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解读《茶业研究》月刊

$
0
0



  1941年9月,浙江衢县的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改为财政部贸委会中国茶叶研究所,茶叶改良总场场长吴觉农改任茶叶研究所所长。194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由浙江衢州的万川,迁址至福建崇安的赤石企山茶场。在当时的战事紧张、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吴觉农带领蒋芸生、叶元鼎、王泽农、庄晚芳等一批茶学家,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地在崇安赤石开展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机械加工和制茶化学等研究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武夷通讯》、《茶业研究》等茶叶学术期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3年7月1日,吴觉农先生任主编的《茶业研究》月刊正式创刊,编辑兼发行者是财政部茶叶研究所及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资增产推销委员会。《茶业研究》月刊的办刊宗旨是:“本所以学术研究有赖文化之发扬与促进者,相关殊为密切,惟关于茶叶刊物,专作学术问题之研讨者,求之国内,尚未之见,为开展茶叶问题之广泛,讨论并报道研究工作之过程与结果,以为茶叶改进之张本计,爰有《茶业研究》之编印。”《茶业研究》月刊为十六开本,每期三十二面,约可容纳三万二千余字每期印刷发行五百份除分赠各有关机关交换资料外,还拟定了相应的订阅办法零售定价是按照印刷工料费核定的用编者的话来说;“主要是收回一些成本。”如是,编者还在刊物上登出了有关《茶业研究》订阅和零售的启事,“一是本期零售国币一百元。二是预定须收国币二百元,款到后即出收据,每期出版后首先寄上,于款尽时结算通知,再收定款。本刊预定户九折优待,邮费免收,挂号另加。”可见,《茶业研究》还是很重视刊物的订阅及零售事项的。《茶业研究》的编辑、发行以及茶叶研究所的地址,都是在福建崇安赤石的企山茶场。所以还特别注明印刷者为东南合作印刷厂,厂址在崇安赤石说到这个东南合作印刷厂,编者说:当时大家对油印的《武夷通讯》不甚满意,尽管有过很大的努力,却无法去尽一切的缺点——如篇幅太少,容纳不了长篇大论的文字;如纸张单薄,印刷不明(晰),无永久性等。……正当大家对个刊物抱着厌倦态度的时候,东南合作印刷厂在吴(觉农)所长和全供处东南分处,陈伸明先生的奔走中成立了”。

   茶叶研究所迁移到闽北武夷山时,设备因陋就简,但人才却是网罗尽致,汇集了一大批茶叶专家和专业工作者,他们在进行繁忙的茶叶科学研究和辛劳的实验工作同时,也是积极认真地撰写科学报告、茶事调查、茶学研究文章以及译述资料等等;如王泽农先生就《茶业研究》发表了“灼烧法制造咖啡碱”、“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武夷茶岩土壤”;吕允福先生发表了“珠茶机械制造法”等文章。在《茶业研究》《论著》栏目里,吴觉农,陈舜年先生发表了“战时茶叶统制政策的检讨”,“研究与报导”;陈为桢先生发表了“各种茶菁制造红茶比轻试验”,吕增耕发表了“水仙树型剪定试验初步报告”等论文。在《茶业研究》《研究与报导》栏目里,刊发了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合作试验的成果《1943年红茶分级试验报告书》;还刊发了吕允福先生的“珠茶机械制造法研究”、刘河洲先生的“平水茶初制方法之改进剂商榷”、廖存仁先生的“闽茶种类及其特征”、陈观沦先生的“红茶碎切制造的研究”以及王泽农先生的“武夷茶岩土壤”等茶学研究文章。另外,在《专载》栏目里有蒋辑先生的“论华茶销美”,在《译述》栏目里有良钧先生的“土壤与茶叶品质之关系”等文章。

  为了使《茶业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编者还是期望有更多更好的稿件;于是有了《茶业研究》的征稿简则:“本刊以研究茶业技术,茶业经济及其他一般当前茶业问题为宗旨,凡茶业论著,实验报告,国外茶情及调查统计资料,均所欢迎。来稿不拘文体,惟须缮写清楚,并加标点符号,如有插图,请用墨绘;译文请附寄原稿。除专稿外,来搞以五千字为限。来稿编者有删改权,不愿删改者请先声明。来稿刊载与否,概不退稿,惟经投稿预先声明并附足回件邮资者,不在此限。来稿一经登载,酌奉薄酬,每面稿费约自壹佰元至贰佰元,并赠阅本刊。来稿请寄福建崇安赤石茶叶研究所编审委员会收。”通过这个“征稿简则”可以看,《茶业研究》的处境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福建崇安,不仅是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而且是经费短缺尤其是到了1944年的时候;“这一年间的物料工价,波动剧烈,给予我们公、私生活的打击,大家都是亲身感受到的。”而《茶业研究》“出到这一期,正满一年,以后即拟改为不定期了……因为“印刷费用的赤字无法弥补,以及今年印刷费用的预算为数甚少;要在物价狂潮不断上涨的今日,继续出版,实在难于支撑了。但几经商讨,一则以目下国内茶叶研究的专科,实在太少了,二则以本刊出版以来,屡获多数读者的热诚鼓励,送函寄以厚意;所以我们决定尽力之所及,于万分困难之中,勉力维持,继续出版,区区之意,深望读者谅誉并希继续予以指示与鼓励,我们一定将感到无限的欣幸。”正如编者所言,当时的中国,茶叶研究的刊物几乎已经没有了;早期上海的《茶报》、安徽的《茶声》、《安徽茶讯》、浙江的《茶人通讯》以及香港富华公司的《茶讯》和《茶业界》等等,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停刊了……

  1944年3月,编者将《茶业研究》第二卷的一、二、三期编辑为合刊;编者说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约经费与纸张,也是为了编辑手续上的便利;当然,实际原因还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等困难;所以,编者“不得不把原定计划略为变更。幸读者谅之。”编者还在“卷头语”中再次抱歉说:“第一卷以后的本刊,直到今日得与读者相见,屈指光阴,延期半年多了。这对读者真是说不出的抱歉……。”虽然《茶业研究》的出版时间、出刊办法等都有所变更或改动,但是,编者却仍然是在努力地工作着;他们“于论著资料,仍当继续编辑。”因为他们“深信研究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需要同志间互相协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更是必要的。因此,我们竭诚盼望惠稿诸君仍能源源赐寄大稿与资料,敬当先为什袭珍藏,一有机会,泱予付梓,公之于世。

  过了冬天,便是春天,我们的“春天”,已在不远。我们依然抱着无限的乐观,愿秉着我们所有的勇气,来客服艰难,来迎接胜利。本刊的再将恢复定期刊,我们是会早日实现的,敢先以此寄语读者诸君。”编者说:“本刊荷承读者诸君踊跃订阅,拜赐实多,稿费方面又承惠稿诸君不受薄酬,得助非甚少。然到了现在,以纸张印刷费,用之不断上涨,使我们无法再进行继续顶起发行。因此,本刊的方针,也就不得不暂行变更,惟有经费允许的条件下,随时刊发,竭荷读者诸君爱护的厚意。”同时,编者在刊物上登出了“敬告订阅本刊诸君”的启事;启事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说;“一、本刊自二卷七期起改为不定期刊,不再预定。二、本刊定户,除邮路梗阻之地点外,均已照订单配寄。三、目前邮路梗阻各地定户,所有订阅之本刊,待邮路畅通,即当补寄。四、本刊第一卷合订本已出版,原价三十元,兹以印费实属高昂,改为七十元。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安徽黄山),系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茶文化学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