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0月15日文章,题为“45万亿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中国无法挑战美国的经济实力”(作者: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
最近人们对“修昔底德陷阱”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这一理论认为当一个全球领先的强国对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感到惊恐,最终会发生战争。今天,可能会产生这种陷阱的候选国家是美国和中国。人们认为,北京正处于崛起之中,并且能够威胁到华盛顿的全球地位。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缺陷:中国在经济上没有能力威胁美国。虽然现在确定还为时过早,但北京甚至已经不再可能在经济上赶上华盛顿。
在过去15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一直在编制有关全球私人财富位于何处的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并没有完美地捕捉到美中经济的比较结果,但数据并不需要做到这一点,而是只需大致正确。数据显示的美中两国之间的差距令人惊叹。到2015年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估计,美国的私人财富存量为85.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私人财富为22.8万亿美元。
中国与美国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这是私营部门,也许中国的大型公共部门会让美国的优势大幅降低。对美国进行的一项粗略计算显示,到2015年年中,美国的国民净财富超过73万亿美元。
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巨额资产。然而,中国的债务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一直在迅速上升,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共部门。到2015年年中,中国的国民净财富为将近28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民财富差距为45万亿至46万亿美元,这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很多议论都受到一个想法推动,就是中国虽然按照人均计算仍然穷得多,技术上也不如美国先进,但事实上在经济方面已经赶了上来。这种有点牵强的论断所依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在根据购买力平价调整之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推广。
说白了,依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对美中两国进行比较是错误的。购买力平价背后的想法是,在不同的市场中,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应具有同样的价格,如果这些市场对竞争保持开放的话。要将这种算法应用到中国的整个GDP上,则交易的绝大部分——不只是消费,还有投资和政府采购——就都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进行。
但把基于竞争性市场的购买力修正应用于整个(哪怕是大部分)中国GDP,简单而言都是错误的。
一些人的信念是,无论中国在经济上多么落后,它都正在迅速赶上来。由于中国甚至在经济增长放缓情况下增速仍是美国的三倍左右,所以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似乎证实了这一论点。
然而,情况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甚至令人震惊的故事。从2009年年底到2015年年中,美中财富差距扩大了25万亿美元以上。就连两国之间财富的比率也已经开始上升,从2011年的3.1比1上升到3.8比1。虽然五年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也并非微不足道。中国在私人财富方面正在逐渐落后。这表明,要么是其GDP增长被夸大了,要么是其在这一时期缺乏生产力。
把公共部门纳入进来不大可能会改变近期的走势。这是因为,中国不断扩大的债务规模的最大来源就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国有银行大量增加对国有企业的贷款,而这些企业的还贷能力却每况愈下。
经济刺激失灵说明,中国要扭转不断恶化的财富变化趋势,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方式:实施促进竞争的深层次改革。这当然是可能的,但还没有发生。
由于中国在国民财富方面比美国少45万亿美元,所以它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是一个经济挑战者。由于五年来这一差距大幅拉大,中国的政策也尚未走上正轨,所以目前,中国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挑战者的前景。因此不存在任何“修昔底德陷阱”,也不存在这种陷阱所带来的任何战争风险。(摘自2015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第14版,原标题:中国在经济方面尚难挑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