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戏院最早称茶园

$
0
0

                                                                                   

(《吃茶去》杂志)有人说:“戏曲是用茶水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戏曲可以说是与茶同步发展,相辅而行。唐《封氏闻见记》中载:“开元(713年—741年)中,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是说唐代因寺院饮茶,饮茶之风遍及京城和各城市。戏曲也是由唐代年间寺庙广设“俗讲”,在庙会演戏,而进一步发展了戏曲。唐.李绰《尚书故实》云:“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南部新书》云:“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其次荐福(寺)、永寿(寺),尼讲盛于保唐”。到宋代产生了瓦舍(大型的简易的游艺场所)和勾栏(室内有舞台的演戏场所),更加促进了戏曲的乡发展。据宋《东京梦华录》载,当时的汴京开封瓦舍“大小五十余处”,“可容数千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杭州瓦舍“城外就有二十座”。南宋《梦粱录》载,仅北瓦舍就有戏棚十三座。瓦舍和勾栏里演戏盛况空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而正是在这瓦舍和勾栏大演戏时,供人们饮用的茶坊(馆)也相得益彰同时得以发展。

明清以来,戏曲进一步发展,演戏的场所以卖茶点为主,演出为辅,人们进去喝茶听戏,每个座位,只收茶钱而不售戏票。人们一边喝茶说话,一边听戏,故这场所称“茶园”,也称“茶楼”。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其口述、许姬传记录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是这样谈茶园的:“最早的戏馆(院)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的。当年的戏馆(院)不卖门票,只收茶钱。听戏的刚进戏馆(院)子,‘看座的’(服务人员)就忙着过来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儿,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很快又沏来一壶香片茶,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也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这就是那时的戏单,上面横着有几出戏目(所演的剧目)”。

北京最早的茶园当为“查家茶楼”,也称“查家茶园”( 即现在的广和剧场),是明代巨室查氏所建,座落在前门外肉市。清代改称“广和茶园”或“广和茶楼”,再往后才称广和戏园(院),广和剧场。前门外西珠市口有“文明茶园”,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易名华北戏院。另外,北京还有东安市场的“吉祥茶园”、“丹桂茶园”,大栅栏中的“天乐茶园”、“庆乐茶园”等,后都改称戏园(院)。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这样一首:“半膘无事撞街头,三五成群逐队游。天乐馆中瞧杂耍,明朝又上广和楼。”说的就是一些人三五成群在街上闲逛,在“天乐茶园”观了杂耍,又去“广和茶楼”去听戏。上海早期的戏院也以茶园命名,如座落在石路(今福建中路)的“天仙茶园”是上海最古老的戏院之一,还有“丹桂茶园”,后改“丹桂第一舞台”。另外,烟台最早的戏院是光绪年间创建的“德桂茶园”,杭州老戏院有“天仙茶园”等,里面的顾客都是喝茶兼听戏。       


这些茶园或茶搂的一头为舞台,舞台向前伸出,舞台前有木雕的矮栏,舞台下中间的地方,叫“池子”,两边叫“廊子”,池子里摆放着的长桌和长板橙不是横着面对舞台,而是竖着对舞台摆的。长桌上摆放着茶壶、茶碗,茶房(服务员)随时为顾客沏茶、续水。顾客面对面地坐在竖对着舞台的长桌两边的板橙上,边听戏,边喝茶聊天;要看戏得侧着身子,扭着头才能看舞台上演员演戏。所以当时都说听戏而不说看戏。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要让现在的观众看见这种情况,岂不可笑!其实在当时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所以才有这种对面而坐的摆设。”

直到辛亥革命后,南北各地陆续兴建改良剧场和新式剧场,如在1908年上海建成“新舞台”戏院,后来北京建成“第一舞台戏院,这时,被称“茶园”和“茶楼”的演戏场所,才逐渐改称“戏园(院)”。现在北京的老舍茶馆、恭王府戏楼、正乙祠戏楼等,茶客仍是坐在舞台下边听京戏边品茶。当然了,各地茶客据对各地不同的戏曲文化喜好,边品荼边欣赏不同的剧种,如四川茶客品茶欣赏川剧,泉州的茶客则是品茶欣赏南音。

       摘自2009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谢美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