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普洱茶种”命名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从茶友黄兄建璋那里惊闻这一噩耗,心中万分沉痛。想起2007年11月与黄兄建璋一起到中山大学拜访张宏达教授,眼前便不断浮现出张宏达教授那诚挚坦荡、恭俭朴实、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一起喝茶、谈茶的情景,胸中积蓄的怀念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张宏达生前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及国家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是世界顶尖级的植物学家和中国茶树种质资源分类学奠基人。张宏达从事教学科研近七十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著名植物学家,尤其在植物区系研究和山茶属研究方面成就卓越,在国内影响深远。他的去世是中国茶学和世界植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
张宏达教授是我国植物学、生态学界的泰斗和大师,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的研究,堪称两大杰出成就。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张宏达先后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植物新种,其中对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的研究最为人称道。在500多种茶科植物中,张宏达发现命名了其中的200多种;1981年,发现并命名了具有茶功效而又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后又发现了苦茶、芳香茶等。当人们还在谈论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降低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时,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
很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原名为阿萨姆茶种,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张宏达教授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订正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
关于张宏达教授对茶学的贡献,对阿萨姆茶更名普洱茶的来龙去脉,早在2007年7月,我曾专门写下一篇《阿萨姆原是普洱种——茶人张宏达之成就小记》,并在当时的《河北茶文化》杂志上发表。为了缅怀张宏达教授以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普洱茶”溯源作出的特殊贡献,也让世人了解当初普洱种与阿萨姆种之间的纷争,现把舒曼茶话这篇文章重新分享给大家。全文如下——
(图注:张宏达教授在茶园进行科研)
了解张宏达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植物分类学家。根据往往是他在七十年代提出“华夏植物区系学说”,八十年代提出“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九十年代提出“全球植物区系分区”。张宏达先生在这三十年的大跨度上成就了他的三大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植物科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想不到恰在张宏达老先生九十多岁高龄时,又一部对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的扛鼎之作《种子植物系统学》问世了。张宏达先生在这部书中,利用现有的古植物学、比较形态解剖学、系统发育和植物化学等资料,包括系统学中的研究热点——分子系统研究资料,将有花植物、裸子植物与种蕨类相联系,采用系统发育的观点,将整个种子植物分为六亚门,有机地揭示了各类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符合实际种子植物新系统。
张宏达先生向以“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研究,堪称张宏达先生两大杰出贡献。
张宏达先生的“档案材料”是这样的:生于1914年10月,广东揭西人,1953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山大学讲师。1949年后,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八、九届常务理事,广东植物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家教委生物材料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张宏达先生专于植物分类学,至今共培养硕士生、研究生一百多名。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张宏达先生一生的写照。胸有万卷之学富,成就了张宏达先生《种子植物系统学》的问世。张宏达先生为采集植物(包括茶类)标本,不畏艰难,足迹踏遍了云、贵、滇等地的千山万水,在复杂的山区进行茶植标本采集。我们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想象到张宏达教授不顾体迈,依然行进在爬山涉水采集茶类的科学数据中。1981年,张宏达教授在他的《山茶植物的系统研究》专著中,把山茶属的系统分类为四个亚属,十九个组,并以组下设系,系下分种。比如,张宏达先生将茶组分为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等四个系17种3变种;1984年,张宏达老人到云南等地的茶树资源考察中发现了大量材料,把茶组植物重新订正为32种3变种;1990年,我们又在张宏达先生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中,看到了茶组植物42种3变种。张宏达先生常常采用新的思考方法,对种子植物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种形态学概念和发生学问题进行了实证或证伪,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张宏达先生研究的课题中,从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在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上,由他主编的第四十九卷第三分册,关于山茶种的分类文献里,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 KITAMURA改名为CAMELLIA SINENISIS VAR ASSAMICA(MAST) CHANG,最后字母CHANG就是CHANG HONG TA 张宏达的英文缩写。从此,在茶的学说里再也没有阿萨姆茶这个名称,由此正式被张宏达先生改名为普洱茶,它与中国茶一样,变成了一个独立种。
1753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瑞典的林奈LINNAEUS在他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志》将茶叶定名为THEA SINENSTS THEA ,即“中国茶”。据资料载,SINENSIS是从早期的中国拉丁语名称(按文法从名词转变为形容词去除“A”字,加“ENSIS”即成“SINENSIS”。从此,世界上植物专家都把茶树叫做THEA SINENSES(中国茶)。按照国际惯例,定名者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因此,茶树又名“中国茶(林)”THEA SISNENSIS(L)。最后的“L”即为“LINNAEUS”(林奈)的缩写。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英国入侵印度开始,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在投机心理的作用下,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普顿”的前身)它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的原产地的争议。在二十年后有个叫马思特(MASTERS)的英国学者就干脆把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来的茶叶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 ASSAMIGA MASTERS)也叫印度阿萨姆。
当初林奈(LINNAEUS)把茶定名为THEA,把茶花定名为CAMELLIA,他把茶与茶花分作不同的属,不料日本有个学者叫O.KUNTZE(缩写O.KTZE),发现原来茶与茶花都是同一属。因此,他把“THEA”更名“CAMELLIA”。也因此,茶的学名就是变成了现在的CAMELLIA THEA SISNENSIS(L)。从此“THEA”这一茶的属名无效,取而代之的是“CAMELLIA”,当时还有一位日本学者叫KITAMURA的不服,他把阿萨姆列为中国茶的变种,重新把阿萨姆茶命名为“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 KITAMURA(VAR=VARIETY,其意为变种)。若在同种范畴内,其特征、特性上有明显的区别,因括号里的马思特(MASTERS)是最早给阿萨姆茶命名的人,按照国际惯例,其名字要保留在上面。
由此而后,在世界植物学家的茶种学说中把茶分为了两种:一是中国茶[CAMELLIA SINENSES(L) O.KTZE];另一种为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
当这种争议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著名的植物学家,中国研究山茶属植物分类的权威张宏达老先生,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生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通过数年的研究,终于发现和确定了根在中国的阿萨姆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阿萨姆茶从变种到独立种的确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的审定通过和国际上一些专家的认可。这一科研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日本学者(KITAMURA)的变种理论彻底失败而不在保留。从此以后由张宏达正式命名的中文名称“普洱茶”正式生效。
有一点值得说明,就是阿萨姆(ASSAMICA)改名为普洱(PU ERH)后,其英文名称是按照国际惯例是不能更改的,这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因为我们中国原产地的茶,英文名称却要用外国的地名,有失公平。但不管怎麽说,我们还是感到欣慰。这真是:无奈阿萨姆,欣喜普洱茶;认证独立种,感恩张宏达。(舒曼茶话写于2007年7月石家庄清茗斋)
“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舒曼与张宏达教授(右)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