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周国富会长在中国国际茶研会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全文)

$
0
0


周国富会长在中国国际茶研会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全文

20161019·开封)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五届理事会向会议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换届以后特别是今年以来主要工作情况

换届以来,我会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等系列重要论述,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坚持以茶惠民、茶和社会、茶和天下宗旨,以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为己任,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以深化茶文化研究、扩大茶文化宣传、提升事茶工作水平、加强调研献策、以茶文化引领和促进茶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以强本部、强本地、强本色为基础,按照责任办会、智慧办会、团结办会、创新办会、务实办会、节俭办会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广大理事和会员的整体优势,把各项工作往深处想、在实事做、向前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紧扣茶文化和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题深入研究,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换届伊始,及时召开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认真研究制定茶与茶文化学术研究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要求出成果、出精品、出业绩。两年多来,我会把助力茶文化和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调研、著书立说、建言献策。

一是应用型研究注重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针对我国十三五时期茶文化和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我会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茶文化、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题,在深入调研后向农业部、浙江省等地报送了《关于茶产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提出品牌和标准为立茶之两足、科技和文化为兴茶之两翼、创新和绿色为强茶之动力、开放和共享为茶和茶文化走进时代、走向世界的法宝,满怀诚信当茶人、别具匠心演好茶和极致发挥茶文化为成就茶业之秘笈,茶为国饮、茶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国内国际茶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为茶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路径,大力推动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等意见和建议,得到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学术型研究注重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十年磨一剑,本会重点学术研究课题《新茶经》一书于2015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全国10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我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在20159月启动了世界茶文化课题研究和《世界茶文化大全》一书编纂工作,今年7月又启动了食茶文化课题研究和《食茶概述》一书编纂工作。

三是研讨座谈注重体现经常性、专题性。当前,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会选择针对性强、行业关注度高的课题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如这次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广大理事和会员以及海内外茶人踊跃投稿,共收到论文473篇,经专家评审,有60余篇论文入选《茶行天下》论文集。又如,我会先后在杭州,温州与当地人民政府,相关茶业集团公司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与茶业新常态一带一路视野中的茶与茶文化专题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我会还会同多地相关涉茶部门和茶企业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十三五时期茶与茶文化的发展、目标、路径等深入研讨,建言献策。

(二)积极参与举办重大茶事活动,共建共享兴文强茶大平台

举办重大茶事活动既是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研究会事茶工作水平的标尺。两年来,我会先后与全国各地政府、涉茶机构、社团以及相关企业共同举办各类茶事活动达150多次,其中重要大型茶事活动80余次,主要有:2016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绿宝石杯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2016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中华茶奥会,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中国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2015湖北(天门)陆羽茶圣节,2015湖北(赤壁)国际茶业大会,第二届(普洱)和第三届(宁波)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等等。

在参与各地重要茶事活动中我会十分注重提升事茶工作水平:一是强调活动成效。紧密结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茶事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思考和谋划,不断巩固党委重视、政府支持、自身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弘文强茶的巨大合力。如,在贵州、四川等地举办的重要茶事活动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齐抓共管,省市领导亲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和指导,广大茶人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茶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二是一地一策,精准服务,彰显特色。本会对参与举办的茶事活动,提前参与,精心指导,主动对接,从主题策划、内容拟定,市场定位、参展客户细分乃至工作手册制作、放大活动效应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指导,打好组合拳,赢得当地政府、承办单位点赞。如,中华茶奥会突出传承文化、跨界发展的主题,集展茶、斗茶、评茶、品茶、论茶、演茶等多平台于一体,使中华茶奥会成为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新名片;又如,2016中国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突出茶汇乐山、缘结天下的主题,充分展现了文化引领、茶旅结合、茶禅和合、茶文融合、内外聚合、共享共赢的丰富内容,在茶事活动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智慧化方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经验;再如,2016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突出了牵手茶人·拥抱世界的主题,诚邀百名中外茶界知名人士、百名中外名书画家、百名饮茶长寿老人、百家中外茶业企业、百家中外新闻媒体、百支茶艺表演队相约生态黔南,以茶会友,谈茶论道,亮点纷呈。三是以百姓为中心,注重群众参与。通过万人品茗、茶艺表演、互动参与等活动载体,把茶事活动办成百姓节日、休闲盛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茶事活动的成果,扩大茶与茶文化社会影响,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强化宣传工作创新性和务实性,营造茶为国饮、健康饮茶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会注重创新载体、拓展渠道、丰富内容、注重效果,积极开展茶与茶文化宣传普及工作,努力让茶文化入户、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共识,致力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一是注重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普及。我会首次开通微信公众号,并对《茶博览》杂志和《茶和天下》门户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还积极利用各种相关媒体加大茶与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本会还在一些报刊媒体上开设《品茗茶韵》特别专栏,系统宣传茶文化和茶保健知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研究会还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世界首部大型茶史纪录片《中国茶业通史》的拍摄。

二是深入开展茶与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四进活动。当前,茶与茶文化四进活动已在许多省市区创新发展,有的在四进的基础上加上了进家庭、进军营、进乡村、进人心活动,努力扩大茶与茶文化的普及面;有的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普及资料;有的运用戏曲、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提高茶与茶文化的社会宣传普及效果。如,我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机关、各省市区茶文化社团组织赠送《茶为国饮》系列丛书。我会还不时召开茶与茶文化四进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探索创新。20146月,我会联合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发起建立了有几十所大、中、小和职业学校参加的学校茶文化与健康联盟,系统推进茶文化进学校工作。浙江大学认真举办第十五届国际无我茶会和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今年还选派优秀茶艺学生代表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进行茶艺展示,弘扬和传播中华茶文化,也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内在素质。我会首次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茶文化四进活动宣讲员培训班,系统学习交流茶与茶文化基本知识和宣传普及方式。浙江省义乌市茶文化研究会通过讲茶故事和做习题的形式,向国内外商人宣传普及茶文化,首次编印了图文并茂的《茶文化进校园实践教材》,获得好评。又如,本会上海少儿茶艺研究中心开展的少儿茶艺培训活动在上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支持下,广泛覆盖上海市中小学校,学校的茶艺表演已成为上海市重要节会的亮点,深受广大市民和大众的欢迎。另外,本会在北京老舍茶馆、贵州遵义湄潭、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场设立了中华茶文化展示中心。

三是面向世界开窗口,讲好中华茶文化的故事。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研究会茶馆专委会受杭州市政府的重托,在杭州钱江新城城市阳台精心设置了《明韵》《茶香书香》《西泠映小》《一席江南梦》等7个茶歇厅,受到国内外朋友的高度赞扬。本会理事单位——中国茶叶博物馆在G20期间圆满完成了加拿大、土耳其、阿根廷、老挝等多国政要与代表团团长夫人的接待任务。今年4月,本会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19名茶文化工作者,由本会副会长、中心主任孙前带队,赴英国开展中华茶文化传播和考察活动,与25个英国涉茶机构及100多名茶人进行了广泛交流。

四是充分发挥理事和会员在茶文化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我会鼓励和倡导广大理事和会员通过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文艺表演、茶艺培训、建立网站、自办刊物、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宣传普及茶与茶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舒曼、余悦、林治、张瑛、李哲、李莉、杨力、加央罗点、罗庆芳、邵曙光、王建荣、王旭烽、王岳飞、程启坤、姚国坤、周星娣、石艾发、陈书谦、肖孔斌、刘秋萍、鲍志成等20多位理事,积极致力于茶与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王旭烽理事创作的茶席表演形态受到广泛好评;舒曼常务理事开设的《舒曼茶话》博客访问量已达到60多万人;王岳飞常务理事在浙江大学开设了《茶文化与茶健康》公选课和网络公开课,三年来共宣讲近200余场,受众达30多万人。王建荣常务理事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开设了劝茶课,通过一个个故事诠释茶和茶文化,深受学员欢迎。余悦常务理事最近在美国西雅图中文电视台讲授中国茶文化,听众遍布100多个国家,等等。


(四)荟萃各方智慧力量,努力形成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合力

我会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大包容的精神,注重激发各方的特色和优势,集众思,汇众智,凝心聚力,合而成势,共同推进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

一是切实发挥兴文强茶联盟的力量和作用。我会进一步加强兴文强茶联盟秘书处工作,健全沟通合作机制,先后三次召开联盟专题会议,围绕茶叶品牌与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时期茶与茶文化创新发展、茶产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提出对策建议。根据联盟专题会议的成果,我在全国两会期间就茶叶标准化建设、陆羽茶文化申遗工作,把茶与茶文化引入国家制度层面等问题提出政协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使联盟成员走进茶区接地气、服务茶人促发展,第三次联盟专题会议于今年9月在贵州黔南州召开,首次实行开放办会,以专家会诊方式为助推黔茶出山把脉开方、建言献策,黔南州、县有关领导、相关部局、各区县茶叶主管部门及龙头茶企业300多人参加会议,反响热烈。

二是认真发挥茶馆联盟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茶馆联盟先后在贵州遵义市湄潭县、浙江杭州市、广西南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联盟会议,围绕推进茶为国饮、丰富茶馆文化、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标准建设、倡导茶疗健康等问题,交流经验,研究探讨,促进了新时期茶馆业的创新发展。20154月召开的茶馆联盟会议一致通过了将杭州市《茶楼茶馆服务规范及星级划分》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的倡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是不断发挥各地茶文化社团组织的智慧和力量。我会密切同全国各地茶文化社团组织的联络联谊,完善合作机制,共同举办系列专题研讨会和茶事活动。如,以发挥组织功能、创新工作特色为主题定期召开浙江各市县、安徽黄山市、福建宁德市和福鼎市茶文化社团组织会长联谊会。

近年来,我国各地茶文化社团组织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杭州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专门在西湖边开设茶与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共培训7000多名茶文化学员,其中3000多人取得茶艺师证书。福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积极开展海峡两岸茶事活动不断推进海峡两岸茶业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两岸广大茶人的好评。

(五)注重工作机构自身建设,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两年多来,我会把加强自身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建立完善制度、优化人员结构、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协调能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会长办公会议制度,两年多来共召开25次会长办公会议,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及时研究决定重要事项,分管会长抓好落实。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完善各部(室)工作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值班制度、工作制度常规化等。三是优化工作机构。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团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茶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对本会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优化。换届以来,工作人员珍惜岗位,担当尽责,乐于奉献,自觉用爱心、热心、用心、责任心,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四是树立良好工作作风。驻会领导结合参加各地茶事活动,分别赴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的茶园、茶企、茶城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当地干部、茶企业家、茶科技专家、茶文化学者、茶楼茶馆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走访看望不驻会的副会长和部分理事、会员,通报工作情况,加强沟通联系,力所能及地帮助理事和会员协调有关问题。五是搬迁新的办公场所。通过沟通协调,杭州市政府和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为本会工作机构改建1400多平方米的永久性办公场所,新设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创作室和茶文化培训室。六是鼓励和倡导理事和会员在茶文化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广大理事和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扬业务特长,在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本会副会长刘仲华教授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黑茶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大奖,被业界称为黑茶金花之父。又如,姚国坤、刘仲华、王旭烽、张士康、沈冬梅、丁以寿、尹智君、王建荣、余悦等理事和陈宗懋院士出版和发表了《茶叶的保健功能》《中国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茶文化旅游概论》《好茶泡出好味道》、《茶经诵读》《茶道——从喝茶到懂茶》《茶艺》等一批学术专著和论文,为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两年多来,在广大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本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进步,但是,面对中国茶和茶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对照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发展和廉政建设的新精神,特别是中央关于社会组织改革的新要求,对照茶界、茶人的新期盼,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不少差距,尤其在有效发挥研究会组织功能作用、增强茶文化引领促进能力、提升事茶工作水平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建议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正处在重大历史机遇期。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都为茶与茶文化工作打开了新视野、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机遇,开启了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打造现代茶业、建设茶业强国的重要时期,推进茶文化茶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研究会要始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全球视野望茶,从立足国内看茶,从目标导向观茶,从问题导向探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茶,力争在茶文化茶产业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上实现重大突破。

当前,拥有4千多万亩茶园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拥有13亿7千万人口的中国应是世界第一茶消费大国,多茶类、高品质、富文化、养身心正成为中国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征,蓬勃发展的中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健康产业,中国茶和茶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中国茶人的重视和支持。

下一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主要工作,就要着力在增强茶文化引领能力,提升事茶工作协调能力,提高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能力,增加自身建设能力上用心思、下功夫、作出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1增强茶文化引领能力

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是一条从老祖宗那里流来又流向未来的河,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文化发展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也是如此。当今,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已经是一条泱泱大河了,它汇集了历史上漫长河流和前贤贡献的心血智慧,我们在不断汲取其营养的同时,也义不容辞地担当着传承、弘扬、创新的历史重任,致力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大目标,努力让这条大河更好地流向未来。

中华茶文化具有既是系统的又是特色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有古今相通一脉相承又有时代特征创新发展的鲜活特色。十三五时期茶和茶文化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与全球视野相统筹、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文化研究与引领促进相协调、茶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研究相统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先进茶文化,创新发展当代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在研究、普及和提高上化心思,在引领、促进和服务上下功夫,对内着力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社会;对外致力开放共享、文明互鉴、茶和天下,努力寻求的旋律,彰显的呼唤,张扬的光彩。

增强中华茶文化的引领能力,尤其要遵照习近平主席在出访英国时述说的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专心致志做好别具匠心创制中国茶极致发挥中华茶文化两篇大文章。演茶需要别具匠心极致发挥别具匠心极致发挥就是爱心、德心、静心、专心,苦心和传承创新的总和,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追求完美,彰显特色,既满足中国茶人的多元需求,又符合世界茶人的口味习俗,博得茶人的认知和美誉。极致发挥茶文化就要把茶文化做得尽善尽美,把中华茶文化研究延伸到生态文化、和谐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廉洁文化、科技文化、茶馆文化、品牌文化、地域文化、营销文化、茶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富有特色的茶文化,丰富文化链,致力宣传普及,提升文化力,推动茶为国饮,走好一带一路,使中国茶和茶文化走进时代、走向世界,以茶惠民,茶和天下,不断增强中华茶文化的引领、促进能力。

2提升事茶工作协调能力

在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事茶业做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事业和大产业,实现事茶业的优化蝶变,是当前涉茶机构、涉茶团体、涉茶企业和茶界、茶人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提升事茶工作协调能力。

提升事茶工作协调能力要多措并举,合而成势。一要全力提高事茶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要通过学习培训和创新实践,形成一大批能面向世界,适应市场、融汇文化、精通业务、结构完备,胜任工作的茶和茶文化人才队伍。二要注入科技、融入生态、植入文化、培训提升,努力形成从茶叶走向茶业,从茶农走向茶师,从茶乡走向茶都,从线下市场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市场,从茶都走向茶路的新局面和满怀诚信、匠心演茶,绿色发展,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极致发挥茶文化的新态势。三要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支持、自身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弘文强茶的强大合力,建构活力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活动成效的大舞台,走进时代,走向世界。四要一地一策,追求极致。要主动对接,提前介入,精心指导,精准服务,彰显特色,打好组合拳,放大活动效应,达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目的。五要以百姓为中心,注重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通过万人品茗、茶艺表演、文化活动、互动参与等活动载体,展示特色鲜明,民族(俗)风韵,地域风情,中国气派,世界风光,把茶事活动办成百姓节日,休闲盛会,让百姓群众共享茶事活动的丰富成果,扩大茶与茶文化的社会影响,使活动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举国之饮,大众之乐,人民之福。

3提高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能力

促进茶产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再创茶叶强国辉煌,须努力走好茶为国饮、茶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国内国际茶市场竞争力的三大路径。

1)强健品牌和标准立茶之两足。

一是构造全球品牌、国家品牌、公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等既衔接又独特的品牌结构体系。打造全球和国家品牌,规范公共区域品牌,做强企业品牌,努力克服地方品牌小而多,公共区域品牌散而乱,企业品牌少而小,全球和国家品牌创者寡的短板。

二是构建大而强、小而美的多元差异性构成的品牌系列。企业流通品牌大而强,公共区域性文化品牌小而美,满怀诚信、匠心演茶,创新营销文化,明晰市场定位。

三是严格标准化建设。科学制定和实施既有色香味形的感官标准又有绿色安全的理化标准,让消费者明白和放心,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美誉。

四是强化品牌保护和监管。品质标准是内核,诚信文化是底蕴,宣传推介是动力,监管保护是保障,消费者的认知和美誉是目的,诚实戒欺,匠心演茶,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打造名品名牌。

2)强健科技和文化强茶之两翼。

茶和茶文化要真正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就要以文化为魂,人才为核,科技为梯,营销为重,丰富文化链,拓展科技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致力茶资源的综合研发和利用,以茶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深入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大力推动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促进茶产业的科学发展。

喝茶。喝茶、品茶、礼茶等,是中国的历史之饮、文化之饮、健康之饮。我们既要传承弘扬传统的、民族(俗)的、特色的喝茶方式,更要创新,拓展顺应时代、体现时尚、多元简便的喝茶方式,以满足人的生理之需、精神之需、礼仪之需和多元之需,丰富茶为国饮内涵,使茶真正成为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之饮。

饮茶。研发开发无糖(低糖)、营养、功能、简便的多品类茶饮料,是当今旅游休闲、养生健康产业兴起带来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开拓的行业。

吃茶。吃茶古已有之,如宋时的抹茶。随着科学技术和茶文化的深入发展,大力推进茶餐饮、茶食品、茶保健品、茶药品,茶饲料等食茶行业,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用茶。茶精深加工,跨界拓展到美容化妆、日化用品、纺织饰品、工艺美术、茶器茶具等相关行业,衍生出诸多产品,潜力无限。

玩茶。以养生健体、文化娱乐、服务体验,旅游休闲为主旨,以茶旅结合、茶禅和合、茶文融合、古今交融、内外聚合为载体,系列打造茶香小镇、茶庄园、茶博园(馆)、茶空间、多元化茶楼馆、茶器具展示馆,茶旅游休闲体验园、茶文化主题园等,充分展现知识普及、服务体验、文化娱乐,骑行运动等茶文交融新形态,更大程度彰显出集聚茶元素、茶形态的新状态,更高能级地辐射出茶能量、茶文明的新业态,新市场,构筑起群众参与、寓教于乐、回归自然、修性养身的新平台,推动旅游休闲、养生健身产业发展。

事茶。以事茶为龙头,腾起科技和文化之两翼,创新茶和茶文化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发展新业态,前景美好。

3)强健两力:内强茶为国饮,外强一带一路

中国是个喝茶的国度,但是,目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刚超过1000克,人日均饮茶仅仅是一杯茶(3克),位居世界第19位,还不是饮茶大国。因此,要举全国之力,立足青年,注重农村,面向大众,显现时尚,大力推进茶和茶文化四进活动,别具匠心演好茶,极致发挥茶文化,力争使茶为国饮成为国家层面的制度标识。

走好一带一路,是中国茶界、茶人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走进时代的大舞台。走好一带一路,首先要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茶之路精神,登高望远,内外兼修,统筹中外,拓宽合作领域,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友好相处、和平发展。其次要深入研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茶文化,切实了解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非洲、中东、俄罗斯等主要茶叶消费国对茶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别具匠心创制适合各国消费者口味和爱好的中国茶,达到动人之目,合人之用,悦人之心。我会将联合各相关方面,进一步推动陆羽茶文化申遗的基础工作,深入专题调研,制订实施方案,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广泛共识,积极有序推进。第三要创新品牌,坚守标准,发挥优势,凝聚合力走进一带一路。要大力发展原料茶,大众茶,积极拓展文化茶、茶衍生品和茶器具等销售渠道。要多些创新之举、有效之策、诚信之力、长远之计、团结合作创市场,不断提升在国际茶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4增加自身建设能力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已经走过了23年的发展之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造就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绩斐然。但是,面对着茶和茶文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形势和中央关于社会团体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机遇与挑战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动力,加强自身建设能力是我们健康进步的法宝。

增加自身建设能力。首先要不忘初心,慎始敬终。拥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号,是前人的智慧、时代的赐予,也是我会全体理事和会员的荣幸。中国是我们的根基,国际是我们的使命,茶文化研究会是我们的本色。我们要坚实根基、牢记使命、强化本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努力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工作更上一层楼。第二要深研究,求真谛,善协调,聚合力,广纳智,讲实效,充分发挥广大理事、会员的智慧和力量,广泛调动茶界茶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积极性,合而成势,创新创业,共同推进茶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让我们携手同心,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满怀诚信当茶人、别具匠心演好茶,极致发挥茶文化,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周国富:曾任浙江省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