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值班。放在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十多年前毕业的一位学生来电。他说,“陶老师,有次听同学说起你肠胃不好,我给你捎来了几包武夷山朋友家新制的红茶,这个红茶暖肠胃。我马上送过来。”听到这,我甚是感动!
不一会儿,学生就到了办公室。他拿出袋子里的红茶,一股自然的清香随即就在室内弥漫。那香气裹挟着松针的味道,我试着探身轻轻嗅了一下。他说,这茶是用松树熏出来的正山小种。你不妨尝一下,这种茶一般茶叶店没有。“什么茶?”“正山小种!”我问了三遍,才听清楚。怎么取这么怪的名字,我心里想。在我有限的茶叶词汇里,像红茶之类的茶叶,只认可闽红工夫、祁门红茶等一些常见的茶。“这茶是红茶的鼻祖,来自武夷山。”他又说。“哦……是吗?”我答道。
如此好茶,我就再也按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泡茶。沸水烧开,稍静置一会儿,让水顺着杯子边缘徐徐注入。一撮红茶在沸水作用力下,在杯内旋转,象激流中的浪花,上下翻滚,升腾起一股浓浓的茶香。被水蒸气托起,一股脑钻进我的鼻孔。我贪婪的深吸一口气,把被热水唤醒了的茶香,深深地埋进肺腑之中。端起茶杯,我轻轻呷了一口含在嘴里,的确不同,不苦不燥,滋味醇厚,诱惑你端起下一杯。抿一口热热的红茶,让如丝般细润的茶汤从口腔流进肚腹,似有一股暖流,温暖着脾胃。其实不管什么茶,都有温暖人心的作用,而红茶更因其色艳,让人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觉和联想。与学生一边喝茶一边夜谈,谈得兴奋,喝了红茶一泡又一泡,愈喝愈香,愈喝愈话趣愈浓,愈喝愈是怦然心动——从福建武夷山麓深处的小种红茶,到英格兰皇家的下午茶,其间的历史,有何等丰富的传奇,让人喟叹。
通过了解,我还知道红茶起源于中国,它的诞生颇具传奇性。福建武夷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约在清初某年的茶叶生产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武夷山桐木关,士兵夜宿在制茶人家,就睡在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青已经变软发红,为了尽量挽回损失,就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材作为燃料来烘焙。待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间的茶叶变得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烟香味。可是,这种茶叶在当地卖不掉。于是挑到九十里外的星村茶市去卖,期望尽可能地减少些经济损失。结果,却意外地受到欢迎,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乌黑、带有松烟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的起源,是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有人质疑:那本身就是个意外。但是,这个意外即使是个错误,它也已经美丽了几百年了。
鸦片战争后,这种茶叶流向海外。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抑或这里的红茶就是指正山小种。但是大清王朝战败,英迫清廷的通商“五口”,福建一省的福州,厦门就占五分之二,为的就是茶叶。但这时候,茶树依然生长在中国,制茶技术依然被中国所控制,中国依然垄断茶叶对欧洲输出。1843年和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两次来到武夷山,第二次直接受命于皇家,装扮成中国人自江西进入桐木关,从这里取走2万8千余棵茶苗和大量茶种,带走6名茶农茶工,并记录了红茶制茶工艺流程。漂洋过海,来到与武夷山纬度和地理相似的印度大吉岭地区种植并开始制作红茶。五六十年以后,英国不再从中国大宗进口红茶,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从此开始衰落。不夸张地说,今天世人所熟悉的英国“立顿红茶”,就是咱们“正山小种”茶树的子子孙孙所制成的。一个深山中的桐木村,一片小小的“正山小种”红茶,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晚上,回到家。妻子说我身上有股好闻的香味。我素来不喜欢任何过于强烈的香气,所以没有使用香水的习惯,揣测应该是正山小种的茶香吧。如果说最初是被“正山小种”的名字吸引,而此时我真的为它的香味叫绝了。那淡淡的香味弥漫在心间,温暖着脾胃,令我难以释怀。
【摘自2020年12月《吃茶去》杂志(总第73期);作者:陶弘标(浙江绍兴),作者系上虞虞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