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在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部院虽然坐落在河北,却有通天的权利。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署,历经沧桑,承载了75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如果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那么在187年中一共产生过直隶总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而任职在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十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三次受命,先后达二十八年之久。
李鸿章在任总督期间,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但直隶总督李鸿章却在外地训令要“以礼相待”联军,于是侵略军便大肆烧杀抢掠。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任督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后成为窃国大盗。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
这里,曾经是天子脚下的重地;
这里,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这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
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外观图(16张)
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