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0月15日下午
地点:湖北黄梅五祖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茶文化的伟大复兴唤出了一个禅韵与茶香美妙结合的文化胜境,那就是沉寂了千年的禅茶文化重又浮出了水面。由此,以佛教禅宗为代表的禅茶文化渐渐向我们走来。
2001年的晚秋,在“吃茶去”公案诞生地——柏林禅寺,收获了世界禅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活动,那就是由净慧长老发起的“中韩两国‘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也正是这次极富禅意的一次盛会,不仅首开世界“禅茶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之先河,而且成为中国禅茶文化史上正式在学术领域研究禅茶文化的肇始。
正是这次会议之后,全国茶界兴起了一股“吃茶去”抑或是“禅茶一味”热,每当议论茶文化的“茶道”层面时,自然涉入到“吃茶去”或“禅茶一味”的话题和文化内涵,这也表明了禅茶文化思潮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时间再次定格在2005年深秋,净慧长老秉承赵州古佛“吃茶去”不二法门,在石家庄和柏林禅寺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宣告了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诞生。也正是这次大会,由此拉开了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序幕,并先后在台湾佛光山、庐山东林寺、福鼎资国禅寺、宁波七塔寺、杭州灵隐寺、首尔曹溪寺(韩国)、湖州寿圣禅寺、江西百丈寺、石家庄柏林禅寺等地继续传播着这样一种社会正能量的活动。
今年第十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天下祖庭、“东山法门”诞生地五祖寺举办,其大会主题为“吃茶去·从心来”。
五祖禅茶,此时与“吃茶去”相遇,这是一种禅与茶的历史性回归;
五祖禅茶,此刻与“从心来”有约,这是禅生活与生活禅的真实写照。
湖北文联主席熊召政先生这次为大会写下《中国禅茶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吃茶去,赵州此时约,能去就去;
从心来,白云随处歇,说来即来。
这正是对“吃茶去·从心来”主题的一种解读。
“来”与“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迁流,都是旨归在当下一刻——这对当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话题,具有契合当前时代的现实意义,意味隽永。因为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吃茶去·从心来”为世人带来一团和气,吹来一股和风。“吃茶去·从心来”,实际上就是争取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让我们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这就是弘扬禅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图注:舒曼拜会中佛协副会长、湖北省佛协会长、五祖寺方丈正慈大和尚)
今天我为大会报告的题目是《五祖法演禅师及其门下“三佛”与“吃茶去”觅踪》。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作简要说明,详细内容刊登在本次大会的论文集。自禅门“吃茶去”公案诞生后,天下丛林大刮赵州吃茶之风,在丛林中,上堂吃茶、归堂吃茶、巡寮吃茶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在北宋,五祖寺以茶禅修的形式在一代高僧五祖法演倡导下更是被发扬光大。法演禅师在五祖寺期间,遵循农禅生活这一传统僧人的生活方式,把农禅双修(包括茶修)作为祖风的标志之一。法演禅师以当机截断、自然亲切的禅风接引许多学人,培养出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等众多禅德,将临济血脉广布到了整个南中国。明代大德紫柏真可禅师对之评论说,“临济正宗,大于杨岐会,盛于五祖演”。
杨岐派的兴盛正是在五祖法演(1024-1104)及其门下“三佛”传法鼎盛时期,法演禅师对赵州“吃茶去”极为推崇。无论是到黄梅前还是到黄梅后,关于茶,法演禅师始终没有离开赵州,始终没有离开“吃茶去”。
五祖法演禅风是以本分事接人,从不绕弯子,令学人在倍感亲切的同时得到启发和受用,这与他崇尚赵州门风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巡寮吃茶,还是归堂吃茶,对法演禅师而言,都是真心流露,在法演禅师心里,就如同有一碗赵州茶,既看不见,也不可说;既不从口入,也不从鼻入。吃赵州茶只能悟入。一如他在五祖寺上堂开示说:“透出龙门未是难,几人得过赵州关。”。
五祖法演门下最著名的弟子首推圆悟克勤。
巧的是,圆悟克勤悟道因缘与赵州“庭前柏树子”公案有关:一日,有人问五祖法演:“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打动了在一旁的圆悟克勤。五祖法演知道克勤的领悟已经渐为成熟。五祖法演眼睛一瞪,问克勤:“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大声问庭前柏树子吗?”圆悟克勤给法演这一喝,魂飞魄散,然后回转身就跑。跑到山门外面,看到山门外面一群野鸡鸭停在栏杆上。圆悟克勤咚咚咚大步而跑,野鸡鸭闻声而展翅。当听到野鸡鸭的鼓翅声,圆悟勤悟了便说:这岂不是声吗?于是圆悟勤写了一首悟道偈子呈给五祖法演。
想不到,五祖演却高兴说道:“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旨,吾助汝喜。”这首偈子,看似艳俗,实则内涵深刻,是警策学人不可着相,应该在生死命根处下功夫。从此法演老和尚遇人便说,克勤已经参得禅了。由此,克勤的名声从此远播而出。克勤悟道后,克勤禅师便被推为上座。
值得一提的是,圆悟克勤在住持夹山寺时,应门人的请求,宣讲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年)所撰写的《颂古百则》,经克勤对《百则》进行“垂示”、“夹注”和“评唱”等方面注释,后经门人记下、汇集成书,名《碧岩录》。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碧岩录》所涉茶事全部指向了赵州茶。《百则》公案中仅赵州公案11则,有165处频繁出现赵州字样,而在其《圆悟心要》也均以“吃茶去”为蓝本。可见赵州公案对在丛林中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圆悟克勤认为“吃茶去”法语有“一言截断,于圣声消”的气势,亦即否定学人之寻常思维习惯,截断其向外执取之思维趋向。不得不承认,在推广赵州“吃茶去”禅茶方面,圆悟克勤可谓厥功至伟。
佛鉴慧勤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其悟道因缘也与赵州有关。
一日,法演禅师上堂举赵州禅法说: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和尚道:“老僧耳聋,高声问将来。”那僧便再问。赵州和尚道:“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了也。”佛鉴慧懃禅师听到这里,豁然有省,平昔疑滞,顿然冰消。当下,佛鉴慧懃禅师对法演道:“乞和尚指示极则。”法演回答:“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慧懃禅师于是展具礼拜。法演禅师遂令他充当书记,主持翰墨。
佛鉴慧懃因赵州禅所启,又崇拜赵州“吃茶去”的禅机,大赞赵州家风,故对赵州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公案自有一偈体悟道:
个中滋味若为论,大展家风说早春。
三度口行人事了,这回莫道不沾唇。
佛鉴慧懃以为,赵州三声“吃茶去”所度新到之人、曾到之人和院主等三人,在于以“茶”融“禅”,个中滋味不以茶味而论,也就是说的“味外之旨”、“弦外之响”无法用概念简单地穷尽与说明。“这回莫道不沾唇”意味着下回同样莫道不沾唇。因为,所谓赵州茶,是茶亦非茶,无茶又有茶,是味亦非味,无味而有味,那是“会于心而难以名言”的赵州禅的特征。从此,佛鉴慧懃禅师在上堂示众开悟学人:
“罗汉院里一年度三个行者。归宗寺里参退吃茶。”并把赵州禅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佛鉴慧懃禅师以为,禅宗高僧通常是举“或举赵州茶,或示云门饼”等开示众人,无非是从“含蓄无垠,思致微妙”的禅机中瞬间体悟到“秘响旁通”的思考中去。
龙门佛眼清远为五祖法演门下另一高徒。
佛眼清远极尊南泉普愿和赵州从谂这对师徒,他常对学人说“昔日南泉、赵州二尊宿,皆是道超物外,名播寰中”。他认为“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
因赵州“吃茶去”等公案正是生活中“履践修行”、“意在自明”的典范,故佛眼清远常拿赵州公案说事来开悟学人,如上堂时时以赵州法语垂示僧众。尤其喜欢赵州“吃茶去”启发学人。如在《佛眼清远禅师语录》中可看到:山僧寻常只道吃茶去!今日也道吃茶去!会尽诸方五味禅,何似山僧吃茶去!
可见他对赵州禅机还是情有独钟,所以佛眼清远在《赵州吃茶》偈语感叹道:
“赵州一碗茶,验尽当行家。一期虽似好,争免事如麻。”
由于五祖法演及其门下圆悟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在当时佛门地位显著,他们对“赵州禅”的推波助澜,为北宋之后各代禅师参究赵州公案起着积极的作用。
所谓禅茶,是茶又不是茶,说它是茶,毕竟有个“茶”字,说它不是茶,大德上堂开示学人实则是举茶意禅,举茶说禅,举茶悟禅,这本身就奠定了所谓“禅茶”的基调。
所谓禅茶,它是走向启悟心灵的重要法门。诚如当代高僧净慧长老对禅茶给出的定义:所谓禅茶,是根植于菩提之种,抽出的是智慧的芽叶。“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随各种因缘来喝这杯禅茶,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所谓随缘,也就是“遇茶吃茶”,无有刻意,这样更含着禅理和生活哲理。
何为佛?何为禅?何为祖师西来意?赵州所言所传到底传哪个?学人所证到底证哪个?这些—直是法演及其“三佛”十分感兴趣抑或是关注的问题。但赵州禅语抑或是“吃茶去”,善知识所证又恰恰是“功夫在茶外”,言语非能传的,诚如圆悟克勤上堂云:“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著,通身是心鉴不出,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犹在半途。”如果真以为是让你喝茶,你只能找个不着烟尘处任人去会意。
“吃茶去”之所以能迅速广布天下,除了与“演门二勤一远”推广有关外,还体现在“吃茶去”能使学人感悟“味外之味茶外茶”的含蓄无穷的深处,也就是“吃茶去”的“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的意境。
我们今天在五祖寺品“五祖禅茶”,感悟黄梅东山的禅境,升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如果单纯为了喝茶而喝茶,又何必在五祖寺呢?当我们以“慈悲喜舍”去享受这碗禅茶的时候,就能达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目的,最终所得“本来无一物”净心之印。
茶是禅——禅可清心,禅可静心、禅可安心、禅可净心、禅可洗心、禅可涤心……禅是茶,茶亦然!而五祖弘忍大师所倡“守本真心”,恰恰正是我们追崇的禅心和茶心。最后,我想借用五祖法演一句气势之大、内涵之深上堂用语来诠释五祖禅茶的妙意——
法演说:“以四大海作砚台,以须弥山作笔,向天空中书写‘祖师西来意’五个大字,我就会拜他为师。如果写不出,那就是佛法无灵验”。
“吃茶去·从心来”,其实就是让我们接过“吃茶去”接力棒,借须弥山作壶,以虚空为茶盏,以四大海之水烹煮一壶心灵之茶,在有限的云水生涯里,素面朝天,端起茶杯,放下一切,如是随缘,如是无分别,也许灵验的佛法就在你的茶汤里。
与正慈大和尚同吃一碗赵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