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杂志刊文)禅茶是佛教界坐禅悟佛的重要媒介,禅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体味禅茶、享受禅茶的同时,我们该如何认识禅茶、感悟禅茶呢?
一、禅茶的基石是平常心。
佛教常言:看破红尘,悟透人生。就是要人们以平常之心去看待一切所谓的困难、一切所谓的成功,遇到曲折不灰心,成功之时不失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
品茶就是感悟人生,享受生活。有诗说:“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这是人生的享受和感悟。在休闲时刻,煮一壶清茶,飘几缕书香,以平静之心、平常之心,来享受独处时的至上幸福,也便是禅意人生的美妙享受。
当今社会,浮躁喧闹。人们的心里总是装满了无尽的欲望和追求,人们往往是急功近利,骚动不安,难以停下脚步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然而,喝茶能够清洗人的内心,让人在诱惑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享用清净,静下心来品赏一杯滋润心田的禅茶,此人也必定具有很高的品格修养,也是几世修来的福份。
这里,很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苦难和失败,在困境时如何以平常心坦然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苦难。
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事实上,也只有吃得起苦的人,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只有具备平常心的人,才能取得工作上的成绩,才能收获事业上的成功,才能享受生活上的甜蜜。
二、禅茶的核心是慈悲心。
茶与禅的结合,不仅仅是自然的需求、生理的需要,还在于精神的默契、理性的契合。对茶道而言,追求的是清静,所谓“清静和寂”,说到底,是要有一颗清静之心。对禅而言,讲究的是慈悲。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都是劝人向善、慈悲为怀的意思。而两者能融二为一,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其契合点就在于,两者都推崇理性、平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多年来,不论是佛教界、还是茶文化组织,都把弘扬禅茶文化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具体地说,我觉得,在感悟禅茶时,一是要有感恩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许多关心、帮助、爱护过自己的长辈、领导,甚至同事、邻居,等等。我们感悟禅茶,就是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时时牢记他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恩情,抱有报答这些恩情的准备。二是要有包容之心。人世间长年累月,朝夕相处,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如意之事,人与人之间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竞争,甚至产生种种恩怨情仇。如何来看待、如何来处理这些俗事、烦事呢?就是要有包容之心,懂得原谅、懂得宽恕,懂得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只有用包容之心,人间的恩恩怨怨才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三是要有结缘之心。善于主动理解人、主动团结人,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去净化人生,去祥和社会。
三、禅茶的实质是进取心。
人们可能会怀疑,佛教不是讲“放下”、讲“出世”么?怎么禅茶又劝人上进、催人进取呢?我觉得,佛教表像上是劝人“放下一切”,清静无为。但究其实质,还是劝人向善、劝人上进的。否则,又何必“放下”、何必“出世”啊?
按佛教的意思,人生的所有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修行时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佛教所讲的“放下”,并不是枯木死灰,并不是逃避责任、缺乏承担,而是枯木逢春,朽木生花。消除幻想以后,更要让自己智慧的心、大爱的心活过来,去帮助大家、服务大众,去努力奋斗、造福世界。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们自然就轻松自在,看那世界是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下”,就是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内心的牵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轻装上阵,为工作、为事业,为大众、为社会,努力拚搏,建功立业。所以我说,禅茶的实质,其实正是上进心、进取心。
(摘自2012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