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诗酒言茶(散文)

$
0
0



若不管形态、属性地排定顺序,毋庸置疑,肯定是先有诗,后有茶,再有酒。

性格内向者,多讲究内功。性格外向的酒若一口饮下去,立刻就能了解其猛烈性格了。茶乃性格内向者,是另一种典型。既无张扬之形,也无喧嚣之态。随着叶在水中徐徐展开,淡淡的清香便随之充溢室内。细品一盅,即便不是优等的泉水,上等的茶叶,高档的茶具,但只要有恬然自得的心绪,往往就能排遣内心纷扰,避离人世浮躁。

这其实已经让人看出区别了,万事万物若有相对者,茶的相对者,只能是酒了。我相信,在中国古今诗人的眼中,这种认识尤甚。诗酒茶,三者渊源久长。人生七件宝,轻易便占得三把交椅。

酒后,尤其是过量了,人有百态。其实,这一切全不能怪酒,饮者你有多大的力量能够驯服酒性的刚烈?但人们饮茶时久久的浅斟细品,却绝非对饮酒过量状态的矫正。茶性使然,只能使人进入一种超然之态。

中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度,因此茶自然会渗透进诗词之中。诗是多重性格的。

真正的诗人,其诗的生命,远比自己个体的生命要长得多。茶也有这种特性。

静心品茶,能感觉到悠长岁月的滋味。

古人多些不曾受扰的直觉,善于喝茶之人,不同凡俗。

而凡俗喝茶之人,往往只在乎茶的品种、产地,过分讲究泡茶的水温以及茶具,刻意营造环境,自认为唯此为大,至关重要。却远离了茶的本性,毕竟饮茶之人,才是这一切的主题。

陆羽之前,茶写作荼,《神农百草经》所记载的茶的历史,寥寥数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那时的茶,主要的功效就是药。

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茶并不为大众所知。东汉末年三国时,才作为饮品被广泛饮用,一度还被作为醒酒的佳品,我宁愿相信,酒茶首先是在诗人的圈子里结缘的。

虽然存诗无几,陆羽其实是很善于写诗的。那时的诗人,可不是靠评奖而让人记住的。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纯然一出世的神仙之言。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后,人们似乎就只记得陆羽耗尽一生心力所完成得《茶经》了。也难怪,他是用诗的语言写就的。不但将如何喝茶说得十分仔细,还从采制到煮饮,都对人们务必要做到精益求精做出了无形的规范。

一句宋诗,“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完整地表达了某种遗憾。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茶,更容易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诗人苏轼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于酒之外,把茶和佳人极具美感地融入绵醇、清丽、飘逸之境了。茶与人,皆因诗愈美。茶的灵异之处就在于,只要识得茶理,解得茶趣,无论何人,都能将茶饮出一种韵致,使人生多了一份风雅。

人的独特个性,尽显于生活的细微之处。《浮生六记》中,沈复性情的妻子陈芸兰心慧质,她调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真是非静然,乐然之心不能为啊!

这样的茶,有的全是真滋味。

通常我之饮茶,习惯了先细细顺下一口,待口中出现丝丝幽香后,再连续着小口呷,兴致来时,一气饮尽一小壶。

我更喜欢夜间品茶,尤其是雪夜,不必想那遥远的水寒山瘦,隔季的花开花谢,只手捧一杯茶,浸入一点禅心,静观芽叶在杯中翩翩旋转,静待随之的无声舒展,似要把水儿也舞动得有春风拂过。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信然!即如秋末池塘里的荷花老去,虽说不是另成一景?

这时,倒似是茶的灵性主动寻来了,涌着缕缕气息,就在这样的宁静里,茶,欲和我彻夜长谈。我呢,必会欣然地相陪。

长河流日月,相伴诗与酒,一杯清茶的幽香自古氤氲至今。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显坤新疆克拉玛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