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清人清茶

$
0
0



    清代的茶道与饮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清人善于食,喜于宴,乐于饮,且擅品茗。不但文人雅士将花前月下烹茶饮茗引以为快事,仕宦人家或市民农户亦有“举茶”送客、熬茶迎宾之习。
    清代的茶叶按加工方法分为粗细两大类。粗茶用于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细茶则多供内地民人饮用。细茶中又按产地、品种、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绿茶、红茶、花茶、白茶、乌龙茶、紧压茶,构成了我国茶叶的六大种类。其中驰名全国色味具佳的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庐山之雾、君山银针、白毫银针、顾渚紫笋等达数十种之多。这些名茶或香馨味厚、或茶味甘鲜、或色泽如茵、或芽叶色绿白毫如雪、或茶白如银纤细似针。最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道的为龙井茶,他在所著的《随园食单》中言:“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清代的茶道,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茶道艺术。清人饮茶,解渴在其次,主要目的在“品”茶的色、香、味、形,故称之为“品茗”。清人的茶具,既有茶盏,亦有茶壶,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瓷。其中创始于明代的宜兴紫砂陶制茶具,以能散发真茶之色、香、味及美观别致的造形,倍受清人的青睐,并引起外国人的浓烈兴趣,至今仍为各国公私收藏家的珍品。清代宜兴的茶壶,有的象鸟兽鱼虫,有的象花木瓜果,姿态各异;有的象秀女,有的象寿翁,情态可掬,不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堪称一绝。此外,清人多以锡质茶瓶煎水,煎水用的茶炉中喜用桫木去皮烧成的炭作燃料,贮茶用具则用瓷质或宜兴砂陶制成的“茶罂”。这些精美雅致的茶具和别具特色的煎水用具,增加了清人品茗的趣味。清人在闲暇休憩时,“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口啜清茗,细咂慢咽,鉴赏抚玩艺术化的茶具,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清人十分重视以水的轻重来辨别水质的优劣,并以此鉴别各地水质的品第。据说以此法确定京师(北京)西山玉泉山泉水最轻为“天下第一泉”的是乾隆皇帝。清人记载,乾隆皇帝外出巡游,必随带玉泉水以供御用,为保证巡游途中玉泉水的质味不变,还极巧的发明了“以水洗水”之法。清人饮茶不但讲究水之轻重,还十分注意水味之甘、冽。如清人吴我欧说:“以雪水烹茶,俊味也”。袁枚也喜将雪水、天泉水藏之以时日再煎茶。他认为雪水、天泉水“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清人至近代还采用了用化学试剂验水的方法,其方法为用酒精或硼砂沉淀杂物,“水恶则浊,水清则良”。
    清人烹制好茶,除讲究茶具与验水外,还十分重视点茶。点茶是对茶叶进行再加工,使煎出的茶色香味俱佳。具体方法是:“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桔渚花皆可。”不仅如此,清人对点茶之花与所用剂量要求颇高:“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

    清人亦十分讲究烹煎之法。清人烹茶,主张用“活火”(有焰之炭火),先煎水,使之沸,然后再用冷水“点用”,继之再沸再点,如此三遍,则煎茶之茶色味俱佳。一些嗜茶如命的名人雅土常自有一套烹茶的方法,如明末清初的冯正卿,除烹茶程序自成一体外,烹茶时入水的方式颇有讲究,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叶,冬则先贮茶叶而后入水。




    然而,真正最具特色的“茶道”艺术典型当属流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工夫茶的“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茶炉是用细白泥制作,高约一尺二三寸,形如截筒。壶为宜兴紫砂陶壶,杯盘多为花瓷。被称为“四宝”的茶具,最基本的组合为潮汕洪炉(茶炉)、玉书煨(煎水壶)、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茶盏)。烹制的具体过程是主人“先将泉水贮之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于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如果要以茶“饷客”,待客至,“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滓,乃撮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待盖好之后,再取煎好的沸水,“徐淋壶上”,水将满盘时,再给壶“覆于巾”,“久之,始去巾”,这时,主人再“注茶怀中”以奉客。此时“客必衔杯玩味”细细品茗,并盛赞主人。如果客人“若饮稍急”,则主人“怒其不韵也”。倘若客人“能陈说茶之出处、功效”,那么,主人将“更烹尤佳”之好茶以进客。
    清人精于茶道,且著述甚多。尤以满人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一书中卷八的《茶说》最为优秀。此之分为五节,一是“择器”、二是“择茶”、三是“择水”、四是“煎法”,五是“饮法”,是一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总结的好文章。
    另外,对于饮茶的功用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清人亦有认识,在众多著述中,均有较为科学和清刻的阐释。由此可见,清人的饮茶品茗,不仅能够怡神自娱,而且也是一种有益的保健活动。
   摘自2012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庄林原标题:丰富多彩的清代茶道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