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突兀接云霞,势镇闽藩十万家。
凝月岚光频曳练,扑人云气欲生花。
甘泉少试茶成乳,活水微烧灶伏砂。
疑有仙姑经绝顶,飞琼前导七香车。
明朝诗人林观的这首《望仙岭》,无疑把宁德柘荣仙岭的茶叶人文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显然,这首诗把好茶的几个要素都聚拢在了一起:云雾、甘泉,还有仙姑。
柘荣是马仙信仰发祥地,翻开《柘荣县志》,举凡带有仙字的地名都和福建三大女神之一马仙有关,如仙山、仙源里、仙屿、仙掌泉、仙人锯板等等。仙岭也不例外,仙岭附近有著名的龟仙山,传说仙姑孝女马仙经常在这一带修炼,迄今留有遗迹,还有一些颂诗。由此可见,仙岭的茶叶在明朝已经得到文人墨客的喜欢。仙岭的崔嵬突兀,云雾缭绕也温润着这一方好茶。
在明朝,不独诗人林观感叹了仙岭的地势高峻,柘籍进士、著名诗人、湖广布政司参政游朴是这样叙述仙岭的荒僻的——“(福宁)州(仙岭)去寿邑(寿宁)数百里,鸟道崎岖,行者缘绝径,扪萝攀木而后上。(郑宗远)公恻然募工治之,去峻就坦,铲险为夷。为之桥,以通阻绝;为之亭,以避风雨;中有大壑不可为梁,则又为舟以渡之;又捐田以瞻渡者,两崖为馆,以憩居停。其经画勘勤,公之施惠多,而此尤其大者。”(《游参知文集》)游朴在文中提到的“公”,是明朝著名慈善家郑宗远。
郑宗远(1471—1559),字思明,号乔岳,不仅是仙岭的首富,周边田产茶山尽归门下,而且“富可敌县”。他的善举在《福宁州(府)志》、《柘洋方志》等都有记载,也就是游朴在(《游参知文集》)所介绍到的:他出资带领子孙义务建成一条从柘荣过福安至寿宁,长达数百里的的石路,途经3县7乡(镇)25个村,架建花桥等8座桥梁,以及种德亭、留芳亭等17座凉亭,建渡口、置渡田、盖渡寮、免收渡费,被誉为“明朝愚公”。明世宗朱厚熜为其钦谕恩赐七品冠带荣身,旌表匾额“德义兼隆”。
郑宗远富甲一方,茶叶的收入应该是他的重头戏之一。他故居附近有一个由山泉汇聚成的小井,四季清泉不断,大旱不竭,如今已经被慈善机构命名为“慈善井”。仙岭籍作家郑延芳曾经这样深情地描绘这口井:“水井不大,长宽各二米,深一米,井台被打水的人磨得特别光滑。初春,井口铺满青苔,浓绿而厚重;盛夏,劳作口渴的人们,顶着烈日,蹲在井口,痛饮一口,沁人心脾;晚秋,水清如镜,清澈见底;隆冬,天寒地冻,井口依然白气氤氲。水不用烧开,就可以直接饮用,可口甘甜。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母亲第一件事就是用井水泡一大桶茶水,供父亲一天享用。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的第一件事也是去提一桶“慈善水”,泡一碗“慈善茶”,这仿佛是对待客人的最好礼物。”(闽东日报《故乡有口慈善井》)
现今,仙岭已经被市县界定为“慈善基地”,山上茶叶接了慈善的灵气,更加郁郁葱葱佳气浮了。在广袤的茶园里,当地茶业局还帮助修路以励茶农多收益,建茶亭以供茶农防嗮避雨或小憩,延续着扶贫的善举。缘于这方面的原因,仙岭作家郑延芳计划发起征集编辑出版类似“仙岭慈善文化”为主题的丛书,而茶叶部门亦从茶文化建设的需要,邀请我写茶联、茶诗。我斗胆沉吟,且以以下诗联为《仙岭善茶》一文的结语——
茶联:慈善
慈堂缭绕煎新茗,善岭氤氲出岫云。
茶诗:仙岭茗趣
曾经鸟道路朝天,犹忆思明撼大川。
嫩蕊投杯开雅意,慈云落井出甘泉。
仙峰峻岭家何在,绿水青山茗舍前。
远客新来拼海量,风吹稻浪醉桥边。
备注:郑宗远,字思明;仙岭又称仙峰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贻海(福建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