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禅·生活”为主题,从茶之 “本色、本味、本真” 以回归本真,到禅之“本心、本性、本愿”以“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从禅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茶、禅的幽微共通,并从茶·禅回归当下一念,落实到生活中。
对禅与茶的选择来说,我是没有选择的余地,自然而然,禅茶生活成为我生活与工作的主体。这个自然的决定,好比《庄子》里面所讲的混沌未开的感觉,就是没有开启的,但我不想七窍开完以后,我的禅茶生命就死亡了。在这期间的曲折,或误导,有个直接反差,触使我有一系列的回归与反思。而是重新激活。因缘使然,我能出家,系统的修学佛法,认识禅宗,然后认识茶,认识世界。可以说我的教育是在禅茶教育之后,才认识世界。由内到外,为本到末。但也有被开窍的时候,听到一些关系禅、禅茶的认识,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者有落入歧途的侧面,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了解它。
一、茶:本色、本味、本真
遇到真佛不容易。茶,能遇到本色的好茶也不容易。人们往往用价格来评定一款茶的好坏,其实茶的价格还常常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一款茶如果被皇家或者文人看上后,身价就非同寻常了。比如被宋徽宗、乾隆帝看上的茶,身价就不是寻常百姓能企及的。其实名声好、价格高的茶未必就真是好茶,好茶,还在于它的本色。
(一)茶之本色
一款本色的好茶,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第一是山场,也就是茶的产地,茶的自然因素。好山好水出好茶,比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洞庭湖碧螺春、武夷岩茶、高山茶等,山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的品质。没有好的自然因素,茶的品质和价格也上不去。因此喝茶的时候,首先要寻找一个好山场。通过品茶也能了解茶的人文和自然背景。
第二,茶的本色还与种茶的茶农有关。茶农往往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为了卖到好价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种茶,什么茶价格高、流行,就种什么茶,为了第二年增产还会多施些化肥。种茶人的心态和心理,决定着茶的味道。我回家就告诉我的家人,种茶时不要打农药、不施肥,这样出来的茶虽然品相不好,却是本色,才有茶的真味。茶的本色当中,茶农要有一定的见地才能懂茶。
第三,茶的本色与制茶的师傅有关。茶农很可爱,家家都说自家的茶最好。但是如果制茶人没有文化,心量打不开,被禁锢的话,对茶的认知、认识和见地不到位、不深刻,不知什么是好茶,要想做出好茶也是很难的。
第四,茶的本色还与茶商有关。马连道的茶商很多,有的做了很多年都没有致富。茶商如果没有文化,对茶的认知不够,不想做好茶,是做不好的。只有那些把茶当佛来供、真心做好茶的茶商,才能做好。因为茶比人的魅力高,茶自己会说话,只有你真心对待它,它才会给茶商带来好的命运。
山场、茶农、制茶人,茶商,这一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做好,想喝到本色顶级的好茶是很难的。要想找到本色的好茶,必须要跟他们学,如果自己不懂茶,就永远也找不到好茶。好茶,要有好的本色。
(二)茶之本味
本色的好茶,要想喝出它的本味,也不容易。这跟泡茶的人和喝茶的人都有关系。
1.泡茶之人:几年前京城一位泡茶的高手曾经说过,他只能泡出茶的60%。他对茶的学习是非常认真和用功的。当然一方面他很谦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想真正泡出茶的本味,认真学习和了解茶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要想泡出茶的本味,有两种方式,无我和有我的方式。
无我的泡茶方式,要把个人的喜好、个性、分别判断全部放掉、化掉,顺着茶性,把茶的本然泡出来。这是需要修为和功夫的。当一款茶放在你的面前,你要读它,与它沟通,懂得它后,才能泡出它的本味。要想泡好茶,要像与人的交往一样,与茶交朋友,成为茶的知己,只有认识茶、读懂茶,才能泡好茶。
泡茶,对泡茶人的人品和素质也是考验。曾经我有一位个性张扬的师兄在我这里泡茶,导致我有三个月都不敢喝茶了,因为他把茶泡伤了。我是出家人,很珍惜茶,对不懂茶的人,不敢给他泡好茶。从泡茶,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不同的人泡出来的茶是不一样的。茶的味道、层次和内涵非常丰富,泡茶人的层次高低决定了他能把茶的内涵泡出多少。
泡茶还有一种“有我”的方式。只有天才型的人,能够我行我素,任性到底,也能泡出好茶。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不是天才的人来说,还是要放下自我,读懂茶,才能泡好茶。
2.品茶之人:茶之本味,还与喝茶人有关,一是品茶人的修为功夫。品茶人心静不静,能不能喝懂茶、品出茶的味道,是个学习和修行的过程。茶的本色再好,泡茶的人泡的再好,品茶人如果不懂茶,没有能力与茶沟通交流,喝茶也只是打发时光而已。二是品茶人要对茶有比较广的见识,中国几大茶类都要品尝过好茶,识别出不同的茶性和特点。这些年喝茶下来,也收藏了一些茶的标本,作为学习品尝茶之本味的规范和标准;三是品茶人的个人修养。在茶艺和茶道之间,品茶的过程都体现了主人和客人的修养和茶礼,这也涉及到茶的本味。说到这里,也要提下日本茶道,脱胎于中国寺院,把茶会称为一期一会,体现了他们对茶的珍惜和内在的修养。这也决定了能否品出茶之本味。
(三)茶之本真
朋友之间的交往,在于自然。如果交往过程中,有虚伪有面具,有附加的诉求,友谊就变了味道。喝茶时,如果对茶还有功利的成分,茶就已经变味了。茶性易染,茶非常纯洁,非常干净,茶中蕴含着很多生命的信息,只有回到茶之本色和本味,才能回归茶之本真。泡茶的过程,是泡茶人通过水和茶具,让茶复活的过程,是一个把茶内在生命中所蕴含的的芬芳和光彩再次全部呈现出来的过程,这才是泡茶。当心静下来后再品茶,茶会把你带回到它的山场,让你看到它生长的环境。把茶的本来面目、内在的东西激发出来,这是回归茶之本真。
同样,与朋友交往,如果能激发出朋友的内在德行和才华,这才是知己。在今天的世俗生活当中,如果能与茶为伴,就有回到自然、回归山林的感觉,它带给人的那份喜悦和从容是无法比拟的。大自然、山林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世界,当在城市里面不那么从容不那么自在的时候,就与茶为伴、与书为伴。我读书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去体会书中的内涵和真意,就像喝茶一样。喝茶,自然,回归。所以,如果大家没有信仰的话,不如以茶为信仰吧,回归本真,回归自然。
二、禅:本心,本性,本愿
茶,也许还可以讲讲,但禅就不能讲了,禅,只能去做,要真修实干。修行其实就那么简单,三藏十二部都只说了一个道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指的是中国佛教的核心命脉,是让大家成佛做祖的禅,就像中国寺院禅堂外都挂着的一块“选佛场”的匾额,真正的禅是让大家成佛做祖的。学佛,学禅,要有个根本愿力:明心见性。否则对佛法的学习是支离破碎的,如张中行先生在《禅外说禅》中提到,很多人学佛,没有学到禅的核心精神,不知道佛法的核心、真谛和本意。
中国禅宗的禅有个特质,在弘扬过程中要不断甄别、不能违背的,就是要开悟,要“明心见性”。学佛,学禅,找到本心,本性,“成佛”,这是核心,这个标准不能降低。六祖《坛经》中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那么,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愿和动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很抽象的,诸佛菩萨的菩提心都有具像的内容,比如东方药师琉璃佛有十二大愿,观音菩萨有十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呈现。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异在于悲愿的不同,而不在于空性见的不同。只有把自己打开,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才是菩提心。我们凡夫众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执,一切为了个人利益,《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当人的菩提心发起来后,展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只有发起菩提心,把自己交给菩提心,才能把自我消融。
成佛离不开菩提心和般若空性见,净老生活禅的综纲是:“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修禅,念佛,“是心念佛”,“是心做佛”,就与诸佛相应。所有的本尊、佛号,都是诸佛的本愿、菩提心,融摄了诸佛的生命内涵。通过忆念佛号,不断与诸佛相应相融,就不断把自己的本心打开。禅、密、净土,三者是不二的。
禅,不是虚荣的,是直下承担,是勇猛担当。禅,是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明心见性,本愿,发菩提心,这背后就是回到我们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禅,与茶一样,是找到茶之本色、本味,回归茶之本真。
三、禅茶之生活
茶要回到当下找到茶之本色、本味、本真,禅要在当下识自本心、本性、本愿,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直下承担,就落实到老和尚生活禅的做事二八方针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现在很多人每天都有很多抱怨,好像全世界人都对不起他,只有别人的不对。我们要经常想想我们为家庭、朋友、社会付出了多少,为佛教做了什么贡献。很多人喜欢抱怨,树敌太多。没有对三宝、师长、朋友的感恩之心。每天,乃至阳光雨露,都是我们所以得到的恩惠。从修行角度讲,我们更要感恩苦难,感恩挫折。人们喜欢在温柔乡里成长,但这样能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呢?古代有位聪明的皇后,她对自己的孩子从小打骂,但对另外一个妃子的儿子非常好,最后她的儿子成了皇帝。这也是为什么佛陀选择娑婆世界来度众生,也正是为什么娑婆世界的众生最容易成佛的原因。因为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受到的苦难最多,锤炼最多,像密勒日巴尊者、六祖惠能、乃至帝王将相,他们受到的苦难是最多的。对于生活中好的要感恩,坏的更要感恩。不抱怨地面对,才能有真正的力量,才能去勇敢面对,去创造去付出,去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要感恩成就我们的苦,让我们下坚定的意志力,有勇气面对现有的一切。这也是达磨祖师二入四行论中报怨行的内容。
结缘。我们要结善缘,结缘而不攀缘。与人交往不要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喝茶只为着茶的本色和本味,以结善缘的心,去喝茶、与人交往,这也是我们做事的准则。如果不懂得付出,就无法结缘。佛有“三不能”,“能化导一切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也。”本焕长老说“未成佛,先结缘”。同样大家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事成事也要先广结善缘,方能众缘和合,达到成功。过去寺院里面常常要普茶,也是为和大众结缘。
分享。要想没有保留地分享,首先自己要努力有积累,自己有了才能分享给他人。分享的过程,是要有认真的态度、努力地工作。分享,也需要你具足正能量,能发光,发亮,照亮温暖他人。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还会对老和尚感恩,他老人家虽然色身走了,但法身愿力还存在,我们还在乘他的愿力,在这里共修、学佛。
包容。就是把自己的心量打开。不包容就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学习禅,建立般若空性见,得无生法忍,堪忍一切,八风不动。如何扩大我们的心量,不为小事而烦恼痛苦,需要好好学习佛法,否则很难。比如每天,我们都会经历对自己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内心会积累起很多情绪,如果没有学会用佛法来消融自我,包容一切,就会活在情绪中,把个人的得失看得特别重,斤斤计较,形成自他对立,矛盾重重。学习佛法,就是帮助我们打开心胸,化解矛盾,化解自他对立。现实世界中,有风就有雨,有出生必有死亡,有开心就有不开心,这才是世界的全部。全盘地接受,打开自己的心,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戒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