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杂志2016年第三期讯)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是二十一世纪新的美学命题,也是引领大众生活审美的新趋向。5月28日下午,细雨洗尘,禅茶文化学者马守仁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光华楼,为大学生宣讲禅意生活美学。
马守仁从健康、家庭、婚姻、情感、工作等外在生活和学习、事业、兴趣、志向、信仰等内在生活,讲述了无论在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历程中,力图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得生命的自由与尊严。
“佛陀有言:诸佛世尊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使得众生都能证得生命的圆满”。马守仁说,佛陀在法句经中说:“有德及有禅修的一天,好过无德与不能自制诸根的百年生命。” 演讲中,马守仁常引古德教诲:“没有禅修修行的生命,有如荒芜的土地,(只会滋生杂草)。又如同空无食物的器皿,毫无益处。”又说:“禅修修行者,即使祗有一天的生命,也胜过那些空度百年时光而没有禅修修行的生命。”孔夫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一个人早上闻到正道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发人深省。 “美学其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马守仁认为,正常、平常、真实的生活就是美,生命之大美,对优雅生活的觉悟就是禅。唐代庞蕴居士诗偈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禅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马守仁强调,品茗、焚香、挂画、插花四般雅事是我们现代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和禅意的最佳路径。诚如宋人翁卷有诗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处。马守仁在讲课中说,读书、饮茶、焚香、坐禅、插花、抚琴等,在悠悠岁月中发露生命之大美,在平静生活中圆满生命之庄严,这大概就是生活中的“诗意和远方”罢,也是我们的真正皈依之处。 当晚,复旦大学中文系光华楼里,以“箫引茶香”为主题的茶禅雅集拉开帷幕,众学子沐手之后,依次进入茶室,端身正坐。此时只见马守仁持箫清吹一曲,以供养天地,供养大众,供养一切有情。
“洞箫清吹最关情”,箫乃礼器,贤者乐之,鬼神忌之。《尚书》有云:“箫韶九成,鳯凰来仪。”接着吟诵王摩诘《终南别业》诗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一碗茶汤里,学子们感受到心随自然而陶醉于山林情趣间。
吹箫吟诗,箫引煎茶,是中华文明之传统,最为风雅高洁之事。一曲箫罢,行禅、坐禅,点茶,一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色彩中,体味一盏茶汤中的无尽禅意。雅会毕,大家合影留念,依依惜别,期盼下次能够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