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舒曼茶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菩提香: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散文)

$
0
0



    (《吃茶去》杂志2016年4月第2期刊登)过年因心脏不适在家静养至今,天天除品茶看书读报之外,便也燃一炷“菩提”香,线、盘均有,以香求静,并在静中感受天地之中的一丝气息——内心清凉,每日里倒也过着一种“一缕寂然入鼻中”的日子,读书闻香茶声以至有时迷迷糊糊睡着了,自认为也就躺在了“物我两忘”境界里。

每每晨起“问香”,总为选择何种香型犯愁,究是安舒香、醒神香、柏子香,还是闻思香、老檀香、水沉香。这“菩提”系列香型还真叫人喜欢的纠结,大多香品是以花草树木散发淡淡幽香型为主——有松之高洁、菊之隐逸、梅之冷艳、兰之幽雅……。我对香文化无太多研究,但静养在家,得其香而能心静气和,实在于心脏有好处。

“菩提”香品是我多年钟情的品牌,“菩提”两字,不仅名字好听,其“智慧”和“觉悟”的内涵也不同凡响                               

佛之菩提与香文化源远流长,之所以叫“菩提香”,通过行香来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门认为,焚香静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启智慧,觉悟人生,故我对“菩提”,始终增添了几分敬仰之心。                             

近日读报,读到作家俞天白一篇关于佛教与香文化小文《问香与香问》(《新民晚报》2016.2.20),“问香”终变“香问”,自然是从物态层面“问”到了精神层面。文章说,事情缘由是今年少林寺举办“嵩山问香·中国第二届香文化论坛”感受在舒卷的佛乐禅音的旋律里,随着《音乐大典》之“水乐”、“木乐”、“风乐”、“石乐等乐章的转换,唱响了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俞天白说得极是,“识香,知香,辨香,问香”,无非按老子所定的人、地、天、道、自然序列,对“人”的定位再次提醒,帮众多生灵对嚣张的物欲寻找一条解脱之道罢了,正与“嵩山问香的《音乐大典》精神契合。只是刻意营造而成的《菩提偈》的艺术感染力,却启发了俞天白对“嵩山问香这台活动感怀出诸多香之——                          

第一问,是向住持发问:“置身大乘胜地,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何以体现修正的境界和佛因的庄严?”在俞天白看来,香,作为心灵共通的一种语言,作为洗涤凡心尘念的文化,如沉香,佛教把她当成崇高的敬佛圣品,无异于水中的舍利。

第二问,问所有比丘与比丘尼,在缭绕的香烟里,在“佛国香云界”里,选择何种方式才真正让“灵”与“芬”融成“一点”,在求“清”守“净”的“静”化中,达致佛性的升华“纵然世间一比丘,不退初心证菩提”是否要打了个“?”。其实这第二问,是俞天白引宋代一代大儒理学家朱熹《香界》一诗(原文写《焚香诗》),诗中将焚香誉为是营造“佛国香云界”的灵物原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这第二问意在表明,在佛国香界里,“灵芬一点静还通”之“灵”与“芬”如何融成“一点”以使佛性得到升华

                                    

第三问,是从道德角度以世俗的语言相问香作为嗅觉文化,最能引发人类共鸣的一种文化俞天白认为,那么在这个是非颠倒,善恶混淆、逐利忘义到了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程度,作为当地管理部门,如何让处于“天地之中”的所有生灵,发扬禅宗宝地应有的静气,自觉地区分何谓“清”,何谓“浊”,何谓“香”,何谓“臭”?这一问,是指人心道德水准失却,在是非问题上摇摆不定。那么,禅的力量究竟又在哪里?     

上述“三问”,实属香文化核心“香道”范畴,已非“香学”、“香俗”、“香艺”可作解答,需要打开人的价值观念中“行为”和“心态”大门。若以宗门香道观论之,焚香究竟能让人的灵魂走进断一切无明束缚直至进入觉照常通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一行香过程从“识香”、“知香起步,经历“辨香”、“选香”、“合香”过程直至“焚香”、“赏香”、“问香结束最后一定是要落脚在“忘香”境界。              

对于这三问,俞天白认为,正是行走于“天地之中”的当代人必须回答的大问题。而且俞天白坚信,其答案,也正是被冷落于山之巅的达摩祖师所期待的

那么,达摩祖师究竟期待的是什么?就让我们不妨翻开达摩祖师《观心论》也许就能明了究竟其所在。达摩祖师说: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业,悉令清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体。一者戒香,所谓诸恶能断,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决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惠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通,达无明碍。如是五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如何来解读达摩祖师本意呢?由此倒也让我想起了在我策划和组织的第二、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时,曾特邀宗门香道名师宗舜法师作学术演讲,其演讲主题法身香光自庄严——六祖坛经与香道《宗门香事》恰恰旨归在达摩祖师焚香要义上。宗舜法师引申达摩祖师《观心论》又结合《坛经》无相、无念、无住三无”禅理,阐述了佛门正法香中的种种关联及关系

                                                                       

原来,达摩祖师所担心世人焚香“不解如来真实之义”,以为焚香就是世间的沉檀龙麝这些有相之香,如此一来,怎么能进入无造作真如无为殊胜境界呢?又如何能“薰诸臭秽”而令无明恶业全部消灭

达摩认为,佛门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佛门香道无外五种:一是“戒香”,能断恶修善二是“定香”,以大乘之心安顿当下之心;三是“惠香”,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心内在和外在的一切有为无为之法,通达人无我与“法无我两种四是“解脱香”,能断一切无明结缚证得人无我即阿罗汉,证得法无我是大菩萨。如此即可断除一切烦恼的束缚,从而获得了解脱五是“解脱知见香”,是指的内心常明不灭的这个觉照之心。观自在菩萨的观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就是这个觉察常明。念念相续,觉察不能断,最终通达无碍。           

  达摩认为,这五种香是最珍贵的香,世间没有一种香能够比它更贵重。所以佛陀在世时,教弟子烧香就是用智慧之火焚烧一切烦恼,证得五种功德,这就是所谓的焚香,用这样的方法来供养十方如来。如果我们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会执着于世间有形有相之物。达摩用世间之火心外之火),烧所谓的沉香、檀香、薰陆香(薰陆名贵的香材)这些质碍之香质碍物有质碍的作用我们凡夫能够看到外形,知道他的长短、高低、胖瘦)。宗舜法师说:这是色法的特点。把色法当成是所谓的香,希望焚香获得福报,这样求福如何能够得到呢?


           

当然,达摩祖师《观心论》的“宗门香道”并非是考量做人和行事的标准,佛心本无净垢,也无圆缺。宗门香道理只是告诫焚香者要在行香上求安顿,焚香既是修行上的真功夫是方便的善巧之道,是悟道、悟人生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助道因缘。禅宗讲:“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而如今,像“念头一转”能解如来真实之义的行香人寥寥无几与清,臭与香,俗与雅,迷与悟,善与恶,与不转就是菩萨与凡夫区别;同理,能在香事之“静”中求“净”而能得一“敬”字者少之又少。                          

心外求法,法不可得心外求福,福不可得心外泡茶,茶不可得;心外焚香,香不可得这也许就是达摩祖师的安心之道,也是禅宗的焚香之道抑或是禅茶之道至于行走于“天地之中”的当代人,期许以香悟道中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断一切无明束缚,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达到无上菩提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觉悟”与“奉献”,这才是达摩祖师真正所期待的答案。                                       

佛教的香事,是解脱之事佛教的香道,是成佛之道,如是而已。忽然有悟:心灵放大,便能超然物外。犹如菩提”之香焚出清净光明,渗透众人心灵宋代诗人王十朋曰:“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以此为题,极好!舒曼茶话于2016年3月底写在上海浦东清茗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2

Trending Articles