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父亲的輋地母亲的茶园(长篇散文)

$
0
0


    父亲母亲毕生都劳苦在乡村,父亲在公社建筑工程队,是个土木建筑师,常年奔走,悠悠东房,郁西屋,为乡亲们建华千万间。母亲则是地道的家庭常年身朝泥土背朝天,悠悠南田,郁郁北地,处处有她汗水滴透的禾下土。但让父亲最牵挂的是家中的旱輋地,母亲最牵情的却是家中的小茶菜)园。也许对于父亲来说,輋地既是他的建筑样品,也是微缩基地;对于母亲来说,小輋地既是她的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也是她的小花园,小粮仓了。

輋地其实是属于我父亲。虽有古诗云:“园父初挑雪里芹”,但我父亲却不这样的“园父”。而他的任务心思就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保证輋地能及时开春犁地打,整修地埂輋壁,使輋地规整厚实,就像母亲做布“布帕”那样,虽然排列不是整齐,但也整有序,顺着势伸展却让人觉得错落有致。如今回想,在家中的輋地上,乡村土木建筑伍出身的父亲却用他那传统建筑师的榫卯结构,榫卯工艺的自然衔接,巧妙组合,完美结合,和谐契合的手艺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统美感、美德写下作为犁耙水响唱丰年的人梵曲。尤其是阳春三月,犁耙水响,正是“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的季节,每当我走进父亲小輋地,就能见到父亲忙碌着砌田埂、輋地,起地的背影,父亲、母亲在輋地间传统耕作模式的演绎和农艺、农具的完美结合,就自然地演奏出一幅挥锄洒汗忙耕种的影像和犁耙水响唱丰年的合奏曲。听!诗人翁卷诵着《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看那蓝天,白云,旷野,一人、一牛、一犁、一耙的剪影素朴,古典,庄重,诗意。那犁耙,强悍 地解开地的纽扣,大地丰润的肌肤在阳光下铺展,每一行犁开的土块,都叙述着土地过去的荣耀。风吟、鸟鸣、水欢、茎舞、谷唱……所有的故事都被洞开了,湿湿润润的泥土也迤迤逦逦翻卷着过去,草啊,花啊,筋斗似的被藏进土里。翻起来的湿润泥土光光滑滑,透着光泽,漂亮,新嫩,且释放着泥土特有的馥郁香气,沁人心脾。长长的沟陇,宛如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不是吗!父亲手中犁耙的抚爱总是无微不至,当犁耙托着父亲在诗行上前进的时候,章法、 韵律那是多么的讲究。也正是此时,父亲早已不再是一位粗俗的村,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此时的土地,就是一块巨大的画布,父亲、母亲用那简单明了线条的来回勾画,横的,竖的,斜的,或轻或重,或留白或重复,或间断或持续,都在他们的准确把握中。而这样的平面几何,在他们的心中,早已证明那是轻车熟路。因为,他们的犁耙铁锄,就是天地下最锋利睿智的笔,他们用清晰缜密的思路笔锋,最后完成的卷面,字体工整,曲线优美。就像一首首千古绝唱的古诗:“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行人本是农桑客,记得春深欲种田”;“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田塍莫笑细於椽,便是桑园与菜园”;“阴阴径底忽抽叶,漠漠篱边豆结花”......

父亲开拓出来的輋地,家里人的心中都有一本账,知道这些輋地,无论大小,也无论远近,总是整有序,错落有致的记忆,更是随着父亲在小輋地的蜿蜒和鹅石铺砌成的輋地护坡,輋地上五彩缤纷的农作物向着远方延伸。当初春的小雨初歇,当人游走在弯弯曲曲、大大小小极不规则的鹅石铺砌的輋地田埂路时,走近輋地用手轻抚那大小不一,也极不规则的田埂护墙,那一块块鹅石,相互紧紧地黏着,使劲地挤着,有斜插进来的,也立砌过去的。虽然大小、形态不一的青石成的墙体合缝不十分规整,却气象万千,极富立体感,还趣盎然,就像小时候我们这一大顽童,你推我,我搡你,在拥挤空间透着随意、自在,在嬉闹的欢乐里呈现亲切、悠然。

不过我知道,父亲因为是个土木建筑师,主要职责是在乡围屋,做家具。所以,在家里只管家中輋地的开垦规划养护,很少管輋地里种什么,收什么因为这是母亲的势力范围,也是母亲在家中不可褫夺和不可逾越的权力。

                                  

      父亲的輋地,在某种意义上是母亲的茶果和园。

这样说,是因为輋地里的农作物都是母亲一独自安排、种植和收获的。

我家乡村子虽然不大,但洁净齐整,优美大方,山不是很高,但灵秀峻逸,有模有型,水不太深,但流水潺潺清澈可人。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客家围屋掩映在那绿树翠竹之中,背依着旖旎的子山。近处,那一洼平整农田,绿油油的一片,稻花随风飘香;远处,那连绵起伏的青山,奔涌着绿色的波浪,阵阵夏风吹来,一波一褶,悠逸地飘向远方。那满山满坡墨绿的灌木林和茶是那一抹醉心的嫩绿,袅娜起一层淡淡的翠雾,犹如一幅写实的水墨画卷,令人读来悏意欣然,美的享受。你站半山茶园的茶丛里,仿佛就置身于一片茫茫的绿海之中。你看啊,那一片片梯田式的矮山茶园虽然不是排列的整有序,且大小不一,但顺着山势伸展,也让人觉得错落有致,加上那绿油油茶树枝叶点缀,更显得漂亮极了,就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山间地上。随着阳光照耀和山风的吹拂,嫩叶苍翠欲滴,随风摇曳。把双眼聚焦后慢慢追随到远处,那无边无际的满山茶树,犹如一片绿色的台阶,盘绕点缀在山洼坡地中。再看看绿色的茶园里,一枚枚鲜嫩的茶树叶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舞蹈,仿佛让人看到蓬勃生命的茁壮滋长正和着客家喜爱客家山歌”、客家采茶“客家大锣鼓”的音律和节奏,时儿交头接耳,时儿挽手并肩;时儿手舞足蹈,时儿活蹦跳跃;时儿默默无语,时儿眉欢眼笑,尽情地飞舞,纵情地欢笑,尽情地欢腾,纵情地歌唱。

我的记忆中,家中的几块輋地就在围屋山坡左侧上蜿蜒青青的輋地菜园旁边几棵华李树,虽然早已过了开花季节,但墨绿的树上果早已挂满枝头,忽隐忽现的探出那淡淡而泛的孩儿笑脸,洁净而美丽大方。树上的小鸟不时几声唧唧喳喳,树底下我和同村的小伙伴在兴致勃勃地捡些被雨打落的果实。有的捡了几粒落果捏在手上,又抬头看看树上,巧有子飘落下来时,便急忙用手拉伸出上衣做兜儿前去接果。輋地母亲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时提醒式的嚷嚷着:“你们小心哎,别弄到眼睛了。”树下我们也不约而同地回应着:“知道啦,我们知道啦。

菜园的篱笆上,茶园角落的几棵柚子树上,几只小鸟儿在蹦上蹦下,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欢叫着。也许是在歌颂那美好的夏日时光,或许是在称赞那勤劳贤慧,落落大方的客家女?乡村的小精灵们才那样的意悦心欢吧!

菜园里,青葱绿蒜紫茄红辣椒花菜绿韭菜,五颜六色,色彩缤纷;菜园四周的矮篱笆墙上,长豆角、膨皮豆,小丝瓜、葫芦瓜,花果成株成串,昂昂扬扬。其它輋地有花生、黄豆、绿豆豆、缸豆、番薯、、苎粮食作物。在輋地时每天都可见到一位戴额头帕,衣着林蓝大襟衫,黑色头裤,胸前挂着一件绣花的围身帕,朴实大方,勤劳坚强母亲,躬着背,弯着腰,有条不紊地在园子里劳作忙碌着,斑澜的彩蝶和勤劳的蜜蜂不时地在她的肩里背上飞来飞去,正好勾勒出一幅天成的精妙绝伦的乡村劳动美景水墨画卷,让人读来真是赏心悦目,如迷如痴,美啊,太美啊,真的美极了。这赞美的是乡村的美景,还是可爱的母亲,我想不用我说,肯定是两者兼有

我记忆中父亲輋地是深刻的,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母亲的茶园。虽然我早年就离家在天涯,从戎至政,四处为家。但唯一不变的乡恋乡愁还是父亲輋地,母亲的茶园

近年来,随着逢年过节来往,家乡父老乡亲常常给我寄来家乡绿茶。正因茶是自故乡来,我在泡茶时看着杯中舒展的家乡茶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围龙屋背头(屋后山)的那块輋地上一垄垄满目翠绿,令人心醉的母亲茶园。我知道,茶园虽然不大,也不过地的地块,且茶叶更是家中重要收入,但勤劳善良的母亲,确保证了家人全年吃上清香的茶。正是母亲直热衷于种茶、茶、吃茶,可以说母亲是她那几乎大部的精力和情感都倾注在了家中的茶园上。因此,在母亲的心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开门七件事,茶只排在第七位,但在母亲生活中却从不处于第七位,有时甚至排在第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洒扫庭除中就有茶的地位。茶早就融入到父亲母亲及家人的生活里。由于种茶、吃茶在客家人里是日常生活的一种传统习惯,无论是在饭后还是劳作,都离不开茶。所以,客家人从每天的晨起,把庭院打扫干净后,接着就到井里挑井水,生柴火、烧水、泡茶、做饭,一天的生活就是从这一壶茶里开始的......

母亲的茶园,是我孩提时代中一段最深刻的记忆。

母亲采茶、晾青、杀青、烘干……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劳动,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这是我在孩提时所常能看到的。正是母亲从种茶茶、采茶、炒茶,再到冲茶、吃茶,母亲奔走着、忙碌着,就像上满的发条而不停歇。每年的清明前后,灶膛里红红的柴火火舌,茶叶在高温下散发的阵阵热气,母亲红肿的手掌,熏得黑红的脸,额头沁出的滴汗珠……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母亲炒茶制茶的样子。

清楚的记得,在母亲那块碧绿的茶园上,茶树每天都在快乐地生长,因为母亲常常在茶园松土、除草、浇水、施肥,与茶叶自由地接触,欢快交流,母亲给予树是汗水情谊,茶也给了母亲的茶香茶韵回报。正是这母亲茶园的茶,每日都与阳光和空气自由对话,与风雨雷电快乐玩耍,尤其在酷暑寒冬的季节,茶园的茶树却在寒霜彻骨的冬日,毫不瑟缩,一身凛然地傲立在輋地上,顶寒风冷雨,冒霜冻雪凛,默默地积蓄身体里的能量,为春天的到来呈上滋润、厚实的嫩叶,为母亲和家人品嘇献出清韵茶香。春风乍暖、清明前后,早已探出翠滴绿嫩 的叶片,任由母亲的巧手摘去篓中,回到家中历经火锅上烘,热浪里炒,布袋里揉,从绿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以纯朴诚挚的干枯一叶,成为母亲和家人的香茗,在锡壶里变幻,在口中腔里留香,化作人世间的青春活力和厚重温馨。这不是吗?母亲茶园的一棵无名茶树上生长的茶叶,与母亲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看青山绿水,取天地精华,这是母亲茶茶的生命之神往和之抚掌的极致之美。尤其是在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母亲茶园的茶叶离开了生命之树,历经磨难后,茶叶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然而,当茶叶到了母亲把精美的锡壶中,茶叶与自然之水相遇,一个新的她又诞生了。茶叶与清水的融合,与清水的共舞,并散发出淡雅的清香气息,最终实现茶叶那心中渴望的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最佳境地。正是这母亲新手种植、制作的茶叶,经历了春夏秋冬,吸吮了天地精华,最后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美?也许这就是母亲一生为子女们无私奉献的德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啊?这是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全部生命的悲壮之美,这是为了瞬间与水的自由舞蹈而生发的相融之美,这是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啊!

我知道,母亲亲手种植、采摘、制作的茶,虽然只是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黛青、或带金黄、或棕红,没有华美绚烂的外表,没有妖媚招摇的气象,也没有堂皇尊贵的冠冕。但母亲亲手种植、采摘、制作的茶却有纯朴自然,率性本真,可恬淡,也可清静;可绚烂,也可壮烈,最终回归于平淡和宁静之间。正是母亲亲手种植、采摘、制作的一片片茶叶,在锡壶冲泡的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精灵魂魄在水中遨游。当我在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民谣,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人的眼前。也正是母亲这一片片绿叶的舞姿,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与澹泊和生命的沉重与轻盈。让家人慎密地思考,认真地欣赏,仔细地品味,茶之舞就宛如母亲之舞,是母亲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身姿与我自由自在的对话。所以,母亲和我的家人都相信茶叶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时候茶叶是非常寂寞的,寂寞地等待着能有一个相识相知、相爱的人来欣赏。不是吗!品茶,即品人生。悠悠品茶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艰难,几多烦恼和疲惫,一并浸入杯中缓缓地消解和忘却,心境超于平和,情感得以净化,气韵得到提升,让人沉浸于物我两忘的梦幻境界。所以,人们都说,一片茶叶,也是一片生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一生就像那茶叶一样,在生命的里程里,倾情绽放自己一生的美丽,沉淀一世的精华,最终百世留芳在人间!

                                 

    客家人常说:有山总客,有客必有茶。茶,作为山的灵植物一直与客家人一起山为家,繁衍生息。而长年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也总是与自然的茶相和谐共处,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人谓之客家茶

客家说,有客家人的地方总有悦耳的采歌声,有歌声的地方就有飘香的客家茶。客家人之所以爱茶,也许是他们世代聚居深山,山高林密,阳光雨露,云缠雾绕,修长岁月在养育着一方客家子民,也朝夕滋润满山葱郁灵性的茶树林,同顶一方天,同踏一方土,与山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茶叶的清冽、甘美的山泉泡出的茶汤,落喉爽净,口齿留香,解渴润嗓,让爱唱山歌的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分外清新、明亮,并随着山风的飘拂,百鸟的和鸣,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

来让客家人这样钟情于茶,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晋,唐宋,迄今已千余年。正是其悠久的历史,让那独特的客家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进化而散出更加发浓郁的山乡生活情趣内涵,以及浸漫于客家茶文化中的那种清纯、醇和的人间真情,古朴的民风,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正是千年前就进入了客家人的生活,并成为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休闲、交友增加无穷乐趣,增添一道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人习惯自家种茶的茶大多在田间輋地、不论在溪边地角,都有茶的身影,山窝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客家人种茶、喝茶,生活中自然就少不了茶,不论是田间耕作,还是上山打柴草,随时都携带着大茶壶或竹筒之类的盛茶工具在身边,以备劳作乏渴时饮用。

记得家乡到了夏暑天的农忙季节,人从田间劳作回来,一双满是泥巴的脚还来不及清洗就急迈入家门,直奔厅堂的茶桌拿起大茶壶,倒上满满一大碗,仰起头脖叽里咕噜的猛灌,牛饮一番,大叹口气,拍拍肚子,直呼爽啊。到了冬日,客家山区还是寒风四起的,这时节喝茶虽不如夏日那么痛快,茶水无法保暖,冰冷的茶水喝起格外刺激,胃肠也受不了,客家人自有办法,就用棕麻绳等草本植物编织出一个壶套,里面添点棉絮,再茶壶套进里面,这样一来,茶水就可以保温一段时间,让人喝到温温的茶水而让人觉得舒服。

   如若到客家山村走访或做客,一进村屋首先让见到厅堂桌子上放着的就是一把大茶壶,茶壶大是陶制的,也纯锡打制的壶,壶里泡着一壶茶,随时可自饮或招待宾朋。若有亲朋好友或陌生人路过家门口,主人家也会非常客气地说,进来吃碗茶再吃茶对于客家人来说不单是解渴,它也是一种生活礼节。若是寒冬时节,你到客家山村去,入屋后主人会马上拿柴烧水,一边清洗茶壶,一边问寒问暖。稍坐一会,水开了,主人顺手把茶叶罐打开,抓一把自家种的山茶放进锡壶里,注入滚水,片刻,屋里飘着浓郁的茶香味,闻着,沁清香,听着,暖意片。

客家人爱喝茶,一年四季都有茶。在冬天喜欢喝热茶,客家一般是用锡壶泡茶捂在火桶里,有条件的人家还备有专用的冬用茶具,这些茶具的样式很多,其中较为熟悉的三种。一种是木龛式,通体是一个小木柜,上下两截,上部置放茶壶之类,下部置放炭火。另一种是铜壶类,其一为方形,其二为圆形,均是上部装茶,下部装火。还有一种是木桶类,则把茶壶装在木桶里,木桶外留出壶嘴,木桶内则用棉絮之类塞紧,以保壶温不变。夏天喝凉茶,通常用大瓷壶泡茶,也有一种冬暖夏凉的两用锡壶,壶身中间安有四根上下相通的空管,冬天可用于吸热,夏天即用于散热,这种壶民间叫四眼壶。家人外出茶也是少不了的,讲究的带的是桶壶,这种藤编的桶里装着瓷壶,有的还备有茶杯,合上盖,扣上锁,样式很优雅,盖上装有提手,便于携带。上山下田则以茶筒或葫芦盛茶,茶筒是用一截完整的竹子,去掉皮,上部打个洞,塞上木塞,顶部系上绳子,可背可提。茶葫芦则是将葫芦里面掏空,外部以篾编成竹篓兜住,顶部掏个洞,塞以木塞,腰部系绳,以便携带。

而让忆的就是家中木桶装的锡,这是母亲每天的从晨起到生火、烧水、泡茶、做饭、出门、劳动一天生活的开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我国,锡器自古以来都有“盛酒酒香醇、盛水水清甜,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称。尤其是这锡茶壶和锡壶茶,是我母亲的最爱也是家人的爱。据说锡茶古时的地位之高,让人很难想象。明代研究茶壶的名家周高起就说过,紫砂壶与之相比也觉得土气了,因为从材质上来说,只有锡才是五金之母,锡制的茶壶,能助益水德,发挥泉水的各种优点。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工业对锡金属大量需求,使之成为国家控制的战略资源,由于政府鼓励和扶持传统锡器业人员改行从事白铁业,白铁和铝、锑制品迅速取代了锡器,茶与锡壶的这一段姻缘因此隐入历史。而“锡茶壶”,小时我就听人讲过“锡茶壶”三字丢官的有趣故事。说相传,张之洞在任两湖总督时,有个识字不多、靠拉关系用钱求购的监生前来求官。张之洞学识渊博,用人重才,凡任官,总得事先考查,他查明这监生是个冒牌货,见面后,便命左右取来笔墨砚纸,写下“鍚荼壶”三个字,问监生是否认识。那监生随口答道:“锡茶壶。”张之洞不再下问,立即打发他返回原籍,并予以批文:“能识‘锡茶壶’三字,尚可造就,苦读五年书,再来听遣。”

所以,在乡村家中一把传的锡茶壶也是农家里荣耀的事儿。而家里这把锡茶壶在我的记忆中,自我晓事就有,但其来历我只知道锡茶壶是一把精美的锡打制茶壶直径约25厘米,高约40厘米,呈圆桶形,约可乘10来升水,锡茶壶有专门的木桶式外套,锡茶壶装在里面,木桶上端一侧露出锡壶嘴,可出茶水。锡茶虽然装茶水但保温性能较差。夏天酷暑时节还好,能够保温约大半天,但若是冬冷天,就只能保温把两个小时。为了让锡茶壶保温时间延长,就是从事木工专业的父亲专门一个专用的保温茶桶,把锡茶壶放入茶桶中,茶桶内侧则棉絮和棕衣之类塞紧,以保锡壶茶水温度慢变,确保家人随时能喝上热茶。

在春夏农忙之际,母亲定会每天早早泡好一锡壶茶,提到田间地头,供劳动。但这茶搁得久了,也就容易凉,而凉茶一般就没了茶的韵味,可吃茶者还觉得母亲的茶吃了舒坦。虽是只能最多半碗,吃者仍道:“解渴!”当然,不论是谁,倒茶之前,都会将劳作后的双手在衣服上擦擦,或者先找点水将手洗净,擦干。劳动之中有一杯茶水喝下肚后,好像浑身又重新长出了力气那样神奇

在秋冬农闲之时,母亲会在中阿婆、阿婶、阿姐阿妹聚在一起,悠闲惬意地坐在围厅堂的长板凳或木(竹椅上,围在八仙桌旁,不“布帕”,鞋底缝衣衫,就是说家长里短,聊农桑事,拉家常情。母亲也总会烧上锅热上一壶锡壶。并在茶香茶韵的氤氲里,锡茶醉人,融洽的氤氲气氛让人醉。

都市,偶尔回来山村屋小,如碰上梅雨季节在屋里倚灯夜,窗外万般寂静,唯有淅淅沥沥的潇雨,一阵阵,一声声敲打着空寂的屋檐、门窗和石阶。不觉让已耳顺之年想起孩提时在围屋、厅堂、门坪、田园,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情景,吟童谣,做游戏,捉笋虫,抓泥鳅,拾椎子,掏鸟窝,打朴筒,烤土童真可爱,够了家就大碗上母亲泡好的锡壶茶,的是那样的解渴,这般的甜。恍惚自己是一觉初醒,早已长大成人,从戎至政在外,工作生活他乡。事业,发展,忙活着……

如今,故乡青山依旧,但已人物已非,父亲过去辛苦出来的輋地,有的虽然还在耕,但早不如前,的甚至片荒芜;母亲从前汗滴禾下土的园,已更替为它用家人钟爱的锡也早已收起,换成了时尚现代的紫砂茶具,锡茶壶和锡壶茶也成了过去,成了乡愁如今的老房前屋后,田头地尾,四处杂乱无甚至荒芜寂静。在田园輋地就是农事忙季节能见到年迈阿婆阿婶的踪迹,却很难见到村姑妹子忙于农事身影。让人心境恰似元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所描述的那样:“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啊!虽然父亲、母亲年老而离开们多年,我仍然缅念时父亲的輋地,母亲的茶园家中的锡壶茶为那时父母在,茶园锡壶茶就,家乡也就永在。可如今我只写下自己父亲母亲的点滴思念,仅此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广东河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