这个山头,这种在大自然怀抱的劳作中滋生的情趣和快乐,似山泉一般清纯,如山野中带露的茶花,绰约闪烁,令人迷醉,嘹亮的歌声在茶树林间回荡,仿佛整个山间都跟着和唱起来,真是让人听来既亲切又心旷神怡啊!


 此时的我,又回到还要去追老常章拿茶谜的事儿,刚才一时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一下子全没了。但找人要紧,当我骑着摩托车循着歌声走进那片茶园里要去询问一下时,只见一群采茶的姑娘和小伙们个个背着茶篓,在茶树上手指如穿梭般的弹动,宛如一只只轻盈的蝴蝶在翠绿的茶树上翩翩飞舞,让人顿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放下摩托车,满脸笑意地走向前去:“请问一下阿哥、阿妹,有没有看到茶场的老常章来这里!”

 小伙、姑娘们即时放下手头的活,还有一个小姑娘赶紧迎上前来,把我从头到脚认真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然后微笑地对我说:“你要找茶迷老章叔啊!”

“对对对,我要找的就是那个老茶迷!”

“他啊!刚刚才来我们这里,说是要再校对一下一组新的茶谜叫……什么来着……!”另一位小阿哥马上接口说:

“那叫——茶壶:

无脚无翅像光鸡,

站着无语永不啼。

只喝水来不吃米,

客人来了把头低。

 “对对对!老章叔他还在那茶叶临时收购板房里抄写的呢!”

 “他还在这里?”我急急地追问了一句,但他们却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却你一言我一语地绚问我是从那里来,要干什么,到那里去,还说要找老章叔有什么要紧的事。我只好一一的作出回答,并与他们慢慢地聊了有关老常章的茶谜来。

 “嗨,要说我们的老章叔,那真是没得说的了,他不但是个茶叶的行家里手,还是个乐于公益的热心人,在我们茶区他就组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青年茶业攻关研究小组呢!”这时的小伙、姑娘们全都聚拢在一棵大茶树旁,一边采摘茶叶,一边跟我说这老常章在关茶的事,话闸一打开,就像锅了炒爆米花那样噼哩啪啦,响个不停,没完没了。这个说这老常章不但知道很多有关茶的趣闻轶事,还特别喜欢搜集茶的谜语;那个说老常章有着育茶、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一身硬功夫呢!还有的说这个老常章啊是个典型的伯劳公(话唠子),在一次村里举办的研究小组交流会上,他一人就不停地说了近三个小时,如果不是主持会议的村委支书的多次提醒,让他接着说上个一天两天的都不是问题。待轮到我们发言时,那时间已早剩下无已,且把我们想要说的和想不到说不出来的话全都给说了,害得我们一群从茶校毕业刚刚出来闯荡的学生哥们个个哑口无言……什么茶叶生产的发展沿革,当地茶区的自然环境,当地茶树的品种资源、茶树的栽培与管理,茶叶加工与评审,客家茶文化的源流……还有规模化绿茶良种无性系育苗,老茶树嫁接换种,怎么采摘、晒青、做青、杀青、揉念、干燥;怎么购销、怎么精制包装等等,全都讲了个精光,让我们这些学生哥(妹)们个个灰溜溜的,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说,那时对老常章是爱恨交加,恨的是他抢了我们年青人的风头,丢了我们读书人的脸面;爱的是他那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理论知识,炉火纯青,科学适用的种茶、采茶、制茶技术,还有那一腔浓郁味道的朴实而又诙谐的客家乡村语言等等。

 说起有关茶的事儿,这些小伙、姑娘们是越说越来劲,说着说着,他们索性就把手头的活放了下来,自自然然地坐到大茶树下阴凉处的地坪上,开始一五一十的说了许多有关老茶谜的轶闻趣事来。他们说:刚开始,我们这些从学校出来,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学生哥们,对老常章是爱恨交加,也敬而远之。可过不了多久,这个热心肠的老爷子,却特别清楚我们年青人的心事,还通过村两委的领导,专门把我们集中在一起,学习、动员、做起我们思想工作来呢!记得有一次,老常章把我们叫在一起,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其实啊,我年青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年青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后来经过磨练摔打,才有今天这个样子的。在我眼里,你们这些小年轻还是有头脑、有思想、又在专业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是大有希望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你们现在是缺乏磨练。不过,不就是缺乏那磨练吗!缺乏那实际工作经验吗!那有什么大不了的,学吗!怎么遇到一点挫折,就悲观泄气呢,对自己吗,一定要有信心,要自己振作起来吗!当然啰,你们应该知道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干货”,有多少“油水”。但不要紧,你们年青,可努力啊!只要你们肯努力,想学习,勤煅炼,有的是机会。如果你们不嫌弃,我来给你们义务传、帮、带,包你们个个都能学有所成。但有一个条件,谁达到了我的条件才能收其为徒。其实他的条件简单的很,就是为他义务收集有关茶的趣闻轶事,对联谜语的等等。但开始我们都不太相信他所说的话,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个个都防了一手,还起了个小小的歪心眼,于是一开始就随随便便找来一些资料作为试探,看他是否是真心的,结果全都被他老人家识破了,那时,真是让我们的脸面丢尽了,可说是无地自容啊!后来,我们这帮年青人接受了教训,为了自己,也为老章叔的那份真诚,个个都积极认真地对待起来了。从此,大家分头走村入户,上网百度搜索,处处留心,想尽各种渠道办法,为老常章搜集了国内外与茶有关的许多趣闻轶事,茶谜、对联等资料,打印出了的原始资料就有几大本,这下子可把老章叔乐坏了,高兴的不得了,就象个得了什么宝贝疙瘩式的小顽童。为这事,我们的老章叔巧还借了郑板桥的一首《题紫砂壶》诗,把我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此诗如去掉题目,也可将其当作茶壶的谜语。因诗借题发挥,骂世间势利小人的意思。)事后,他还十分大方的掏腰包,专门宴请我们这帮年青人在县城吃了一顿肯德鸡作为回报呢!

据说,后来,老章叔为了整理这些原始资料,他自己还特意将有关资料一一分门别类,重新整理,用手抄足足侍弄了好几月的时间呢!就这样,我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常章的学生了,不但经常与老常章搜集整理茶业资料,编发茶业小册子,免费送到茶叶农户手里,我们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茶业知识,还学到了不少种茶、制茶、品茶的技能!不但成了老章叔的左膀右手,还个个都考取了市级茶专业的农艺师,现在我们也都成了茶区农户的科技种茶的小老师啰!

 说到这些,小伙、姑娘们个个心情好得不得了,那满满的高兴劲全都挂在了笑脸上了,那满肚子的心里话,就像竹筒倒豆,哗啦啦地全倒出来了。我看他们个个得意忘形的样子,深怕他们再说下去,我再也追不上这个可爱的老常章了,就向他们赶紧说了声:“谢谢你们啦!等有空我再来找你们好好聊,拜拜了,小伙子姑娘们!”说完,就匆匆骑上摩托车往其它茶叶种植场赶去。

结果,我风驰电掣地跑了三个茶场二个村落,有的说看见了他,有的说也碰上了他,也有的说还跟他聊了几句,但都不知道他去那在那,害得我听到的只是老常章的名字,却连他的影子都没见着,更谈不上追上了,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我一下子整个人就像一个泄气的皮球,全塌下来了。

 此时,雨后的太阳已经露了个笑脸,但已西斜了,当我看看那远方的西山,一个如似流油般的鹅蛋黄夕阳,早已蹲在茶亭山坳的山顶上,这正是夕阳衔山之际,火红的夕阳早已把山村的黄昏帷幕俆俆地拉开。即时,呈现我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炫目的山村风情画图,那绿树成荫的山岗,朴素典雅的客家民居,高低错落的农家小楼房,鳞离栉比的客家土特产档铺,收工后纷纷回家的人群,无不扑塑迷离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乘着夕阳,来到了村里的门前路路口,展现在我眼前的另一端,是那形似“龙头”的龙头山脚那座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客家民居蟹形围屋,瞧,那重新修葺一新的“一进三厅两厢三围”的主体结构,颇为壮观。中间是祠堂,采用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门柱、横梁、屋檐雕龙画凤,进入大门内有上中下三个大厅,屋顶上的栋梁呈半月形,图纹精雕细刻。左右分两厢的正屋,并在正屋左右两边筑起三层的围形屋,把正屋紧紧地包裹起来,既错落有致,又环环相连。屋门前有一座大禾坪,还有大小不一的五口池塘,其中围屋正门口的大池塘两内侧有两眼大水井,形似两只蟹眼,整个建筑形似一只完整的蟹形结构。围屋整体以东西方向为中轴,南北方向相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浑然一体,这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面对这壮观朴实的客家民居镜头画面,让我顿时感叹不已。

 可让我更为赞叹的是另一组镜头:长岗山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原来是“2014新农村、新茶季系列茶迷灯会”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吸引了茶乡众多爱好灯谜的群众前来参与。据说“新农村,新茶季,猜茶谜”活动于下午3时整正式开始,现场前来参加猜灯谜的群众是络绎不绝,老人、小孩、学生,大家都凑在一块讨论,有的年轻人拿起手机向场外的好友求助,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大家沉浸在猜谜的乐趣中,沉浸在活动的氛围里。竞猜现场人们或相互提示,或凝神思考,或现场讨论,有猜中后的喜悦,有未猜中的遗憾,场面十分热闹。活动内容主要是以猜谜语为主,包括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歇后语、脑筋急转弯、综合类等传统谜语500多条。答题分为10个组,每组奖品设有有机肥,除草剂,山茶油、科技书籍等。我找了旁边一位拿着奖品的老者问了一下情况,这位老人却给我出了一道谜语“生在青山叶儿尖,死在凡间遭熬煎;世上人人喜欢它,吃它不用筷子拈。”老人看到我有点窘迫的表情,呵呵笑着说:“它就是我们茶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茶叶。”我听着这些谜语,构思巧妙,充满悬念,引人入胜,深受村民们的喜爱。由于把茶有关内容注入谜语里,使茶多了几份情趣,也让谜语多了几份茶趣。我自觉不自觉地在一旁看起热闹来,还从中记住了不少茶谜来:“一人能挑二方土,三口之家乐融融。夕阳下时寻一口,此人还在草木中。”猜四字广告语(佳品茗茶)。“一只无脚鸡,立着永不啼。喝水不吃米,客来把头低。” 猜一物(茶壶)“山间草木知多少。”猜一物(茶几)。“风满山野。” 猜茶名 (雨前茶)“生在山中,颜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 猜一物(茶)“生在青山叶连蓬,死在湖中水染红。”猜一物(茶)。“人家请客先请我,酒席中又不见我。”猜饮品(茶)。“冷水里无动于衷,沸水里馨香浓浓。” 猜物(茶)“青山一枝春。”猜茶名。(山茶)“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无牛角,草木之中有家人。”猜四字礼貌用语。(请坐奉茶)、“茶,请茶,请献茶!”“植树种草多提倡”等等。当我得知下午老常章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布置猜谜会场时,我懊悔自己来晚了一步,又没追上老常章。

 当我最后得知老常章已离开了会场,说要去村里的一间小食店,我赶紧骑上摩托车往那边赶去,当我来到当地的一个土特产品经营小区时,映入我眼帘的是那一间间土特产贸易商铺、还有客家小食店……,有一间名叫“九峰山客家美食店”铺号的小店特别醒目,一下子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停好摩托车,快步进入小食店大堂,只见堂里摆着六张大八仙桌,我一进去就跑到大堂找了一个老厨师打听老常章是否来过小食店就餐,结果他说,老常章经常来这间店喝茶吃饭的,他这次来,但只寒酸了几句,却连口茶都没有喝,说他有急事,刚刚匆匆地就走人了,连去那里我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说要完成一个什么差事。这时跑了一整天的我,已是口渴肚饿,好在的是中午在一个茶场正好碰上人家午餐时间吃了点饭,不然的话现在的肚皮是早贴到了背上。我心想,反正也不知道老常章跑到那去了,干脆吃点东西再说。我选择了一张桌子坐下,只见在我坐的临近一桌,早已坐着了五六个人,有老有少,有大有小,一看就知道是一家子,是在等待上饭菜的时间。这时,大人们有的在相互交谈,有的在玩手机游戏,还有的在喝茶,有的不时来个小凉伴菜打牙祭,更有几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在靠墙边尽情地玩耍。这时,也许大人们怕他们玩耍影响客人就餐,便吆喝着:“你们俩快回来!快回来!我们来猜谜语啦!”然后一个应该是孩子妈妈的女人说:“来!你们都回来,让奶奶给你们出个谜语!”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小孩子一下子就回来围到老阿婆的身旁。

 “奶奶!你给我们出谜语吧,我们来猜。”

 老阿婆转头笑着对小孩子们说:“你们要猜谜语?那好,我就给你们出一个。”“什么谜语呀?我们说来听听。”小孩子说。

 这时,那大一点的男孩说:“奶奶,我来先给大家说一个谜语,看你们谁能猜出来。”

 “让奶奶给我们出,你个小屁孩能有什么好谜语呀?尽捣乱!”另一个大女孩则要阻止那个大一点的男孩。奶奶笑着说:“让小二说吧,看你们能猜出来。”

 这时的大女孩有点不耐烦了,她说:“那你就快说啊!快快说!你这个胡闹的小老二!”

 大一点男孩即刻就说“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地上说原因。三人牵牛无牛角,草木之中有家人。请猜五字礼貌用语。这是我刚从猜灯谜会上学来的。”

 话音未落,小女孩指着前面一桌端着茶壶给客人倒茶的服务员大姐姐说:“哈哈!你看,那不就是嘛!(请坐,请奉茶)、或请茶,请奉茶!”引来了在堂上的人们一阵笑声。

 我也有一个,刚才猜中谜底的小女孩说:“冷水里无动于衷,沸水里馨香浓浓。”小女孩话音刚落,大男孩子仿佛就像放连珠炮似的,一连串的“茶茶茶……”,好似生怕别人抢了他的,更是让人们笑声不断。

 “我还有一个:“火烧头上横山”猜二字!”男孩刚说完,小女孩想了想,火加山不就是“灿”字吗?她大声脱口而出 “是灿字,灿烂的灿字!对不对?”不料男孩子立即给予反驳道:“你这大傻瓜,你没听老章叔公说的啊!人家出的是头上是座横山,你说的灿字的横山是在头上吗?真是的!”小女孩说:“不是灿字,那你说是什么字!”男孩子摆了一下大人的架势,还顿了顿口气说:“火烧横山应该是灵,灵活的灵,上面的山横卧着,下面是个火字烧着呢,你知道吗!”当我听到小男孩说到茶谜老常章的名字,我赶紧过去向他打听老常章现在那,当我问起老常章时,小男孩却说老章叔公经常到我们学校讲有关茶的谜语故事,我们小朋友都爱听。说着就出了一个谜语要让我来猜,说猜不出谜语就不告诉我老常章他在那里。男孩说“生在青山叶儿尖,死在凡间遭熬煎;世上人人都吃它,却从来不用筷子拈。”这不就是老常章在猜谜会上出的一道谜语吗,我刚刚在现场上就看到过其谜底。但我明明知道是茶,却装着一副窘迫的表情,思来想去,说了好几个,就是不说出正确的谜底来。结果小男孩有点不耐烦了,早已乐呵呵笑着打断我的话,还学着老人说话的口气说道:“哈哈,你呀,还是个大人呢,连这个你都不知道,真是个笨死人啦!我们老章叔公说了,它就是我们九连山区的有名土特产——茶叶!”小孩子的话,让在临近几张桌的大人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只听得服务员端着一托盘菜肴过来,并大声说:请大家让一让,要上菜啦!为了不影响他们就餐,我赶紧告辞,又回到了自己的饭桌上。

 餐就要在这品尝当地的客家餐食。我知道,在山里虽然很难吃到生猛海鲜,却能吃上应时的野味山珍,家禽家畜,还有茶香糍粑、铁钓茶盏,炸茶香油粿、炸茶香粄、煎茶饼,更有茶香白切鸡……,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尽饱口福。是啊,人们都知道山里的绿茶可是个好东西,有了茶,山里人就像魔术般地变化出种种好吃的美味佳肴来,浓郁的茶香弥漫着空旷静谧的时空,也将引得满屋子人生味津,垂涎滴,更难为有些特别嘴馋的人,想要贪婪地刚从滚烫的油锅里捞起的小食,就匆匆地放进嘴里,那肯定会烫得张口哇哇大叫而跳将起来,引来众人笑煞不已。

 此时的我,虽然嘴里吃着各种香喷喷的客家茶香小食,但心里却涌着一阵阵地不安,我想天已晚了,却没能追上老常章,即便是让我再追上了,这时的我也已累得无心于那谜一样和茶迹手抄本了……

 真不知明天,我是否还继续跟这个像谜一样的老常章再捉一次今天这样的迷藏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这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可就泡黄茶汤了,叫我回去如何向我的上司“交差”呵!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

 

 


 

母亲的茶道结人缘

$
0
0

                 

    居家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叶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了。每年春季,母亲都不忘买几斤新茶叶备用;其他地方可以省钱,买茶叶的钱却从来不会节省,因为她自己喜欢喝茶,更喜欢用茶水待客。母亲说:“吃不起人参燕窝美酒佳肴,喝一杯好一点的春茶,清心润肺明目就舒畅了。”刘三姐那句“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让多少汉子和大娘热泪盈眶啊!

    母亲的茶道广结了人缘。她舍得买茶叶,舍得和邻居和来客分享茶香茶趣。来的都是客人,她总是赤胆忠心对待每一个人,老少无欺男女平等。每年买到春茶,一定会把头茶冲好后放在茶盘里分送给邻居们品尝;来人刚落座,母亲就会把一杯热茶双手送到客人的手上。她喜欢观闲事爱帮忙,扫院子扫门前与过道及楼梯间,她总说邻里之间相互照看,邻安心才会安。帮人照看孩子,帮人顺便带回小菜,逢突发的风雨便急忙替人抢收晾晒的被单衣裤,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母亲都乐意帮别人的忙。我们搬过两次家,邻居都依依难舍,结伴到我们的新住处来放鞭炮送恭喜。这是有口皆碑的。我们一大家人,兄弟姊妹之间、婆媳、姑嫂、妯娌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邻里之间也没有扯过是非。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母亲这个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

    一有空闲,邻居都喜欢来我家坐坐,拉家常,边喝茶边扯谈。这时,母亲总喜欢用故事劝人行善积德。她很会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鬼神故事。例如神仙装成叫花子向一家发糕小店讨一碗水解渴,老板不但给他凉茶,而且主动给他两个发糕充饥。被感动了的乞丐夸奖茶水好,发糕也甜。老板自夸井水清亮,四季不干。于是乞丐想看看老板家的井水,说自己回去也要挖一口好井。就在看井之时,这个神仙装的乞丐悄悄地往井里丢了一颗米,转身告辞,一会儿就没有了踪影。一个时辰后,老板闻到了从水井里飘出的酒香,他的妻子急忙从井里提起一小桶水,乖乖,确实是酒水呀,于是夫妻马上守口如瓶,次日就开始兼卖水酒,发了大财,年底就盖了楼房。隔年之后的冬天,那个神仙装的乞丐又来到这店里歇脚,老板娘嫌他脏,不让他落座,老板把一杯冷茶水砰的一声放在圆桌上,也斜眼瞅着他,还嘀咕道:“我家里喂的三头猪没有潲水喝,我天天更愁猪食呢。”这个假乞丐立马走到井边,用手指画了一圈,转身头也不回就走远了。当老板再提酒水上来时,才发现酒水都变成了潲水,只能喂猪,人不能喝了。邻人乐传:“井水变酒水,还说猪食难。发财不知足,神仙惩人贪!”这个故事也许是母亲的原创。岳阳市文化宫登门录音,要我母亲一连讲了五个故事,后来出版的《岳阳民间故事集》里选人了我母亲讲的这些因果报应故事,并且送了我母亲一本新书。

    “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高潮之后,母亲便在茶巷子17号门口的坡子上摆起了免费茶摊,每年的夏季都用茶桶让过路人喝茶解渴。我的大弟弟德林参军后,我家就由居委会送来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红色奖牌。母亲说,夏季免费凉茶,是她回报社会的一点点心意。她的茶摊坚持了二十余年的酷暑。一个骨牌凳子,一个小木桶,几个玻璃杯,两条白毛巾,一个水瓢,一个写着“免费凉茶”的木牌子,这些东西为母亲赢得了许多赞美声。岳阳市中医院的名医但旭嗲是我家邻居,他曾经出口成章,吟《赞路边免费凉茶》诗一首:“一碗凉茶扬纯真,清心明目化痰墩。积德善小通江海,习习春风暖乾坤。”

    母亲说,“好茶来之不易,茶树要日晒雨淋,雪压冰封。采茶炒茶更不容易,热开水冲茶才好喝。人不能怕苦怕痛不如茶叶茶树,人也要四季常青!”恩妈,你的知心话,我常常在回味呢。您今年已经94岁了,这是您的福气。难怪都说“仁者寿”!

       (摘自2014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朱先泽



 

皎然禅茶文化节喜迎宾朋聚集顾渚山品禅茶(图)

$
0
0



(《吃茶去》杂志讯)5月22日,长兴顾渚山下一场以唐代“诗僧”皎然名字命名的“皎然禅茶文化节”在大唐贡茶院精彩亮相来自中韩佛教界高僧大德及茶文化专家、学者、茶界代表和社会各界共200余人因“顾渚山禅茶”聚集长兴,共赴2017中国(顾渚山)皎然禅茶文化节盛宴。湖州长兴县有关领导参加相关活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宣布开幕。

湖州长兴顾渚山,是紫笋茶的故乡,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故地顾渚山因茶而衍生的茶文化绚丽多彩。紫笋茶也因茶圣陆羽在顾渚山对之评价“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如今的顾渚山紫笋茶随着大唐贡茶院再建和对外开放而大放光彩

然而在这背后,不能忘却一位高僧大德、著名茶僧、诗僧——皎然和尚。在唐代宗时期,陆羽在皎然指引下访得名茶紫笋并且向朝廷推荐为贡茶。皎然和尚与时任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处士陆羽等常在顾渚山品茗参禅、谈诗联句,催生出顾渚山禅茶文化的灿烂历史。

皎然在顾渚山曾写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并以“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文化内涵第一次诠释了茶道的概念。不仅将饮茶运用到禅门的修行中,更将茶提升到了“茶道”层面。故而长兴顾渚山又被誉为“中国茶道”圆成之地。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湖州茶道历史阐扬禅茶文化精神,让中国“茶道”精神内涵通过这次活动传播海内外。皎然禅茶文化节分为祭奠茶圣陆羽和茶僧皎然的“圣僧共祭”、“中国——茶道之源”主题高峰论坛、《顾渚问茶》图片展、戒·行茶会自由茶会等活动。

上午第一场“圣僧共祭”活动在吉祥寺住持界隆大和尚领衔下敲响祭茶法鼓,吟诵祈福祭文,僧俗两界依次奉供花、茶香、乐等,礼赞圣僧,并有偈奉曰:“茗香普遍净域中,心光独耀妙法宗;熟知茶道全尔真,菩提当下圆成同”。以此怀念陆羽对中国“茶学”以及皎然对中国“茶道”的贡献。

“皎然于兹·圆成茶道”紧接着,“中国——茶道之源”主题高峰论坛在大唐贡茶院御羁园召开。湖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吉北天目灵峰讲寺方丈慈满大和尚,韩国佛教漕溪宗教育部长法忍法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宣方,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李广德,政协长兴县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张加强等七位高僧、专家、学者在主题高峰论坛“茶道之源”展开讨论中国“茶道”再放光芒。

下午,·行茶会及自由茶会在大唐贡茶院广场举行。活动通过佛门和乐吉祥钟·飞云鼓·大雄罄等叩击鼓罄仪程,导引出茶事开始·随缘落座·对佛问询·合掌互礼·席主行茶·茶开三汤·致谢席主等仪轨,最后三称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叩钟为号,茶事圆满。期间,有维那诵皎然和尚禅茶诗偈《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领诵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等。·行茶会践行着禅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当天,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挂牌大唐贡茶院仪式举行,这就意味着大唐贡茶院将承担茶专业高校学生的校外禅茶文化实践教育任务为普及和弘扬禅茶文化作出贡献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佛教协会主办,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湖州市佛教协会协办,长兴县佛教协会、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长兴县旅游集团、长兴县佛教文化研究会承办。(江南舒)





 

北宋梅南宋菊

$
0
0



  (《吃茶去杂志北宋的梅花,一样的风韵逸群,一样的暗香浮动,但对才女李清照来说,那是无忧而幸福的生活见证。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咏梅,整理古器书画,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到45岁。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至多,那些梅花瓣不过负担了才女的一些思念、离愁而已,那也是在赵明诚出游或在外为官的日子。日后,想想年轻时的小情小调,真是清淡如云,也只有单薄的梅花载得动。

  45岁,是李清照生命的分割线。这一年,公元1128年,李清照所面临的情形是:金兵已入侵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20年的青州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高宗即位于南京;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于是,她逃难南下,开始了后半生的漂泊。

  历史将一个极善赏花、极善言愁的女人分成两瓣,一瓣留在了忧怀中的北宋,一瓣在动荡不安的南宋飘零。

  第二年,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一个孤独的女人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没有男人的女人是无助的,那些心血收藏一路散失,被小贼偷窃,被奸官骗走,更令她惶恐的是,有人诬陷她以金器通敌。为了表明心迹,当金兵一路追赶着高宗,李清照带着最后一批古物,也一路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陆路水路,积下多少国愁家愁。

  但这厚积的愁、沉重的愁,已远非梅花担得起。在南宋伤痛的土地上,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停歇处,李清照偶尔咏梅,也是想起了赵明诚,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说的是北宋时代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又怎能足以表达孤独女子的百结愁肠?

  李清照的目光越来越多地停留在菊花上,不肯离去。

  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说“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公元2001年初冬,淡淡的阳光斜打在我居室的榉木窗框上。我读宋词。读这些踏过八九百年尘土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句子。我想,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一个女人绵长的愁,绵延了千古,那是闺阁私愁与国愁绵密的交织。南宋的菊花就这样负载起了才女的愁苦离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人怀疑唐诗宋词的经典性,直到又一个千年开始,纯净的唐诗还在用于儿童的启蒙,但我怀疑,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宋词?因为谁再读宋词,好像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了。



  宋词是一件艺术品,现代的匆匆忙忙的人们已没有时间更无心境把玩,现代人不需要它。需要花,需要酒,但不需要词了。人们没有苏轼那样的壮怀,没有李清照那样的深愁,没有陆游那样的忧愤。但这不是词的悲哀,也不是现代人的悲哀。宋词永远在那里,等待极少的人触摸,等待继续流传。在这个流行文字快餐的时代,我再一次触摸了它,却是因为这个女人。

  一部《漱玉集》,一篇《词论》,她使那个时代自以为是的男人们瞠目结舌。当然宋朝有品位的男人还是欣赏女人有才气的,但只能是小才气,她的大才令有些人不安和嫉妒,她对词坛名家的品头论足,招来的只能是嫉恨。她犯了那个时代做女人的大忌。可一个人的旷代才情又如何压得住呢?她还忍不住要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教给一个聪颖而颇有淑质的少女,但少女谢绝了,理由是才藻不是女人的事。有意思的是,这个少女长大后,嫁给了同样写词的陆游。

  这就是李清照不知道的事了。被少女谢绝一年后,一代才女在故土难归的失望中,在极度孤苦和悲凉中,悄然辞别了乱世。这个世界从来不懂得保护英才,包括任由一个女人的著作秋叶一般飘零散失,我们能看到的仅是一叶。我们只能一叶知秋。

秋是菊的季节,直到初冬。我已经穿上了大衣,我们办公大楼的门前和走廊还摆放着菊花,白的,紫的,黄的。如果在心中作一个选择,我选白的。黄的,是李清照的。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嘉男


 
Viewing all 8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