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达摩图与茶

$
0
0

                                

日本的茶会上常常会悬挂达摩的画像,这也恰恰表明了禅和茶有着深远的关系。

关于达摩祖师,我想就不用再介绍了,下面只是简单地转述一下《传灯录》中的记载。

达摩,即菩提达摩,为印度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经海路于九月二十一日到达中国广州。闻听于此,梁武帝将达摩迎至金陵。有名的武帝与达摩的问答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武帝问:“朕即位以来,广建寺庙,抄写经书,供养僧人,请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答:“没有功德。”武帝接着问:“佛教第一义是什么?” 达摩答:“简言之,即超越凡圣。”武帝又问:“朕面前的人是谁?”达摩回答:“不认识。”通过问答,达摩认为传教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移身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打坐。

后传法弟子慧可,于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36年?)圆寂,终葬熊耳山。此后,东魏的宗云赴任西域,途经葱岭,遇到了手持只履的达摩。孝明帝闻此,非常震惊,命人开启达摩墓葬,发现棺葬中仅有只履。

《传灯录》的记载,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很难说这些记载的是达摩的真实形象。但是据此而形成的达摩形象却活生生的存在于人们的信仰世界里,并据此绘画出达摩画像。

介绍绘画题材的日本书籍《后素集》中,关于达摩的绘画可以列举出达摩嗅书图、芦叶图、面壁图、只履西归图这四种。达摩嗅书图中有说明文字:魏王的官人在达摩面前放置书籍,达摩取书闻嗅。但是不知道如此绘画的根据是什么,目前也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其它作品。面壁图描绘的是在少林寺面壁座禅的图像,这也是常见的达摩形象。日本初期禅宗绘画的代表作,收藏于山梨县向岳寺的,写有宋代僧人兰渓道隆画赞的达摩图;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写有元代僧人一山一宁画赞的达摩图,虽然描绘的不是面壁的情景,但应该都属于面壁达摩图的范畴。永禄二年(公元1559年)十二月十二日,有名的茶人椋宗理在茶会中使用的达摩图就是面壁图。

达摩图中的半身达摩图被认为是面壁图的发展形式,描写的是经行时的形象。这个半身达摩图是永禄二年四月二十日在商人住吉屋宗左卫门的茶会中悬挂的,上面有元代僧人月江正印的画赞,相传为元代画人胡直夫的作品。

此后面壁图和半身图经常在茶会上使用。江户时代大德寺的僧人江月宗玩的语录《欠伸稿》中就记载了很多达摩图画赞,当然也明显包含了对茶人的要求的内容。虽然其中没有明确表示出描写禅僧的内容,但是从著名茶人小堀远州收藏大德寺僧人泽庵宗彭画的面壁达摩图以及武将永井信浓守收藏的大德寺的僧人一休宗纯画的达摩图这些情况来看,依照禅僧来绘画达摩图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在绘画面壁的达摩时,无论如何不得不描绘达摩的侧面和背面,这样的达摩图,多少留有些不够圆满的画面构成。然而,也有流传下来的描写达摩侧面的绘画。其中的代表作有齐年寺收藏的雪舟笔慧可断臂图。慧可将自己的手臂砍断,以此来向面壁的达摩表示自己已经开悟,被允许成为达摩的弟子,在描绘这种紧张场面时,必然要描绘达摩的侧面。

当达摩背对人时,仔细描摹他的后背看起来没有任何趣味,但是简单的一笔画成的达摩图,反而有其值得品味的地方。也有茶人描绘背对人的达摩。例如茶人千啐啄斋的达摩画赞。正是一笔描绘出达摩的背面,并加上“描绘不知本来的达摩,则将其面目转向背面”的画赞。赞美禅中说的本来的面目,又谦虚的表达不明了本来的自己。此时千啐啄斋将自己的感觉同达摩合二为一了。                                

 

近代的企业家,同时还是茶人的益田鈍翁也描绘了同样的达摩图。三笔画成达摩,并写上俳句“细观之,无花无叶一山芋”作为画赞。俳句的意思是,仔细观看,(达摩)就像没有花没有叶的山芋。将达摩描绘成山芋,好像是在揶揄达摩,也像是在批判观看达摩的人,也像是在否定权威本身。

先前列举的小堀远州所收藏的泽庵宗彭的达摩图也是背身达摩图。并加上画赞“面壁祖师,是山城狛附近出产的瓜或者茄子吗”。山城,即现在京都的狛地区,是瓜的著名产地。在这里,达摩的背影看上去就像是瓜或茄子,从而表达否定达摩权威的意思。正是持续不断的否定固定化的权威,才是禅应有的要义吧。

江月宗玩的《欠伸稿》也记载着,在用“九年”这两个字画出的达摩图上添加画赞。即“以九年字,忽現全身,看笔头上,疑著几人”。画赞是茶人清水道闲委托书写的,而画可能是道闲本人画的。考虑到达摩忍耐艰苦,面壁九年的经历,将背身的达摩画成忍字,称为忍字达摩图。

虽然不是达摩图,但是三井文库收藏的茶人千宗旦笔的千利休像也引人关注。虽然图样看着就是达摩,但是上面写有茶人千利休的遗偈作为画赞,所以肯定是千利休像无疑的。宗旦明显把达摩的形象用在了利休身上,肯定是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某些近似性或者共通性了吧。

芦叶达摩图,可能是根据达摩乘一叶芦苇渡海来到中国的传说绘画的,也可能根据同武帝问答后,离开粱,乘叶渡扬子江的传说绘画的。镰仓时代开始就成为广为描绘的题材,作为东山御物的宋代的僧人无准师范自画赞的达摩图也是芦叶达摩图。

手拎一只鞋履行走的达摩也常出现在绘画中,被称为只履达摩。显然这是基于《传灯录》中记载的传说而创作的。与芦叶达摩一样,人们更偏爱有着超越常人能力的圣人达摩。同样还有清水道闲委托江月书写的芦叶达摩图上的画赞,“手持一经,脚著只履,芦叶驾轻,这生何似”,这应该是用于道闲茶会的。

《欠伸稿》中收录了九十九幅达摩图赞,大德寺僧人玉舟宗璠的语录《春睡余稿》中也收录了五十六幅达摩图赞。分为渡江,面壁,绛衣,回顾,半身,渡江回顾,白发,绛衣回顾几部分。渡江即芦叶达摩,绛衣即红衣达摩,回顾即回身顾盼的只履达摩。绘画了如此众多的达摩图,并委托人写上画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在茶会上使用吧。

对于茶人来说,达磨图已经成为认识禅茶结合的法门。看见目光锐利的达摩,思考到禅的庄严,进而认识到茶之道也应如此。同时,通过饮茶来放松心情,反省自己,这和修禅的方法也正是相通的。将心之清与体之清,将禅与茶合为一体,让我们如获新生,实现难以企及的精神富足。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影山纯夫日本),作者系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