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吃茶去”的自在

$
0
0



我有个朋友开茶馆,是一个极崇吃茶自在的人。曾问我:“如何是吃茶的自在?”我一时语塞,不知朋友指吃茶的自在,还是想说“吃茶去”的自在,这两种吃法既有共同语言,又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前者是如何吃法并不重要,你自己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这是你的享受,随兴所至,为所欲为,不受吃茶的形式约束;后者则是禅境见地的吃茶悟道哲理,是一种“若问禅,想想茶”的境界。后一想,朋友是位地地道道的信佛居士,是位崇禅爱禅悟禅之人,其吃茶的自在必然是“禅悦”的自在,与茶与禅与事一样的自在,也难怪他平时是一位素食主义者,而他将吃茶落实于珍视当下欢喜

我是个崇茶、嗜茶之人,与朋友有了这份“茶缘”,故这吃茶的自在于我一样的重要。有时遇到不自在、不舒服的时候,茶便是洗涤你烦恼的洗涤液:茶入口腔,一部分自咽经食管抵胃肠吸收;另一部分则经两肾滤过后入输尿管抵达膀胱,然由排出体外,真个痛快淋漓地把全身清洗了一遍。虽然还没有“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感觉,但心情确也好了起来,渐渐进入了一个全身自在的循环境界,进入赵州“吃茶去”禅机中任运逍遥,神思那样清爽。

吃茶的自在就在于助人遗忘眼前的烦恼或不快,获得一种轻松、洒脱、自然以及洗涤灵魂的效果。难怪赵州禅师对前来问禅者,统统赐予了“吃茶去”人生需要常常靠茶来洗涤或疏通思想,并在“吃茶去”过程中得到一种全身心的超脱。“吃茶去”的自在来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形成了“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将人的精神提升到禅宗思想的“明心见性”高度,将你的心境与现实用一道智慧抑或超常美丽的篱笆隔开,是一种缓冲,更是一种无声的自在。

心情不自在的时候“吃茶去”,茶便是一剂疗治心病的良药,一个人难免有不自在的时候,这种不自在,可以是烦恼、失意、落寞,也可以是不顺、苦闷、得失等等问题,不自在的因素多起来了,人就会有病,有病就要医治,医治就要用药,用药只有一味,一味便是“茶禅一味”。如是,想想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就会渐开三境:第一境就是茶性中的无我,无我便忘形,忘形就可以忘掉不自在;第二境就是从茶理中忽然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来,对人生的自在和不自在有了新的见解,此时此刻于当下释然,轻轻松松,如卸重负,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自在感;第三境就是茶道,是人的精神的解放,不再被内心的妄念、得失所障碍。有了这种精神上的自在,又何尝不是追求行为上的自在?                                       

总之,茶是疗心之药,按“吃茶去”的禅机妙用乃祛除心里的不自在而催生新的自在,是了悟了超越凡俗的自在,进入了灵魂的清净,正如“茶涤灵魂”之言说得极是。但有一点须使人明了:当初赵州谂禅师让人“吃茶去”的自在,并不是任意行为的自由自在,并非可以去任意妄行妄作妄为。究竟如何“吃”之,我想把净慧长老所倡导的“三自精神”作为答案倒是再也适当不过。

“自觉、自由、自在”的“三自精神”,前提必须是“自觉”净慧长老把此提升到了素质教育高度,让人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面对自身环境不脱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禅宗讲,佛法不离世法,不离世间觉悟,所以我想,唯以“吃茶去”的自觉地落实于当下,便能得到自由、自在,也便会有吃饭的自在穿衣的自在工作的自在书画的自在著书的自在抚琴的自在……总而言之,人们在“自觉”的框架下运行,一切总是那样的怡情自在。

人在自在的时候吃茶,茶就如美丽的江水、明亮的秋月、丝丝的清风,这便是“茶禅一味”的境界之处。当你吃之、之、呷之、品之饮之,自在的心情由愉悦兴奋转而平和宁静,宁静则致远,于是就在吃茶的自在中有了悟禅的可能,而这种悟禅是随意性的,自由自在性的,不拘形式性的,只在念头上下功夫。大乘佛教的“觉意三昧”以及“念佛禅”等都是很随意的。“禅”和“茶”具有相当宽泛的概念:坐也是禅,立也是禅;同理:坐也吃茶,立也吃茶可以有茶道、茶艺,也可以在路边端起一碗顺着就吃,只要吃的自在,无拘无束,要行就行,要坐就坐,关键在于你是否当下觉得内心的任运自在。这一点是和道家的逍遥风格相近,尤其像庄子所言:“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如果吃茶能吃得如此自在,不就是进入了一种看似高深莫测却也平常如故的禅境吗?说到这儿,我也就不难理解朋友为何一再强调“只要佛在心中,不求烧香嗑头”的话。因为即便徒有坐禅的外表,没有领悟禅的精髓,又有什么意义呢?办好自己的茶馆,吃好自己的茶,这也正是像朋友这样的“在家禅”所追求的目标。于心求证,不拘泥于求禅形式,也是“吃茶去”理念的真实体现。

这不,赵州禅师把“新到此间”的、“曾到此间”的、“若问此间”的问禅之人,统统让他们随意而又自在的“吃茶去”,赵州禅师并没有要求他们该怎么做或去受寺庙行为规范的约束,这究竟处已告诉你:禅无处不在,于吃茶而言,茶汤中自有佛性,只有在生活中体验到吃茶自在的人,才能够在吃茶过程中参禅悟道。既然问禅者问茶,那禅的自在就是茶的自在。如果说,“吃茶去”成就了一个吃茶自在的人,那么“吃茶去”的自在也是“创造性的自在”,主体是禅也是茶,受体是人,二者圆融于一体,任情逍遥,任心运作,任运自在,“亦不念佛,亦不促心,亦不计念,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念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楞伽师资记》),这种任运修习,乃禅宗一贯所倡的、也极为赞赏的无修之修,而这样的无修之修便是一种自在。于吃茶而言,就是一种“吃茶去”的自在,行文至此,不知朋友是否满意这样回答。

临文结束,不由使我想起了一则日本的禅门典故:村田珠光和尚向其师父一休宗纯禅师献茶时,不料一休一掌击过打碎了茶杯,珠光立即答道:“柳绿花红,”使之终因开悟成就了一代日本茶道鼻祖。今天,我写下此文,也算是敬一杯香茗于朋友,如是此茶吃得不自在,请即刻打碎茶杯,我二话不说,立马起程前往赵州“吃茶去”。

(摘自舒曼著《吃茶去》一书第129-133页,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5月版;发表在2003年《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第4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