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飘着丝丝细雨。独自在小书斋中, 看着秋风吹过,地上的片片落叶和一、两个打着伞的行人。阵阵凉意涌上全身,用滚烫的开水沏一盖碗铁观音。轻轻地揭开盖子,看着茶汤,闻着茶香,内心的寒意已被驱散。茶汤入口,入胃彻底温暖。
细细的品着其中的滋味,盖碗中散发的茶香引起了我的翩翩遐思。人身处在草木之间,与所有花草树木和谐的生活在自然界中。茶便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人则把本来只是自然界中嘉木的茶发展成了文化,使普通的饮茶有了许多的讲究。即使同为饮茶的人也因为身份的差异,也有了不同的境界。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可以说是百姓喝茶境界。市井之中,布衣百姓喝茶只为解渴去乏,往往几个人坐在茶馆里,一边聊着感兴趣的话题,一边喝着茶自得其乐,喝完茶便又去为生计忙碌,还有人专以贩茶为生,他们对于喝茶没有讲究,只有解渴就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以说是文人的品茶境界。山水之间,文人雅士为风雅之事,三五知己相约小聚。山水之间,找一空地围坐。席间香茗相伴,或吟诗、或作对甚是惬意。“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可以说是僧人的饮茶境界。佛门之中,僧人独自沏茶,闭目参禅,偶尔品一口香茗,身心定静,别无邪念,此时真正做到反观内心。
布衣百姓被世俗牵绊,每天为了名利奔波,没有品茗吟诗的闲情雅致,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用来解渴,因此他们对喝茶不甚讲究。文人雅士将名利看淡,他们比布衣百姓超然,这些文人内心更多的是一种洒脱、闲适。品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因此对品茗格外讲究。僧人的眼中名利乃过眼云烟,生死乃轮回之道,这是一种超脱。茶让他的内心定静,能够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开悟的境界。他们与茶随缘,不曾执着于外在形式。
人的一生经历不同的阶段,年轻之时为了生计劳碌奔波,不断追求自己想要的名与利;到了中年,一切都稳定了,这时才有时间与闲情享受,约三两知己品茗畅谈;到年老之时,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一生,真正进入自己内心深处。 这与品茗的三种境界多么相似?第一种境界最低,年轻人内心浮躁,只为名利而活。一切围绕着名与利,一念只差便会迷失自我;第二种境界中等,超然于名利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恬静、闲适,年轻时的那份浮躁渐渐消磨,慢慢沉静下来。然而,却又过多的执着于外在形式,无法让自己得到自在,第三种境界最高,超脱名与利、生与死,更多的是让自己沉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悟出人生智慧…… 书斋外的脚步声打断了我,茶汤入口,记录下这些文字,愿与诸君分享。
(摘自2013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